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1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篇小說了,可從次數上來看雖是第二次,實質上只能說是第一次,或者說是一次多一點點。

我第一次看這篇小說的時候才只是一箇中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讀得也很粗略,那時,我對《德伯家的苔絲》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絲這個人物挺可憐的,除此以外便所剩無幾了,根本沒有把自己融入整個情節中去,根本沒有對苔絲這個悲劇性的人物作過任何有意識的評價,根本沒有想過苔絲一步一步走向毀滅是與其性格,與她所處的環境是如此密不可分。這一次閱讀,我不敢說我已經看懂了,但我對整個情節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瞭解。

《德伯家的苔絲》的作者托馬斯·哈代在這篇小說中體現出了他悲觀的宿命論,主人公苔絲陷入悲慘境地,但她無論如何掙扎都無濟於事,改變不了命運的安排與戲弄,最後走上絕路。但她走上絕路,絕不像某些低俗小說那樣一味追求情節曲折而硬讓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苔絲天性純樸,厭惡趨炎附勢,她性格中最不容忽視的一點便是她強烈的責任感了,正如苔絲堅決地要把與亞歷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訴她所深愛,並且也深愛她的丈夫安吉爾一樣,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這件事隱藏起來,說像她母親教她的,然而,苔絲沒有,她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安吉爾。

我所說的都是苔絲,也許你會問起安吉爾爲什麼會接受不了苔絲曾被亞歷克玷污併產有一子這一殘酷事實而提出與她分居,他不是很愛苔絲嗎?難道他對苔絲的愛並不是高尚的嗎?那麼,我要說,他是因爲太愛苔絲了,他心目中的苔絲是如此美麗,如此善良,是一切純潔的象徵,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見,心目所想的苔絲有任何過錯,他努力扼殺自己對苔絲的感情,他覺得那個屬於他的苔絲已經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經不是他以前所深戀的苔絲,而是有着苔絲形貌的另一個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絲把往事告訴他的那個夜晚,也就是他們開始分居的那個夜晚,他曾夢遊,抱着苔絲走到了樹林中,把苔輕輕放在一口棺材中,看過這篇小說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他當時所一直重複說的那一句話:“死了,死了,苔絲,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個苔絲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絕情,他的棄苔絲而去的行爲,正是因爲他覺得自己失去了當初最真最純的苔絲。

至於亞歷克,我不想多說,他給苔絲帶來的災難是顯而易見的,他對苔絲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對苔絲的愛,因爲愛是高尚的,他對苔絲只有情慾可言,絲毫沒有愛的根據。然而,苔絲並沒有因爲亞歷克給她帶來的打擊而不純潔,她自始至終都是那麼的純潔,善良,都顯得那麼美麗。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2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整部小說是以鄉村爲背景,通篇描述的是一位鄉村少女一生的悲慘經歷。小說的副標題中說到女主人苔絲是一個純潔的女人,這是一種超前的思想,也是作者對當時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批判和不滿。

所謂的維多利亞時代,就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時期。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的社會崇尚的是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也是科學文明飛速發展的時期,在小說裏面非常多的情節中都有提及到有牧師在街道上佈道也體現了這幾點。但正是因爲這種崇尚道德修養和謙虛禮貌的社會風氣,許多暴發戶也爲提升自己身價進入上流社會而紛紛模仿貴族們的習慣。文中的亞雷就是其中之一,他家也是一個暴發戶。正因沒有受到正確的道德修養和禮貌的教育,才導致了後來姦污苔絲和後來一系列誘逼苔絲與他同居等慘劇的發生。

