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童年》讀後感(精選20篇)

《童年》讀後感(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童年》讀後感(精選20篇)

《童年》讀後感 篇1

我讀過很多經典名著,有施耐庵的《水滸傳》,還有高爾基的《童年》……在這麼多書中,最令我激動的要數《童年》了。《童年》是高爾基寫的三部自傳中的一部。高爾基三歲時喪父,他的童年是在諾婦戈羅德渡過的,也就是他的外婆野。這原書重要道了高爾基童年生活是怎麼的悲慘。就在一八七一年他悲慘的命運開端了。他的舉動皆被他的外公監督着,外公不准他這樣,又不准他那樣,還常常打他和他的外祖母,這使高爾基幼小的心靈呈現了暗影。 他好象生活在烏暗的地獄中,沒有一點陽光,不一點自在。而他小時候雖然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競然還能成爲一位如此出色的文學家,他領表過的文章數也數不清。他真是了不起!

讀到這裏聯想起我自彼,我不禁得感嘆萬分:我是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榮幸兒,成長在繁榮而又優越的環境面,過着飯去弛心,衣來伸手的小私主般的生活,是父母的“掌上亮珠”、“口肝法寶”。我們和高爾基那哀慘的童年比擬伏來,那實是一個地獄, 一個天堂 ;一個充斥陽光,一個到處光明。我們現在的童年佈滿着歡喜,年到處是暖和,到處是愛謙心窩! 可我在這美美的童年生活中,一地到晚只想着吃惡的,穿美麗衣服,看望電視,上上網,把學習看息是包袱,是累贅。過着糊里糊塗的日子。假如,高爾基來到我的身邊看到我這麼生涯,這樣學習,他一定會替我可惜,甚至於會責備我不珍愛時間,虛度青春。確實,想想他在甜難中磨難大家,堅強地生活,獲得那麼驚己的成就,再看看我,這麼優勝的生活環境而不曉得珍惜,爾不感到酡顏了。嗨!我在這樣的賴環境中揮霍時間真是是天大的過錯呀。對,我必定要珍惜時間,不虛度時間。記得魯迅說功“時間就是性命”跟“愛護時光是我勝利的祕訣”。我當初有如斯美妙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這是如許難得的機遇呀!固然,我以前是一個特別俏皮的“假小子”,有時間還和小敵人打擊鬧鬧,特殊貪玩。然而,從從我瞅了《童年》這利書以後,它給了信念和力氣,它讓我知講了時間的主要性,要我愛護時間。所以,我應用冷假勞動的時間調劑佳本人的生活,在歡度新春好節的共時,我愛不釋手地拿訖書標,如餓似渴地瀏覽。在當前的學習中,我要向高爾基教習,耐勞盡力,爭奪提高。我信任:只有工夫深,鐵棒一定能磨成針的。

《童年》讀後感 篇2

說起高爾基和他的自傳三部曲,那可是人盡皆知。今天,我就來談談我看完《童年》後的感受。

主角阿廖沙是不幸的。父親離他而去,到外祖父家被打被罵。但在這巨大的不幸中,他又是幸運的。他有親切可愛的外祖母,爲他擋樹條的小茨岡,堅強的母親……整本書用孩子的視角來描述,天真、稚嫩的表述更能給人一種真實感。它隱隱的諷刺着人性的醜惡,同時也讚頌了最耀眼的人性光輝。

給阿廖沙指明人生道路,慈祥地引導他的外祖母,奇奇怪怪但給我帶來許多新奇的“好事兒”……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就這麼出現在高爾基筆下。他們會永遠活着,在文字裏,在讀者的思想裏。

《童年》作者高爾基在11歲就離開家自力更生,單憑自己的努力成爲了俄國科學院榮譽院士。別嫌這職位小,人家可是實打實地靠自己。如此條件的高爾基都能自學成才,更何況我們這些條件優越的少年呢?

我有一個表姐,她特別好相處,我每次回瀘州就和他纏在一塊。她也很喜歡我。和姐姐視頻通話時,她老是抱怨爲什麼自己不住在重慶和我在一起。我每次都不敢在這時候接他的話——怕一不小心說到她的痛處。姐姐家裏有兩個孩子,但她父母總是更偏向她弟弟,對她則是不怎麼疼愛。姐姐並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更奮發學習。我問過她,她回答得也很直白:她想過放棄,可一直很要好的知己給予她鼓勵。給了她新的目標——和知己考上同一所中學。爲了實現目標,追上知己優秀的成績,姐姐努力了很久,終於成功了。我感謝那位學姐的善意,也慶幸姐姐的堅強。正是因爲這樣,纔會成就更好的她們。

我一直都很頭疼表弟的愛好,沒錯,就是玩遊戲。所以在被他拽去VR體驗館玩“大廈驚魂”時,我是拒絕的。“姐,你膽子怎麼這麼小!”“誰膽子小了!”我被他用激將法騙了進去。一戴上頭套和設備,我就有些後悔了,但已別無選擇。進入遊戲,弟弟駕輕就熟地翻開工具包,我一邊忌憚隨時都可能蹦出的兇屍,一邊詢問他是如何做到如此淡定自若的。“你就想,那些醜死了的玩意兒都是來討作業的老師,加上‘億’點搞笑的表情就行了。果然你還是怕嘛。”“給你我滾。”

