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優秀)讀《活着》有感

(優秀)讀《活着》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讀《活着》有感

讀《活着》有感 篇1

網上閒逛的時候,買了幾本書,拿到書的第一天,用了一天時間讀完了《活着》,前兩年電子書看過一遍,發現再看一遍的時候,裏邊的人物好像比之前更加的生動,更加的能夠走進內心,或許是這兩年自己的'變化太快的原因吧,畢竟已過了而立之年。

作者餘華在自序裏邊有一句經典語錄:“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是啊,就像書中的主人公富貴,從一個紈絝子弟,經歷了種種的變故,在世故的變遷中,面對生命所帶來的挫折和磨難,更加的堅毅和從容活着,算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和尊重吧。

生命在每個階段都會遇到那個階段特有的洗禮,或是自己,或是所處的環境,富貴的一生在旁觀者來看算是一個悲劇,但他能積極的活着,這絕不是與生俱來的勇氣,而是在覺悟後,能夠盡最大的努力活在當下,在餘生之年坦然面對,“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是他經歷之後的最好總結。

其實富貴是幸運的,更多的是源於自己的醒悟,更有那些於他不離不棄的親人,縱觀他的一生,用作者的話說就是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好好活着,活好當下,不辜負身邊每一個善待自己的人,不辜負光陰,不辜負生命。

讀《活着》有感 篇2

一個人,一場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貴的苦難,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貧苦農民;他氣死他爹,輸光財產;他的兒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可他卻還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當在黃昏的田野上,富貴和他那頭老牛耕耘在田地裏,富貴對牛叨絮的那席話差點讓我憐憫的掉下淚來。我覺到了餘華的殘忍,他爲什麼要讓富貴活着?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只有大半輩子數不盡的苦難,富貴活着的意義何在?人到底爲什麼而活着?

當福貴看到賭的傾家蕩產的龍二被斃掉的那一刻,慶幸的是福貴,後怕的也是福貴。他慶幸,是因爲被斃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後怕,是因爲被斃掉的人本該是自己。命運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敗家子的自己氣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生命;當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來沒有看到孃的最後一眼,他明白,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當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種地的艱辛,讓他體會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難,讓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艱難,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當富貴的家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的時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現在還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餘華《活着》的自序:“作爲一個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裏有一個關鍵詞時“忍受”。可見餘華筆下的富貴面對生命的苦難與絕望只是忍受,沒有反抗,更不用說蔑視。也許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許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願意死。

讀《活着》有感 篇3

易中天先生在《文化與人》中曾說:"我們總是習慣於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爲個人的原因,歸結爲某個領袖人物或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而無一例外的臉譜化了,中國歷史則變成了一個大戲臺。"於是在這種英雄史觀的誘導下,人們往往會選擇性地忽視那些真正用汗水、血淚和泥土爲我們構築歷史的人們。

福貴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生活與我們相隔了半個多世紀,卻在平凡和瑣碎間閃爍倒映出我們的影子。就像作者餘華所說:”人的體驗和慾望還有想象和理解,會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讓一個人在他人的經歷裏感受到自己的命運。”這不僅是文學的神奇,更是活着的魅力。正是在這種神奇的洗禮下,我面對着腳上沾滿了泥土、名叫福貴的這位老人,胸腔裏涌動起心虛和感激兩種情緒。

在這個充斥着社交媒體的聒噪時代,人們總是在不經意間見證一個人的一生,太多的生老病死,澆灌出一顆顆不屑生命的心靈;太多的苦難或輝煌,湮沒了對生活的敬畏。人人如同不識愁滋味的少年,一則故事,隻言片語,便像登上了一座高樓,妄自尊大地指點起來。幸福,艱苦,平凡,偉大……這些簡單的詞語真的能夠狂妄的被用來概括一個人的一生嗎?當然不能!我們不曾經歷他人的磨難,不曾感受他人的痛苦,我們只是在他人的懺悔中領悟,在他人的救贖中信服,卻不能任意評定他人的幸福。

