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浮士德》讀後感大綱

《浮士德》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浮士德》讀後感

《浮士德》讀後感1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國民間傳說爲主題的長篇詩劇,其作者是歌德。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場人生體驗,更給予我許多人生的感悟。

《浮士德》的作者是德國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他是第一個提出在各民族文學交流的基礎上建立世界文學的人。他希望把近代科學的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審美觀念。他認爲古典與浪漫的區分是現實與理想之分,主張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相結合。他是一位追求自由、不斷進取的“叛逆者”。浮士德這本書就完美地體現了作者的內心。

這部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爲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爲背景,一開始是上帝與惡魔的對話,惡魔認爲上帝創造的人類自私、貪婪,沒有進取者,只貪圖享樂,不應該有人類。而上帝則認爲人類是善良的,比如人類中最傑出的浮士德就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典型。於是上帝與惡魔打賭,讓惡魔引誘浮士德走入歧途。於是浮士德的生命體驗,歷經追求愛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會實踐的道路。文中的內容,我最喜歡的一篇是瓦普幾斯節。瓦普幾斯節上的歡樂比起文章中的勾心鬥角更加讓人沉醉。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心裏浮士德是博學的,擁有大智慧的。他滿腹經綸,久負盛名卻依然在思索和學習。他的一生都在不斷進取,至死都在做造福人類的事。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因爲從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讓我感動。《浮士德》讓我懂得人類的進步在於不斷地學習,人不應該滿足於現狀,要不斷進取。希望大家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它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最後然我用文中的一句話結尾:人類的輝煌成就不外乎是進取、追求、奮進。

《浮士德》讀後感2

《浮士德》是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傾注了畢生心血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悲劇,一共花費了歌德近60年的時間去創作與完成。其內容涉及範圍非常的廣泛,兼有政治,社會,歷史,神學,哲學,美學,文學,音樂等衆多領域的內容,從這部作品當中,可以窺見歐洲自從文藝復興以來將近3XX年的思想歷史軌跡。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的相關浮士德的民間傳說,傳說浮士德是個煉金術士和魔術師,他將靈魂出賣給魔鬼,從而交換世間的權力,知識和享受,條件是他將在死後靈魂歸魔鬼所有。

這部作品的故事從" 天上序幕“開始。上帝和魔鬼爭論人性的善惡。魔鬼認爲人是情慾的奴隸,是可以困惑終生,永遠受苦,走向墮落的。而上帝則堅持相信人雖然會受到模糊事體的衝動驅使,會犯下許多的過失,但最終會走上真理的道路。

於是上帝和魔鬼下了賭約,由此開始,浮士德追求真理的生命的旅程從此翻開了首頁。浮士德是一個年過半百的博士,博覽羣書,可以說學富五車了,鑽研各類問題,但在其一生追求當中,他並沒有得到滿足。他精神上面臨着種種問題,認爲所處的生活苦悶,厭煩。於是他尋求幫助,渴望得到更深的知識等等,但是他用法找來的虛構並沒有辦法,就想到用毒酒終了一生,當酒杯接近他的嘴脣的時候,復活節的鐘聲響了。他待會的夠變成了人樣,與浮士德定下了契約。約定,梅菲斯特可以滿足浮士德的所有條件,但是,當浮士德在享受得到滿足時,說出“停一停吧,你真美麗!”浮士德便結束了生命,同時靈魂交給了魔鬼。

魔鬼發揮他的獨特法力,帶浮士德來到了某個酒店,見到了一大羣人在飲酒作樂,浮士德也參加了進去,梅菲斯特瞭解浮士德的心態,於是他帶他到煉丹房,給了他磨湯,於是浮士德變得年輕,進而與甘淚卿進行了追逐。最終浮士德與甘淚卿定格了一個永恆。甘淚卿到死還念着浮士德的名字,以表示其愛不泯。

浮士德在甘淚卿死後很內疚,自責,行屍走肉,在一羣花妖的幫助下恢復了活力。

在看到了海倫的美麗後,他便在魔法的幫助下接近了海倫,開始了戀情,可是,好景不長,經歷喪子之痛,他的浪漫夢想又破滅了。幾度遭遇之後,他想幹一番大事業,雄心壯志的開始了爲民造福的理想,可是,自責魔鬼侵襲了他,使他雙目失明。在魔鬼手下挖墓時,其聲音像是在實現它的理想,於是說了'’停一停吧,你真美!“後就到下了。但最終本該歸於魔鬼的靈魂卻被天使帶回天堂。