雖然這僅僅是因爲一個遊戲,但我仍然認爲,弟弟真的十分樂觀。相信他以後無論處於多壓抑的時期,都能笑着挺過去,斬關破將。

每一本書都有讓我們去認真閱讀的價值,它們會教給你各種知識。《童年》讓我受益匪淺。

《童年》讀後感 篇3

苦難就像一杯熱咖啡;你快樂了,這杯咖啡就格外香甜;你膽怯了這杯咖啡就格外苦澀。

——題記

19:39:11阿列克謝早年喪父,隨母親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他、母親、外祖母,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他每天都過着非人的生活,時刻受着。黑惡勢力的摧殘,家庭環境的黑暗時刻困擾着。但他依然堅強地活下來了。無可厚非,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後、野蠻、腐敗的醜惡現實,但也讓我清楚地看到主人翁阿列克謝的頑強和樂觀精神,並展示出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從外祖母身上看到最光輝的人性: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確,生活總是向我們襲來更多的苦難與困惑,但我們不應該做的是逃避、膽怯,而是應該迸發出自己內心一種堅強的信念和樂觀的態度,《童年》中有這樣一句:“無疑,從這層土壤裏仍然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出善良——富有人生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對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甦醒這一不可摧毀的希望。”作者以犀利的文筆,更加激起我們心中無比希望,給予我們人生更多的啓迪。苦難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態度。

魯迅,爲喚醒人們快死去的靈魂,不甘屈服用自己手中的筆作刀槍與舊社會作鬥爭;杜甫,因爲厭惡當時腐敗的政策和封建制度,辭官歸家,用犀利的詩篇抨擊當時社會……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它們卻明明白白向我們闡述了一個莫大深刻的哲理:不要因爲一時的苦難而悲傷,我們應該在苦難中成長,在困難面前鼓起勇氣,經受考驗。讓樂觀主義精神不斷地洋溢在我們心中。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穿梭在人生的驛站。

苦難、挫折難免會困擾着我們,當困難,挫折到來時,我們不應該垂頭喪氣,我們不應該怨天尤人,面對痛苦,挫折,關鍵的不是天神,而是你自己……記得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中說過:“要堅強、勇敢,不要讓絕望和庸俗的憂慮壓倒你,要保證偉大的靈魂在經受苦難時的豁 達與平靜。”的確,當我們在被困苦所纏繞的時候,不要讓心中燃燒的一團頑強的烈火熄滅,應該燃燒,燃燒,再燃燒,照亮這一片苦痛的黑暗。苦難成就了人,人造就輝煌人生,樂觀直面困難,讓挫折爲之動容。勇敢追求,成就人生!

《童年》讀後感 篇4

《童年(十三)》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作品《童年》中的最後一篇文章。雖然是大結局,卻略顯傷感,但也無不透露了作者樂觀向上的精神。

文章主要講了:阿廖沙的外祖父和外祖母雖然依然住在一起,卻樣樣都是分開的。共同勞動生活了五十年之後,卻連泡茶的茶葉也要放在手上細細地數,細細地分,這一切都被幼小的阿廖沙看在眼裏,他感到又好笑又厭惡。之後,又發生了一系列的悲劇:由於外祖父不再照顧他們,阿廖沙只有與年邁的外祖母相依爲命,不得不與小夥伴們一同到外面去拾破爛;加之母親的去世,被外祖父趕出家獨自謀生,阿廖沙的生活更加悲慘。雖然生活十分悲慘,磨難重重,但與小夥伴在一起的日子裏,使阿廖沙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這篇文章,使我瞭解到舊生活的艱難,黑暗和可怕,感知今天的幸福;使我認識到,雖然我們身邊也有着一些自私貪婪的小人,也有着一些不美好的事情,我們自己在學習生活中也會遇到挫折,但這些都應當使我們感到激憤,而不應該被打垮,相反應該把自己鍛鍊成爲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善良的人。因爲,現實生活裏除了黑暗的一面,更多的是光明和正直善良的人們。並且,我們只有經歷過種種困難的磨練後,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幸福!只有當你衝破困難的烏雲,步入快樂的陽光時,你纔會發現,風雨過後的天空分外美麗。

和阿廖沙的悲慘童年相比,我們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阿廖沙的童年充滿了打架、鬥毆、鞭笞和鉛一樣沉重的醜事,而我們的童年充滿了溫磬。然而我們面對困難時竟不能像阿廖沙一樣勇敢地鬥爭,而是選擇了迴避和退縮。阿廖沙面對的是層出不窮的暴行與醜事,而我們面對的僅僅是學習與生活上的小困難。難道我們不應該拿出成倍的勇氣來克服這些困難嗎?同學們,如果你的生活中還有一些困苦,那麼,只要你還有一顆健康向上的心,學習阿廖沙堅強樂觀的精神,勇敢地與困難做鬥爭,成功與幸福都將屬於你!

