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優秀】《傅雷家書》讀後感13篇

【優秀】《傅雷家書》讀後感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傅雷家書》讀後感13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很多時候,一本書都有其最佳的閱讀年齡。雖然很多年輕人的評論普遍都很負面,可對於我這樣一個走完半輩子的人來說,《傅雷家書》所帶來的百感交集,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得清的。

這原本就是家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書信是最普遍的交流信息的方式。作爲父母,既然不能常常見着孩子,那深切的牽掛和思念,恨不得在紙上全數傾吐,所寫內容自然也不會有任何避諱,家長裏短,叨叨擾擾,想說啥就寫啥,如同孩子就在眼前一般。對子女而言,也是見字如面。

可傅雷畢竟不是一般人。他學識淵博,藝術涵養高深,他熟通西方文化,但更追崇東方文化的精髓,他對於孩子的教育,是身教重於言教。他品性率直,個性剛毅,同時又擁有藝術家的敏感氣質。他身上體現中國文人的清高自傲,卻又平易近人。一個嚴謹,認真,聰慧,高貴,正直,敏感,以精神追求爲重的學者與一個愛子情深的父親的完美結合。在其人生後半段,與兒子書信往來的十多年裏,寫下了三百餘封信,單就提筆塗墨,平均每封達數幾千字(後期因眼疾不得不打字),並逐一編號登記,字裏行間承載着一個深沉如山的愛。

而書信的內容,除去生活瑣事外,首要還是重在道德教育,以"先做人"爲第一原則,從瑣事,細節,古語,經典等等談開,無一不體現其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誨。此外,在信中還有如此之多的關於東西方文化,藝術,哲學的精彩論述,以及對中國古籍作品的'推薦與評論,較爲難見且珍貴。父子倆最終性情相近,通過精神交流與共鳴,共同在藝術的世界遨遊,也是令人羨豔。

可嘆的是,這段至情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被抹上一道如此濃烈的悲劇色彩,不由扼腕,幾度淚目。一身清白留人間,最好地詮釋了傅雷作爲中國文人的節氣與自尊。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古代書信是一種重要的通訊方式,而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曾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寫了數百封家書,從而摘編成了今天的這本《傅雷家書》。

在這本書裏主要摘編了傅雷先生在1954年開始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所寫的家書,這本書充滿了父愛,是一本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籍。

在書中有段文字讓我深受體會,“你媽說你的信都是閃閃發光的,耀眼生輝的。當然你渾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豔麗,青春的生命,才華,自然寫出來的有那麼大吸引力了。我和媽媽常說,這是你一生之中的黃金時代,希望你能好好享受,體驗,給你一輩子做個最精彩的回憶。”這讓我不禁想到了在一檔節目中,一位女明星曾述說這她眼中青春的含義:如果不趁年輕去做一些想做的事,等到十年後,二十年後,你就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爲當你長大後,會被生活中的瑣事限制,只有趁青春,才能品味不同的.生活。這讓我深有感觸。

在閱讀這本書時,看到傅雷先生既是嚴父,又是慈父,在兒子的藝術追求中十分嚴格,但對遠離故鄉的兒子卻又有幾份關愛。在書中有許許多多傅雷先生對兒子關愛的語句,同時也有着傅雷從自己身上所明白的道理,將這些傳授給了兒子。這好比我們是一張白紙,而人生是一支畫筆,而父母就是已經完成的畫,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從而豐富自己的畫面。

從這本書中,我們也領悟到了許多道理“先爲人,次爲藝術家,終爲鋼琴家。”,在做任何事時,做人是第一位,正所謂“學藝先學人”同樣像我們述說這個道理。

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傅雷先生是一個細心的人,他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授予他不同的道理,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爲人處世。天下父母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我們要到長大後纔會明白什麼叫“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但感恩卻可以隨時開始。如果有什麼想說的話給父母,卻又不敢與父母交流,我想寫幾封家書也別有一番風味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父愛與母愛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閱讀《傅雷家書》後,我對父愛和母愛有了新的理解。

