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我們仨》讀後感1

近年,隨着楊絳先生的離世,她作爲錢鍾書先生背後的女人,也漸漸爲人所知,她寫的書也成爲了大家追捧的對像。這兩天粗粗看完了她寫的《我們仨》,總體感受就是這個家“溫暖有趣”。家庭氛圍的營造與女主人密不可分,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楊絳先生的大女人智慧和小女人情懷。她內心住着一個女孩、一個女人、一個男人,非常的豐富有趣。

一是注重生活的儀式感,有着少女心態,讓生活變得有趣。這其實源於對生活的一種熱愛。書中描繪的大作家錢鍾書一家的生活其實也是清貧的,輾轉搬家、食不果腹的日子是常有,但他們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仍堅持早上和晚上飯後的“探險”——去走走沒走過的路,撿撿不同的石頭;雖然清貧,但他們堅持養貓,和每一隻貓都合影。尤其是他們全家參觀動物園,楊先生描繪的“河馬怕醜、遠遠地朝遊客射尿”等場景,分別就是一個少女靈動的筆態,楊先生的靈魂該是多麼的有趣呀!

二是對家人知冷知熱,有着母愛情懷,讓生活變得溫暖。比如,書中描繪錢先生繫鞋帶左右不分,她就幫他系;女兒和先生分別住在北京城的兩大醫院,她就拖着八十多歲的身軀送湯湯水水,把一家人團在一起、裝在心裏,毫無怨言。字裏行間都是她對這個家的愛意與柔情。

三是與丈夫共同進步,熱愛學習,有着男人的獨立與追求,讓自身成爲孩子的榜樣。書中寫道她家中有兩張書桌,早飯過後兩人便一人一張,伏案讀書。這等舉案齊眉的場景是給女兒最好的愛與學習的薰陶。

四是懂得示弱,注重儀表,讓男人有一種存在感,讓感情變得甜蜜。比如她怕走夜路,先生就讓女兒在他不在的日子裏照顧好媽媽;比如她喜歡睡懶覺,每天早飯先生都會做好。其實她很能幹,但她一定會在某些方面留一些缺角,讓先生補齊,讓先生有存在感,這是一種女人的智慧。男人需要通過付出行動讓女人滿足來獲得成就感,女人一定不能太能幹,把男人獲得成就感的機會剝奪掉。再看她出現的照片,都是收拾得整潔優雅,美麗的外表永遠是女人的武器。

另外,她也有着一些普通人的小心機,讓我多次會心一笑。比如爲了逃過開會這等無聊的事情,她不想做編內員工,只爲清閒;比如爲了省自己留學的錢,她以陪讀的身份進行出國,吃穿用都和先生一起,省了一筆開支,開心得不得了。

大師其實也是普通人,有着人性的優點與弱點。只是她堅持不斷向上向善,再加上大於常人的格局,所以才能讓她在人生低谷時更堅強,在人生高潮時更冷靜;而這一切,都源於她讀過的書、經過的事、見過的人,以及自我的反思、沉澱和昇華。

  《我們仨》讀後感2

一間陋室,一堆書籍,一份真情,一輩子,他們三個人相知相守。一個溫馨的家庭,一段綿遠久長的回憶,一個尋尋覓覓的長夢,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憶,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鍾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溫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鍾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裏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腳架,創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裏?在曾經的夢裏。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於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世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生活裏,親情把我們緊緊包圍,不管發生什麼,都有家人在身邊,我們在這在這濃濃的親情裏,融化,融化。有親情,我們纔有抗擊生活風雨的勇氣;有親情,我們纔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執着;有親情,纔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彈奏出那溫馨的樂章。讓我們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人間沒有永遠,正如人間的愛情不會是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的生話在一起。他們仨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把一家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次相聚。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願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着他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找到他們溫馨的家!

