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假期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假期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假期我們仨讀後感範文1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現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代科技環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網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網的虛擬空間裏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電話、信息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雲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後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爲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銘心的思念嗎?

假期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現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轟轟烈烈的感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爲自我有理想、有追求,每一天在滾滾紅塵中爲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地思考過自我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能夠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以前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明白平平淡淡從從容容纔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句話,但在現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我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做自我的座右銘,我期望自我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溫和內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的道理。但在此刻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裏,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爲對於我自我的提示:

1、問問自我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努力去實現它,但絕不急功近利,必須要腳踏實地。

2、修身養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溫和內斂的性格。

3、廣涉博取,以期能夠厚積薄發。

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

5、在現代的物質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的東西去溫暖自我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感情,體會並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

6、學會感動,爲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

7、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我的快樂與幸福。

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假期我們仨讀後感範文2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憶,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鍾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個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溫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鍾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裏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腳架,創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裏?在曾經的夢裏。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於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世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生活裏,親情把我們緊緊包圍,不管發生什麼,都有家人在身邊,我們在這在這濃濃的親情裏,融化,融化。有親情,我們纔有抗擊生活風雨的勇氣;有親情,我們纔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執着;有親情,纔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彈奏出那溫馨的樂章。讓我們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人間沒有永遠,正如人間的愛情不會是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的生話在一起。他們仨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把一家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次相聚。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願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着他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找到他們溫馨的家!

假期我們仨讀後感範文3

薄薄的一冊書,着實看了挺久的。說實話,我這個年紀讀這個書,並不能感同身受那個時代,感染我的,是字裏行間滿滿的樸實與真摯。

“我們倆老了”

不到六百字的篇幅,描繪了一個夢。或許這個夢正暗示着錢老先於楊絳先生離開,類似的夢境反覆出現,卻沒有流露出傷感,只是讓人感受到一位溫柔的老人對家人的愛和懷念。

“我們仨失散了”

“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楊絳先生在這一部分中用三個章節構築了她在古驛道上做的與丈夫和女兒分別的長長一夢。

大概是被死亡壓得太沉重,即使在文字構築的夢裏,她依然覺得“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包含着熱淚的眼睛。”而當她的女兒去世後,“我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包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一場夢即一次送別,最終,她淡然地接受了丈夫和女兒依次的離開,接納死亡,不卑不亢。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本書的第三部分,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回憶錄。從楊絳和錢鍾書兩位老人的相識、相知,一同出國,在國外有了圓圓,湊齊了三個,從此開始了我們仨的生活。

跨越63年,楊先生用冷靜而又細膩的筆調將一家人大半輩子的生活情節娓娓道來,令人感到溫暖而又傷感。我彷彿看到了楊先生“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她和錢老在英國牛津求學租房的生涯,她眼中不諳世事、拙手笨腳的錢鍾書;她一家三口住在上海辣斐德路的日子;她眼中的教學“尖兵”、和錢鍾書最“哥們”的錢瑗……她在文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於是無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然而,人間哪裏存在單純的快樂,更何況永遠?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個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20xx年,楊先生92歲,在回憶起一家人63年的歡愉而艱苦,愛與痛並存的日子時,發出了這樣淒涼的令人動容的感嘆。

最令人羨慕的,大抵就是楊先生和錢老的愛情了吧。讀《我們仨》,總覺得他們之間有說不完的話。哪怕分隔兩地,雙方也都會詳細記錄各自生活的點滴,他們稱作石頭,以便日後見面的時候一一拿出來相互娛樂,彼此分享。這種無話不談、總有話談的生活狀態正是當下人不可或缺的,卻又望塵莫及的。“聊得來”三個字看似簡單,但卻成了多少剩男剩女蹉跎到四五十歲的羈絆,在這個燈紅酒綠、事事追求速度效率的時代,能安安靜靜看書、平平淡淡談心的人太少太少了。翻閱家中舊物,學生時代的信閥早已泛黃,那種不用隻字片語,只要一個眼神就能讀懂彼此的知己已然成爲了過去,不復存在。

