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雨巷讀後感

雨巷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雨巷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巷讀後感

雨巷讀後感1

讀得懂,亦或不懂,讀完之後,總有這麼一種場景橫在腦海裏重複不斷地演繹:姑娘、撐着油紙傘、結着愁怨、默默彳亍、走近、走近、投出、遠了、遠了、到了走盡這雨巷……

或許,苦於理解你的彷徨是無濟於事的,在這被白色恐怖洗刷的只剩下提心吊膽的日子裏似乎容不下一絲隨意。時代的氣息逼着你只能在這雨巷裏彳亍,你無法仰頭高呼,黑色而敏感的雲壓着所有人在這段時期內都集中精力於仔細自己的命運更或是生命。

或許,磨平你的棱角躲進你所塑造的姑娘的影子裏委曲求全是無可奈何的,但在這連呼吸之間都得提防統治者的肆意妄殺的.禍水是否會殃及自己。那時那刻,如何能言語,如何能以其毫無價值的喪生去挑戰統治者的無知與殘暴,如何能把滿腔惆悵對着一羣不解人事的統治制度宣泄,如何……如何……

亦或是,坐忘於這寂寥的雨巷舒散滿滿以致已經外溢的惆悵是情不自禁的。全身滲透着的不是歡愉,更甚連一點自在的意味都不曾有,只得在這雨巷中將心在散開,讓所有的發黴了的事都消散了,也只有這樣才能呼吸到一絲絲清新吧。

拂袖轉身……靜觀,那姑娘,你數筆即出的素影: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愁怨”

你像一個自己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在兩邊的高牆之中,沒有性別的阻隔,沒有空間的距離。高強隔開的爭論與喧囂已散去,隔不開的感慨與無奈幻化作這丁香般姑娘的素影,你們猜不到各自的心情,卻明白,眉間的“愁怨”像陰霾天的壓抑一樣無法輕易朗然。

素影,無論是隔着幾秒鐘的空間,還是抹過幾世紀的的塵埃,都在此刻的雨中清晰起來,就完全是從你體內剝離出來的集彷徨、寂寥、愁怨、冷漠、悽清、惆悵、悽婉迷茫於一身的,攜着你的沉重踽踽獨行,載着你的坎坷與辛酸漸行漸遠。真的就是將所有的不痛快打了個包,狠狠地丟棄在雨中,任憑又祈盼這與能: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沒有轉身,更無須轉身,散落一地的碎片即便是美好的也會咯痛曾經義無反顧的心。數着希望,失望,絕望,希望,失望,絕望……依次的反覆讓你厭倦了懷揣孤獨卻只能伴影而行,用心平氣和就所有的辛酸一笑而過,淡淡的活着,擁有一份寧靜,守着心中的那種執着,淡淡的生活着。

無可改變的都留給歷史和時間去雕琢,不要再回身觀望曲折,靜默的送那姑娘出這雨巷,一路,不再回眸。

下一個雨中,晃一方搖椅,斟一盞清香的茶,看路人你來我往,看時光流轉,看沒有素影的街……

雨巷讀後感2

一首好的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這樣一首優美的抒情詩。《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爲“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着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採用了象徵派重暗示、重象徵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

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詩還回蕩着一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詩中重疊反覆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樂效果。《雨巷》中有兩個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陰沉潮溼,兩邊是寂寞的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形象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像空間。我們可以把它“虛化”爲一條“追求之路”,懷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裏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問,“我”期待着什麼?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詩詞裏常見的意象。丁香花常見白色、紫色兩種,外形單薄細弱,往往用來代表孤高、美麗和憂愁。詩人將這種美賦予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徵詩人心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美麗的。但這種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樣,稍縱即逝,不可把握,給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戀和無限的惆悵。

《雨巷》這首詩音調和諧,節奏舒緩。全詩七節,每節六行,每行雖然長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幾行,但詩句的停頓卻很有規律。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和反覆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行着”“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而首尾兩節,除“逢着”換“飄過”外,其他語句完全相同。詩句的重疊反覆,構成聲音和感情的迴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全詩每節第3、6行押韻,一韻到底,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雨巷讀後感3

每一個浸泡着江南煙雨氣息長大的人,想必對雨都會有種無法言說透的眷戀情懷吧。總想着可以毫不猶豫得扎進浸着涼意的雨水中,任憑它滑過臉頰,又順着面部的堅挺蜿蜒而後滑進衣襟,沾溼自己的衣裳,任由雨水帶着絲縷涼意侵入體膚,又悄然滌盡一切哀思與惆悵。

余光中說:“無論工業多麼發達,似乎一時還荒廢不了雨傘。只要風不斜吹,雨不傾盆,撐一把傘在雨中,任不失古典意蘊。”那時起,我就一遍又一遍的思考着那把在雨中的傘到底有怎樣的韻味,竟會讓那麼多的人爲之動容。

後來我去讀了戴舒望的《雨巷》,腦海裏的那把油紙傘便揮之不去,像是終於給小時稚嫩的畫面畫上了最後一筆,但印象最深的還是那撐着油紙傘漫步在小巷裏的丁香女孩。

與《蒹葭》中的淑女不同,在戴舒望的小詩中,我像是通過氣味認識了一個女孩,認識了一個男孩的心上人,她安靜恬淡,有着濃烈的感情色彩,有喜有怒,有哀有悲,沾染着人間的七情六慾,卻也讓人爲之心動。

