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大綱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柴靜看見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柴靜看見讀後感1

我很喜歡柴靜,她知性優雅,她的文字渾厚大氣,讓人悠然神往,加上朋友推薦,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看見》。一本424頁的《看見》,引發了絕對不止424頁的深思。在《看見》中,我讀到了一名記者從早期的懵懂、青澀到後來的自省、觀察和沉澱。她的文字樸實無華,令人感動,同時透過文字又展示了她作爲一名記者的職業素養。我雖不是“柴迷”,但從內心尊敬她,也渴望像她一樣,有自己的原則,又在不斷經歷中完善自己,變得獨立自主。

十四五歲的小女孩,正處於愛美的階段,關注的是青春時尚流行,“深度”對她們來說,更像“偏門”。但看看李凱京是怎樣評價柴靜的吧——知性優雅、渾厚大氣、獨立自主……尤其是她說:“一本424頁的《看見》,引發了絕對不止424頁的深思”,這讓記者甚是吃驚,一個孩子的思想竟如此成熟!

記者的評價,也得到了語文老師的確認:有想法,勤奮踏實,從不認輸。李凱京說:“喜歡讀書,最喜歡契訶夫的作品,還有最近看的柴靜的書,這些書都有深度有思想……”

這,是一種成長,就像一株小草獲得了額外的陽光,優秀於同伴。

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了這樣一本書,遇到了這樣一個人。我們無法判斷,一本書、一個靈魂、一個思想對孩子是否有影響,如果有影響是大是小。但我們堅信,當你說出“渴望像她一樣”,渴望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時,這種影響一定是良性的,也是有益的。青春年少,壯懷激烈,想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會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很重要。對於一個人來說,遇見一本好書,無疑是在迷茫的時候,一個最好的指引。

或許,她會成爲第二個柴靜,成爲一名思想深厚的記者,即便不能成爲和柴靜一樣的人,這樣深邃的浸潤,也一定會使她成爲一個自立而堅強的人。

一本書的厚度真的無法量度,但書的厚度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深度,所以書讀得越多,眼界越寬闊,看得越高遠。

讀書,讓稚嫩的心智逐漸豐盈,也讓成熟的心性有所扶正和昇華。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這個工具,無形也無價。

  柴靜看見讀後感2

工作整十年,不知道該怎樣對過去的十年進行定義、歸位以及新的籌劃。那天書城裏偶遇柴靜的《看見》,不薄的書本,細細密密的字句,吸引我走了進去,看完之後最大的感受是有好多東西讓我去想,去理解,裹挾着我這十年裏的困惑和迷茫、驕傲和失落,身上流淌出好多感悟和體會,是成長道路上共有的一些小小感悟吧。

大概五年前,輾轉得到一位學妹左林的消息,那是個極有個性的優秀女孩,得知在北京成了一名記者,看到她博客裏的那句話“不知道記者的未來在哪裏”,也許是她職業生涯中對自己的一點小小拷問,其實這個問題也是之前一直困擾着我,並在之後讓我時時糾結的問題“我的未來在哪裏”,該怎麼做?該如何做?如何讓自己在道路上不迷失前進的心?

《看見》這本書記錄了柴靜的成長足跡,讓我們一起見證了初爲記者的她曾有的茫然和徘徊,讓我們體會到她經歷失敗時的低落和成功時的雀躍,也讓我們目睹了一名記者褪去青澀,逐漸豐盈,走向成熟的歷程,閱畢這些對我解答長久淤積心中的人生質問多少有些啓發。柴靜的表達總是很理性,包括她的用詞,包括她的語速,但這種字裏行間的平實卻讓人很深地感受到她剋制的感性和柔情。對非典的採訪,她在書裏描述了她直面死神的戰慄,通過柴靜的眼,我們看到了彼種環境下面對死、眼神裏透露出的空白,這種貌似對死的理解,以及包括那場對於十年前的記憶,多少能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些警醒。非典的採訪讓柴靜躍入大家的視線,很多人記住她的勇敢和作爲,我總感覺柴靜此舉不管是出於她對職業的責任感還是對歷史的認真態度,都是源於她內心最質樸的力量驅使,這應該纔是柴靜打動我們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說非典的採訪讓我們看到柴靜的職業“堅硬”,那麼雙城的採訪讓我們看到柴靜的另面“柔軟”。那個叫雙城的小村莊發生了7名孩子集體自事件,柴靜不經意間以母性的觸角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但輕輕的,不去觸疼,不去打開,不去完全坦露,因爲孩子的世界真的是神話世界裏的潘多拉盒子。在我們不懂孩子的標準和定位時,在我們不能判定誰對誰錯的當下,我想尊重和理解是最好的平衡,柴靜並沒有爲堅持記者的職責而去生硬地傷害那幫孩子,誤導人們對孩子的理解,哪怕是一點點。是的,柴靜讓我看到“剛柔相濟”,而奧運會瞬間這期節目,又讓我看到了柴靜視角的獨特,真的讓人拍案。對於奧運,柴靜的視角並沒有停留在金牌的獲取者,她拍攝的瞬間讓我們看到了奧運的另面,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奧運更強烈的人文衝擊:訓練的路途要穿過“槍林彈雨”的伊拉克短跑選手達娜、比賽前因爲左膝傷痛只能單腳站立的臺北跆拳道選手蘇麗文、一手舉金牌、一手握亡妻照片的德國舉重選手施泰納,她或他們也許是奧運會邊緣化的案例,或者說是殊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精神沒有背離,反而是更突顯了奧運精神,這些有血有肉的奧運故事,不僅是吸引我,更是打動我,打動我更深刻地工作和生活,努力將生命的精彩演繹至極致。客觀是《看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包括柴靜看同性戀的視覺,嘗試以理解、感知的角度去看他們、寫他們、報道他們,而不是反之,讓社會去唾棄他們。柴靜的客觀也包括了她看瑞典志願者盧安克,他對自由的追求,對人生的價值評定,以及他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教山區孩子,甚至於在盧安克有了自己妻子和家庭後,改變了人生走向之後,柴靜作爲一名記者或者是老朋友,繼續以客觀和理解的態度去想,去看,去完成她對他的報道。