  《我們仨》讀後感3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我們仨》是楊絳先生一人的追憶。追憶裏,是一家人的離合,一家人沉沉浮浮的半個多世紀。

1935年夏,楊絳有了與她執手偕老的丈夫錢鍾書。1937年,有了女兒錢媛。至此,長夢初始。以後的六十載,他們相依相擁。他們熟悉彼此的習慣:楊絳熟知阿媛和鍾書翻書的動作一致。他們有心照不宣的配合:錢鍾書回信,楊絳負責接電話。他們也有細節處的包容:阿媛和鍾書的手帕隨手擺放時,楊絳總默默重新角對角摺疊,放好。

一家人,在一起,溫暖中度過了八年抗戰,三年饑荒,十年。我想,若人生是夢,這當是個美夢。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散了。現在,只剩下我一人。”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痛未過,摯愛又去。這個耄耋老人的心已裂得支離破碎,但她沒有垮。她靜靜地坐在這個以前稱爲“家”的寓所中,恍恍惚惚,“鍾書、阿媛,我好像做了個作文萬里長夢。”應是夢吧,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徹頭徹尾全是夢。她站起來,看看這個被稱爲“家”的屋子,“或許稱客棧更妥當”,她兀自想,“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

“但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

她嘴角揚了一下,向書房走去,很慢也很穩,從容而淡然。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想把三人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於是楊絳先生落筆,用回憶成就了《我們仨》。裏面是撲面而來的溫情和沉澱許久的回憶,用的是老人最平實和真誠的文字。我讀了三遍,三遍皆是一氣讀完,讀完皆淚水盈眶。淚水,爲團聚,爲分別,也爲親情。

幾年前,楊絳先生辭世,引用法國詩人的文字,詮釋了自己的平靜,從容和淡然。“我不跟誰爭,也不屑跟誰爭,我的雙手烤着生命之火,現在火萎了,我也該走了。”

我將這首詩摘錄在《我們仨》的扉頁,爲楊絳先生從容的告別,也爲他們仨的故事畫上最後的句號。三個人,攜手走過彼此的生命,有笑,有淚。

  《我們仨》讀後感4

幾年前5月25日,電視新聞、報紙及各大新聞媒體,都重點報道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世紀老人離世的消息,她就是楊絳先生。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而更爲大家所知曉的就是她是錢鍾書的夫人。一個滿腹才華卻甘於人後,一個一直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人。甚至在暮年她也堅持筆耕不輟地翻譯與寫作。《我們仨》是楊絳先生20xx年出版的散文隨筆,那年她已93歲高齡。

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正如楊先生所說,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在夢中。起初開始讀的時候,有些看不懂她的這個夢在講些什麼。古驛道、小船、也只能理解面上的意思,並不能一下就能抓住作者的所要表達的意思。其實,究竟是什麼意思上網一搜便可明瞭。但是我認爲那就失去了閱讀的樂趣,也失去用心去體會作者,與之心靈溝通的緣分。後來隨着閱讀的深入,主線漸漸浮出水面,這個夢,夢中之境,所見、所想、所感,就是他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欲揚先抑,開篇就深深的抓住了我的心。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1997年和1998年對於楊先生來說是最爲灰色的時光。相知相愛的愛人、唯一疼愛的女兒相繼離她而去,恍然間失去了這世上兩個至親至愛的人,其中的痛苦與悲涼可想而知。我無法想象是怎樣的一種至上的心境支撐着她,仍然堅強、精彩地進行着一個人的餘生。直到閱讀到這裏:“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遇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少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樣平淡的心態,這樣豁達的追求,我解開了心中的迷惑。當人與人之間共同建築的情感城堡固若金湯時,生離死別就不足以摧毀這座城堡。人不在了但是精神力量還在,晚年的楊先生必然是報着這樣的精神力量,依然延續着她一個人的精彩。

雖然我已被楊先生的文字深深地帶入到當時的場景中,看到動情之處也會被深深打動,淚眼婆娑。但是隻是能感到楊先生只是在敘述,並沒有從內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痕跡,而是處處洋溢着思念之情。我真的非常羨慕他們這個樸素的大家庭,住着一屋子與世無爭的人。這三個人,任何一個人都能稱之爲他們那個領域的翹楚。但是他們生活得那樣真實,那樣和諧,那樣地超凡脫俗,我由衷地欽佩這樣的人。在我們當今這個看重名利的社會,如果身邊真的有這樣的人,恐怕也會被人投以異樣的眼光。這樣低調、這樣不要名、不爭利的人,多少會被人看作異類。當我們還在爲他們這樣平淡而難以理解時,我看到楊先生這樣一段話:“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認,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一下,我頓悟,又有些羞愧。我們往往習慣於用自己的價值觀,或者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殊不知真正看淡這一切的,纔不會以別人的思想意志所操控。大智若愚地處事,去看待這個世界,身邊的人。返璞歸真,找回最初的自己。一切只順從與自己的內心,與他人無關。或許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心態要健康吧。現代醫學也在證明,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健康長壽的祕訣。楊先生105歲辭世,或許與這也不無關係吧。