任何人都沒有資格隨意界定一個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棵在風雨洗禮中成長的參天大樹,他在成長中經歷的風霜雨雪和烈日豔陽,他在軀體上勾勒出的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輪,他撐起的一片天空,還有他腳下生生不息的泥土,任何一顆微粒或塵埃,都有着他們自己的厚重的生活。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貴見證了他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外孫的死亡,他或許是不幸的。但就如作者所說,福貴是在主觀的生活而不是旁人眼中的倖存。作者同時也用賀拉斯的話提醒我們:"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福貴生活在歷史中,他被歷史的大潮一次次無情的撞擊,被動地向前走。他不曾引領歷史,他不是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但他在平凡中堅強地活着,如同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的農民百姓,爲了活着而生活,他和命運“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就這樣無聲的、盡情地講述着他的故事,讓人透過他的話語,回到那個年代,感動於無數個生命在泥土中、農田裏、山坡旁頑強到令人敬畏的活着。

到這時我才明白我的心虛和感激從何而來,在這個春雨淅淅瀝瀝的午後,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彷彿正站在我的面前,腳上沾滿了象徵生命的泥土。他和他沙啞的歌聲漸漸遠去,我看着他搖晃的背影,鼻子一酸,有點感動。

感動於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更感動於自己的活着。

讀《活着》有感 篇4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

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

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爲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

他的人生了無遺憾!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

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 篇5

“歡樂谷”也是“寵愛升級”活動的一部分,裏面提供了專門爲已 婚Q寵準備的遊戲。

美麗的Q寵歡樂谷受到害蟲的'侵害,谷內環境受到極大的破壞。現 在,是該Q寵們聯起手來殺滅害蟲、改善環境的時候了。 現在,就邀上你的“老公/老婆”,進入“歡樂谷”中的“寵愛森林” 去植樹造林吧。QGG播種,QMM澆水,只要種完所有的種子就可以過關並獲得積分。另外,據說這些積分將會在後續開發的遊戲情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讀《活着》有感 篇6

在空閒時,我還是喜歡看書。看的書很雜,除了課本書籍之外,名著小說都看,不刻意拘束於單一的形式。而一般只是略讀。而當看到《活着》這本書時,最多想到的還是葛優演的電影,關於徐福貴跌宕的人生。

《活着》講述的就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餘華用平實的'敘述手法,平靜地敘述了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現實生活。看完後,不覺悲涼,悲哀,悲傷起來。似乎時間所有的苦難都他經歷了。不禁自問:活着的意義何在?

司馬遷說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鵝毛輕;雷鋒說,活着是爲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好;保爾柯察金說爲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對於徐福貴而言活着的理念在於:“人只要活着,窮也不怕。”他覺得人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更應該懂得生活,學會勞作,爲一家人而活着。那樣即使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卻踏實了。妄想可以嘗試把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使自己窮苦的家變得重新發達起來。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見他活着的意義只是爲了家人,對家庭的牽掛便成了他活着的理由。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選擇留下,或死於戰場,或者厚祿。但像他這種無文化無社會主義理想的舊社會底層人民羣衆而言是終究不會選擇留下的。當解放了以後,他看到佔他家地的龍二被槍斃,家珍的話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

而即便是這麼一個看似尋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夠擁有。先是兒子獻血,糊塗送命;女兒難產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壓成肉醬;外孫被豆子撐死!而他只能感嘆:“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想想現實中的我們,還在爭麼?肯定是的啊!試問誰能真正放下呢?

書看完了,覺得異常壓抑!活着到底有什麼意義?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並不是要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活着,只是在陳述活着這樣一個事實,套用徐福貴夫婦對春生的話來說: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命運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可以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們活過,也曾努力過。而不會被20xx這樣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擁抱未來!纔是當代學生的基本生活態度!

