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渴望生活》讀後感範文大綱

《渴望生活》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這篇豆瓣上看到的《渴望生活》讀後感每個月都會拿出來讀一遍,打動我的並不是梵高過人的才華或是巨大的成就,而是他那種發自內心的執着追求。在他看來,喜悅和金錢物質的富足無關,和美味佳餚無關,也和別人的認可和讚許沒有關係。

《渴望生活》讀後感範文

梵高只是在畫畫,無論颳風還是下雨,無論受凍還是飢餓,無論抑鬱消沉還是臥病在牀,他一直在畫,用那按捺不住的激-情,和不可阻擋的執着,去享受自己創造的世界。

就像《活着》裏面那句對生活的經典概括: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是一個很大的舞臺,最好的演員,最好的觀衆,都是自己。

就像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中對貝多芬的一句總結:那個貧窮,殘廢,孤獨,痛苦,世界不曾給他歡樂的人,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那是怎麼樣一種豁達和境界!

活得如此敞亮的人不多,梵高是其中之一。

人們都是一樣的,貪戀現世的繁華與美好,誰願意重複梵高的人生?那被斷然拒絕的愛情,那被飢餓纏繞的身體,那活着一幅畫賣不出的挫折,那依賴別人生存的悲涼,那被惡意評論打擊的神經,那趨近崩潰的癲狂……儘管他的名字將會照耀人類的藝術史,儘管他的色彩給過無數陌生的靈魂帶來力量,儘管他的作品價值連城……儘管如此,依照現世的標準,他在有生之年,卻活的一敗塗地。

然而,在我內心深處,總是有一股強烈的質疑在跳躍:也許,不是梵高敗了,而是我們敗了?敗在對成功,財富,強權的信仰上,敗在短視功利的'結果論面前,被光鮮亮麗的包裝弄暈了,被及時行樂的原則弄暈了?

也許,是我們內心的那套體制——那套順應社會潮流和大衆標準的體制,敗了。

在我們內心的那套體制裏:名譽和金錢來的越多越好,貧窮和痛苦滾得越遠越好;

在我們內心的那套體制裏:贏比輸好;孕育出成功的失敗,被津津樂道成傳奇,而沒有最終通向成功的那些,則一錢不值毫無意義。

在我們內心的那套體制裏:被別人尊敬遠遠比自我認可重要,或者說,自我認可這條軟弱的藤蔓,註定依附在公衆意見的參天大樹上才能生長。

在我們內心的那套體制裏:我們不是自由奔跑的靈魂,而是負擔累累患得患失的囚徒。

依照那套體制裏來看,梵高自然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生前籍籍無名落魄貧窮,失敗透頂;死後盛名遠播身價暴增,達到成功的頂峯。按照那套體制的邏輯,遲來的成就永遠敵不過現世的得意,所以,沒人願意重複梵高的人生。

而我敢斷言,在梵高的內心中,並不存在這樣一套的現成的體制。

他的潦倒、貧苦,均是個人擔當的自主選擇。其實他家境不錯,隨時可以退回體制內,做個老老實實的畫商,繼承豐富的遺產,穩定並且體面得生活。

退路如此寬敞明亮,他的選擇依然是,不回去——不回去那人人羨慕的境地,不回去那舒舒服服的日子,只是繼續畫,在貧窮中畫,在痛苦中畫,在寂寞中畫,然後死去。

對於他來說,苦難雖然刺痛難耐至於精神崩潰,卻遠遠敵不過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內心翻涌起的激-情和喜悅。他選擇了對於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並單純做自己認爲對的事情,度過一生。

讀完這本書,我總有一種感覺:並非梵高的天賦成就了梵高,而是梵高的勇敢堅韌成就了梵高。絢爛的向日葵,以及靜謐的星空,並非天才的一撮而就,是梵高在每一次飢餓、挫折後煎熬的產物,是和着淚水的高歌,味道濃烈,飽含苦澀。他的偉大,除了畫作之外,還在於他一生的抉擇,都證明了:他並非一個輕易妥協的懦夫。這,已經值得無數人的脫帽致敬。

《渴望生活》中無數個激動人心的段落,讓我這樣對自己說:我的確無法如梵高那樣的生活,也無需如梵高那樣的生活。但是至少,應該學習着打碎那套陳舊不堪的內心體制,學習梵高那麼點不管不顧的勁頭;懷着更謙卑的心,擁抱一種更自由的姿態。

就把我們自己想象成一個畫家,窩在通縣某個小院裏啃着饅頭畫畫,頂着一張佈滿痘疤的臉,一頭很久沒洗的骯髒長髮,把眼睛和熱情從標價上移開,放在畫作上。

沒有人知道,我們到底是在浪費顏料,還是在創造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