夫妻之間、父女之間、母女之間,三人之間的親密而溫暖地相處着。父親錢鍾書與女兒錢瑗的感情,書中是這樣記錄的:“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看到這我忍俊不禁,這樣的長幼關係亦父、亦兄、亦友,擺脫了嚴父的面孔,相處起來反而更輕鬆。而女兒一樣深愛着她的媽媽。錢瑗去世前不久,心中還掛念着媽媽的一日三餐,還特地寫信教給媽媽做飯菜。事實上,當時她自己已經都無法進食了,可贊她生命垂危之時心中還不放心媽媽。儘管她忍受着疾病和治療的折磨,還在利用在病牀上的有限時間,把過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寫下來留作紀念。對家人的那份不捨,那份沉甸甸的愛,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仍然難以釋懷。附錄中錢瑗在病牀前寫到“牛兒不吃草,想把娘恩報。願採忘憂花,藉此謝娘生。”我的眼淚不禁流下,爲他們這一家至真至美的親情而感動。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心靈庇護所,我深諳這句話的道理,一個家庭的和諧與美滿可以讓一個人更加強大。陽光雨露也好,風雨飄搖也罷,擁有心念愛恨全都攢在一處的一家人,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5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便因此寫下了《我們仨》。讀畢此書,我深刻地感覺到,楊絳不是一個人在繼續思念,她也並不孤獨。

拾起這本休憩在書架上已久的書,一是再次被它的封面所吸引,鵝黃色的封面襯着一張溫馨的三人全家福,每個人的神態都非常純淨可愛。另外也因爲作者是楊絳,錢鍾書先生的夫人,從課本里的《老王》中瞭解了他們。《我們》仨中也對那個時期有許多的描繪,不過寫得倒不是那麼痛苦,因爲他們始終是“我們仨”。

文章不是特別激情澎湃,但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這個小家庭生活的溫馨與樂趣。即使是在三人分居兩地僅靠書信往來的時候,即使是在那個政治運動層出不窮的混亂年代,即使是在女兒和父親都躺在病牀上行動不便的時候。我也常常想,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在我的家庭裏,是不是也有這麼多難忘的時刻呢?還是我從來都沒有在意,就讓它這麼流逝了去?

書中的情節樸實而生動,溫馨得惹人嫉妒。楊絳和鍾書先生一同在英國求學,兩人一起玩遊戲般的搗弄伙食最後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圓圓和爸爸分別兩年後再見面有些敵意的對話,最終被爸爸的甜言蜜語輕易感化從而兩人成了好哥們;圓圓一直坐在媽媽腿上坐電車而她認爲只有屁股貼着車座那才叫坐過電車,真是又可氣又好笑;最讓我難忘的是書後附的幾封信,“翻司法脫臉龐肥”這樣詼諧的“洋詩”,圓圓每次寫信都會畫上一個代表自己的'小肥臉,稱他爸爸鍾書先生爲“pop爺”,叫媽媽則是極爲親切的“mom”,每人寫信都會以“lots、of、love”來結尾,要知道此時錢瑗此時已經接近六十歲了啊,而且她和鍾書先生此時都躺在病牀上。如此情況下還能有如此的溫馨與快樂,實在是令人羨慕與佩服。

看着看着,我成長過程的種種細節也一點點清晰起來。我坐在爸爸的肩上把爸爸當馬兒高高凌駕於嘈雜的人羣上,擠在重重的人浪中看絢爛的煙火;我在爸爸媽媽身旁裝睡,等他們睡着後在爸爸背上畫烏龜,給他扎辮子,結果爸爸出去招待客人時頭上還頂着個小辮子;小時候不會做菜的我在家裏各處覓食,差點把鍋碗瓢盆都打碎……原來,我的生活也是如此溫馨的啊。我,爸爸和媽媽,我們仨也是很好的三個呢。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閱讀,讓我更好的融入自己的生活,告訴我要學會發現,要珍惜。我們仨,永遠在一起。