同學們,童年的生活即將離去,迎接我們的是充滿活力的少年時代,讓我們珍惜現在幸福美好的童年生活,學習阿廖沙堅強樂觀的精神,勇敢地與困難做鬥爭,用一顆熾熱的心迎接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讓我們留下對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吧!

《童年》讀後感 篇5

高爾基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歷史新紀元,爲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豐贍的遺產。我從《童年》之中獲得了一番不小的收穫。

《童年》是高爾基的第一部自傳體作品,文中主要講述了“我”在童年學生過一場大病,當“我”大病初癒,看護“我”的父親卻去世了,不得已,我和母親去了外祖父家去生活,過起了寄人籬下的屈辱生活。外祖父年輕時則是當地染坊行會的老闆,經營着一間很大的染坊,風光無限,但是之後外祖父的兩個兒子--米哈伊爾舅舅,雅科夫舅舅爲了爭奪外祖父的財產,而把家中弄了個雞犬不寧。在書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物,某些人物身上的兇殘自私、慳吝貪婪讓“我”震撼不已,“我”目睹了人間的殘酷與醜陋,只有外祖母,她是“我”童年的朋友,天使,她和藹可親,對“我”疼愛,關懷,給“我”講娓娓動聽的童話故事,“我”上了一段學,母親也去世了,這時候外祖父以無力撫養我,“我”便走向了人間,開始自謀生路。

毫無疑問,高爾基的《童年》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揭示了方方面面的事理,文章看似簡單,但是卻從“我”的童年中展現出了19世紀中下葉俄國社會風貌及民風民俗,真實地再現了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百姓野蠻,愚昧,污穢,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以及俄國人民新生命反抗暴政和奴役,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但也描寫出了人生中的美好品質。勞動人民的真善美。本書中用小孩的眼光,完美地詮釋了真善美,反映了人類美好樸實的本質,文中的“我”最好的朋友便是外祖母,正是她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種子,使得我即使是在那麼黑暗的童年下生活,但是依然能夠找到生活的樂趣,真善美使得我們生活的社會更加美好,文明,進步,人類最美好的品質便是它們。真善美人人都會具備,可能是一件大事感動,也有可能是一件小課溫暖,它們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努力去搜尋,就一定能夠發現。身邊的人以及自己身上的真善美。

其實,真善美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年齡的人身上發現,同學之間也很好地詮釋了。記得一節體育課上,同學們在比賽賽跑,跑了沒一會兒我就滿頭大汗,沒勁了,眼看就要放棄,我的同學都來鼓勵我。我突然有了力量,一起堅持到最後。

真善美,美好品質。

《童年》讀後感 篇6

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會和童年揮手道別。當我們告別童年,走向少年的時候,想想自己童年的日日夜夜,對那逝去的一切,我們的心裏會有瞬間的失落,不知道,別人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有相同的眷戀呢?

我們這一代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過着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但年幼的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當我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時,心裏真是感慨良多,相比之下,我們就真的像父輩們說的那樣是在蜜裏泡大的一代人,是一代不知道苦爲何物、累爲何物的一代人。如果不曾讀過《童年》,我不會知道窮困是這樣的;如果不曾讀過《童年》,我就不會知道還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孩子受過這樣的虐待;如果不曾讀過《童年》,我就不會知道,一樣是孩子,童年這麼不一樣。

《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寥沙在父親去世之後,隨母親寄居在祖父家中度過的經歷。其間,他得到外婆的疼愛、呵護,受到外婆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薰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爲了爭奪家財爭吵打鬧以及在平時生活瑣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私與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深刻印象。阿寥沙就在這種可怕的環境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的。在阿寥沙的童年中,我們還能看到當時俄國腐朽的社會制度、黑暗的現實與自私、愚昧的小市民形象。

然而,這樣的童年,如果換了我,我要怎麼樣面對呢?也許很多人會說,我要像阿寥沙那樣勇敢面對。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現實是很殘酷的,它不像是我們說一句話那樣簡單,所有的這些都需要我們付出很大勇氣來承擔,我們真的能做到嗎?

社會是很複雜的,也是最現實的。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個道理,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沒有人會像父母一樣對待我們,大家都可能是對手,你沒有實力,就會被社會所淘汰,被人們排斥。高爾基身處逆境,但他是有理想的,他的身後沒人爲他加油,但他照樣能堅持下去,在那麼多人面前站起來。而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教育,又有父母、長輩都在我們身後作爲我們的精神支柱,給我們前進的動力,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就一定能在衆人之中脫穎而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們從作家筆下看到了別人生活,也明白了自己的生活應該如何去過,這應該是我們讀書最大的收穫吧!

《童年》讀後感 篇7

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俄國,是我們 想象不到的黑暗。

小主人公阿遼沙在小說中出現時年 僅3歲,醜惡的社會使他的家庭沒有一點 溫暖,只有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爲爭奪 財產而爭吵打架是這個小市民家庭司空 見慣的事情,再加上喜怒無常的外祖父 大動肝火時無比的可怕,只有外祖母是 真正關心與愛護阿遼沙的人,這是何等 的可憐!