一位譯著宏富的翻譯家,爲人坦蕩,稟性剛毅,對兒子傅聰可謂苦心孤詣。無比真摯的家常話,流露出濃濃的父愛,沒有半點虛僞,也用不着裝腔作勢,感情是那麼純真、質樸。這位學貫中西的父親同每位父親一樣,對孩子疼愛有加。但在這基礎上,還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乃至健康等全方位的教育。縱觀全中國,能做到這層境界的,未知能有幾人。

書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對日常生活中各種人生道路的細節和常見問題,都像良師益友般給予指導。傅雷與孩子之間除了骨肉相連的父子,還是人生和藝術方面的知音、親密無間的朋友。

每個人生來都有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之愛。當我讀到這封家書,感受到的是另一種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種父母之愛。在書中我不光看到了嚴格戒子又對其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成長。他用音樂譯著與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在這位遊子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教誨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困境和艱險。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過自己的祖國,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萬里外所給予兒子的殷切教誨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對於這個家庭都不是問題。

翻讀全書,有反覆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間的談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翻動每一頁,心中都如泛起漣漪。

看着現在自己的父母,想到將來要爲人父母,那種責任與光輝,自己能揹負嗎?《傅雷家書》展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家風,更是家人之間羈絆的縮影。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捧起《傅雷家書》。這本書凝聚了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家書》,充斥着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期望,關愛及嚴格要求,洋溢着濃濃的父子情深。它讓我感覺像戲曲那樣給人以脫俗的'氛圍和無窮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當成了對社會,對祖國的一項光榮的義務和責任。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把教育提升到這種境界,但對子女的關心愛護,卻是永恆的,不變的。

我的父親常年打拼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父親把教育我當成首要任務,他在我身上耗費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每當親朋讚揚我取得的成績時,總不忘誇誇父親這個“大功臣”,而父親滿是溝壑的蒼老的面容上總會現出幸福的笑容。

不知從何時起,父親開始在我耳邊“嘮叨”,大概就是些人生哲理,處事方法。那是,不明事理的我總覺得不勝其煩,常常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聰有沒有排斥過這種“嘮叨”?不過想來是沒有的。他完整地保存了父親的書信,保存着這筆精神財富。如今,我逐漸讀懂了父親,也逐漸重視父親的諄諄善誘。雖然父親的說教我無法以書信的形式保存下來,但在我心中,那永遠是一筆無價的財富。

父親依然忙碌,依然“嘮叨”,依然用期待而嚴厲的目光注視着我。不經意間看見父親頭上有銀光閃過,仔細一看,發現父親頭髮又白了幾根,眼角的皺紋又深了幾分。每當這時,我都想說:“父親,您辛苦了大半輩子,該歇歇了。”可愚笨的我始終開不了口。

父親,在我心中,您永遠是偉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傳身教下,我會有更大的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長道路。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雖然傅雷先生在翻譯和文藝上造詣豐厚,翻譯作品達34部,但社會大衆對傅雷先生的評價頗有微詞,出軌、對兒子家暴、偏心等等。可能印證了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好人這句話吧。在***期間,傅雷、朱梅馥夫妻雙雙自殺身亡,悲壯地走完了一生。

我們看書重要的是去粗取精,談談我的幾點感受吧。

一是父母比你想象的更需要關懷。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就像牽着線的風箏。信中的絮絮叨叨,事無鉅細,很多人說是傅雷的控制慾太強。其實不妨把他們的父子情感,當做我們自己和父母之間的牽絆,每個父母都一樣,希望你好,希望你成功,希望你的關心和關注。而當他們年老時,對親情的渴望更深厚,一方面希望子女有所作爲,另一方面希望子女關懷自己。

