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在人間》讀後感(15篇)

《在人間》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在人間》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人間》讀後感(15篇)

《在人間》讀後感1

汪曾祺先生的熱愛美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吃到過、記錄下來,美味的餘韻尚存,有一股詩意的煙火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美食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特色。特色小吃的味道有時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記憶中回憶的美好味道。記憶就是這樣奇怪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着,卻藏在一口回憶的味道里。回憶的味道融入到食材中,每一次吃過以前兒時、讀書時的特色美味,味道就像刻錄的光盤,一分一秒的掠過,由味蕾轉存至腦海,回憶與感慨涌上心頭,心中暖洋洋的,讓自己更加充滿鬥志的迎接着每天的到來。

書中一篇講到過橋米線,是昆明菜的代表作,這家米線一是湯好,湯麪一層雞油,看似毫無熱氣,而湯溫在一百度以上。二是片料講究,雞片、魚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極薄,而又完整無殘缺,推入湯碗,即時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處。湯是米線的靈魂,美味吃到了人的心裏面,體味着美食感觸很深,讓自己更加有動力去奮鬥,去創造生活的美好。在美味中體驗生活,活着其實就是一種心態的表現,人生有度,過則爲患,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不是爲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但是也要做不負此生的凡人。努力的活着不是爲了表現自己,而是爲了更有意義的活着,讓生命更加充實,沒有什麼捷徑也沒有什麼訣竅,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生命從量變到質變。生活不是賭博,自己也不是先知,未來皆有可能,細細想想人生處處都有難題,無論你是狼狽的摔倒,還是圓滑的變道,都不會改變命運。

食物的滋味是酸甜苦辣,生活也是各有滋味,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誰都逃脫不過。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精神領地,爲自己留一方靜謐、思考的淨土。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走法,不同的道路也有不同的風景,選擇不同但是各有各的精彩,境由心造,相由心生,要懂得任何經歷都是財富,要實現夢想,就要一直往前走,把握當下,珍惜現在。

《在人間》讀後感2

寒假期間,我讀完老舍先生的《煙火人間》。老舍先生有着“人民藝術家”之稱,是現代著名的文學家。

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各種表達敘述的分寸都拿捏地恰到好處——幽默、京片兒、平實,彷彿沒有一絲一毫的炫技痕跡,只是絮絮叨叨地敘述着身邊的所見所聞——平凡瑣事與高深立意渾然天成——但這顯然已經達到了上層武學境界,即“無招勝有招”。讀了《煙火人間》,我才恍然大悟——這樣的語言藝術家,並非一路火花帶閃電。他和普通人一樣,經歷了長時間的摸索與打磨,經歷了挫折與否定。不同的是,他一直篤定的堅持着,積累着,不斷突破自我,直至涅槃重生!

《煙火人間》選取了老舍先生的一些經典短篇小說和散雜文作品。這些作品多取材於市民生活,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通的社會衝突,挖掘對人們生存、命運的思考,這些文章有的描寫城市平民的生活軌跡,有的書寫知識分子的生活趣事,有的描摹生活見聞。作品充滿生活情趣,文筆細緻入微,更貫穿着老舍先生一貫的幽默風格,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體味人生哲思。老舍的創作受益於民間文藝的影響,他的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雅俗共賞,突破了知識分子的狹小圈子,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衆性、通俗性的.特點《煙火人間》所涵蓋的主題包括愛情、婚姻、北漂生活以及婆媳關係等,飽含了老舍先生對生活的感悟與熱愛。《不成問題的問題》就是一篇精彩的諷刺小說,通過一個農場的變遷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縮影。丁務源無才無能卻能左右逢源上下貫通,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秦妙齋身無分文卻能口吐白蓮侃侃而談,吃住全靠騙嘴耍賴;尤大興正義有才,卻不懂人情世故,被憎恨污衊,排擠人壓。範偉通過這部電影拿了金馬獎最佳男演員,看書時想象他的形象代入毫不違和。

讀了這本書,我收穫頗豐。

《在人間》讀後感3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小說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寶,小說展現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嚮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當我重重地把最後一頁書合上時,主人公阿廖沙那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的憐惜、打抱不平的精神總浮現在我的腦海裏。

