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傷仲永》有感15篇

讀《傷仲永》有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傷仲永》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傷仲永》有感15篇

讀《傷仲永》有感1

《傷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文章,它講述了一個天才兒童因爲不去學習,而淪落成一個凡人的故事。我認爲這篇文章非常引人深思,特別是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

首先是對於學生來說。從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確是個極有天賦的兒童。他五歲時就可以指物立詩,並且這些詩都很有文理,令人稱奇。可是擁有天賦並不表示擁有永遠的優秀與成功。方仲永雖然有非凡天資,但他沒有去學習,去提高,所以最後成爲了普通人。如此聰明的人不努力會淪爲普通人,那麼沒有很高天賦的人不努力,結果會怎樣呢?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所以說,我們更應該加倍地努力進取。

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改一下:設想方仲永是一個天賦不高的孩子,但他十分要求上進,日夜都在刻苦地學習。那麼這個故事的結局會怎樣呢?我估計這個後天不斷努力的方仲永一定能成爲國家的棟樑!許多人都認爲後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天賦更重要。沒錯,因爲“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所以現實與想象中的兩個方仲永有着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努力程度,同時也有不同的結果。這正如大文學家茅盾所說:“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因此得到,後天自身的努力是相當重要的。

其次該深思的是家長。方仲永那麼聰穎的孩子,最終竟會淪爲普通人,主要的責任是在他父親身上。方仲永的父親發覺了兒子的天賦,很是高興。但他沒有及時把孩子送去讀書,讓孩子進一步提高,而是每天帶着孩子到處拜訪,以孩子的天賦換取別人對他的賓客禮節和錢財。方仲永的父親就這樣,貪圖自己所得的一點蠅頭小利,而毀了孩子的一生的美好前程。這不僅僅是方家的損失,更是社會人才的損失!所以作爲家長,應該對孩子負起責任,不可爲了自己,而摧毀充滿希望的明天。

方仲永的教訓告訴人們:家長必須給孩子創造條件,而孩子應該努力學習,不斷進步,不能辜負了自己、家長和社會。

讀《傷仲永》有感2

近日我閱讀了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讀罷,心情很是不快,但有所悟,不快的是對方仲永幼年天資聰慧卻少年平庸無奇的大轉變而惋惜。這件事也讓我懂得了一個人的最終成功靠的不僅僅是天資,而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勤奮。

方仲永一個年僅五歲的孩子,天資聰慧“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同縣的人都願花錢請他作詩,他的`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就把仲永用作賺錢的工具,來謀取錢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而“不使學”。

時間如梭,光陰似箭.仲永的天資開始慢慢的退落。仲永年二十宛若常人“泯然衆人矣”。

可惜啊!爲何仲永幼年天資聰慧,卻年少“泯然衆人矣”,其因——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這事例是在警示我們知道:如果你想要有所爲,即使你是一個天才,也是離不開後天的勤奮學習。

郭沫若曾經說:“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奮是成正比的,如果個人不勤奮努力,那麼他天資再好也沒有用,終會變爲常人。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良好的天資,只要他不懈的學習,照樣會有一番大作爲”。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藝術家俄國托爾斯泰,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爲了自己丑陋的相貌而失落過,在低沉了一段時日之後,他並沒有因爲外表的缺憾,自甘落人,他將全部精力轉

移到挖掘自己的潛能上,他堅持文學創作,後來他在文學,哲學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人才,多麼誘人的字眼。要想成爲人才就必須跨過懶惰這個禁忌線。

生活告訴我:成功靠的不僅僅是天資而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勤奮。

簡評:這是一篇讀後感,小作者表達了對方仲永的人生巨大變化而感到惋惜和同情,同時仲永的巨大變化也引起了小作者對人生的思考,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去啓迪讀者來思考自己在學習上的去和向。