《德伯家的苔絲》寫的就是在當時社會的迫使下,一名純真、樸素、勤勞的農村姑娘苔絲走向墮落。作者托馬斯·哈代筆中的苔絲正是當時社會上正義、純真、勤勞、嚮往美好未來的女人的一個縮影,她身上充滿着愛和對他人的信任。文中寫到苔絲被亞雷姦污了以後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離開了亞雷回到家中,體現出了她內心的純真,她不願迫使自己與一個自己非常憎恨的人在一齊生活一輩子,她那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迫切希望。回到家中的苔絲得知自己已經懷孕了以後,不但沒有把對亞雷的憎恨轉移到這孩子身上,反而不顧家人和朋友的責備,義無反顧的生下了孩子並悉心照顧他,但最後這孩子還是夭折了。這體現出了苔絲非常有愛,她的靈魂是高尚的,她的道德也是高尚的,但卻被社會所唾棄,被當時的社會所否認,認爲她是一個傷風敗俗、罪業深重的女人。在這裏作者表面上寫的是苔絲作爲一個弱智和受害者非但沒有得到同情,反而被社會所批判的慘狀,但其實作者真實想反應的是當時社會的一種虛僞的道德標準和當時社會醜陋的風俗的一種批判。作者托馬斯·哈代批判的不僅是當時社會虛僞的道德標準,還有當時以克萊爲代表的資產階級的封建傳統的道德倫理準則,而苔絲則是當時這種社會陋俗中的犧牲品。作者托馬斯·哈代通過苔絲的悲慘經歷揭示了這種社會陋俗社會風氣的弊端和卑劣的一面,把它殘酷血性的一面完全的揭示出來。苔絲是社會的悲劇。

我認爲苔絲的一生都是充滿着戲劇性的,小說全文通篇都在寫苔絲走向末路的悲慘經歷,但從中也經常會發現一些看似偶然,但卻又像是冥冥中早註定命運安排的情節。如苔絲被侵犯前在舞會結束後與亞雷家的女僕爭吵的小插曲,還有苔絲在開篇與克萊的相遇但卻不相識到後來再次與克萊相遇並相愛到後來的互相產生愛慕之情並結爲夫妻。都充滿着戲劇色彩,也正是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作者的真實感受和真實想反映的社會背景風俗習慣和社會陋習等,也爲以後對苔絲悲慘經歷的描寫和小說的結果作了一個完美的詮釋。整篇小說是以苔絲父親得知自己是當地著名武士後裔到讓苔絲去認親和之後所發生的一切悲慘事情的經歷爲主線的,這樣更好的體現出了造成苔絲的悲劇的成因不僅是社會的因素,還有苔絲她自己本身的一種性格錯誤的原因。

不過,《德伯家的苔絲》還是一部非常有意義的小說,從中也瞭解到了許多很重要的東西。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3

你願意爲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麼?或許你會毫不遲疑的說:“會”。那麼你願意包容你所愛的人的過去麼?也許你會憂鬱,那麼先不要急着回答,推薦先看看《苔絲》!

《德伯家的苔絲》被稱爲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出版於十九世紀末,作者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

《苔絲》寫的就是社會如何把一個純潔、質樸、正直、刻苦、聰明、美麗的農村姑娘逼得走投無路,最後殺人的故事。她以不同的藝術形象成就了一個杯具,老長老長的故事也因爲這個杯具的成功成爲了很老很老的人們心中的疼痛。它的情節用此刻的觀點看似乎有點老套,但卻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宗法制農村在資本主義勢力侵蝕下瓦解的杯具。苔絲的失貞主要是亞雷.德伯的職責,她第二次落入亞雷.德伯之手是她的父母、安機.克萊和亞雷.德伯共同的職責,而她最後殺死亞雷.德伯則是一位受盡欺凌的弱者的最後反抗。在苔絲身上,我們自始至終看到的是她純潔本性對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掙扎。

如果說卡門的美在於野性叛逆,簡愛的美在於倔強頑強,那麼苔絲的美必須在於純淨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純潔就像藍天一樣,雖然偶而會被烏雲遮住,但是當烏雲散去,世界上最純淨透明的依然是藍天。

作爲女人,她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臉蛋,和恰到好處的身材。哈代給這個美人加了點色,那就是着重去寫了她的脣,她脣上的曲線。說那是任何男人都會爲之神魂顛倒。紅麗嬌豔,如花沾露的脣,本身就是情種,再加之細緻分明,乖巧柔美的線條,在顧盼流轉間,不動人也難。