這部作品內容簡直可說千變萬化,洋洋大觀,思維邏輯比較怪異。浮士德經歷了三個階段,終於還是靈魂迴歸天堂。從學習,政治,理想,一步一個跨越,即使魔鬼洞察他的一切,瞭解他的需求,可還是無法到達他的靈魂深處,最終他還是走上正道。

讀了這部作品,可以學習到應該從四面八方來解讀作品。裏面的註釋都解釋了當時的一些歷史發展狀況,在特殊的條件影響下,纔可以成就特殊的偉大作品,優秀的作品凝結了社會的整個輪廓縮影。浮士德一生沒有停止在追求的步伐,雖然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即使心力交瘁,還是不會滿足,不會就這樣讓追求乾涸。

我覺得這就是人生的一種狀態,本來就向着更高的要求發展,向着理想現狀看齊,在滿足的空間中,即使被誘惑,也是一時的,最終將煙消雲散,縱使過錯了,但追求的更高要求真確與存在,還是會用不止息的努力與奮鬥,以人的能動力去認知人生,去追求應該有的生命的理想高度。

《浮士德》看完了,思維還在活躍,因爲其中確實還有很多不理解的東西與細節,其中魔鬼的力量到底代表着什麼,浮士德的死亡又是因爲什麼?在怎樣的一種,作者才完成了這部這麼穿越時空的高深度的作品?

浮浮沉沉是人生,慾望算不算魔鬼呢?最後還是要沿着正道的方向前進.....

《浮士德》讀後感3

榮格曾經這樣評價“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學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它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爲歐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澀難懂的幾部書之一。經過讀了三遍原文,查閱了一些解析,我纔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據16世紀一個民間傳說寫成的詩體悲劇。它描寫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歷。主人公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在這些經歷中,我看到了一個爲不滿現實而不斷探索人生真理、不斷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紀德國先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則象徵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300年間歐洲資產階級精神發展的歷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與邪惡的矛盾體。他對學識十分熱愛。“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甚至,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他爲了學,放棄了自己:“爲此,我才向魔法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探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他對未知的東西感到興奮萬分,對自己的知識感到不足,對學的熱愛已經不可自拔。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他還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對學的追求和熱愛還有希望,都是我們學生應該學習的,我們要和他一樣,善學、樂學、愛學。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上進的人,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斷追求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對人性、對人的精神內涵與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兩重性使他處在上帝和魔鬼之間。歌德認爲,沉淪和進取的雙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並不對等,他的神性要強過魔性,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

善良與惡相生相剋,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惡時,其實我們已經變成了天使。

《浮士德》讀後感4

《浮士德》的故事中蘊含着強烈的悲劇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交替的各種衝突:宗教和科學的衝突、理智和情感的衝突、因循和追求的衝突。

浮士德熱愛學習,“啊,我孜孜不倦,對哲學,法律連同醫典,遺憾的還有神學,全部都進行了徹底的鑽研”。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尋找最高的歡暢”。爲了學習,他放棄了自己。“爲此,我纔想魔發屈服,藉助精靈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機;這樣,我就不用再汗流浹背,去談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浮士德對未知事物感到激動,書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感到自己知識不足,對自己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感到失望,他對學習的熱愛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曾經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生活使他變得越來越高尚和純潔,當他死後,他被上層世界永恆的愛所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得救,不僅是因爲這個,還因爲他不斷地行動,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克服錯誤,終於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們應該從浮士德的追求、愛和希望中學習,我們必須善於學習,樂於學習,熱愛學習,做積極向上的人。面對浮士德,我們應該爲自己的糟糕表現感到羞愧,他是那麼的喜歡學習。

浮士德的身體被毀了,但他的靈魂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進步的人,一個不斷反省並最終走上正確道路的人,最終會被拯救。這是浮士德形象在不斷追求生命本質和探索精神中的體現。