高爾基幼年時期父親就去世了,勤勞善良的母親因無法養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高爾基的命運非常坎坷。童年的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當過學徒工、搬運工、守夜工、麪包工、傭人等各種低下的工作。十六歲時,他自身來到喀山,進入了“社會大學。”在與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最底層,與各種人物接觸,飽嘗了生活的艱辛,但他還不忘學習,抓緊一切空餘時間學習、讀書,從而不斷積累了他的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

這本書中有幾句話深深地震撼着我,希望你也如此:“晚上大家都把蠟燭拿到寢室去了,我沒有錢買蠟燭,就自己動手製作燈。我把蠟盤上的蠟油都蒐集起來,裝在一隻沙丁魚罐裏,加上一點長明燈的油,再用棉線做成燈芯,這樣就完成了。有了燈,我就可以沉浸在讀書的喜悅之中了。”“書就好比一座美麗的園子,裏面什麼都有”“我只是覺得這種生活,讓我有了寄託,有了奔頭。”這些真實、純樸的語句,令我感受到高爾基是那麼酷愛學習,從書中讓他明白了許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學。但事實總與他作對。

我似乎對這本書着了迷,一連讀了兩、三遍。這時我想起了我們。

我們的家庭條件是不錯的,父母不僅能讓我吃飽穿暖,還能滿足學習國畫、古箏的額外要求。另外,高爾基的父親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從小就少了一份父愛。他,一個才十一、二歲的大男孩,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負,令人憐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堅強的性格和對知識的熱愛而感動。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無時無刻心中都在對自己說:“如果想讓自己有個美好的明天,必須像高爾基那樣付出行動,有堅定的信念,永不氣餒。我堅信展現在眼前的將會是我所期盼的的燦爛的明天!”

我們要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696673

《在人間》讀後感4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小說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寶,小說展現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對完美生活的熱烈嚮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假期裏,我閱讀了《在人間》,它讓我大有感悟。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歲喪父後,她的母親便改嫁了,於是他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所開的染坊破產後,他不得不走向人間,自行謀生。那個時候,他的年齡還不到十二歲。相比之下,我們這時候還在溫暖的家裏玩耍,可是他,卻必須走向社會。

他在“人間”什麼都幹過:洗碗,掃地,帶孩子,跑堂,當學徒,洗衣,搬運……甚至捱過毒打,住過醫院。幼小的他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受盡了種。種虐待與壓迫。由此看來,他的命運相當悲慘。可是,他有一個夢想: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爲了這個夢想,他甘願承受一切……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文章中高爾基渴求知識、堅持夢想的精神讓我敬佩,也讓我深思……能夠說命運對於每個人是不公平的。的確,我看到周圍有些人應對生活中的困難,一天到晚只明白唉聲嘆氣,終日消沉,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還有些人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自暴自棄,選擇墮落,甚至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我想命運不公,只是夢想中的插曲,他並不妨礙夢想,只要你有一顆不放棄的`心,就能夠實現自我的夢想。在那裏,我列出了一個等式:不抱怨+拼搏+不放棄+勤奮=夢想。

著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正是如此。1816年,他的耳朵全聾,作爲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就意味要離開自我喜愛的音樂,這等於比死刑還難受、痛苦。但貝多芬並沒有所以嚇倒,他勤奮好學,逐漸成爲一個音樂家,創作了數以百計的作品,還能登臺指揮。最終,他實現了自我的夢想,成爲了一名聞名世界的鋼琴大師。

夢想是一條跑道,而那些命運悲慘的經歷,則是一塊塊躺在跑道上的石頭;夢想是一盞明燈,而那些坎坷的命運則是無盡的黑暗。到底是選擇摔倒,被命運摧毀夢想,還是站起來,跑出屬於自我的一條夢想跑道,實現夢想,主人公高爾基給了我們強有力的證明。在以後的人生歷程中,我會時刻銘記這句話:命運並不能妨礙夢想!