構思巧妙,既引用原文的資料,有發表議論,有聯繫實際舉例論述,有總結感悟。語言表達上做到了簡潔,準確和精練。

讀《傷仲永》有感3

天才方仲永才思敏捷,後來因爲他父親的見財眼開,沒讓他接受後天的教育,導致他成爲平凡的人,通過他的事我得到的`啓示是,天才在於勤奮。

小時間才氣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衆人”了!我“傷”屈曲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直接地抹殺了一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本身的大好出息。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一個神童,但他後來才氣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可器”,“人不學會落後”。原理再明白不外了——一個人天賦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爲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要是方仲永態度剛強地變“不使學”爲“我要學”,那便是另一番情形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讀《傷仲永》有感4

讀了《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變爲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仲永那時還小,雖然天資聰穎,但並不能辨別是非。父母們也正應該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時候,多灌輸正確的'思想,讓他們多讀書,多增長知識,更何況仲永還是一個神童,若讓他好好讀書,長大必然會成才。可他的父親卻不讓他繼續好好學習,竟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以至於變成後文的" 不能稱當時之聞" 和" 泯然衆人矣" 這對社會造成的損失,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玉雖有美好的品質,但如果遇不到良好的工匠進行精心加工,那就和瓦片。石塊一樣。美玉是這樣,何況人?天資再好的人,也要經過學習才能成才。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天資,而不去努力,也只能一事無成。現在是我們學習的黃金時期,只有現在勤奮學習,長大後纔會有出路。所以,努力學習吧,因爲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讀《傷仲永》有感5

我們都已學過《傷仲永》這篇課文,故事的結局很使人感傷,想想方仲永曾是那樣聰明,但最終卻成爲了一個普通人,我有很多感受,現在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故事吧。

金溪縣平民方仲永家,世代耕田爲業。仲永五歲時,還不識書具,一天卻大哭着向父親要,父親很詫異,忙向鄰居借來給他,他當即就寫下了四句詩,並自己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不僅如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他也能很快寫出,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稱讚的地方。漸漸地大家都來求方仲永題詩,並給予了許多好處,從此仲永的父親每天帶他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等到仲永十二三歲時,所作出來的詩已無過人之處,到二十歲左右,他已完全成爲了一個平庸的人。

爲什麼?因爲他沒有得到後天的教育!也因他的父親貪圖錢財,只顧眼前利益,不讓他學習,纔會造成這樣的後果,真可惜!

從方仲永身上,我認識到了後天教育對一個人的成才起着關鍵作用。象方仲永,他沒有得到後天的教育,漸漸地由一個天才變爲了一個普通人,想想看,仲永這樣一奇才都會變成普通人,那麼我們這些普通人如果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恐怕想成爲普通人也不能夠吧!因此,我們應抓住這個大好時機,趁現在努力學習,相信我們這些普通人也會有所成就,不是嗎?

再者,仲永父親也不對的地方,因爲仲永父親的貪心,纔會使仲永失去學習的機會,如果把仲永送到學堂讀書,那仲永長大一定能夠創出輝煌的成就。因此,我想對天下的父母說:“你們以後不要太貪財,要注重孩子的將來讓孩子無所顧忌地學習知識,登上知識的高峯。作爲孩子的父母,應把眼光放長遠些。”

在學習上每個人都應貪心,但在錢財上過度貪心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讓我們好好學習,吸取方仲永的教訓,長大做一個有出息的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更加美麗,更加強大。

記住,千萬不要做第二個方仲永。

讀《傷仲永》有感6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

這篇文言文是這樣講的: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爲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爲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爲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王先生說:仲永從小通達聰慧,會做詩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稟賦,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後成爲普通人,是因爲他後天的學習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先天得到的,稟賦如此之好,卻由於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成爲普通人;現在那些沒有先天的.稟賦,本來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爲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我最喜歡的句子是:“餘聞之也就"是過渡句。”之“指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聞“”久“二字表明作者長期不在家中,僅從傳聞的指,尚未見到仲永。這種見聞錄的方式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