雨後的小巷,褪去了往日的繁華,倒是鍍上了片刻的靜謐。她身着一身旗袍,撐着油紙傘,漫步在雨巷中,眼神裏袒露出的卻是哀怨與彷徨,像是找不到家的孩子,無助而又悽清。她慢慢的走近,帶來了陣陣丁香的香氣,更是帶來了恍惚間的真實,最後卻還是飄過,像夢一樣安靜卻帶着強烈的情感,渲染着自己與旁人,宣誓着自己的寒漠與孤寂。

字裏行間倒更像是一場醒着的夢,恍恍惚惚兩人相愛,伸手輕觸不過是團簇丁香遺留下來的若有若無的香氣。

好似擁有過,又好似沒有過,只有若有若無的花香還殘留在鼻尖,細細縈繞。

《蒹葭》裏的女子更像是天邊的`仙人,衣袖飄飄,靜然一笑便孽了蒼生,美的令人不可方物,更不敢伸手觸碰,只得在心裏惦念她的容貌姿態,回想着夜夜難眠。

雎鳩成雙,帶來遠方情愛的氣息,揮動雙翅,輕緩灑落與人間。她像是天仙下凡,只是輕搖船槳,袖衣微卷,兩鬢未能紮起的碎髮隨風飄動,裹挾着荇草的清香幽入男子的鼻中,清晨的霜霧朦朧,襯的此地更爲像仙境,此人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機會眸?

她像是沒有七情六慾,沒有人間情仇,只是淡掛淺笑,紅脣微張,眼眸輕柔,纖纖素手小心地專注地採摘着荇草,無暇顧及周遭的紅塵。

小雨淅瀝,微霜依附,她與她,帶着清幽的丁香與空淨的晨氣,她撐着油紙傘,她提起長裙,緩步向我走來……

雨巷讀後感4

打開詩篇,詩人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圖景:白牆黑瓦的建築物之間,小巷曲折而悠長;正是梅雨季節,天空陰沉沉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小巷裏空蕩蕩的,只有詩人一人在雨巷中獨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則分明透露着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之情。在這樣陰鬱而孤寂的環境,他心裏懷着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着“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樣的憂愁”。

丁香花開在仲春時節,花色或白或紫,給人柔弱、嬌美而又純潔、莊重的感覺。丁香花嬌美卻易凋謝,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國古代的詩歌中有不少吟詠丁香的名句,如:“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紗》詞);“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由於中國古代詩人們的反覆吟詠和廣泛傳唱,在文人心中,丁香逐漸成爲美麗、高潔、柔弱、愁怨之類性質的象徵。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於來了,在雨中哀怨,“她靜默地走近”,然而又終於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終於從身邊飄過去,二人間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因而同病相憐。然而,正因爲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繼續追求。其實戴望舒詩中的姑娘形象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爲了尋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現了,但是,“像夢中飄過”一樣,只在面前一閃,轉瞬便消失了,連同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與她的惆悵,空留下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獨自彷徨。

在這裏,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着一個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出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帳,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在這裏我們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可是這卻是低沉的傾訴,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裏,我們可以看到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詩句裏流動。

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離開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雨巷讀後感5

鮑佩珍《雨巷中的伊人》打開這本充滿書香和內涵的美書,一股清新和寧靜之氣即刻充滿你的鼻翼,這倒與《紅樓夢》大不相同,《紅樓夢》中的詩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戴望舒的詩,現在的我,該是看不懂的吧!只像李商隱中“只是當時已惘然”所描繪的那樣!戴望舒,那剛強的文字,好像不只是文字,而是多了一份東西,濃厚強烈。時而捉摸不清、朦朧、含蓄,時而又明朗、沉摯。終還是明瞭,還是那份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嚮往吸引着我向他靠近,去細嗅那股單純的愛國氣息。現在的我,正是在慢慢的細嗅着吧!

夏天的夜晚,初三的學子們在期盼着那美妙的下課鈴聲。“鐺。”,“下課”老師的一聲令下,便是我們的解放。各自手忙腳亂地收拾着書包,拎起書包,便衝向了那門外的一片黑色。驟然間,巨大的雨滴砸在了地上、傘上、頭髮上。撐着紅色的傘,獨自踩着輕悠的腳步,踏過一個個的水坑,走在巷子中。忽地,腦子中閃過一幅雨巷的畫面:1927年的雨在沉痛的吟唱,白色的恐怖在天空中蔓延,讓朦朧的'雨顯得格外的淒涼。緩緩地,丁香一樣的姑娘,襲一身紫紗,披一頭秀髮,撐着油紙傘,緩緩地,帶着丁香一樣的顏色,帶着丁香一樣的芬芳,帶着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彷徨在這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像夢一樣,帶着冷漠,淒涼,惆悵。丁香一樣的姑娘默默地走近,走近,有發出嘆息,驚歎爲何她會如此默默行進,默默地嘆息。雨巷幽深的氣息夾雜着青石板的翠綠以及舊時木屋咖啡灰。爲此時的雨巷上空原本昏暗的天空更加抹上一絲幽暗。她像夢中飄過一般,靜默地遠去,到了頹矮的籬牆,走盡在這雨巷。我殊不知已脫口而出:“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多美的詩啊!是否1928年8月的他也是這麼覺得的呢?夜幕再次降臨,獨自披上青色的外套,走出家門。

夏天的夜晚,或是多了一絲燥熱,或是多了一絲清爽與溫暖。撥開一堆草窩,幾點亮光突地闖入我的視線,它們慢慢的搖曳在空氣中,輕輕的吟道:“螢火,螢火,給一縷細細的光線——夠擔得起記憶,夠把沉哀來吞嚥!”1941年6月26日的他是否也是因看見了它們這些美麗的精靈耳描出瞭如此美的詩呢?收拾好心情,披着外套往回走,往回走,只留下一副黑色的畫面,只有那星星點點的亮光訴述着一夜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