不過這讓我自然而然想起祥子,同 樣淪落在這樣一個黑暗世界,一個可以 堅強地站起,一個卻向黑暗屈服,或許祥 子沒有人可以去挽救他,可阿遼沙不同, 他還有個和藹可親的外祖母,無論是生 活艱苦的日子,還是被外祖父打罵的日 子,至少他曾經有個家,車伕彼得伯伯和 街頭窮苦孩子的友誼,有外祖母動人的 歌聲以及優美的民間故事,至少他1/10的 童年是快樂的。

再相比起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沒 有喪父那般悲痛,不是一個孤苦無依的 孤兒,我們卻成天抱怨生活的艱辛。我們 是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不必受阿遼沙 外祖父那般無情的打罵。再者,我們有優 越的生活條件,不用賣房子或者是窮到 連茶葉片都要分攤。高爾基把當時黑暗 的俄國社會縮影全扣在阿遼沙與他周圍 的人身上,但阿遼沙並沒有因爲這麼窮 苦的生活而放棄了希望,而且阿遼沙在最後堅強地告別飽嘗善與惡的童年,或 許說高爾基對當時的俄國社會還有希 望。而且阿遼沙從小就善良的內心深深 打動了我,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 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 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 生活使他成長爲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 有作爲的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 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 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 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換作是我, 我難以想象自己該如何生存下去,如何 在這醜惡的社會尋找生存之道!

阿遼沙是黑暗社會下的倖存者,他 堅強、勇敢地去面對黑暗,阻擋黑暗,在 那些眼裏只有錢的勢利鬼下頑強地生 存,在懸崖的邊沿一次次地徘徊着。童年 結束,但黑暗的噩夢還在蔓延,走向苦難 的人間。

《童年》讀後感 篇8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知識,都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得。然而,當走進書店或者打開電腦,面對林林總總的書籍的時候,心中反而愈發不知所從。當你不知該如何選擇的時候,就讀讀名著吧。

在過去,書籍是打開世界的大門;現如今,書籍是調和心靈的溶劑。不同於速讀的快餐文學和看過就再也記不得的網絡小說,名著的好處在於,它是經歷過時間考驗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浪淘沙之後,始終不曾消失,也不曾磨損的那塊金子,靜靜地等着人們來撿拾,給帶走它的人帶來無窮的財富。

著名詩人歌德曾經這樣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一位偉人面對面。”文學名著是人類思想的搖籃。可以說,名著裏面的每個字、每個詞語,都凝聚着書寫者的無限心血,他們留下的,絕不僅僅是文字本身,而是他們知識的總結、思想的精華、精神的遺留。閱讀並體會名著中的價值和思想,可以說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書籍的力量是偉大的,很多人都曾說過,決定他們人生最終走向的是幼年時接觸最早的一本書。由此可見,給孩子們看好書,尤其是在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開始成型之前看好書,是一件多麼迫切的事情!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條路,那麼人們接觸的第一本書,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條路要怎麼走,要朝着哪個方向前進。

誠然,對於孩子來說,閱讀名著不會如看影視劇和讀快餐小說來得愉快,但那些愉快的東西只能讓人暫時沉浸其中,而名著卻同宇宙一般廣袤恢弘,一旦步入其中,便能獲益無窮。

好的作品,能給孩子以啓迪。對於鴻蒙未開的少年來說,他們心中有着無數的問題:他們迫切想對這個世界進行了解,迫切需要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迫切需要知道人活着的意義……對於這些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但更多的人,最終也不曾得到過答案。

這些答案,或許在書中無法直接找到,但是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總能受到一些啓發,進而離心中的答案更近一步——因爲這些疑問,很久以前的人們就已經問過,並且把他們心中的想法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給後人以啓示。

孩子因閱讀而成長,通過閱讀這些名著,孩子們可以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能夠知道自己在面對不同的境遇時,該以何種心態、何種方法去面對並解決。

如同航海需要燈塔指引光明一樣,孩子們的人生,也需要書籍來指引方向。而名著,毫無疑問,能帶領人們走向前方。

《童年》讀後感 篇9

高爾基在《童年》中說:“只要是知識,就是蜜。”那麼,我也可以說:“書籍就是知識。”因爲在書中可以開拓視野作,陶冶情操。

上月,我又重新閱讀了童年。真切地感受到者與我不一樣的成長環境——沉重自私和野蠻

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在外祖父家度過的童年歲月。在年幼的阿廖沙眼裏,成人的世界是那樣的醜陋與無情;母親在感染霍亂而死,小弟弟夭折了;外祖父家裏,舅舅們整日爲了家產爭吵鬥毆、愚弄弱者,家裏強壯的男性欺負毆打女人、毒打兒童;同時在這個家裏,小阿廖沙始終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受到外祖母講故事的薰陶。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廖沙暗淡的童年歲月裏閃耀着母性的光輝,帶給了小阿列克謝一生的愛和感激。