苔絲是堅強的,樂觀的,她的命運卻不可逆轉。即使再多給苔絲幾次選取,我相信她最終仍然會走老路,除非安璣克萊沒有拋棄她遠走他鄉。關於社會的杯具,家庭的杯具,人性的杯具已有很多定論,令我感到嘆息的只有苔絲和克萊的感情杯具。兩個人吃盡了苦頭,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只是物是人非,苔絲選取了死亡來成全他們完美的感情。終究到底是一場空。對於苔絲來說,她承受的苦難遠大於克萊,她內心的彷徨無助克萊永遠體會不到,如若不是苔絲的善良癡心,不計一切的去愛克萊,他們早已成爲陌路人了。受盡苦難的苔絲實際什麼都沒有得到,受盡了侮辱,卻只想到要成全克萊的高尚純潔,最後只能把克萊拜託給自己的妹妹。在這場感情當中,克萊是完全的操控着,最後的大贏家,苔絲是完全的犧牲者,純粹的奉獻自我至死方休。克萊表現出來的雖然看上去是維護心中那份對感情的信念,實際暴露出來的是那份冷酷與自私!他愛的僅僅是自己虛構的一個形象,並非活生生的苔絲。如果不是在異國他鄉遭受病痛的折磨事業的失敗我相信他不會還記得有個苔絲在泥沼裏苦等着他前去營救。

感情的發生,誰能說清楚孰真孰假?天時地利人和都要到位,一點點細小的差錯就能導致去安排的否定。即使最終結爲伉儷,也無從分辨感情是否真的發生過。她那麼愛安琪兒,不僅僅是他的容貌,不僅僅是他的琴聲,不僅僅是他能給她帶來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爲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記得他說的每一句話,她學唱他喜歡的歌,連他的那些理論,那些她自己還似懂非懂的理論,她都牢記着,奉若神明。

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當安機問伊茲,那個以前愛他的姑娘,能否像苔絲那樣愛他時,伊茲幾乎脫口而出,她不能,因爲苔絲的愛是無法比的,她能夠爲他而死的。在別人眼裏,都能看出苔絲,如此厚重的愛。可見這愛的程度了。

安機正是因爲苔絲獨具特色的純淨才愛上她並向她求婚。但是當苔絲向她所愛的人坦白她那受傷的過去時,克萊爾猶豫了,對愛人的不理解和對感情的不堅定讓她最終選取了離開。苔絲心碎了,當她幫她的傷口留意翼翼的展此刻所愛的人的面前時,她期望的是理解,是原諒。但是愛人卻狠心的在弱小的苔絲的傷口上灑了一把鹽。

苔絲的愛,不僅僅表此刻歡愉時,全身心的投入。更在於,當她明明白,安琪兒拋棄她,在她痛苦萬分,而安琪兒夢遊時,抱着她走時,她本能夠叫醒他,喚回他的愛心,取得召他回頭的可能時,她也在爲他醒來着想,怕他醒來懊悔,而放下。

雖然之後克萊爾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和狹隘,他的心彷彿看見天上有一顆名叫“苔絲”的星星對他說:“親愛的,此刻你原諒我了麼?”

很美的感覺。但是,這終究是一個杯具,彷彿許多的感情都是如此。爲什麼不能夠抗拒,抗拒那虛僞的道德!離別,等待,彷徨,後悔……雖然苔絲和克萊爾最後度過了五天完美的時光,但是,爲愛復仇的苔絲結局依然悲慘。

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如果你深愛一個人,就就應理解她的過去,因爲過去也是她的一部分,是她心靈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理解她的過去,就永遠無法走進她的內心,她那顆深愛你的心。情到深處是理解,愛到深處是包容,因爲愛,能夠讓我們的心像藍天大海一樣寬廣,一樣無私。因爲愛的溫度能溶化一切。因爲,愛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理由。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4