《浮士德》讀後感5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滿着悲劇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爲線索,圍繞浮士德引發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劇。這篇詩劇中,魔鬼魔菲斯特給我的印象最爲深刻。浮士德確實爲核心,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如魔菲斯特。因爲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認爲人類是無法滿足的。他們最終必會墮落於他們的貪婪。而上帝卻認爲儘管人類在追求的途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得到真理。於是魔鬼與上帝打賭,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

浮士德爲了尋求新生活,與魔鬼魔菲斯特簽約,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而魔鬼則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爲自己滿足了,那麼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

於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讓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經歷,他嘗過了愛情的歡樂與辛酸,在治理國家中顯過身手,在沙場上立過奇功,又在一片沙灘上建立起人間樂園……就在他沉醉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時,他不由地說,自己已經得到滿足。就這樣,魔鬼收走了他的靈魂,可就在這時,天使趕來,挽救了浮士德的靈魂。這就是大體的情節。

魔菲斯特,書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雖然爲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獨特的個性,但是性格上的特點卻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鮮明。

因爲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壞品質。我認爲,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將人們內心的邪惡表現在了臉上。而人們只是將其掩藏在心中罷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纔可以真正的體現一個人的本質。因爲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舉止,處處符合他——一個魔鬼應有的損人利己行爲。

他喜歡突然邪邪地笑,揚起嘴角,造出一個“魔菲斯特式的笑容”這個專有名詞;他喜歡一本正經地整人,不留一絲痕跡;他能見死不救,無論你是官大或權重;他能殺人不眨眼,居高臨下的瞥你一眼,讓你尊嚴盡喪。一切的一切,都因爲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個魔鬼,又能說明什麼呢?他邪惡?他壞?

他可以在夜深人靜時,靜靜地思考別人的事,他能爲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輕蔑地對人類說:“造孽的不是人類自己嗎?”他能在別人急得團團轉的時候跑出來逗他開心。

真是個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讓你禁不住要愛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愛、無私,高尚的人類和上帝卻原形畢露。

野心、政權、陣風麥芒。貪婪財寶,惡狗撲食。表面稱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謙和禮讓,暗地私打算盤。遇到苦活累活,推給別人,嘴裏還嚷着要給別人鍛鍊。遇到困難雜事推給別人,嘴裏還嚷着要給別人邀功請賞。

所以,我認爲浮士德雖未主人公。但這篇詩劇成功之處在於魔鬼,在於魔鬼個性的鮮明。在於魔鬼邪惡,在於魔鬼躍然紙上,直觸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讀後感6

《浮世德》它讓我看到了這個現實社會下存在的矛盾、無奈、悲慘······

書中講述了5個都市少年,他們懷揣着各自的祕密,在彼此的生命裏,留下愛與恨的印記。池海翔這個總被人家稱作是怪物的男孩,沒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獨自默默地承受現實給他帶來的一切慘痛。最後,他還是成功了,站立於萬人之上了。紀瀾一個矛盾的女生,不願與最好的朋友滕夕分開,卻背地裏把滕夕的書桌推翻在地,讓書本掉在地上。然而,她又趕忙撿起書本,用雙手擦乾淨。滕夕的突然昏倒,讓紀瀾緊張不已。她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一定存在的原型,因爲,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會嫉妒對方比自己優越的條件,從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雖然,她是矛盾的`。但,她還是選擇那寶貴的友情,縱然滕夕已離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終還是愛着滕夕的。而滕夕,有着出衆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實的家境,這一切都使人羨慕。這樣美好的女生,卻愛上了一個與她截然相反的男生。這些都不能說明什麼,因爲愛情是沒有界限的。直到最後,滕夕的離去,她的心裏仍然只有他的存在。那個叫煙焰的男孩。煙焰,其實本質是好的。

可由於,父親被車撞後,肇事司機逃跑,家裏就開始揹負着沉重的債務。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搶劫,都是爲了他的家,爲了滕夕。然而,當他知道那個肇事司機是滕夕的父親後,他茫然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滕夕,他想對滕夕說:別走,等我出來。可最後還是沒有說出口,直到她的離開。煙焰只能算是個知途迷返的孩子。