  《我們仨》讀後感6

當我們抱怨這個世界太不公平的時候,靜下心來,尋找生活中最真實、最平凡的感動。歲月是把無情的刻刀,它帶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時光的風口浪尖,只剩下無限的回憶。無法改變的結局,卻依然要堅強走下去。三個人的時光,一個人的回憶。我不禁感動得一塌糊塗。

《我們仨》是著名作家楊絳的代表作。看到書名就會很自然地想到一家三口,事實也是如此,《我們仨》正是回憶楊絳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一部作品。簡單的快樂卻不能一生平坦,小小的溫暖是如此的令人幸福。

書的開篇第一部,以楊絳的一個患得患失的夢開始,這也許就是對生命將息的暗示。雖然錢鍾書一味的安慰楊絳說,這只是老人夢,自己也會經常夢到,但並沒有緩解做這種夢的次數。夢中,楊絳苦苦尋找錢鍾書,要麼走入死衚衕,要麼獨自在昏暗的車站等待,悽悽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說的是那樣的真切又讓人心疼不已。都知道命不久矣,卻能如此惺惺相惜。家,此刻對於他們來說卻變得如此的遙不可及。

楊絳是真真切切堅強的人。面對女兒和丈夫的相繼離去,她沒有傷心到垮掉。從走上古驛道,到古驛道上相聚,緊張而又嚴密的行程,只要有咱三,就有咱們的家。古驛道上,他們三個失散了。

楊絳說,“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不如在夢中,但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如此文藝的寫作與優美的辭藻都掩不了楊絳心中的悲傷。女兒沒了,丈夫沒了,家沒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曾經的回憶。

於是,楊絳開始了她的回憶。她和錢鍾書相遇,相知,相戀,到和諧生小孩,以及穿插在之間的平凡的生活,真實得感動。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和我共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癒合”。楊絳再也找不到他們了,只能把他們三個人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看着書中的描述,彷彿自己也成了他們之中的一員,靜靜地感受着他們一家三口幸福快樂的生活。最後附錄中真真切切的書信,更是讓我爲之驚歎,也許在當今社會,這樣和睦簡單的一家三口已經不多見了吧。

人生在世,不必有驚世的成績,但必須有自己的追求。人活一輩子,無非是經歷出生、求學、工作、結婚、育子、退休、離世的過程,活得簡單,真實才是快樂。《我們仨》平凡的生活正是給現在的我們一個榜樣。也許有的人會說時代不同,但是不管是哪個時代,生活還是得繼續,家還是會存在。如今高頻率的離婚率,殺妻殺子殺父的事件已經是屢見不鮮,拋棄妻子的更是隨處可見,“拜金女王”更是令人咋舌,單親家庭、同父異母、小三小四等都已經成爲了社會的主流。“家”這個詞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一碰即碎。我們該去哪兒尋找我們的人生價值與婚姻愛情觀?

《我們仨》讓我看到了愛情的神話,生活的真諦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們需要靜下心來看看這些正能量的書,給自己的精神家園加加油。真愛是存在的,但必須得經歷同甘共苦的艱難歲月之後纔會不離不棄;和睦的家也是有的,但必須一家人共同經營。生活給不了你想要的東西,就得靠自己去打拼爭取。當我們沒事時,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感動,幸福在我們自己手中。

最後,以楊絳的話來結束我的讀後感,“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當今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後感7

終於慢慢地安定下來。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終於也無聊起來,我是最怕閒下來的,也最怕被別人甩下。於是不斷的找可以豐富自己的方式,好好撿起書來。

曾經看過一句偉人說過的話,只看經過至少幾百年沉澱依舊流傳,受人吹捧的書籍。這句話讓我對很多現當代的作家以及作品嗤之以鼻。殊不知自己錯過了很多經典。知道楊絳是在錢鍾書之後,大學時代她的《我們仨》總總擺在最顯眼的地方,我卻從來沒有爲它駐足。近幾年陸陸續續從報刊雜誌網絡得知她的名氣。這個滿頭銀髮的世紀老人安詳的坐在書桌旁,讓人頓生佩服。