讀到阿廖沙在外祖父家的悲慘童年故事,我不禁感慨萬千;相比之下,我在外祖父家的鄉下童年,則是快樂有趣的。

你若渴了,可以隨時品嚐到清澈的泉水;你若餓了,可以隨時在院子裏摘水果;你若累了,可以隨時躺在草叢中。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和外祖父去釣魚。

釣魚那天,天出奇地好,陽光明媚,一抹柔和的陽光透過葉梢斜射在地上,讓人一下子想到江南的碎花布,給人一種別樣的唯美。

外祖父總是放上誘餌,將魚竿甩入湖中,再坐在小板凳上,靜靜地等待魚的自投羅網,我總會輕手輕腳地觀察水上的動靜。忽地一瞥頭,魚竿的綵帶在湖面上微微一動,泛起陣陣漣漪,我一聲大叫,幾乎同時,外祖父用手拉動了魚竿,腳步後退,身子向後傾斜.,另隻手早已躍躍欲試地看“勝利成果”。

一條小魚騰空而出!魚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猶如鑲嵌在身上的鑽石般璀璨,尾巴不停地搖擺,打得“啪啪”直響,一副似努力的模樣。

“好可愛!”我帶着由衷地讚歎道。“那就送給你吧。”外公樂呵呵地說着邊遞給我。我把小魚小心翼翼地放進瓶子裏,樂顛顛地跑回家給媽媽看看我的成果。

一路上,他不停地跳躍,剛一放在桌子上,它就來個“鯉魚跳龍門”一下子就跳到桌子上,“啪”又一下“跳”到椅子上,它一步步地向湖的方向走去,想繼續回到它的家,想與它的夥伴玩耍,與母親談心,可我卻將它與那分離了。

“送它回家吧。”媽媽也在旁,話語中沒有一絲責備,反而輕柔柔地勸道。

想到這,我立即帶着它回到湖邊,那一刻,它好像衝着我笑了笑,隨機又消失在一片湛藍中……

而我的童年也盡在其中……

讀《童年》,憶童年。

《童年》讀後感 篇10

世界文學居人高爾基的小說《童年》是作家的自傳體小說,它是高爾基成長的第一個足跡。書中描繪了十九世紀末俄羅斯的社會生活畫面。

這個學期,我認真地拜讀了這部作品,有太多的感想和感悟。說起童年,在我的眼裏是陽光、幸福和快樂的,可是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我發現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真是太艱辛了。阿廖沙童年時寄居在外祖父家,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貪婪、殘忍;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外公嚴厲而暴躁,經常打他兩個舅舅,更是不喜歡他,他不但幼年喪父,11歲時還失去母親,外祖父破產。從此他失去生活依靠,獨闖社會,浪跡天涯……似乎一切的不幸都降臨在他的頭上,只有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孤獨的心。她常常給阿遼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在無形之中就教育了他應該做一個樂觀,善良,獨立,內心強大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又是一個熱愛學習的童年,他在書中說到,小的時候,我想象自己是一個蜂窩,各種各樣的粗人,全像蜂蜜一樣,把自己的生活知識和思想送進蜂窩裏,他們儘自己所能,大量地豐富着我的心靈,只有這種蜂蜜往往是骯髒而味苦的,但是要是知識,就是最甜的蜜。

這段話充分體現了當時蘇聯(現俄羅斯)孩子渴望學習的精神,當時的學校少的可憐,大多數的孩子只能在大街上玩耍,雖然很想上學,但條件不允許,他們只能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學習,充實自己。相比之下,我們現在和他們簡直是天壤之別,我們的學校一棟棟教學樓拔地而起,操場平坦寬闊,一間間教室寬敞明亮,窗明几淨,空調、電視、投影儀,各種各樣的現代化裝備一應俱全,再加上認真負責、樂於助人的老師,我們現在的條件在那時的蘇聯(現俄羅斯)兒童估計想都不敢想,但是我們身邊的許多人卻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珍惜學習的機會,不求上進,得過且過,虛度光陰。

讀完《童年》這部作品,我深深的意識到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低頭,做一個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和勇敢的人。

《童年》讀後感 篇11

《童年》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講述的是孤獨孩童“我”的成長故事。小說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個充滿仇恨,籠罩着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這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

此外,小說也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敗、沒落而趨向滅亡的過程。小說通過“我”幼年時代痛苦生活的敘述,實際反映了作家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時也展現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廣闊社會畫卷。

讀了感覺到的是一種感動,書中描寫的外婆,就是作者自己心中的聖母,通過大師的筆端,煥發出這種神聖的、聖潔的光芒,感動了因爲讀了這本書而感悟的讀者。

小說中的主人公同樣是三歲喪父,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瀕臨破產。而兩個舅舅也是同樣的粗暴、自私的市儈,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沿襲着這樣的風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虐待:外祖父經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

處在這樣醜陋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擔心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完全是醜陋不堪的一面,身邊還會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窩中去了。

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藹、最有人性的形象,她總是用她的溫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祖母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裏。

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高爾基正是以他無產階級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嫺熟的藝術技巧,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成功地再現了阿廖沙作爲一代新人從覺醒到成長的艱難歷程。

《童年》讀後感 篇12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假期的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的字體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打動了我:四歲喪父,跟隨痛哭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打架……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默默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漸漸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歡樂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爭吵之類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裏,被甜水泡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爲了以後,爲了將來,爲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童年》讀後感 篇13

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後深有感悟,明白了,爲什麼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因爲他們像阿廖沙一樣,從小就遭到了種種苦難,父親早逝,母親離去,舅舅吵分家,好朋友茨岡又意外去世……這些苦難痛苦全部攬在阿廖沙一個人的身上,這些是常人無法承受的,但是教會了阿廖沙要坦然面對,要積極樂觀的去面對生活,讓阿廖沙在這黑暗的社會中存活了下來!