讀《活着》有感 篇7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雖然是薄薄的一本書,可讀完後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

文章運用了樸素的手法記敘了福貴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既經歷了戰爭的腥風血雨,那不堪入目的混亂。不僅如此,他還體驗了家族由盛至衰的`過程以及家破人亡的悲慘經歷。

每當看家珍死亡的部分時,總感到鼻子一酸,一股熱淚總涌上眼眶。那是一段最寧靜的死亡過程,看着福貴抱着家珍的屍體,一步步艱難地走向西村口,那個埋着兒子有慶的地方,他默默地將家珍也埋了進去。此時此刻,看似平靜的福貴,那撕心裂肺的痛感應該早涌上心頭了吧!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家族的悲劇並沒有到此結束。女兒鳳霞生孩子時因大出血而死;女婿二喜在工作時被水泥板夾死;就連他那唯一的孫子也難逃厄運,在吃飯時被噎死了。

但他並沒有對命運屈服,獨自一人頑強地活着,我想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吧。人活着時被命運製造的坎坷絆倒是必然的,但唯有你不屈服,才能戰勝命運。

面對生與死,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生存。要戰勝命運,活得漂亮。

讀《活着》有感 篇8

《活着》的主人公傅貴經歷了從青春到中年再到老年的歲月;經歷了一個人一生中的喜怒哀樂。他死了父母,失去了孩子。說他窮,也不是。至少,他還活着。

他曾經年輕輕狂,賭博失去了所有的財產,從著名的`徐的徐地主變成了一個貧窮的農民。而取代他的龍二,在解放初期就被槍殺了。這是他的生命嗎?

再一次,他被捕當兵,在軍營裏度過了幾次春秋。有多少人在可怕的戰爭中失去了生命,福貴幸免於難,直到戰爭結束。這是另一條命嗎?

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爲了錢?爲了名利?不!只是爲了生活!如果一個人死了,那麼還有什麼錢,什麼名利啊!你來了,什麼也沒帶來,然後你走了,什麼也帶不來。你是無辜的,你必須無辜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所以,活着只是爲了活着。

雖然傅貴失去了一對孩子,沒有溫柔賢惠的妻子,但他還是要活着。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他真的很窮。但生活總是那麼艱難、殘酷和神祕。活着真的很難。他飽受歲月的風雨,但他還活着!

在生活中,福貴幾乎一無所有。在別人眼裏,他只是一個瘋狂的壞老人。但至少他有一個無價之寶,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那就是生命!

讀《活着》有感 篇9

說下最近在看的書《活着》。寫法很棒,其實總共也沒有多少字。但竟然就這樣一篇小說。做成一個電影,改編成了電視劇。然後影響力也是特別的廣。

原因可能就在於書名——活着吧。可能現代人感受不到當時的那種狀況。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一個概念。你沒經歷過,你一定是體會不到那種感受的。

但是,就算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生活對於富貴的殘忍。從最開始的一個富家子弟到忽然破產,然後身邊的`親人,不斷的經歷磨難,一個一個的都離開他了。到最後甚至她的外孫也走了。

只有他自己。然後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在好好的活着。爲了解悶,或者說爲了完成田地的工作。他買了一頭老牛,而且是一頭馬上就要被殺的老牛。

能看出來他依然是一個這樣有善意,而且樂觀的一個老人。在這個小說中,我們其實能學到的,可能說他在找一種活着的意義。

但其實,活着就是爲了活着。你不是爲了你的家人活着,不是爲了你的孩子,也不是爲了你的配偶。你單純就是爲活着而活着。

人能夠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也可以說是個奇蹟。一個生命在地球上能生存下來,其實也挺奇妙的。從這個角度來想的話,生活中的壓力,勾心鬥角,競爭都不是事兒。

就做好自己就行了嘛,努力工作,和家人,朋友,親戚,好好相處,就已經足夠了。沒必要整天被壓力,不要沉迷在無盡的享受享樂。和這個看不見盡頭的這個互聯網信息裏面。

出去走走,多認識一些人。找到這個更多的可能性,就像白巖鬆說的,30歲之前不斷的去尋找、去發現、去感受、去嘗試。甚至把這30給忽略你隨時都會都應該去找自己喜歡的東西。找到這個世界美好的存在。

或許就在你身旁,比如說你每天下班的時候在路上你會看到的風景!

讀《活着》有感 篇10

再次翻開餘華的《活着》,一種莫名的感動再次涌上心頭。餘華寫得很平靜,沒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很平靜,面對富貴的一生經歷,心中並沒有波濤翻滾,這是那個社會中再平常不過的生命。

活着,在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現實生活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爲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爲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爲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這部小說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着》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爲了活着而忍受。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這個簡單卻又充滿哲學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說的形式進行了詮釋。“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