剛拿到《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翻了翻序言,說自己會被這本書氣死。孩孩爸說那就別看了。可是就因爲這個序言,我決定把書看完,真正瞭解一下苔絲。

毫無疑問,苔絲是個好姑娘,聰明,善良,勤勞,堅韌。可就是因爲這些美好和她不應該受到的待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讓我讀完氣不打一處來。

苔絲的爸爸媽媽怎麼會如此愚昧!家族早已沒落,他倆卻被沒有多大意義的血統衝昏了頭腦,總想着聯宗認親,讓苔絲嫁個闊人,從此改變全家的生活。這倆人醉生夢死,毫無責任感,一個女孩子家毫無社會經驗,在還不知道人性的險惡時他們就把苔絲逼着送進假冒的德伯家族,送進了狼窩,是他們親手造成了苔絲的悲慘遭遇。

《德伯家的苔絲》所處的時代視貞操爲女人純潔與否的標誌,這對苔絲極不公平,事情發生的時候她幾乎還是一個孩子,如何能夠抵抗一個成年男子的侵害?

一般的姑娘都會忍着痛苦想辦法嫁給傷害自己的男人,要不,根據教義,這樣“不純潔”的女人是不能出嫁的。可是苔絲,她勇敢地離開了亞雷德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這一點連亞雷德伯最後都真正是對她尊敬了起來。

苔絲安安靜靜地擠牛奶,只想躲起來,到一個沒有人知道她身世的地方賺錢養活自己養活家人。然而,好姑娘,君子好逑,好小夥安璣克萊愛上了她。苔絲一直壓抑自己的情感,發誓獨自一生,可是安璣克萊熱烈的追求終於讓她打開了愛的閘門。她在道德的約束下,一而再地想要說清楚自己的過去,熱戀中的安璣克萊卻屢屢阻止,這一段讓我讀着尤其揪心,在我看來,兩人真心相愛,真的需要把過去坦白,之後兩人才能毫無罅隙地過下去。然而,作者偏偏不那麼安排,苔絲當面無論如何不能直接開口說給他聽,好不容易下決心寫的信,竟然被門擠壓到毯子下面,錯過了最佳坦白時間。誠實、善良的苔絲在結婚當晚,鼓足最大的勇氣說出了所有的事實。口口聲聲說愛她的安璣克萊沉默了,他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在他眼裏,自己愛上的苔絲不再是眼前這個姑娘,哈,這一段又把我氣得不輕,苔絲再早一點勇敢地讓他知道就好了,省得結婚又受冷遇,受到二次傷害!

當安璣克萊遠走非洲,苔絲始終沒有向克萊家提出過任何救助的請求,她像個男人一樣幹着體力活,累到快要趴下都沒有再次依附又一次對她動了心思的亞雷德伯,明明可以和亞雷德伯結婚,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可她心裏只有安璣克萊,滿滿的都是對愛情的忠貞。

一年來從沒有收到過安璣克萊隻言片語,聽到的卻是他曾經想要帶依茨秀特而不是她一同前往非洲的傳聞,還有亞雷德伯總是嚷嚷克萊不會回來了,不會再要她了,苔絲在勞累和內心無望的狀況下幾乎崩潰。壓倒苔絲心理支柱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父親的離世,媽媽和弟弟妹妹們突然變得無家可歸,家裏的老大必須撐起整個家庭,亞雷德伯不失時機地出現在苔絲和愛慕虛榮的苔絲媽媽面前,望着一羣沒有吃喝,沒有家的親人,再想想杳無音信的安璣克萊,苔絲終於妥協。看到這裏,我失望並痛恨,世界上的事情有時候是如此陰差陽錯。因爲,克萊經過一年來的思考,終於明白一切不是苔絲的過錯,他要回來,和她重修舊好。然而,一切已晚。