這些痛苦促使他成長,讓他認識什麼是黑什麼是白,讓他能分辨得清這世間的善與惡,什麼是外美內醜,什麼又是外醜內美。像阿廖沙這樣的孩子理應在學校學習知識,可是可是他卻要爲了謀生不得不放棄學業。即使已經放棄了學業,但是他依舊渴望學習渴望新的知識,在打工時也擠出時間來看書。現在物質條件優越了,我們可以享受到父愛、母愛,這是多麼的幸福啊!我們在這優越的條件下理應去學習去奮鬥,我們不需要自己謀生,因爲我們有堅強的後盾——父母。

阿廖沙在這種黑暗中謀生,周圍的人自私兇殘貪婪。失去了愛的阿廖沙彷彿在黑暗中迷茫了,就在這時那一個人出現了,沒錯是祖母。祖母仁慈善良,給予了阿廖沙愛,給阿廖沙講一些正義的故事,關於民間的故事,這些故事決定了阿廖沙的人生走向,最後阿廖沙懷揣大學的夢想,背井離鄉來到喀山,經過他的努力,最終成爲了一個革命家。

阿廖沙的童年是一段很深沉、很黑暗的童年,是他心中最傷痛的一段回憶。告訴了我們人是兩面性的,有善就有惡,我們要坦然面對生活,無論在什麼樣的絕境之下都不能放棄,勇往直前總會在這茫茫黑暗之中尋找到光明,哪怕只有一絲光,都會有無限可能。

現在我們的童年是多麼的美好,沒有飢餓,沒有欺凌,小時候有父母的關愛照顧感受到濃濃的愛,不再黑暗;現在有同學老師的關照,不再寂寞,這時父母也會在一旁相伴於你,這是多麼的美好,溫馨啊!

我們與阿廖沙簡直就是天差地別,阿廖沙承受了我們將無法承受的痛苦,我們有什麼資格去怨天尤人?嫌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我們更不能因爲一個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自暴自棄,而應該積極向上,努力奮鬥,坦然面對生活,面對現實!

《童年》讀後感 篇14

在我的心中童年是幸福的,有父母相伴;童年是快樂的,與夥伴玩耍;童年是美好的,懷着無數的憧憬;童年是五彩的,蘊藏着許多有趣的回憶。但當我讀完《童年》後,我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的童年卻是悽慘的、童年是黑暗的、童年是悲傷的、童年更是無助的。

主人公阿廖沙有着一個痛苦的童年,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隨後家裏又發生了一場大火,舅媽死了,兩個舅舅分了家。阿廖沙跟隨外祖父母住在一個酒館的上面,但家裏也總免不了發生一些血腥事件。外祖父又突然賣掉房子,重新買了一座房。

在那裏,他認識了奇怪的“好事情”——瓦列依。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歡樂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爭吵之類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裏,被甜水泡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童年》讓我明白: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珍惜每一寸快樂的時光。懂得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有堅定的信念,百折不撓的迎接挫折,那理想的彼岸一定會離我們不遠。即使生活是多麼的困苦,只要懷着一顆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那我們就能化悲哀爲力量,與逆境作鬥爭。

《童年》讀後感 篇15

前兩天我讀完了俄國偉大作家高爾基的《童年》。《童年》講述了高爾基在從父親去世到自己出去謀生這段童年生活。高爾基整日與外公外婆爲伴,儘管沒有了父親,但他的童年依然有着美好的回憶。

在《童年》這本書中,高爾基在描寫環境時措辭擬句水平很高。單是從他對環境的描寫,我們就能看出來他是一個善於觀察生活、熱愛大自然的人。在書裏,我知道他酷愛讀書,我想他能成爲偉大作家與他愛讀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除此之外,他頑皮淘氣但學習成績很好,從側面說明了他分聰明。在我的身邊有許多同樣這樣的人,他們的情商很高,智商也不低,彷彿這樣的人很招人待見,其實,哪一方面有過人之處都必然有其背後的努力,存在即是合理,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就朝那方面去努力。