《在人間》讀後感5

我對《人間失格》的看法是雙面的:一面披露出人性貪婪與醜惡,一面消極低沉悲觀,抑鬱到人難以呼吸。

我對《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的看法也同樣是雙面的:他的曠世才華、高超的文筆令人驚歎不已;他的悲觀心態、自我放逐和對人生、世界的絕望令人唏噓不已。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其實是他悲觀人生的自傳和他近乎病態人格的寫照:主人公葉藏先是由對人類的恐懼再經歷一串串對他打擊巨大的絕望後,他想要離開世界的想法也愈來愈強烈後,葉藏少年華髮,精神空虛,筋疲力盡,已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當我讀完這本書滿滿"負能量”的《人間失格》後,感受只剩受到恐嚇一般的震驚,震驚。我震驚於此書的壓鬱至窒息,人性醜陋真實的面目,主人公葉藏精神的崩潰和瓦解。我得到了兩方面的震撼。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一個自殺者的迷茫無助與無盡苦楚。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每當我們聽聞有自殺事件時,先是惋惜,再是在心中感到疑問,抑或是指責他們不夠堅強,遺憾於生命之花就此調零。但或許我們都不曾瞭解過他們內心,不明白他們爲何捨棄生命的動機和原由。書中的葉藏,對人生完全失望,但他的絕望彷彿又情有可原;他與生俱來對人生的恐懼和世界讓他看盡了人間醜態,嚐盡了世間絕望。自殺者若不曾體會過生的美好,就不存在對死的挽留.所以社會上有很多自殺的人,有自殺念頭的人,有心理疾病的'人,有心理問題的人,往往都不是他們想要如此.所以請給他們多一點愛,不要做第二次傷害。

另一方面來看,上述的人或許並不佔多數,只因一念之差結束生命的也大有人在。從葉藏來看,他害怕愛是因爲他渴望愛而又懂得去愛別人,把他拖入深淵的,也有他自己的因素。生命是野勁十足的,心存希望不懼挫傷的生命總能體現出勃勃生機。懷有希望和愛的人,再大的黑暗也壓不斷生命這根生氣十足的野草,它是會不斷生根發芽,生生不息。

悲觀的人生是多因素的,但我們不做傷害,付出愛,是可以點亮一個人黑暗的心靈。愛別人,但更要愛自己。

《在人間》讀後感6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戲曲中的第二部。他是俄國的著名作家,同感用細緻的語言刻畫了下層社會人們的悲慘生活,描寫自己少年時代的親身經歷,並在社會上艱苦生存的故事,反映了當時俄國底層人民困苦,陰暗的生活。

這部書中描寫了主人公悲慘的童年,他從小父母雙亡,由外祖母和外祖父你撫養長大,由於家境貧窮,不得不外出打工,自食其力。他曾在鞋店當過學徒工,當過繪畫師的土地,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還當過聖像作坊徒工,由於他非常貧窮有很年幼因此各地方的人都欺負他,嘲笑他,就連親戚家的兩個主人也變着法的捉弄他。他整體生活在那些低俗,愛吵架,見識淺陋的小世民周圍,他非常厭惡身邊的醜陋與低俗,嚮往着一種純潔美好的生活。因此他愛上了讀書,書中的世界給了他另外一片廣闊的天空,書也是他窮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了。所以他最後走上了求學的`道路。

我讀完這本名著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高爾基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不但沒有在艱苦的環境中被苦難所壓倒,而且還在逆境中成長,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把書當做自己的朋友,在書中允吸着無窮無盡的知識。他擁有着頑強的毅力和恆心,在黑暗的社會中苦苦追尋着屬於自己的光明。

本書通過高爾基的手筆反映了俄國十九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實寫照,讓我目睹了舊時期,舊社會時人與人的不平等和當時沙皇

的暴政,而我們現在生活在新社會裏,人人平等,大家和睦相處,我們更加應該刻苦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和諧和美好! 書籍始終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因此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如果沒有書,人類就要回到原始的生活,只有書才能帶你來到文明的世界;只有書才能讓人與人之間更懂得溝通;只有書纔會給予你無窮無盡的知識和樂趣;只有書才能讓你懂得做人的道理;只有書是我們人類的良師益友,他不僅能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也能培養我們高尚的道德情操,讓我們永遠和書成爲好朋友。最後,讓我們一起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在人間》讀後感7