二是時常反省。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傅雷希望通過傅聰寫信的方式來鍛鍊中文語言能力,也希望他日常反思。年紀越大,我越發現時間不夠用。通過寫日記,做到常覆盤,常反思,審視自己,學會思考,學會安排,才能心中有數,才能更好的和自己相處。

三是培養審美的能力。在我們教育當中,學技能學技巧的很多,但是能真正的審美教育仍然任重道遠。讀一篇文章,起承轉合,結構用詞是一方面,但是形式美、內容美、境界美的作品纔是真正的佳作。書法、繪畫、舞蹈、樂器,審美的能力和技能技巧同樣重要,也需要我們去重視和追求。

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欣賞美好,你我同在。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陸游的詩句。的確,無論是在戰亂時期還是在和平的年代裏,家書都是無比珍貴的。在那薄薄的的信封裏,裝着的不僅僅是那一行行用親情凝成的字,更是難以丈量的,比天還高比地更厚的愛。

當你在一萬尺的高空中時,愛的力量能夠感受到你的微笑;當你在一百尺的深海時,愛的力量能夠感受到你的心每一次有規律的跳動。父母不僅僅是父母,他們還是我們的老師,醫生,廚師,工人,顧問……在摔倒時,我們有父母;在肚子餓時,我們有父母;在數學題不會做時,我們有父母;

父母的高尚無私,領着我們上前;父母的教導鼓勵,給予我們動力。他們是動力的源泉,惟有這種動力,纔給予我們多姿多彩的人生。

每當人感到無奈迷惘的時候,首先想起的當然是最親,最信任的人。而這,莫過於是父母親了。在大森林中。迷路了,有北極星的引導,樹木的指路,月亮的照明。而父母就是北極星,是樹木,是月亮,在你最無助,最無奈,最失落,最寒冷的時候,給你雪中送炭讓你發泄,送你安慰。

無論你身處異國還是異在他鄉,父母的這種安慰,問候都是你心中萌發的種子。平日覺得父母的嘮叨是最厭煩的,可你在這時候是最需要他的。它如同音樂,是超越界限,超越國界的,因爲這種嘮叨是有着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無論是英語,俄語,德語,日語,無論它如何地千變萬化,可都不離其中。

就像文中一樣,當兒子消沉苦悶時,父親的`勸慰,是一種莫大的幫助,這種勸慰,對於平時的我們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語言教育。可對於一個遠在他鄉,面對困難而無從入手的人來說,是最珍貴的教導,是最深刻的體悟。這種指導,領導是百聽不厭的,因爲它充滿愛,令你不禁淚流滿面;也因爲它語句深奧,令你從生活中探索,品味;更因爲它是父母的話語,令你燃起心中的火。

春天的萬物復甦是因爲土壤的呵護,泉水的滋潤,薄霧的籠罩以及陽光的愛撫。遠在他鄉的人們之所以幸福快樂也是因爲家裏人信中,郵件中,安慰,幫助,更因爲有永遠都傳遞不完,永遠都說不盡的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同時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爲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努力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爲人父母的能夠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辦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能夠從中學習提升技藝的辦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獲得一些知道,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身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身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覺得書信是比較爲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由於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裏,文字就到哪裏。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身,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己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因此,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便是傅雷自身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便是凡事多從“爲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己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升,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小朋友,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小朋友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啓迪。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很多,我更知道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能夠拉近父母與小朋友的一本書,讓小朋友更知道父母,讓父母更知道小朋友。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8

寒假裏,一連幾天,我都沉浸在《傅雷家書》這本書中,感受着這份無聲的沉甸甸的父愛。

當我讀到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傅雷寫給兒子的一封家信中有一段讓我記憶猶新;一是到別人家裏,脫了大衣卻留着圍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裏或褲袋裏;三是和人說時,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四是在飯桌上,兩手不拿刀叉時,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擱在自己的'腿上或膝蓋上;出臺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切勿像過去那樣太嚴肅。其實這些叮囑放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對於我,對於很多人來說都覺得很囉嗦讓人極不耐煩。無論從衣着,習慣,還是禮貌禮儀方面,在我們看來,這真是普通不過的“小事”但傅雷卻觀察的格外仔細。這難道不是沉甸甸的父愛嗎!