本文是想要告訴我們:人的知識才能夢絕不能依靠天賦,強調了後天教育對成長的重要性。

讀《傷仲永》有感7

《傷仲永》一文通過敘寫方仲永從年幼時天資過人,到長大之後"泯然衆人"的變化過程,並點明方仲永是因爲後天的不努力,不爭取學習機會,及最後一絲希望也沒了的事。我認爲人的才能知識決不是可以單單的去依靠天賦,而且要注意培養後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學習能力,強調了後天的培養比自身的`天賦重要的多。

對才能的發展也很重要。比如說:李賀,李賀七歲就能寫文章,這不是天賦嗎?但是李賀後天也非常努力。他每天日出之時,就騎着小馬兒,和書童一起,揹着書,看見一事一物,便作一詩,到了太陽下山時,一篇詩就寫好了,這不是後天的學習嗎?再比如說:王安石,王安石小時候住在臨川城內,離他家不遠就有一個麪館,王安石每天上學都要從這家麪館面前經過,並經常在這裏吃早點,久而久之,與麪館的老闆和夥計都相識了。一天,王安石又到那家麪館吃飯。進門後,挑了一個位子坐下來。老闆和夥計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給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見後進門的人都吃上了面,便問跑堂的夥計:"師傅,我的面好了嗎?"跑堂的夥計答道:"就來。"不一大會兒,只見跑堂的夥計手裏面拿着一雙筷子交給王安石讓他自己去端。王安石一不計較,他走到廚房,只見竈墩上放着一碗熱氣騰騰的肉絲麪,滾燙的麪條快要溢流碗外。

大師傅笑眯眯得對王安石說:"你要是可以把這碗肉絲麪端到外面去,而且一滴不灑,算你白吃,不要錢。"王安石問:"此話當真?""一定"大師傅說。王安石用筷子輕輕往碗裏一伸把麪條挑了起來,碗裏自然就只剩下一半的湯了。這樣,王安石左手端起湯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麪條,順當當的把一碗麪條端到了大廳前,吃了起來,麪館裏的人都翹起大拇指稱道:"王安石真神童啊!"王安石長大後更加酷好讀書,勤于思考,吃飯和睡覺的時候都捨不得放下書,而且他讀完書後還經常默默地思考他讀過的內容,有時和別人在一起,也還在想着書中的內容。

因此很少有人看到他笑。他在常州做太守的時候,有一次參加宴會,酒席宴上有一個人歌舞取樂。忽然,王安石大笑起來,大家不懈其意。猜測是那個名伶表演的實在太好了,使得太守很高興,於是重重的賞賜了那個名伶,說:"你能讓太守高興。值得獎勵!"只有一個人感到懷疑。認爲太守不是因爲這個而笑的,於是找了個機會,問王安石當時爲何發笑。王安石回答:"我那幾天在想道家的《常卦》,怎麼都不理解,吃飯的時候突然想明白了,實在是太高興了,不由得笑了起來。

最後王安石成爲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這些都與他後天的努力與培養密不可分的。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我認爲後天的培養與教育比天賦要更重要!

讀《傷仲永》有感8

最近,我剛讀完王安石所著<<傷仲永>>一文,感觸頗多,不禁爲方仲永的''泯然衆人''而惋惜.神童方仲永由神入凡的經歷,追根尋源,不可否認有衆多原因,在我看來,主要還是因爲他所處的環境使其成長產生了畸形。

年幼的方仲永才華出衆,其父在名利的誘使下,使單純的方仲永過早的接觸了外界環境,邑人經常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的行爲,終使得他'不使學'漸埋沒了。

古語曰人性如素,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以入者變,其色亦變.此可見,環境對人的成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讓我們放眼當今社會,試問: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最需要什麼?你可能已經猜到——人才.如果我問: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人才,我敢肯定你此時一定很茫然。