再說說孩子,圓圓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無可厚非地長成了一個充滿愛的人兒。她自小便會體貼媽媽,怕她一個人害怕就不要她夜晚出門;怕她擔心病情就忍痛寫信報平安。她繼承了父親的天真頑皮,又遺傳了母親的文靜儒雅,正是這樣和諧的原生家庭才能培育出如此有愛的小孩。如今的社會,孩子要麼被溺愛得頑劣不堪,要麼被各種補習班壓得喘不過氣,如果可以,多希望他們能夠自由卻不放縱,快樂而有擔當。

珍惜當下,愛家人愛朋友,付出我們能付出的,給予我們能幫助的,用一顆感恩的心看世界,用平淡的心情面對一切,無論幸福還是悲傷。

假期我們仨讀後感範文4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寫《我們仨》,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讀來,更驚覺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緻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態。

隨夢入境,而先生的夢並非虛幻。三人走散了,溫馨的家永遠沒了。年頭和年尾,老先生相繼失去兩位親人,這份傷疼是以如何的強勁摧殘風燭殘年的老人?我從先生文字裏懂得:“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裏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裏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乾淨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着,覺得噁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由熱熱鬧鬧、相扶相持的三個人變成孑然一身,孤單落寞的日子更顯往日的歡樂。先生無窮無盡地追憶丈夫和女兒,相思之苦,肝腸寸斷。“我但願我能變成一塊石頭,屹立山頭,守望着那個小點。我自己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我實在不想動了,但願變成一塊石頭,守望着我已經看不見的小船。但是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風一下子掃落到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着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一片黃葉,守望生命終極。生命有限,情海無邊。先生的堅貞和守護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銘心,與日劇增,但先生在頑強繼續。她夜以繼日地與時間賽跑,用她的話說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堅強與豁達讓我想到胡楊林,千年風範,堅韌不拔。

先生博學強識,知識淵博,聲望極高,然讓人感嘆的是她爲了愛情甘願屈居並付出,用智慧和大愛精心營造着家編織着生活。“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在先生回憶中,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這種樂天和自信是彌足珍貴。“不要緊”是先生給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量承擔家庭重擔,免除後顧之憂,乃錢老先生的福氣。更讓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務事並沒有捆住先生的手腳,影響她的事業,書中寫到,讀書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愛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蘊深厚、通靈炫目,神祕瑰麗,女人能將人生演繹如此精彩的莫過於先生。

不管世風如何,也不管身份改變,先生一以貫之地保持低調平實之風,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寫到,“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已,不求有名有聲”。老夫婦德高望重,着作等身,卻不要辦公室,不用祕書,有車也不坐,除非到醫院看病。誠實的品格同樣躍於紙上:“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爲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如此直白坦率的語言,需要氣質和定力來支撐。說實話、幹實事,做人起碼的要求,卻總是難以實現,而先生風雨百年,仍能如此,這便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自覺了。

感謝楊絳先生,讓我讀到這樣清新脫俗的文字!感謝先生,告訴我做人做事的真諦即本原、珍惜。反覆品味,我亦進入太虛幻境:夕陽正好,浩瀚無邊的水面如鏡,遠遠望去,一朵曠世蓮花聖潔奪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地綻放、爛漫,任憑風吹雨打,她自巋然不動,唯有清香飄來,沁人肺腑……

假期我們仨讀後感範文5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爲什麼要稱呼一位女子爲先生,細細探究之後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就應跟我們此刻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於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着看了下去。《走到》對我來說比較沉重,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纔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期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閒得要命,遂在網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麼受情緒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留意翼翼的走着,每一天去到鍾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最後在兩年之後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鍾書從結婚到阿瑗(女兒)、鍾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先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着坎坷的一生。但是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歷了那麼多風風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爲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我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降先生多次在書中說鍾書是一個不願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說了鍾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我的方式護衛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並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細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並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着,實現自我價值,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