在傅雷眼中,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們在家中要遵守家規,即便留學在外,也要恪守規矩,表現出傅雷骨子裏嚴厲的一面。我相信傅雷讓兒子注意餐桌禮儀,絕對不是爲了讓傅聰看起來很有教養。看到的是外在,鍛鍊的是內在。禮儀絕對不只是顯擺給他人看的。傅雷在教育孩子一絲不苟,嚴父底下出才子。

日常生活中父親對我也是非常嚴厲的——父親對我的嚴厲不只在學習上,在我的生活方面,對我要求也很嚴格。因爲我的眼睛近視,他總認爲是飲食和習慣的問題,所以不准我買膨化食品和碳酸飲料等垃圾食品,甚至連別人送的也不能吃;平常不準看電視、用電腦、玩手機;作業和看書時如果坐姿不正,還要挨批評;有時不懂事,犯點小錯誤,會讓我主動承認錯誤,並且寫好保證書。

讀了《傅雷家書》後,讓我懂得了許多,我感覺我更瞭解父親了,他對我的愛是那麼深沉,那一句句叮囑、一聲聲責備,都是他對我的關愛.父愛是一座山峯,讓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風霜雨雪也沉着堅定。作者:孫一鳴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9

如果別人問起我對《傅雷家書》的看法,我總是會打趣說,如果我爸爸是傅雷,我一定會發瘋的!因爲他實在是太囉嗦了!

的確,翻開每一封信,我們都能看到傅雷對傅聰長篇大論的說教。可是仔細一想,這不正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竭盡畢生所學之力、之能的愛嗎?

整個暑假,我和我的爸爸發生了不少衝突,我覺得他開始變得不可理喻、無法溝通。但如果仔細想一想其中的緣由,恐怕沒有一個人會站在我這一邊吧。爸爸總是希望我的學習能更上一層樓,所以幾乎每天都跟我說要好好學習,不要荒廢時間,我卻總是嫌他煩,爭端由此開始。

但轉念一想,如果他不是我爸爸,跟我沒有血濃於水的親情,他還會管我是否優秀嗎?

人們都說父愛如山,因爲父親不如母親細膩、會表達。父親只會用實際行動顯示他的愛。我的爸爸是,傅聰的爸爸也是。縱觀這幾十封信,雖然並沒有多少字是直接表達父親對兒子的愛的,但傅雷的每個提醒、每個關照都是一份愛,一份偉大的父愛。傅雷對傅聰的愛是那樣沉默、堅毅。他把這份愛融到了對兒子的'循循善誘和殷切期望之中。

我們總是沒有真正體會過父母的心情,他們爲了我們付出了太多,但我們卻不明白。大多數的父母不會表達,不會像傅雷那樣給兒子有見地的意見。但父母爲我們竭盡全力是不容否認的。而傅聰了解,他不僅是傅雷的兒子,受到傅雷的教育,也是傅雷的知音,與他共同探討學術上的問題。

雖然我們很少能與父母做到想傅雷父子那樣的知音,但我們應該做到像傅聰那樣瞭解傅雷的苦心。我們是否忽視了這些呢?我們真正的體會過父母的心情嗎?