最後一個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慘的。從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媽收養。但是,他討厭姨媽那異樣的眼神。於是,覺得自力更生。可他所謂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學校附近的一個酒吧裏當牛郎。他被那些肥肉橫生的老男人養着,做着一些骯髒的事情。就算是這樣,他也不後悔,只有能靠自己生存下去就滿足了。而,當他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他決心退出那個渾濁的世界時,已經不行了。那個世界不允許他的離開,除非他在人間消失了。縱使這樣,他的愛情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局。不被世俗承認的東西,是無法在這個世界存活的。就是他們的愛情一樣,心愛的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這一次,他終於可以毫無牽掛地繼續做着令人作嘔的事情。

《浮士德》讀後感7

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獄到天堂的旅行,那讓我們看看地獄煉獄天堂都有什麼。

、地獄

“人類只有透過種種磨練和考驗才能通往勝利的彼岸。”浮士德的社會就是歌德的社會。歌德在文學、繪畫、自然科學的學習中不斷追求真理,在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中用心奔走,並在運動的失敗中進一步深化認識,成就了思想的高度與深度。歌德的社會封建專制摧殘人性,作品中,浮士德“枯守這個牢籠,塞滿大堆書本,被蠹蟲咬、被灰塵籠罩。”與世隔絕的鑽研卻不能發現知識對改造生活的用處;少女瑪加蕾特飽受等級觀念毒害,對浮士德尊稱之爲“小姐”(貴族女士才能擁有的稱號)而驚奇;一羣青年甚至學生在酒吧裏唱着粗俗的歌;教會對未婚生子的女性極度不公的懲罰。而人間地獄的另一部分則是人性的慾望與罪惡。

惡行者、僞善者表面風光無限,實則心驚膽顫!冥冥蒼天,炯炯神眼,原罪的顯現、慾望的暴露。聽!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淚的衆生相。浮士德因爲愛慾而釀成感情杯具;對腐朽王朝、虛幻世界的執着終究化爲泡影。達爾丟夫敢於在神明面前犯罪最終下場不善。金庸筆下的四大惡人最終難逃懲罰??這些小說人物都取材於現實,具有典型性和客觀性,而作者對其加工處理不僅僅是增添小說的可讀性也是對世人敲響警鐘!再次讓已惴惴不安的惡行者心驚。

有多少二戰戰犯逃過死刑靈魂卻終生受着煎熬,午夜夢迴的是一具具腐屍和陰慘淒厲的催命聲;一些僥倖出逃的貪官常與親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擔心被“一鍋端”又忍受思親之苦;因爲嫉妒而道人是非的長舌婦會因心胸狹窄失去朋友孤獨一生??宗教觀念認爲以上惡行足以下十八層地獄,最輕拔舌,重則刀鋸。“善惡在一念之間,存善念則化爲天堂善神,存惡念則化爲地獄惡鬼。”意大利人文主義詩人但丁也諷刺作惡者“形狀多麼猙獰,姿態多麼兇惡。”而那些迫切期望靈魂救贖的作家、藝術家則“總能把人類最深處的劣根性表此刻作品中。”

  二、煉獄

煉獄象徵苦難,象徵懺悔。天堂象徵救贖——這是基督教永恆的主題。煉獄中的懺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惡念,天堂地獄。“神啊,救救我吧。”看到天堂的光輝,美夢將會成真!地獄惡鬼又再哀嚎,聽得我心碎心驚,拖住我的腳想讓我沉淪,而我卻渴望自由的翱翔,嚮往天堂的晨光!

浮士德的愛、政治理想以及藝術理想破滅後開始反思,決心腳踏實地的建立一個理想的自由國度。而歌德也透過“世俗人”(《浮》中歌德的自比)與“虔誠的信徒”(《浮》中指僞善者)、教條主義者、唯心主義者、實在論者(均爲浮中人物)等對人生觀的探討,思想進一步深化。電影《美夢成真》煉獄部分也多描述主角對過去的反思。我想現實生活中的閉門思過、“在祖先牌位前悔過也多少點煉獄情結吧,而西方心理學中的內心自省也緣於此。

  三、天堂

在宗教世界,能令人佩服的唯有地藏王菩薩與觀世音。兩位菩薩皆因渡救世人而放下成佛。地獄萬惡,地藏王以一顆慈悲心與惡鬼同下十八層地獄,永受輪迴之苦,更許下“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願。神聖的天穹在衆神的光輝中響起天籟,天使清唱萬福瑪麗亞;等待新生,用最虔誠的笑意祝福這偉大的新生。