在我看來,真正的人才是擁有自主意識的智者,而不是遇事只會照搬教條的.機器,比較當今中國社會與美國社會,我不禁要問,爲什麼泱泱華夏幾千年的歷史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而美國卻人才過剩。

我的答案是:環境。

美國社會十分注重培養青年的獨立意識,當他們還是幼年的時候,便同過爲父母做家務取得零用錢,十八歲以後差不多都能自力更生了。

前美總統里根的女兒曾領取過救濟金,有人不禁要問,堂堂美國總統連自己的女兒都養不起嗎,他配做一位父親嗎,錯了,這就是獨立,只有脫離了家庭,面臨生存的問題.他們纔會憑藉自己的才能與素質與他人競爭,物競天則,適者生存,美國社會纔會擁有如此多的高素質人才。

而在中國社會,傳統觀念的束縛下,父母從小就要爲孩子的生活而拼命掙錢,供養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比比皆是。

學習+父母供養+結婚生子+吃喝睡=生活,成了恆等公式,乃至於現今社會出現了一批啃老族。

試問,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人才能夠競爭,能夠創新嗎?如此社會又怎會發展,國家又怎會強盛。

蓬生麻中,不扶則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希望方仲永的例子越少越好。

讀《傷仲永》有感9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衆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爲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爲國家的棟樑

天才方仲永爲什麼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着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一個天才的一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爲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着重與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讀《傷仲永》有感10

讀完王安石的文章《傷仲永》,我感觸很深。本文講述的是一代五歲的孩子方仲永,他們在田裏工作了一代人,在“不懂書和工具”的情況下,寫了一首好詩“在一個鄉鎮裏傳播一位學者的觀點”。但是在“環俞曄人,不搞學習”,淪落爲普通人。

直到我寫完,我才意識到“傷口”這個詞是悲傷、後悔,是對天才數千年的警告,是天才墮落後一千年的眼淚。我也爲他受到傷害,傷害了鍾勇,他“從他的`成功中獲利,讓他向城裏的人們致敬”,並將天才降格爲平庸之父。傷害“自然指的是作爲詩歌的事物,其藝術和科學是相當可觀的”,但最終“全無”的方仲永。如果鍾勇的父親有一個給他良好教育的長期計劃,或者如果鍾勇拒絕訪問和努力學習,我認爲他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如果我有和鍾勇一樣的天賦,哪怕只有一點點,我也會樹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奮鬥。即使你不付出你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你也不會讓“理解”這個珍貴的詞悄悄溜走。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幸運的是,我永遠不會失去它,因爲我沒有它。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也比方仲永好得多,在那裏我們沒有人“理解”和“不使學習”溜走。雖然我們沒有他聰明,也沒有他有才華,但我們有更長的學習道路,更堅定的意志和更光明的未來。

《傷仲永》是一篇議論文,是對所有尋求知識的人的佈道。讀完之後,天才()會更加努力地工作。普通人一旦讀到它就會忘記自卑。人們會明白一個事實:“墮落的天才只是一個負面的例子。”

讀《傷仲永》有感11

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特點是易把事情一分爲二,譬如把先天的才分和後天的教育截然分開,弄得水火不相容,其實不是的,它們原本是可以共通的。

王安石的傷仲永是古文中的名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方仲永是多麼天資聰明啊!他出生在農民世家,從來未曾接觸筆墨紙硯等書寫工具,在他五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忽然就哭着要這些東西,隨即就寫出了一首文采和道理俱佳的詩。像這樣天生聰明的人,委實應該好好學習,以便在學習中把天生的才幹發揮出來,也纔是沒有暴殄天物。但遺憾地是,方仲永的父親沒有做到這一點,而是爲蠅頭小利所動,不讓他學習,以致後來成爲一名普通的人。