當我真正沉下心想到這些時,不免爲之動容。在人世間,也只有父母的愛是一定的、真正無私而偉大的。然而我們見過太多歌頌母愛的贊文,聽過太多讚美母愛的歌曲,也讀了太多太多偉大而又平凡的母親。而《傅雷家書》以這幾十封信中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悉心教導體現了這位父親、也是天下的父親對兒女竭盡全力的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0

“天下父母心”,父母愛子女,再平常不過了。但是同樣是“愛”,卻常常有着不同的方式:有的是“溺愛”,我們要什麼給什麼,物質條件一概滿足;有的是急於望子成龍,教訓責罵我們,有的甚至棍棒相加,他們說這是“恨鐵不成鋼”。暑假裏,我認真閱讀了一本書《傅雷家書》。從傅雷寫給自己孩子家信的字裏行間透露出的濃濃父子之情中,我才感到了什麼是對孩子的真正的愛,那就是——既是慈父,也是嚴師,更是我們孩子志同道合的朋友。

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他曾經翻譯了許多受羣衆喜愛的世界名著。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位稱職的、有高度責任感的好父親。即使孩子身在異國他鄉,他仍通過書信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例如在一封回信中,一開始就連用了五個問號,詢問孩子(面對孩子寄去的照片):最近消瘦的原因、飲食、睡眠、交友和周圍環境等情況。可見,這些溢於言表的關切之情使我們體會到作爲慈父的一顆炙熱的愛子之心。

父母對子女的愛,往往會對我們子女產生巨大的力量。傅雷常以父母的愛去感染孩子,但他同時也不忘給予語重心長的教誨和熱忱的幫助,這纔是一個慈父形象啊。在如何做人這個重要問題上,他要求兒子像他一樣擁有“寧天下負我,毋我負天下人”的精神境界;在藝術修養上,他對搞藝術的兒子說:“你每走一步,無形中都對整個民族藝術的發展有影響,所以你要戰戰兢兢,鄭重其事!”他還教育孩子“隨時隨地準備犧牲目前的個人感情,爲了更大的感情——對藝術對祖國的感情。”成爲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社交禮儀上,他又要求兒子做個有禮貌有教養的青年。有時兒子來信中寫了錯別字,他也不放過給兒子糾正過來。

正是傅雷在教子上像老師一樣嚴格要求,不忘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才使孩子在理解父親良苦用心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從而走上正確地人生道路。

有哪一位父親能像傅雷那樣既有慈父的溫情,又有嚴師的教誨,更多的是朋友式的交談呢?我希望天下所有爲人父、爲人母的人們真正地關心、愛護我們孩子。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1

從古至今,家書都是連通家人的情感橋樑,它有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也有過“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種種典故。《傅雷家書》始於1954年,傅聰——傅雷的長子出國留學波蘭,學習鋼琴演奏。父子倆情深意切的交談,貫穿在一封封家書中。而傅雷的家書中,卻不僅是親人的思念,我讀這本書,更是看到了傅雷一家對藝術的追求,對生活的感悟,對祖國的熱愛……

每個人心中,都暗藏着一個心靈的歸屬,可以在此,發自肺腑地與親人暢談。而從無聲的文字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不僅僅有傅雷與兒子的深厚溫情,還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熟悉。

這是一位嚴謹的父親對兒子耐心的指導。幾乎每封信中,都有父子倆對於鋼琴藝術的感悟。傅雷不僅關心兒子練琴的生活,還不斷強調各種曲調的情感,比較不同演奏者的不同。樸實的語句中更體現的是父親對於兒子的關懷,對於藝術的追求。

這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傅雷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囑咐他堅定立場,待人謙虛,禮儀得體,心懷愛國之情。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含情脈脈的文字後,是遠隔兩岸的.深厚情義。文字本無情,卻承載了愛的溫情,似細水長流,滋潤乾涸的草地。在一個時代的孕育下,傅雷有力而堅決地告訴兒子,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一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做鬥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

傅雷對兒子的關心更多讓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我的家庭。沒有分離,沒有書信,但仍有那種熟悉的感覺,那種愛的關懷。父母對於我的幫助,也是無私的,他們教我感恩,細緻,對學習,對生活……家書記錄的,是我的生活,它教會了我懂得與珍惜。