苔絲親手殺了害她的亞雷德伯,可這也徹底害了她自己,年紀輕輕的苔絲不得不走上刑場。

好在,逃亡過程中有親愛的安璣克萊陪伴,他倆終於過了幾天沒有隔閡,幸福真實的愛情生活。

苔絲死了,那麼好的一個姑娘,真可惜。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5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這不僅僅因爲人們對傳統美德有所超越,更因爲作品主人公所擁有的人性與靈魂深處的巨大魄力使之成爲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說女主人公苔絲的悲慘命運替西方悲劇作了一個形象的闡釋,苔絲足以“哀感頑豔”。

你願意爲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麼?或許你會毫不遲疑的說:“會”。那麼你願意包容你所愛的人的過去麼?也許你會憂鬱,那麼先不要急着回答,建議先看看《苔絲》!

在我讀過的外國小說中,《苔絲》大概是最具詩化最吸引人的作品了。作者對19世紀英國西南部農村自然景色的優美描述,字裏行間無不浸透着濃郁的詩情畫意。尤其是他採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自然界的優美景色與人物的細膩感情結合起來描寫:通過自然景色來揭示人的心境,又通過人的心境來使自然景象充滿人的情感,這種巧妙的結合產生出詩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來真覺得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紀的文學巨匠,其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一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6

讀完《德伯家的苔絲》,我心情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平靜。托馬斯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它的價值,我不想多做評論,單純就這本書的價值,我還是比較看好的。在這裏,我只是想很簡單的闡述了一些他筆下的女人——苔絲。

見過“冤家路狹”,我覺得很傷心、很沮喪,眼淚在眼筐裏不停打轉,終於流淚了。不過我也讀完了這部小說,雖然早有結局,可是我真的看到的時候就有些難過、是很難過。

多少詞彙出現在我腦海裏,我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苔絲——天真的美。她是一個來自美麗國度的小女孩,雖然有高貴的血統,但是內心仍然單純。美不光一個外觀,更是一種由心臟散發出的表現。

可是她的結局並不好,我在想一個天真純潔的女孩爲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她有什麼錯?美麗?天真?自尊?也許單純是你的美麗之源,也是你的悲痛之源。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7

今日重看《苔絲》爲什麼仍會被她感動?仍感嘆其坎坷悲慘的命運?仍會覺得靈魂深處的共鳴?

我個人認爲全文的轉折點出現在孩子去世時,苔絲年輕的生命中閃耀着一種母性光輝:無論我或我的孩子被別人打上什麼標籤,無論生命的外在表現多麼弱小無力,生命本身是平等的,是珍貴的,是值得尊重的。

她只抱怨過一次,就是從亞雷家回來後對她母親說了“你想我怎會知道那些事兒?我四個月以前出這個門的時候,還是個小孩子哪!你爲什麼不告訴我,男人都不安好心?你爲什麼不先警告我?大戶人家的女人,都知道得提防什麼…….我多會兒有過機會,能在那方面學到東西?你又不幫助我!”全書中,苔絲只有過這一次抱怨,從此以後,命運對其再不公,她都勇敢面對,默默承受。她的身體裏有一種叫骨氣的東西,雖不是貴族,但勝過本書中提過的那些貴族。

苔絲與安璣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是知音相遇,靈魂的契合。這段感情開始的時候還加入了安璣彈豎琴,苔絲隔遠遠地偷聽的段兒,真是讓人莞爾,高山流水會知音呀。可見人生難得一知已。無論黃皮膚還是白皮膚,吃烤麪包的還是白米飯的對美好的追尋都是一致的。但那時候他們倆都太年輕了,尚不得擺脫自幼家庭帶來的思考習慣,而且一個是家中長姐,一個是家中叛逆的幺子。

苔絲的父母親雖然非常不靠譜,但他們給了苔絲實實在在的愛,苔絲的母親雖然嫁了一個酒鬼,但她順服且樂在其中。所以苔絲對安璣說,無論你變成什麼樣子,我仍然愛你。她渴望得到的愛是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但她不懂得老把“主義”掛在嘴邊的男人對生活的要求過於理想化,她的污點會被放大。她把安璣看作“天神”,她希望安璣對她的愛能夠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不過安璣畢竟是人不是神。她經歷安璣的夢遊後知道安璣仍愛她,但她沒有求同情、沒有乞憐、哭鬧,她將選擇權交回給安璣,默默承受了這一切鉅變。你彷彿看到命運的巨浪襲來,她的脊樑仍然是挺直的。