浮士德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造福百姓,造就了和平王國。真誠的懺悔與巨大的收穫讓浮士德沒有遺憾,最後榮升天堂。歌德也窮盡一生將他的思想完善,表達在作品中,寄予了他期望國家統一、反抗封建社會與教會的理想,激勵後世完成他未盡的事業。

歌德對國家對人性的關懷的確影響我們,他用六十年的光陰證明人經過磨練才能成爲一個智者。至於地獄、天堂等是人生的一個個思想過程,是信仰。而信仰的缺失、後現代主義的無所謂觀念讓我們迷失。慶幸的是還有許多《浮士德》似的作品,還有許多歌德似的人物激勵我們自信自強。

《浮士德》讀後感8

《浮士德》是“天才詩人”歌德畢生的大作,從二十五歲到八十二歲,這部悲劇的寫作貫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時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結晶,具有極深刻的哲學內容,充分反映了歌德當時所處的德國社會生活。《浮士德》是德國最偉大的文學鉅著,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

《浮士德》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鉅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與惡魔之間的賭約。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惡魔自信能夠引誘浮士德墮落,把他的靈魂劫往地獄,而天主堅信“善人雖受模糊的衝動驅動,總會意識到正確的道路。”,並且認爲“人類的活動勁頭過於容易放鬆,他們往往喜愛絕對的安閒;因此我要給他們弄個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幹他惡魔的活動。”因此接受了惡魔的賭約,也允許惡魔進行破壞活動。他相信浮士德可以得到最終的拯救,並且認爲梅菲斯特進行的干擾活動反而可以激勵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義的道路上不斷摸索與前行,永遠不斷地進行更高的活動。這體現了歌德的對立統一規律的哲學思想。以浮士德爲代表的善與以梅菲斯特爲代表的惡是一對矛盾,他們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在本劇中,惡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稱爲一部悲劇,是因爲劇中體現了濃烈的悲劇色彩,但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靈魂最終升上了天國,體現了永恆的天主之愛。這部悲劇分爲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講述了浮士德對於知識學問的無力感到失望而乞靈於惡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但是浮士德發現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愛也並不能使他滿足,結果以格蕾辛的悲劇告終。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轉向追求以海倫爲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臘文化和藝術之美。浮士德與海倫的結合象徵着古希臘文化與北歐文化的結合,但結果又以海倫的悲劇結束,意味着兩種文化融合的失敗。最後浮士德轉向了爲人民的自由與幸福進行創造的活動。他帶領人民征服自然,圍海造田,並且從中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總結”——“要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的人,纔有享受兩者的權利”。當他想到人們因爲他的奉獻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時,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價值。

《浮士德》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爲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爲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爲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浮士德》讀後感9

面對死亡的浮士德,對自己爲了慾望出賣了靈魂(正直、理想、本心、道德等等)的悔恨在結局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生生不息的宇宙啊,爲我停下你尊貴的腳步,讓時間停止,午夜便可永不再來。

或者讓這一小時變成一天、一週、一月、或者一年。

以便在懺悔中讓浮士德拯救自己的靈魂。

最終24年的約定鐘聲將至,浮士德無助又恐慌,他逃無可逃,開始撕心裂肺地咒罵。

他開始詛咒掌管他出生的星辰。

他希望自己從來都沒有靈魂,能夠化成一縷青煙逃脫。

他開始乞求上帝,並回想曾經學過的畢達哥拉斯的輪迴說。

他開始咒罵父母,咒罵自己,咒罵地獄的魔王。

可最終,這些都阻止不了結局的發生,最終浮士德死了。他所受的天譴,就讓後人來警示自己吧。

如何看待浮士德這個角色:

我們行事時有兩套道德準則,一套用來衡量其他人,一套用來衡量自己。有時候我們嚴於律己、寬待他人,有時候則相反。

這部作品中迷茫又充滿慾望的浮士德是一位很像我們的普通人:

①如果我們用合理化自己的準則來看他,會理解他,同情他,接納他;

②如果我們用嚴於律己或他人的高道德準則來看他,就會厭惡他,懲戒他,想讓他自嘗惡果。

不過,無論我們怎麼看待浮士德這個人,我們都能從他身上獲得一些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