況且人一長大,總會更傾向於家庭,處理家庭的藝術。特別想了解這樣一位偉人是怎麼在最親的兩個人死後寫的回憶錄,怎麼安定的過餘生。

這本書楊絳以一個妻子,一個媽媽道來家庭的瑣碎,三個人平淡中的小幸福。完全沒有你想象中的遙不可及,有的只是小日子,夫妻之間的相互扶持,共同前進,女兒與父母的成長與陪伴。我從外界知道的錢鍾書是一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作家。然而在妻子筆下的他僅是一個與世無爭,不太諳世故,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妻子幫忙的普通的丈夫,只是默默的學習,默默的教導學生,傳授知識的文人。

楊絳是一位偉大的女人,本也是出生書香門第,大家閨秀,想來很多事情都無法料理卻還是跟着鍾書從英國到法國,再回到國內不停的奔波,作爲一個妻子,還要漸漸的熟悉柴米醬醋油鹽之事。一定是相互的愛情才讓這繁雜的家務變成生活的樂趣吧。

錢媛,知道她也是由於他們的父母,總覺得她沒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優秀,應該過得很自卑,錢氏夫婦也可能會不太認可這位孩子。我是多麼的膚淺,一個人的美好豈能用所謂的外界的功名來概括呢。她這個乖巧的,有天分的孩子,在楊的筆下就是她的丈夫錢的化身,很多時候像極了她的爸爸。這想必是愛的一重高境界吧,因爲我也會經常從我媽媽的耳邊幸福的說我和爸爸的很多相像之處。

我原本以爲如此有名的一對作家應該過着殷實的生活,可是並沒有,我也以爲他們不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就可以隨隨便便的成功或者更加的知名。他們在國外省吃儉用,還不斷地想盡辦法努力豐富自己。回到國內也是經常性的兩地分居,爲生計奔波。生活的苦並沒有壓倒這樣一個美好的家庭,他們有的只是樂觀的面對與迎接,三個人共同的扶持,這是個多麼偉大與和諧的家庭。圓圓這個美好的女兒曾經還爲了要照顧父母要終身不嫁,最終還是父母勸服了她,你就完完全全沉浸在這個美好的幸福的家庭中。

晚年的錢氏夫婦過得並不好,看着讓人非常的辛酸。由於時代的關係,兩位老人體弱多病還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這也只能怪時代給予那時人民的苦。

曾經以爲轟轟烈烈纔是生活的本色,也聽過看過太多的曬幸福,過分歪膩與爭吵,於是植根於腦底的就是這個婚姻與家庭的模板。殊不知平平淡纔是真的真。

走過這些,楊絳是多麼辛苦,看着女兒和丈夫在兩年內相繼離世,這世界上自己最最親近的兩個人永遠的離開了自己。即使現在有了固定的房子也只是一個旅舍般,心卻沒有了歸宿。她心裏是經過了怎樣的翻江倒海,才達到如今的心如止水。

願這位百歲老人,安安穩穩,靜靜地享受最後的時光。

  《我們仨》讀後感8

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麼,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裏,哪些是在現實生活中,它讓我感到一片茫然。之後才明白,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說與回憶。從懵懂突然感到了溫馨,是那麼突然與迅速。

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緩緩訴說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溫暖。

這本書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簡短,訴說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完美的照片,有隨着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鍾書正在添補他的華氏大辭典三個人的認真與對工作的目標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忙對方理髮的溫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是沒有色彩的照片,可是聞到的,不僅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溫馨的感覺。

作者追求的沒有那種壯志凜然,也沒有那種激烈奮鬥,而她更多的,是細節中表現出的星星點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們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當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可是在作者筆下,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貝殼中的生命體,當沙子進入時,它會用割傷自我的代價來不斷地磨練這顆沙子,讓它成爲一顆珍貴的鑽石,而自我卻漸漸淹沒在大海中。

楊絳女士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我的生活與家庭,也沒有去講道理,只是像講故事一樣講着講着,似乎這個故事一向在演着,沒有盡頭……她之後在幕後爲她的丈夫錢鍾書默默奉獻着,她就像那個貝殼,慢慢被淹沒。這也說明了她對這個家的那份真摯感情。

讀了《我們仨》,是對此刻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