安璣不懂得他自以爲妥當的安排其實非常不妥當,他讓苔絲守活寡,卻沒有想到寡婦門前是非多,而且苔絲是個多麼漂亮的“寡婦”而且已經在這上面吃過虧。這段等待太長了,讓苔絲不得不被生活逼迫得走向她最不願意走的路。

總之,雖然不是每個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得過“公主病”,但一定都做過“公主夢”,當年,我在做着“公主夢”時,《苔絲》擊碎了那不切事際的一切,沒有再想着要當“公主”,再不看重形象,從此走偏了好多年。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8

看久了卡通連環畫,我想換換口味。於是在書架上拿了一本《德伯家的苔絲》看了起來。

暖人的友情!

喜歡哈代的抒情詩,其中不乏情節生動,語句雋永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這是個美麗淒涼的愛情故事。當我合上書,苔絲對克萊爾忠貞的愛情故事確實令我感動,但令我溫暖的是和苔絲一起擠牛奶的3個可愛少女伊絲、瑪麗安與雷蒂。她們也同苔絲一樣深深愛着那個英俊少年克萊爾,但也深知克萊爾只愛苔絲,於是就把愛戀深深地埋在心裏,而把祝福送給他們。我喜歡她們三個的純潔的友誼和坦率的言行。就是在克萊爾無情地拋棄苔絲時,善良的伊絲也沒落井下石,與克萊爾有過一段話:

“你非常非常愛我,伊絲?”克萊爾問到。

“是的我非常愛你,我一直都愛着你!”

“比苔絲更愛我嗎?”

“不!”伊絲搖搖頭低聲說,“不如她愛你!”

“這話怎麼說呢?”

“沒有人比苔絲更愛你了。”

“因爲她可以爲你去死,而我無法做的。”

讀到這裏我心中一陣激動,我彷彿看到一個高尚的靈魂,左右了她那質樸敦厚的天性,這真是一個真正善良、真心待人的好姑娘呀,真令人感動。在苔絲回到孃家又身無分文時,因爲失戀而酗酒的瑪麗安又幫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使苔絲的生活又有了一絲光亮。在那些陰霾的日子中,溫暖着苔絲冰冷的心的依然是這份暖人的友情……

苔絲是不幸的,她的父母爲了所謂的家庭榮耀,而讓她去攀親,而毀了自己。她最愛的人又無情地拋棄她,而她又是幸運的,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在她遭遇愛情拋棄時,不離不棄的是那份溫暖的友情。

爲這份友情喝彩!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9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讀完《德伯家的苔絲》,不由得掩卷嘆息,是誰讓這位美麗淳樸的姑娘走上了不歸路,兩位男人的愛卻得到了恨的結局,命運如此地捉弄人,又如此地悲愴,我們爲苔絲掬上一把同情淚,低頭沉思,悲劇的背後是什麼?

善良質樸的尤物苔絲出身在貧寒的家庭,父母一心想讓她攀高枝,結果卻把她推進了火坑。遭遇花花公子亞雷,他貪圖她的美貌,伺機佔有了她。苔絲不得不背井離鄉,過上隱姓埋名的生活。在打工的牛奶廠,“風光流轉,由平淡變成了絢爛”,苔絲與牧師的兒子克萊日久生情,私定終身。

書中描寫苔絲與克萊的愛情的段落,任何人讀到都會心動不已:“她看他的全身,到處都是十全的男性美。他的靈魂就是聖徒的靈魂,他的智慧是先知的智慧。她既是愛他,而她這種愛本身就是一種智慧……而他愛她,在她看來,則是一種憐憫,因此她就傾心相委,披肝瀝膽。”自卑的苔絲起初不敢接受克萊的愛情,儘管她也深深地愛上了他。那些疑慮、恐懼、鬱悶、煩惱、羞恥常常盤踞在她的心頭,揮之不去。但兩人的真心相愛,又令苔絲把往事忘記,雖處在愛戀中,但那些陰影蠢蠢思動,不能消除。