我誕生在了一個與傅雷完全不同的時代,一直以來的幸福團聚讓我們缺少了書信的交談,但那份來自父母細緻的關懷,那些點滴的愛仍然熟悉在我的腦海裏,無論何時,無論愛的表達有什麼不同,從傅雷的家書中,我更看清了這份愛,我會在淡淡的清歡中感受愛,感恩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2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從1954年至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是充滿着父母之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教導,嘔心瀝血地培養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後成家,是中國父母的典範。

傅雷一個有文化、有內涵的人,對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一封封家書,短不過上百字,長則有上千字,沒有許多優美華麗的語言,也沒有長篇大論的道理,只有用自身經歷化爲簡單而又樸素的建議和忠告,爲兒子擺正人生的旗杆,無怨無悔。

無數的家書,寫不盡的憂愁,無盡的擔憂,操不完的心,在一支筆下,處處開花。不問自己的身體,信上也只是輕輕帶過,有時卻隻字不提,只時時刻刻關心着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生活、音樂的進展。兒子彷彿是那座五指山,日日壓在他們的心頭。兒子的.思想、活動、花費,所有零碎的小事,父母倆卻無不擔心,看似無盡的嘮叨,卻是忠言利於行,句句金玉良言,事事爲其着想。

國家一詞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許多人常把國家掛在嘴邊,打着國家的旗號,吞食國家的利益,幹着非人哉的事情。可是傅雷是實打實的愛國,把國家一詞植在了自己的心裏,生長髮芽。不僅是自己愛國,還潛移默化、循循善誘地教導兩個孩子一起愛國,從點點滴滴做起,不亂花國家的錢,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時時彰顯愛國之舉。中國是禮儀之邦,傅雷也深諳禮儀之道,從送畫而不是送錢這件小事,可見他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把禮尚往來的禮儀風度發揚到國外,盡顯泱泱大國風範。

每個人都生有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與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的時候,感到的卻是另一番關愛,不同於老師的教導,不只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細心呵護,無微不至,用心良苦。那一封封家書,就像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就像一個乖孩子,閱讀着,感受着,聆聽着,用心銘記着。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3

家書,一筆一畫寄託着對家人的牽掛。在古代,“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一封家書“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在近代,傅雷一家如何表達思念?

傅雷給兒子的家書中飽含着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期望,滿含着對藝術、人生的思考、對立身處世的叮囑。小到對音樂的見解,大到國家大事,字裏行間,滿含着愛。

回望宋代,陸游年邁時“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滿紙空。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自嘆徒勞,卻又“寄語紅橋橋下水”,不甘浮於心間,借水懷人。

回望明代,袁凱百無聊賴時收到家書,卻“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只有家人的期盼。

回望近代,傅雷在一封封家書中告誡兒子,當兒子取得成就時又絲毫不吝嗇他的讚揚——“東方升起了一顆星,這麼光明,這麼純淨,這麼深邃;替中國創造了一個輝煌的世界紀錄!”信中,傅雷對兒子也極爲嚴格,將錯誤嚴肅地提出來,嚴厲地要求兒子一一改正,但是,這無不表達着父親對兒子的無限期盼和愛,即使相隔千里,兒子的身邊總有一個諄諄教誨的父親,教他立身處世。信中同時暗含着苦,令人唏噓——父母不能陪伴兒子的苦、傅雷夫婦不能見到孫子的苦、傅聰未能盡孝的苦……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匯成一封封書信,將自己的思念寄給遠方的親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卻不能洗刷內心的'思緒。即使異地相隔,也不能阻斷親人那熟悉的字跡,那倍感親切的家書。

驀然回首,家書已離我們日漸遠去,網絡架起了溝通的橋樑,即使相隔萬里,彷彿近在咫尺。科技發達的今天,書信已經漸漸趕不上時代的腳步,驛站的消失,見證了一個國家的崛起。書信象徵過去,科技代表未來,但無論是書信還是科技,都滿含着一代代人的家國情懷。

傅雷的家書,只是近代的一個縮影,它隨着歷史而失去在通訊上的地位,但在它身上的親情永不消逝,家書,一直是家人情感的表達與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