《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小說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寶,小說展現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風貌,反映了人民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對完美生活的熱烈嚮往,具有深刻的教育好處。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在人間》,它讓我大有感悟。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在他4歲喪父後,她的母親便改嫁了,於是他寄居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所開的染坊破產後,他不得不走向人間,自行謀生。那個時候,他的年齡還不到十二歲。相比之下,我們這時候還在溫暖的家裏玩耍,可是他,卻務必走向社會。

他在“人間”什麼都幹過:洗碗,掃地,帶孩子,跑堂,當學徒,洗衣,搬運……甚至捱過毒打,住過醫院。幼小的他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受盡了種。種虐待與壓迫。由此看來,他的命運相當悲慘。可是,他有一個夢想:成爲一個有學問的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爲了這個夢想,他甘願承受一切……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文章中高爾基渴求知識、堅持夢想的精神讓我敬佩,也讓我深思……能夠說命運對於每個人是不公平的。的確,我看到周圍有些人應對生活中的困難,一天到晚只明白唉聲嘆氣,終日消沉,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還有些人在無法抗拒的壓力下,自暴自棄,選取墮落,甚至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我想命運不公,只是夢想中的插曲,他並不妨礙夢想,只要你有一顆不放下的心,就能夠實現自我的夢想。在那裏,我列出了一個等式:不抱怨+拼搏+不放下+勤奮=夢想。

著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正是如此。1816年,他的耳朵全聾,作爲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就意味要離開自我喜愛的音樂,這等於比死刑還難受、痛苦。但貝多芬並沒有所以嚇倒,他勤奮好學,逐漸成爲一個音樂家,創作了數以百計的`作品,還能登臺指揮。最終,他實現了自我的夢想,成爲了一名聞名世界的鋼琴大師。

夢想是一條跑道,而那些命運悲慘的經歷,則是一塊塊躺在跑道上的石頭;夢想是一盞明燈,而那些坎坷的命運則是無盡的黑暗。到底是選取摔倒,被命運摧毀夢想,還是站起來,跑出屬於自我的一條夢想跑道,實現夢想,主人公高爾基給了我們強有力的證明。在以後的人生歷程中,我會時刻銘記這句話:命運並不能妨礙夢想!

《在人間》讀後感8

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幸運的年代,沒有戰亂紛擾、飢寒交迫的年代;我們享受着親情友情愛情,追逐着各自的理想,盡情的揮灑各自的特長;然而,這種美好的生活不僅使慾望膨脹,還帶着一種病毒——使人變得麻木。

感染了麻木的人很少思考,而思考對一個人來說卻十分重要。思考不僅能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對學習工作也大有幫助,還可以幫助記憶。(我想這就是爲何我們很難記起童年發生的趣事吧。)當我們漸漸學會享受物質,忽視了精神世界的經營,人變得麻木不堪,如何享受生活?

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失去母親以後,從童年走向人間,起初他在一家鞋店當學徒,而後又在親戚那當僕人,受盡欺負,直到有一天逃了出去,在一艘船上當了洗碗的夥計,在那兒他遇到了友好的斯穆雷和司爐雅科夫,他們引起了他的興趣。而後又在一家聖像店裏當學徒,認識形形色色的人和他們各自的遭遇。最後又回到親戚的工地當管事,結識了忠厚的老者奧西普,他令阿廖沙想起了斯穆雷和司爐。期間他迷戀看書,看書成了他最大的愛好,他的第二個愛好是與人交談。他目睹了社會底層的陰暗面,受盡生活的艱難與不公的待遇,因此他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歷。高爾基自述:“我還剛剛滿十五歲,但有時覺得自己已成了中年人。因爲我經歷了各種的事情,讀了各種的書,常常爲各種的問題煩惱,好象從內部膨脹起來,增加了重量。”“但是書愈讀得多,就愈覺得不願去過那種一般人所過的在我看來毫無意味、毫無必要的生活。”