克萊知道苔絲很愛他,“但是那時候,他還不知道,她對他的愛,究竟有多深,有多專,有多柔順;不知道她都怎樣能爲他忍痛受苦,爲他赴湯蹈火,她都怎樣矢志靡它,至死不渝。”每每讀到這裏,都會心痛柔美的苔絲,她的愛情堅貞不渝,可之後她是遭了多大的罪,受了多少苦,是有多絕望,是有多悽苦……

結婚當晚,苔絲鼓起勇氣向克萊坦承過去,克萊無法接受事實,一走了之,令苔絲重新跌回深淵。純真的愛情敵不過世俗的觀念,在克萊看來,貞操是原則性的問題,一切都不一樣了,他無法在得知真相後再度去愛苔絲,留下她獨自去面對一切。

堅強的苔絲不得不再次出去謀生,又苦又累的活兒沒能把她壓倒,她一直苦苦地等着克萊回來。可苔絲竟然碰上了亞雷,他搖身一變,成爲了宗教的傳道人。再次的相遇激起了亞雷心中的慾火,他糾纏着苔絲,她無從躲避。面對着父親的離世,房屋被易主,看到母親和弟妹們居無住所,生活困難,倔強的苔絲低下了頭,重新回到亞雷的身邊,成爲他的情人。

苔絲是位善良、能幹、正直、剛強、美好的姑娘,她的光芒將她身邊的兩位男人照得原形畢露。亞雷本着玩弄女人的態度出現,一度洗心革面,狂熱愛上了宗教。但本性難移,依然不改花心本色,在苔絲最危難時乘機而入,佔有了她。而克萊,本可以救苔絲於深淵中,但因着他的自私、狹隘以及不夠堅定的愛,使得悲劇發生。

當他發現自己真的可以完全原諒苔絲時,卻得知苔絲已經重新回到了亞雷的懷抱中。克萊的出現,無疑加速了亞雷的死亡,苔絲壓抑許久的感情一觸即發,她親手殺死了亞雷,也爲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悲劇的背後滿是淚水,滿是憐憫,滿是痛惜,滿是無奈。如果亞雷被宗教所感悟,走上正義的路,幫助苔絲走出困境,或許會贏得苔絲真正的愛;如果克萊對苔絲的愛始終不移,他內心包容,原諒過往(其實這不是苔絲的錯,卻都由苔絲承擔了一切的後果),苔絲可以和他過上相互愛戀的生活,美滿幸福;如果苔絲的父母不被困苦所迫,勇敢面對,或許不會讓苔絲早早地走出家門,跌入痛苦的泥潭……如果,如果,生活沒有如果,現實就是如此,鮮血淋淋,滿目傷痕,但仍有美好,仍有希望。

故事儘管悲壯不已,但在結局時卻有一絲暖意。苔絲在與克萊最後相處的時間裏,仍不忘記將自己的妹妹麗莎交託給克萊,希望他和她可以在一起幸福地生活。克萊和麗莎同行在山上,當他們從山頂往監獄處看去,苔絲的生命結束了。“那兩位無言注視的人,好像祈禱似的,把身子低俯到地上,一動不動地停了許久;同時黑旗仍舊默默地招展。他們剛一有了氣力,就站了起來,又手拉手往前走去。”

  悲劇德伯家的苔絲讀後感10

讀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很長時間,也不知道自己心裏是什麼滋味,也許,是被苔絲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所打動,以前在讀中國著作的時候,也深深體會到“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哀,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於君絕!的這種感情,但是還是被苔絲所受的那種苦和愛的堅貞所打動,但是,不管怎麼樣,讀完後,我一直在思考,導致最後是這樣一個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爲德北對苔絲所做的一些事兒導致苔絲最後這個樣子,還是因爲苔絲對克萊的愛太專一,還是因爲克萊沒有及時聯繫苔絲,才導致悲劇的發生,還是因爲苔絲家境的原因,如果,苔絲的父母親有一定的能力,也不至於苔絲第二次接受德北的侮辱,還是因爲當時的制度,總之,這是一個綜合的原因才導致最後這一結局。