高爾基喜歡外婆,外婆確實不錯,善良溫柔會講故事,對高爾基很好。對於外公的印象,人們都說他自私、貪婪、霸道、冷酷,可我不這麼認爲。相反,我更喜歡外公,除了他打老婆這點,外公有主見有思想,外表冷酷內心卻很溫柔。他在得知自己的女兒跟別人私自結婚後,他很憤怒,但事後還是選擇去看他的女兒和女婿,並且對他們的結合也不再有什麼異議。對高爾基也是如此,有時對他很兇,其實心裏也是很愛他的。所以,我更喜歡外公。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好事兒”,給人一種他像神人的感覺,每天做的事令人迷惑,但對他自己來說都是有意義的,別人理解不了。說話不多,卻每句話都能說到恰到好處。可這種處事方式別人卻不喜歡。我之前看的一本書《月亮與六便士》,裏邊的主人公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這本書裏的“好事兒”,神仙級別一樣的存在,每天做着令別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也不招人喜歡,可最後取得的成就是別人無法企及的輝煌。可見,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每一個過人之處背後都有其努力的存在。誰有誰的處事方式,誰有誰的閃光之處,關鍵在於你想成爲什麼樣的人。總有人喜歡你,總有人不喜歡你。如果你喜歡萬人敬仰,你就努力去做一個這樣的人,如果你覺得平凡最可貴,那就保持平凡,幸福、開心、自我滿足很重要。

總之,喜歡高爾基,喜歡他的性格,喜歡他的童年。在外獨當一面,在家小鳥依人,願我愛的人愛我,願我在有生之年能夠成爲我想成爲的人。

《童年》讀後感 篇16

我的童年像一本充滿陽光的書籍,翻動書頁,迎面是草長鶯飛、歡聲笑語。而在高爾基的《童年》中,主人翁阿廖沙的經歷沒有一般孩童應有的快樂與幸福,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沉重與辛酸。

阿廖沙5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他提前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了在外祖父家寄居的生活。在那裏,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慈祥善良的外祖母、古板貪婪的外祖父、隨和實的格里戈利師傅、活潑樂觀的小茨岡等等。同時,他還目睹了兩個舅舅爲爭奪家產而爭吵打架,外祖父和舅舅們爲各自利益針鋒相對,以及舅舅們對老師傅的惡意捉弄和他們對妻子的暴行。除了忍受這些發生在身邊的惡行,他還要忍受外祖父時常的鞭打,以及表兄們惡意的陷害和街上孩子們經常的嘲諷。在這惡劣的環境裏,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提前感受到了生活的不幸與現實的殘酷,那些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阿廖沙的童年並不只有苦難,還有外祖母等人像陽光一樣照耀着陰影下的他,使他不至於在陰霾中沉淪。外祖母的熱情給了阿廖沙堅持的希望,小茨岡的樂觀給了他積極的態度。在這些人的影響下,阿廖沙才能在“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生活中保持純潔的靈魂。

阿廖沙的苦難童年沒有結束就進入社會開始謀生。在他11歲時,他的母親去世,外祖父破產,他結束了寄人籬下的生活,開始了一個人在人間的旅程。

合上《童年》,它給我帶來的震驚和心酸卻久久不曾消去。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就是天堂,擁有足夠的陽光和快樂,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珍惜現在的生活。

《童年》讀後感 篇17

相信大家的童年都是多姿多彩、幸福美滿的。直到我拿起老師推薦的《童年》這本書,才知道並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

小說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喪父,他母親和祖母帶她一起去祖父的家,他祖父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染坊主,但他的染坊已經面臨破產了。他還有兩個舅舅,同樣也是非常暴力、自私、市儈的人。阿廖沙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飽受虐待。讀到這裏我心裏微微一震,阿廖沙真了不起,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還能堅強地活下去。我想到了我自己,平時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就已經放棄了。有一次,我被英語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我回答錯了,被同學笑話,我就想換組。因爲我怕拖大家後腿,所以我想逃避,而不是想怎樣才能學好英語,爲小組爭光,爲自己爭光。我要好好向阿廖沙學習。

處在這樣醜陋的家庭,我們肯定擔心阿廖沙被帶壞,但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醜陋不堪的一面,他身邊還有善良正直的人,這個人便是他的祖母。祖母讓他堅信黑暗總會過去,未來只屬於光明的。祖母雖然也和祖父一樣窮,一樣家庭環境不好,但是她善良、仁慈,處處都讓阿廖沙感到溫暖。阿廖沙還交了很多善良的朋友,比如善良、樂觀的小茨岡人和正直的老長工,他們教會了阿廖沙正直。讀到這裏,我認識到交朋友的重要性,好好的交朋友可以讓你開闊視野,學會與人相處。如果不這樣的話,就會像阿廖沙的舅舅那樣,不斷打架,互相傷害。如果學會愛,學會寬容,學會謙讓,他倆舅舅就不會這樣。最後阿廖沙母親去世,一場葬禮,一場家宴,一次吵架,終於讓阿廖沙走出家庭,奔向社會……

《童年》這本書中高爾基童年的痛苦生活和我們的童年簡直天壤之別。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好好學習,在這五彩的生活中健康地成長!