15歲的少年,卻能像中年人一般懂事,這是多麼難以想象,我想正是苦難的生活造成了高爾基——這位著名作家深沉的思想。而我們在15歲時還像一張空白的'紙一樣單純,直到18歲成年還要依賴父母,甚至直到大學畢業,這種顯而易見的“幼稚”可見我們思想的淺薄。比起書中的阿廖沙,在工作之餘閱讀大量書籍,讓我這享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汗顏,四大名著尚未能讀全,比起沒有受過教育的阿廖沙,我也只是多懂些數學,西洋語而已。而豐富的生活經驗,深沉的思想是我暫時無法學到的。

當然,無須羨慕阿廖沙,有優越的生活條件是幸運的,它爲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環境。

《在人間》讀後感9

最近有家人患重病,帶着一種很奇怪的心態點開了這部紀錄片,不是好奇,也不是擔心,說不出動力就單純想看一看這一部大名鼎鼎的紀錄片。

不出所料,每天中午趁着午飯時間看一集,從第一集開始,每天哭一次,我笑稱每天排一次毒也不錯了。不知道節目組選取素材的時候有哪些考量,但我能從每一集、每一個主題裏收穫到一些力量。

堅定

至少現在可以確定的事,如果意外來臨,我願意做一個器官捐贈者,沒有哪一刻真正感受到了器官捐贈的偉大,突然很疑惑,過去自己是爲什麼對器官捐贈存有遲疑,實在想不起來,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原因。

憤怒

醫患關係是這一部紀錄片的重要主題,但不是唯一。印象中有幾集以醫生爲主題,說危重病科室,救護車,心臟手術……站在患者的角度其實是害怕多餘遲疑,記憶中尤其害怕見到板起臉的醫生,問診的時候讓人不敢多說一句,問診結束氣不打一出來;遇到溫柔的醫生,無論男女會有小小的心動,兩隻眼睛大概都是小心心。看到救護車醫生遇到無賴賴牀,起得沒了食慾。這些畫面在教我理解。

勇敢

真正讓我下決心寫長評的是第九集的張麗君。晚上十一點正泡着腳,想着只剩最後一集(原本以爲共9集)就看完吧,沒想到一直哭到眼睛腫成一條縫……大概明天會讓人慘不忍睹……在沒有遇到更困難的問題之前,我都以爲我已經拿出了全部勇氣。但是每一個故事,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結局在告訴我,我太幸運了,我的人生,真的很順暢,我是多麼不知足。從來不信偶像劇式的.樂天和愛情,但是我看到了,張麗君和韓詩俊,一對膩歪起來讓人汗顏的夫妻卻讓我泣不成聲,哭得像個傻子。突然爲他們不公,但又突然怯懦,我有什麼資格爲這麼勇敢的人不公,在疾病面前,我也只是一個怯懦的膽小鬼。不敢帶入,不敢多想,但是真的感謝張麗君,讓我終於體會到自己的幸運,大結局沒有到來之前,我們都是勝利者,感恩。

豁達

另一位讓我震撼的是臨終關懷那一集提到的一個胰腺癌患者(沒有刻意關注名字),當時我已經覺得他面對的是最痛苦的事情,現在想來,他是對的,只要還活着還有什麼不能期待?試圖多在這個世界留下一些痕跡,試圖多記得一些這個世界的風雨。

我們,多幸運。

《在人間》讀後感10

之前朋友推薦,一直沒時間看,最近終於有了時間,認真的看了一遍,感觸很深,尤其是一個孩子剛在媽媽肚子滿八個月,由於一些原因而不得不選擇提前生產,剖腹生產,鏡頭記錄了剛出生的寶寶的樣子,媽媽爲孩子付出的一切,因爲孩子是早產,肺功能發育的不是很好,不得不依靠一些儀器來維持生命,她媽媽看到自己孩子這個樣子時,不斷地流眼淚,印象很深刻。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在生我的時候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所遇到的疼痛,我的身體沒有缺了一點兒,是完整的,也沒有受過大的苦難活到了現在,是父母的呵護,愛護,保護讓我平安健康的成長,原來從未想過這些事情,可能在我的意識裏這些都是我一出生就有,反而沒什麼特別的。