熟諳教育的人都知道,人類對大腦的'開發利用真是太少太少了!這也就說明我們學校教育要完成的任務還是很重大的,學校教育越能發揮名著讀後感作用,天生的才幹也越能得到挖掘,二者並不矛盾。

我在想,很深刻地想,假如神童方仲永能夠有一個好的學校教育,他的才幹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只怕世上會出現和李白、杜甫並肩的另一名大詩人吧。

讀《傷仲永》有感12

《傷仲永》雖然是一篇短篇小說,但內容卻令人回味無窮。

我站在窗前,百般無聊,隨手拿起一本書,看到了一篇文章《傷仲永》。原來講的是一個名叫仲永的神童,因沒有受得良好的後天的教育和學習,變成了一個普通人。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離不開後天的.學習。

俗話說“勤能補拙”。即使你的腦子不聰明,但如果你肯用功讀書,認認真真地學習,你也會取得好的成績。正如我的一個姐姐,她並不聰明,她的老師也這樣認爲,但她從不放棄。她一直比別人多用兩倍的時間去學習,憑着自己的努力,她最終取得了好的成績。

同小仲永一樣的人,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天資聰穎,但不用功學習,最終也難成大器。

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爲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爲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讀《傷仲永》有感13

我認爲人的才能知識決不是可以單單的去依靠天賦,而且要注意培養後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學習能力,強調了後天的培養比自身的天賦重要的多.對才能的發展也很重要.

比如說:李賀,李賀七歲就能寫文章,這不是天賦嗎?但是李賀後天也非常努力.他每天日出之時,就騎着小馬兒,和書童一起,揹着書,看見一事一物,便作一詩,到了太陽下山時,一篇詩就寫好了,這不是後天的學習嗎?

再比如說:王安石,王安石小時候住在臨川城內,離他家不遠就有一個麪館,王安石每天上學都要從這家麪館面前經過,並經常在這裏吃早點,久而久之,與麪館的老闆和夥計都相識了.一天,王安石又到那家麪館吃飯.進門後,挑了一個位子坐下來.老闆和夥計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給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見後進門的人都吃上了面,便問跑堂的夥計:"師傅,我的面好了嗎?"跑堂的夥計答道:"就來."不一大會兒,只見跑堂的夥計手裏面拿着一雙筷子交給王安石讓他自己去端.王安石一不計較,他走到廚房,只見竈墩上放着一碗熱氣騰騰的肉絲麪,滾燙的'麪條快要溢流碗外.大師傅笑眯眯得對王安石說:"你要是可以把這碗肉絲麪端到外面去,而且一滴不灑,算你白吃,不要錢."王安石問:"此話當真?""一定"大師傅說.王安石用筷子輕輕往碗裏一伸把麪條挑了起來,碗裏自然就只剩下一半的湯了.這樣,王安石左手端起湯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麪條,順當當的把一碗麪條端到了大廳前,吃了起來,麪館裏的人都翹起大拇指稱道:"王安石真神童啊!"王安石長大後更加酷好讀書,勤于思考,吃飯和睡覺的時候都捨不得放下書,而且他讀完書後還經常默默地思考他讀過的內容,有時和別人在一起,也還在想着書中的內容.因此很少有人看到他笑.他在常州做太守的時候,有一次參加宴會,酒席宴上有一個人歌舞取樂.

忽然,王安石大笑起來,大家不懈其意.猜測是那個名伶表演的實在太好了,使得太守很高興,於是重重的賞賜了那個名伶,說:"你能讓太守高興.值得獎勵!"只有一個人感到懷疑.認爲太守不是因爲這個而笑的,於是找了個機會,問王安石當時爲何發笑.王安石回答:"我那幾天在想道家的《常卦》,怎麼都不理解,吃飯的時候突然想明白了,實在是太高興了,不由得笑了起來."最後王安石成爲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這些都與他後天的努力與培養密不可分的.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我認爲後天的培養與教育比天賦要更重要!