首先,我感覺是苔絲本身的原因,如果,苔絲,不是那麼的順從於她的情人或者可以說是自己的丈夫,在很多很多次時,他都可以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的,比如,在他們把那些被時光掩蓋的祕密都說出來的第二天,克萊在夢遊中,不顧及他們兩個生命的安危,走過那座河,嘴裏還哼着是怎麼怎麼的喜歡苔絲,如果,苔絲把這一切都告訴他的話,那麼,或些許,克萊就會揭開自己的面子,才發現自己的內心是多麼的熱愛苔絲,或許,他可以認識到,在自己無意識的時候說出來的話纔是自己最正式的想法。

還有,通過讀《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讓我對信仰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不管你信奉上帝還是基督,都不會徹底的改變一個人,如果說,要是這個人得到而改變,也是其自己出於真心的想改變或者自己的性格所致,因爲,這一點在德北身上就是一個很好的反映,其原來放蕩不羈的性格,雖然經過基督的教導,也通過自己的講道來鞏固但是,在遇見苔絲之後,一切就都變了,其原來的本性就原形畢露,一點改變都沒與,非得說出變化來,那就是比原來更會爲自己開脫,爲自己辯解,其他的改進沒有一點。

如果,克萊不是那麼度感情有自控力的話,如果,他內心多一點的感動,如果,他他不是那麼裏理性的話,那麼,或許當苔絲向他標靶的時候,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向他求寬恕的時候,他站在苔絲的角度上思考一下,或許結局就有不一樣的轉機。

或許,再說,如果苔絲的父母能夠勤快一點,那麼,這麼艱苦的生活就不會落在泰斯的身上,或者可以說,當老德北去世後,至少,他們不至於連一丁點的家當都沒有,不至於讓苔絲想到的媽媽還有自己的弟弟妹妹而難過,所以,纔不得不答應德北地處要求,但是,本身是愛克萊的,所以,當看見自己的真丈夫回來找自己得到時候,那種就能退兩男的地步,才使苔絲做出導致自己不可在生存下來的結果。

總之,讀完這本小說,讓我有了很多的思考,想着自己如果在談戀愛或者說是找老公的的時候,一定不能隱藏自己的感情,同時,要及時的和自己的愛人溝通,只有溝通才能是對方更加的瞭解自己,才能更加的認識他們現在所處的現狀,就像一樣,也是因爲在溝通上的遲延,才使苔絲對他失去了希望,跟隨了德北。同時,在以後談戀愛的時候也不需要過分的含蓄,在此時,也需要適度的爲自己着想,如果只是一心一意的爲對方考慮,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話,那最後的結果只有自己的不幸,或者說兩人的不幸以告終。

總之,還是佩服哈代這位大家的,因爲,一般可以寫出這種百年不衰的著作,或者這種悲劇的著作,都是把自己的傷疤撕開給讀者來看,還有,當評論一個著作的時候都要和當時寫作背景要緊密聯繫,可以說,哈代把當時的社會環境驚醒很細緻的描述,看《德伯家的苔絲》就讓我想到國內的路遙著作的《平凡的世界》一樣,雖然結局不是很像當時他們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都有一個很好的反映。

還有從《德伯家的苔絲》這本著作中,還體會到了一種開放,就是克萊的父親對其自身的一個教育和對其婚姻觀的表態都是很開放的,包括他的母親,在當時都是很民主的或者說是開放的。好了,先這樣吧!總之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不少,不只是苔絲的悲情,還要有各方面的成長,也許雖然一些經歷自己麼偶有親身經歷過,但是,從書本中,學到了一種更爲深刻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