漸漸長大後,經常會和父母爭吵,嫌他們管的太多,而我需要自由,這樣的爭執使得我和父母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不理解父母爲什麼老是認爲我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而我自己覺得我已經是一個大人的樣子了,這樣的日子伴我度過了大學的前三年,大三準備考研,在大四的'第一學期參加完了考試後,考的不是很好,感覺沒有希望,有些難過,於是在大四的下學期裏便準備投簡歷找工作,在經歷了幾次失敗後,我變得更加灰心沮喪,那段時間很想回家,卻又有些拉不下面子,最後實在忍不住了,給我母親打了個電話,我輕輕提了一下,我想回家一趟,母親說想回來就回來,那一刻心裏面真是難過到不知所措,父母一直包容着自己的任性,不成熟,自己卻不理解他們,還傷害他們。

最後也考上了研,慢慢地和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好,不再像從前一樣那麼任性了,我要對他們好,有時間就多陪着父母,聽他們一起嘮嘮家常理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高興,照顧好自己,不讓他們擔心,祝願天下父母健康,平安!

《在人間》讀後感11

接觸到汪曾祺寫的小說還是在學“端午的鴨蛋”的時候,他樸素而形象,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吸引到了我。特別是描寫吃鴨蛋的時候,寫到筷子一戳,紅油就流出來時,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來了。於是我開始更多的關注他。

不出所料,《人間草木》這本書依舊是他那令人舒適的風格。他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卻比我們多了一雙更會發現美的`眼睛。像“故鄉的元宵”這篇文章,他會發現故鄉元宵時唱的歌前面都有個“格炸炸”,會發現燒香的老媽媽鞋底的牛屎,會發現外地沒有的習俗“看圍屏”,他的發現,都是些很與衆不同的東西,別人在欣賞煙火,他在觀察煙火的聲音。這裏可以體現出他的敏銳。

我最喜歡聽他解說家鄉的那些吃的。他喜歡先表示要解說的東西有多麼多麼著名,又有多麼多麼美味,哪些人愛吃,哪些地方有賣的。讓我們瞭解到這些東西的名氣以後,再一一道來。先是它的色澤,胭脂紅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簡直就是個美食家,面面俱到樣樣俱全,豆汁兒,豆腐,手把肉,貼秋膘,栗子······ 樸素的語言更能讓人親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並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知道這麼多。

再來就是他所描寫的季節。夏天,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據梔子花香味太濃,讓人難受的特點,再根據文人對梔子花的評價,把梔子花擬人化,於是我們看到梔子花怒罵文人:“我***就這麼香!你管得着嗎?”他用了俗語,讀到這裏,我感覺自己跟這篇文章更親近了。冬天,在他們家鄉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進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窩,可以睡懶覺,打牌,玩雪,做“年燒餅”。我在想,這些體驗,幾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導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會更快樂舒適一些。可在當地人心裏,冬天被賦予了特殊的韻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氣的,我從他的文章裏讀到了他自己,他是一個平和,友善,寬容,樂觀,真誠的人,更是一個熱愛家鄉,生命與生活的人。我最後想起了他的一句話: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在人間》讀後感12

知道餘秀華之前,我心中的女詩人的形象雖不都是林徽因一般溫婉嫺熟、美麗動人,但起碼如三毛一樣氣質獨特、張力十足。直到我知道了餘秀華,完全顛覆了我心中女詩人的印象。借用劉年的評價:她的詩,放在中國女詩人的詩歌中,就像把殺人犯放在一羣大家閨秀裏一樣醒目——別人穿戴整齊、塗着脂粉、噴着香水,白紙黑字,聞不出一點汗味,唯獨她煙熏火燎、泥沙俱下,字與字之間,還有明顯的血污。