讀《傷仲永》有感14

《傷仲永》是初中課本上的一篇文言文,這不無道理。我想,其意在從小告誡我們後天教育的重要性,不可給予天資過高的價值。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我們生活中其實不缺天才,爲何笑到最後的人寥寥無幾?一顆樹苗的品種好,這只是一種先天的優勢,倘若不勤加施肥、澆水,是很難茁壯成長的。人也一樣,天資作爲與生俱來的特質,要想不止於神童,後天還應吸取知識的養分,在學習中將自己的優勢發揚。

有些人在天資上傾入過多感情,恃才傲物,不屑於與他人一道學習知識。但是幾年後,則“不能稱前時之聞”,又幾年,落得“泯然衆人矣”的結局,可能始終都不明白是無知葬送了自己的前途。牛頓說過:“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爲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一個人即使是巨人,知識和能力總歸是有限的`,我們只有虛心學習,“繼往聖之絕學”,站在聖人的肩膀上,才能登峯造極,看得更遠。

文中的邑人“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將天資作爲獲利的手段。有些人憑藉天資,在幼年小有成就,覺得往後會一帆風順,便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其結局亦可知。記得一篇報道寫到,父母拒絕了孩子出道的機會,讓孩子先安心讀書。父母其實是想讓孩子讀書來增加一定的底蘊,否則小時還有受歡迎的資本,以後的路就很難走了。何炅說自己儘管小有名氣,仍經常看書和學習,這樣才能避免言語的空洞,因爲如果不接受新的知識,主持一段時間後思想就感覺枯竭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僅是成才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還應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帝範》有言:“取法於上,僅得爲中,取法於中,故爲其下。”仲永的天資如此之好尚且成爲衆人,故資質平庸之輩應更加重視後天教育,勤奮學習啊。

讀《傷仲永》有感15

最近讀了王安石的《傷仲永》,內心泛起了一絲悲哀,但更多的卻是氣憤。《傷仲永》主要講述了一個神童,雖然五歲便能“書詩”,但因不再學習,而逐漸沒落,最終“泯然衆人矣”的故事。

仲永的泯沒自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的父親,他的父親被他人的“賓客之待”、“錢幣乞之”衝昏了頭腦,可我卻覺得,是仲永自己毀掉了自己。

在方仲永初次“啼求書具”時,他的父親欣然同意,“借旁近與之”。可見,仲永的父親還是有意好好培養他的。可是,方仲永從此便不再學習了,只靠自己原有的一點功底爲他人作詩。我相信,如果方仲永堅持要繼續讀書,仲永之父是不會反對的。

記得2008年奧運會上,一個小女孩在舞臺上高唱《歌唱祖國》,瞬間震驚四座,撼動全國。人們都沉浸在這天籟般的聲音中,那個小女孩一夜成名。到了現在,這個小女孩也到了文末方仲永的年紀,卻也逃不過“泯然衆人”的命運。一個是神童,一個是童星,都因爲一時的`自滿而毀掉了自己的前程。有人說: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的確如此,但是有一部分人生來就看到了較爲美麗的風景,可從此以後便駐足不前,甘心當一個“紮營者”;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雖然生在崎嶇的山路,卻仍然堅持向前,永遠做一個“攀登者”。在這場旅行的最後,“攀登者”所收穫的美景,定會遠遠超過“紮營者”。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紮營者”,他雖天資聰慧,但卻不思進取。王安石因爲這樣一位天才的隕落而悲痛不已,而我認爲,方仲永是自己將自己變成了凡人,他有什麼可值得別人爲他悲傷的呢?

其實神童並不少見,但是他們很多因爲自己與外界的種種原因而被埋沒。一個天才真的應該被過早發掘嗎?我認爲,答案是否定的,因爲很少人能抵得住“名”“利”的誘惑。在我看來,只有默默無聞才能更好地學習知識、收穫知識。

方仲永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天才也需要學習,因爲誰也不可能是永遠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