《童年》讀後感 篇18

——在苦難中成長

陽光透過榕樹的罅隙灑在窗前,斑駁的樹影在來來往往的人身上揉碎、暈開,模模糊糊,彷彿永遠看不真切。盛夏裏清湛的陽光照在了窗前擺着的《童年》上,又或許,照在了阿廖沙純真、美好的心裏。

《童年》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在經歷了父親的離世後,不得不與母親一同投奔遠在他鄉的外祖父,可上帝卻並未憐憫這個年幼喪父的小男孩,他的外祖父常常毒打併辱罵小阿廖沙。不僅如此,宅子裏還住着兩位天天鬧分家的舅舅,這讓阿廖沙本就如履薄冰的生活雪上加霜。好在,陪伴着阿廖沙的還有他的母親與慈祥寬厚的外祖母,他在外祖母的教導下儘管受盡欺辱,但還是養成了善良勇敢的性格,在衆多苦難中成長起來。

沒錯,我們都要像阿廖沙一樣,能夠忍受苦難和挫折。一花枯萎,荒蕪不會代替春天;一星隕落,星際不會變得黯淡;一次挫折,荒廢不了整個人生。我堅信,不論在天涯海角,這個世界上都沒有絕境,有的只是對處境絕望的人。成長總與苦難相伴,收穫總與挫折並存,有時驀然回首,發現生活也不過是滿地雞毛,遍佈荊棘,但只要努力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彼時,你我皆明白,成長永遠不是某個瞬間的直擊心靈,而是在苦難中涅槃重生的那絲驕傲,那份青澀的喜悅!

日頭漸漸沉下去,留下的是那一片溫暖,紅霞浸透了天,染紅了地,太陽露在地平線上的一角不再像少年那般肆意張揚,斬露鋒芒,變得安靜,深沉起來。窗前仍就是《童年》,那苦難裏的成長已經落幕,而暫未經歷挫折的我們滿懷希望,所向披靡!

《童年》讀後感 篇19

童年的最後一個晚上下起了雨,爆竹聲聲入耳,彷彿在訴說着:“你馬上就要擔負起更多的責任,承受起更多的打擊。”回憶童年,我打開了《童年》。阿廖沙在幼年時,父親就永遠地離開了他,他孤獨,他寂寞,他的心裏留下了第一條重重的傷痕。但他的外祖母非常疼愛他,並且經常講述天真純潔,令人嚮往的故事來使慢慢撫平他的傷口。可同時,他也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爲奪得家產爭吵打架,明爭暗鬥以及在生活瑣事上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在他的童年裏,他慢慢看懂了社會,看清了這一切。

“一天,他出於好奇,又受表哥慫恿,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裏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並害了一場大病。從此,阿廖沙就開始懷着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我爲主人公悽慘的童年感動哀傷,又同樣感嘆到自己的童年是多麼美好。家人的關愛,吃得飽,穿得暖,這都是滿滿的幸福。我也羨慕作者有個善良,正義,光明的外祖母,她陪伴着他,儘量多給他溫暖和關懷。我與外祖母身處異地,一年也只能見幾面。我想,我想把外祖母接過來,可她總是放心不下那座老房,那棵棵老樹,那條老河。

隨着時間的飛躍,科技快速發達起來,但人們卻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誰還會像從前?像高爾基一樣,努力生存,不需要把童年變得多麼黑暗,只要爲美好的生活有所付出,有所爭取。就能得到、享受這美好。

我感受到我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童年的種種過往,在我的心頭泛起波紋,如同這雨在地上敲出小小的水花。

《童年》讀後感 篇20

《童年》的一天,“我”大病初癒,看護“我”的父親卻不幸染病身亡。“我”跟隨母親坐船到外祖母的家鄉尼日尼去生活。

無憂無慮的日子很快結束了。人與人之間充滿欺詐與爭鬥。外祖父是當地染坊行會的頭子。“我”跟隨母親回去的時候,兩個舅舅正在鬧分家。雅科夫舅舅的孩子薩沙唆使“我”將過節用的白桌布染藍,致使我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在外祖父家有個心地善良的夥計,外號叫“小茨岡”。

他懂行能幹,外祖父很器重他。他常常在外祖父打“我”的時候,儘量地用自己的手臂擋着鞭子。一次,兩個舅舅和他一起搬運一個十分沉重的橡木大十字架。他絆了一跤,兩個舅舅竟只顧自己保命,聽任他被砸死了。 “我”驚愕地睜開懵懂的雙眼,注視人世間的殘酷與黑暗,小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我”。

佈滿陰霾的日子裏,只有外祖母是“我”唯一的溫暖。她給“我”講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婦的故事,又常常向“我”回憶起當年“我”的父母相戀、共同生活的情景。一次,夜裏突然失火,人們都手足無措。外祖母不顧自己的安全,衝進火裏,抱出了隨時可能會爆炸的硫酸鹽罐子。她又指揮聞訊而來的鄰居,和家人一起撲滅了大火。她的果敢能幹,連外祖父都不能不歎服。她給“我”無限的安慰,將真、善、美的種子悄悄埋在“我”幼小的心靈裏。 “我”上了一陣子學,後來母親去世了。越老越吝嗇的外祖父不肯再養“我”,於是“我”就到人間自己“混飯”吃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