兩年前先是在網上看到她的詩,買了她的詩集,去年又去影院看了她的紀錄片,然後關注她的微博,可以說我是一名合格的粉絲了。早就想寫一篇關於她的東西,可每次提筆又放下。不是沒有東西可寫,只是總感覺自己的感觸在她面前是那麼的蒼白無力。而她又是一個如此鮮活有趣的靈魂。

網上有一段話: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對於餘秀華來說:同樣的村婦,卻有不一樣的生活。我並不驚愕高曉鬆的精彩,因爲他出身清華世家;我也不羨慕蔡康永的儒雅,因爲他身世顯赫名貴;可我非常不解餘秀華,一位腦癱的農村婦女,是怎麼寫出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呢。如果她寫的'東西苦痛陰暗也就罷了,可偏偏她的詩充滿陽光並給人力量。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我想她是一個有趣的人。王小波曾說:人生很長,一定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有趣的人率真,她在北大回答學生提問時說:至於你說的幸福生活,我至今還沒有過上。有趣的人淡泊,她在作家協會給她開的詩歌研討會上說:不要說我是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有趣的人幽默,她在父親安排的相親見面上,直接說對方印堂發黑、未來會離兩次婚,把對方嚇的落荒而逃。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我一直在牀頭放着這本《搖搖晃晃的人間》,每當被焦慮壓的喘不上氣來就翻上幾頁,頓時撥雲見日。餘秀華的詩集就是我生活中的加油站,希望自己有一日能修煉的如她一般有趣。

《在人間》讀後感13

書一直是人類的朋友,這位朋友與我們每個人的交情都不大一樣。也許只是泛泛之交,或者是心心相惜的難求知音。正所謂書海無涯,浩瀚的書海實在是讓人難以企及。

我喜歡書,更喜歡看書,書是我最好的朋友,給予了我知識和快樂。然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就莫過於《在人間》了。《在人間》是蘇聯作家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說描述的主要是主人公阿廖沙從1871年到1884年這一時期的生活。

從書中,我看到了阿廖沙悲慘的命運,他忍受着非人的生活還要遭受生活帶給他的壓迫這是一個少年該承受的嗎?我對這本書的印象特別深刻,書中的人物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裏:善良的外祖母神聖得像聖母再世;吝嗇刻薄的外祖父讓人感到可氣又可憐;嫉惡如仇的輪船廚師斯穆雷粗俗中卻流露着正直;裁縫妻子爲沉重的生活帶來了一絲溫馨……

不僅如此,主人公阿廖沙也是因爲廚師斯穆雷給他看了果戈裏的作品,才引起了他對書籍的熱愛,激發了他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才促使他懷着“做個頑強的人,要想辦法改變自己,不然我就真的毀了”的決心,踏上了奔赴喀山的路。我真心希望他會有好的前程。

《在人間》是高爾基對阿廖沙少年時期的回憶,也展現了阿廖沙少年時期心靈成長的曲折、坎坷的'歷程,它是世界文化園林的魂寶,是世界文化底蘊的寶貴遺產。

再次翻開這本略顯破舊的書,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是啊!從前,我並沒有那麼愛看書,爸爸媽媽給我買的書,看了一遍就扔在那兒,不去管它了。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那樣做並不好,久而久知,那本書便會被我漸漸遺忘,可能再也不會去碰它了。那麼,我就少了一份知識,少了一次美的欣賞,少了一個閱讀的愜意感,我會失去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一些無法從其它地方進行彌補的東西。所以,我更應當百倍珍惜。

這本書的作者高爾基說的沒錯,書籍確實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奇幻的世界,在那兒,我們可從丟掉所有的煩惱和不愉快,享受書帶給我們的樂趣與無限的遐想。

《在人間》讀後感14

20xx年8月5日,我讀完了《人間失格》。

這本書由序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後記共五部分構成。其中序言和後記作者以第一人稱,訴說“我”看到了主人公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中間的三篇手札與照片對應,則是用葉藏的第一人稱來敘述了膽小懦弱的葉藏的經歷以及他爲了逃避這個世界而終日放浪形骸,最終一步步走向喪失爲人資格的自我毀滅之路。作者太宰治以纖細的文筆,書寫對人生的哀嘆與嘲弄。無奈與諷刺,憤懣與惆悵,陰鬱頹廢的毀滅美學的悲情演繹,表現了戰後日本人“精神”與“感官世界”雙重萎靡的傑作。

