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1

媽媽告訴我,十三歲之前是人記憶最好的時候,所以,我一直堅持誦讀經典。四年級的時候,我背完了《論語》上冊,班上進行“國學經典”考查時,我總是高高地舉起手積極回答問題。每次我背誦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師讓我講解意思的時候,我卻很多都不知道,於是便下定決心要好好看看《論語》的譯文。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論語譯註》上冊,書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釋,閱讀這本書可以一邊複習原文,一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這使我收穫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於“學習”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學習”,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經常提出孔子的優點,並心向孔子學習。其爲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讚賞。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他的學習方法之一,他每天都會反省:“爲別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複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非常好問,遇到什麼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所以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爲“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助並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學習,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如果三個人走在一起,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長處去學習,以他的短處爲自己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啓發,讓我懂得了:要善於發現並學習別人的優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於以他人爲師,這些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以後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學習;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秀的人。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2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裏,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裏,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裏,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裏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3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日,我們讀着讀着眼前彷彿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來依然是那麼的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齊,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此刻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此刻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4

《論語》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記錄的是孔子與其弟子的日常對話,卻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們的現代化社會,論語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義。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我們變得浮躁,尤其是對於金錢名利的追求,有時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論語》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 ”《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段對話講的是子貢認爲境界,重在”剋制“二字,剋制內心的慾望而達到清心寡慾,實則可取。然而其危險萬分,稍一動搖,便至於不仁不義之地,實在不夠堅定。而孔子所謂的君子,則將德行化爲自發之道,由內心順乎自然地感到快樂與敬禮,則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無論慾望功名如何進攻,都不可動搖,纔是正道。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以爲做到子貢所說的就好了,其實孔子所指的自發之道纔是真正的境界。

在爲人處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獨到見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意思是人不莊重,就無威嚴可講,品行浮滑,學問的根基也不能穩固。作爲君子,應該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輕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放棄對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誰無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不堅持過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氣。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隨時把自己的行爲努力向好的一方矯正。君子,不過是內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5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爲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的熱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着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聯到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爲師,德高爲範,“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我們教師的職責。教師的愛與衆不一樣,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合。因此,在這條道路上,我願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齊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職責,將一隻只凝聚着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讀書筆記duhougan)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樣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夠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正因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爲難得,而他之因此能夠安於貧窮,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纔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正因他們的喜怒並不依靠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

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爲君子務必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正因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6

每一則語錄雖然都寥寥數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頻繁使用幾個賦有表現力的關鍵語氣詞,使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甚至說話人的`神態都栩栩如生地呈此刻人眼前,是什麼文章這麼精煉,表達又這麼生動形象呢?不明白?我來告訴你,是《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

對於知識,“學”只是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和“習”結合起來,僅有用豐富多彩的知識點綴自我的大腦,才能成爲一個有價值的人。朋友從遠方千里迢迢的趕來,我們應當感到無比歡樂與榮幸,我們能夠取長補短,增加友誼,這樣難道不開心嗎?我們做人要坦坦蕩蕩,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瞭解就杞人由天,應當堅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事物。

我明白了怎樣學習,我明白了該怎樣做人,《論語》十則讓我懂了許多許多……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7

讀《論語譯註》已有三週,這本書大概是同學們在所有已讀書籍中讀的最慢的一次。從不懂到看翻譯,從看翻譯到得不到智慧,讀的慢,讀不懂是自然的。爲此,推薦趙文瑄主演的《孔子》電視劇讓學生在週末的時候看一看,來幫助自己理解書中的語錄。從上課的回答中,從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中,從週記中,慢慢發現他們讀出了少許的味道,這實在是讓我興奮不已的事。

半部《論語》治天下,“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論語譯註》這本書的'閱讀帶給學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賞《論語》時,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規範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時,我急於求成,忽略了對公式定理的理解,學得不紮實,使一次次的考試失利。現在,我讀《論語》時深有體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等一些話語使我受益匪淺。它倡導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多複習,多重複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它的原則,不僅僅是學習,更是生活。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8

孔子作爲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被他的弟子子貢稱爲“天縱之將聖”,一百多年後,孟子更是認爲孔子身上凝聚了聖人的各方面的優點,是古代聖人的“集大成”者。司馬遷不僅將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中,而且在《史記·孔子世家》的評論中寫到:“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現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爲主。本次閱讀的是楊伯峻《論語譯註》。

縱觀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敗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門下既有“不遷怒,不貳過”的顏淵,又有急公好義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子貢,又有習於文學的子游。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爲萬世師表,通過他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出具有創造性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5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9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10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我想要的東西。作爲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應如何度過自我性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我的人生。其實,這正是咱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的鐘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我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着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聯到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爲師,德高爲範,“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關愛每一位學生是咱們教師的.職責。教師的愛與衆不一樣,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合。因此,在這條道路上,我願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齊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咱們的職責,將一隻只凝聚着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樣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夠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正因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爲難得,而他之因此能夠安於貧窮,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纔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愉悅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愉悅。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我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我心靈的安穩和愉悅,正因他們的喜怒並不依靠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我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

頭。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爲君子務必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愉悅,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愉悅,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咱們每個人在領悟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領悟的,也是咱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正因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咱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11

孔子說: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工作;不太平,就隱居。政治清明,自己貧賤,是恥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有時候,我們會迷茫,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爲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可能是對自己的三觀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想成爲什麼樣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們參考:

1.有一個堅定的'信仰。去學習它、實踐它,捍衛它。在深入研究和對比之前,不要別人說哪個好,就信哪個,要自己去選擇和驗證。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於一個地方。

3.在清明之國,不努力以致貧賤,是個人的恥辱;在黑暗之國,通過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也是恥辱。

問一問我們自己,我們有一個讓我們堅定相信的道嗎?我們居住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貧賤和富貴是如何得來的?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12

作爲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爲,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爲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隻敢仰視而不敢觸及。

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麼評論。畢竟我對其瞭解的深入程度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對其歷史地位或性質妄加評論的`程度。這個學期,思修課佈置寫《論語》的讀書筆記作爲平時作業,於是我只有硬着頭皮寫一點點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錯誤,請老師給予指正。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13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爲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爲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爲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爲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爲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讀後感《《論語譯註》讀後感800字》。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爲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爲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譯註的讀書心得 篇14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爲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的熱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着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係到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爲師,德高爲範,“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

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教師的愛與衆不同,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合。因此,在這條道路上,我願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起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責任,將一隻只凝聚着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麼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爲窮而作亂。

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爲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於貧窮,正是因爲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纔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

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

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爲他們的喜怒並不依賴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

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

可見孔子在內心並不真的認爲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

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爲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