葉藏通過同學竹一,獲得了自己的信仰。他決心要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壓抑。但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與批評,從小養成的弱小的性格也使的葉藏不敢反抗。信仰的種子還沒有發芽便已經死掉了。就連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屬於自己的愛情,也被這個社會所奪走了。當失去一切希望時,魔鬼便悄然來臨。葉藏最後還是敗在了世俗手中,陪伴了他一生的演技也沒能讓他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

《人間失格》不是在描述一個悲傷的故事,它只不過借一個受害者的口吻來講述人類的醜惡,自私自利,好逸惡勞……我們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感受:我爲什麼要活着?來到這個世界我能做什麼?《人間失格》問的就類似這樣的問題,但我不希望你的選擇是和作者太宰治一樣的道路,逃避殘酷的現實與自身的.力量不足,須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轟轟烈烈地幹一番失業,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個普通人。

在太宰治的心中,葉藏並沒有失去做人的資格,而是沒有渾渾噩噩做人的資格。他的身上難得有着善良與真誠,卻無法得到救贖。人性的光輝終究沒有照亮當時的社會,反而被無盡的黑暗所吞噬……

最後的這句話,送給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愈是敏感、愈是膽怯,愈會企盼暴風雨降臨得更加猛烈。”

《在人間》讀後感15

很早就聽過汪老爺子的名頭了,名頭太響,高高在上的感覺,我都不敢看他的作品,怕自己的欣賞水平達不到那個高度,這也是我不太喜歡看這類大家的作品的緣故。

前些日子,編輯朋友做了汪老爺子三本書——《人間有戲》、《人間草木》、《人間滋味》,並送了我一套。拿着《人間滋味》的時候,頓時驚喜,爲什麼呢,這種封面設計是我所愛的,白底、留白、寥寥幾筆,一下子就找到了讀這本書的興奮點。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我最喜歡水墨和留白了,自詡爲中國文人式的“毛病”——中國文人的'拿手把戲沒學會,“毛病”到染了一身。

隨手一翻,看到了《蘿蔔》這篇,上來就是“楊花蘿蔔即北京的小水蘿蔔,因爲是楊花飛舞時上市賣的,所以叫楊花蘿蔔”。沒有客套話,不拿捏,有什麼就說什麼,還不羅嗦,三言兩語就能把事情說明白。看汪老爺子的書之前,我是做了不少功課的,有關他的資料查了一堆,就怕看不懂。沒想到,汪老爺子的作品竟然是這樣的淺顯易懂,實實在在。就好像,我做了很多的防護措施,心都蹦到了嗓子眼那,卻見到了一位毫無架子的慈祥老人,跟你嘮家常。用心交流,不做作,任誰來了,都會喜歡上這位老人的作品。更何況,老人平實的話語中,蘊藏着博大精深的東西,比如說閱歷,光蘿蔔這篇,就把全中國的蘿蔔網羅進來,汪老爺子是在跟你嘮嗑,但是他嘮的是全中國的嗑,一般人嘮的起嗎?

就談吃來說,蔡瀾也是我關注的一位,不過他的東西,我更多的是當做一種獵奇。汪老爺子的談吃,更多的是描述了中國千百年來的一種傳承,這麼說好像有點虛,舉個例子來說,900年前,蘇東坡說:“無竹太俗,無肉太瘦,若要不俗與不瘦,除非天天筍燒肉。”900年後能傳承這種文人的情懷的,唯有汪老爺子一人矣。感染了這種情懷,再看汪老爺子的作品,他說的已經不僅僅是吃了,而是聊的人生。

林語堂先生說,人生不過如此。對於此話,我的理解是分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我今天以“看山是山”的境界,來讚歎汪老爺子的“看山還是山”,未免有點蚍蜉撼樹的感覺了。各位朋友,不要聽我在這瞎白話了,快讀看看汪老爺子的文章,纔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