也許這就是柴靜,全面、客觀,這就是《看見》給我們的感觸和感悟。是的,十幾歲的時候,我的眼裏只有好人和壞人,二十幾歲的時候,我的眼裏只有對和錯,而今的我終於明白其實“正”不是一個立方體,方方正正,棱角凸立,真正的“正”應該是圓潤的,這個理解讓我醒悟了這十年的路,不是我心中價值標準不對,不是我心中堅持的“正”不對,只是方式和呈現的模式有時會誤導了最初的標準模式,生活不可能調整,但我們需要微調。

《看見》也解決了這些年一直縈繞心間的問題“我的未來在哪裏”,《看見》讓我想起了左林,一開始提到的女孩,還讓我想到了法琳,另外一個萍水相逢的優秀導遊,也許僅是幾日相處,卻能讓人想起,眼前是明亮的。是的,包括她們,包括柴靜,之所以優秀不是因爲她們完美,而是因爲她們一直在調整,努力朝好的方向調整,之所以優秀,是因爲她們懂生活,愛工作,把感性和真性情同時賦予工作中,把突破和激情也賦予了生活。真的很好,柴靜讓記者看到未來,看到可以努力的方向,也讓我們不是記者的人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更確切地說,柴靜的《看見》是面鏡子,讓我看見了自己,更理智地看待十年間走過的路和遇見的人。看書間歇的這個元旦,下了一場好大的雪,走在雪地裏,能聽到感覺到踩下去“咯吱”的聲音,路燈下,雪花飛舞灑在揚起的臉……也許這就是我、是我們想要的、有質地的生活,生活原本就是這樣,美好從未消失,只是在於你有沒有去用心感受。路還在延伸,與書中陳虻老師的那句話共勉,“不要因爲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爲什麼出發”。

  柴靜看見讀後感3

我看見,坦白的說,我並未看過柴靜主持的節目,她留給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次演講比賽。一位清秀卻不失氣場的記者,單薄的身體卻毫無畏懼的發問,和緩的聲音卻滲透着一種堅定。從此我的世界便有了你,耳朵裏會不時的充斥着關於柴女子的話題,勇於探索事實真相,不臭氣的.才女子。

書如同人一樣,沒有複雜華麗的裝幀,沒有各種名家的評語,普普通通中滲透着親切的質樸。

書中有很多故事,有的曾經是社會熱點,有的已經稍久遠去,或過於細小的不值一提,但在書中都呈出他的原貌。突然想起了讀者或故事會,裏面也有許多離奇或悲慟的故事,大多也源自於生活,爲什麼看「柴靜看見」卻如此打動我心,很奇怪的是一些事自然的就往自己身上扯,因爲她文字的樸質、踏實、沒有攻擊式的抗爭,更不會暴跳如雷,爲什麼她能做到如此淡定!

我們生活成長在這個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當中,有父母、親人、老師的陪伴。柴靜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陳忙—柴靜以此人開篇又以此人結束,書中又反覆提到此人,可見此人非同一般的重要,俗話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尋呀!除此人外,老郝、老範由一開始工作上的戰友變成朋友、閨蜜、親人,她們有着共同的奮鬥目標和一致的價值理念,那種幸福是無法溢於言表的!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最小單位,同樣柴女子也不例外,在父母姐妹的陪伴下長大,尤以奶奶的摯愛最爲深刻,這也勾起了我更多的回憶,從她的身上隱約可以看到我的影子,多麼親切的描述,多麼真實的生活!

不多不少,四百多頁的故事,我只能以印象最爲深刻的事件寫起。記得全國出現非典的時後,我所在地河北廊坊,離北京重災區僅五十公里,大街小巷空無一人,少有車輛人員的踩踏,道路都顯得恐慌!家中每天都要用84消毒液稀釋消毒,現在看書中的場景依稀可以回到那個時候緊張的氛圍。無能爲力做不了志願者也當不成醫生,於是就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文章。當時感悟人性的溫暖和偉大,隨着閱歷的增長,不是更愛流淚了,而是我的感悟越來越多了!

我從來不認爲眼淚是懦弱的表現,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流淚的權利。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們正在午休,起來上課的同事後來回憶說到還以爲自己高血壓了,怎麼在牀上感到頭暈目眩的,孩子午休過後興奮的從教室跑向操場,此時地震正在無情的侵蝕着另一方子民平淡的生活,誰也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這就是真的。柴靜的書中還原的不僅僅是當時地震的場景,更多的是與普通老百姓的聊天中感悟內心世界,灰暗慘淡的世界有那麼多強烈求生的慾望,但有時對活着的人來說,活着也是一種折磨,一種痛苦,哭泣、流淚也只是對上天不公的一種怒吼,心中情感的發泄。我似乎能透過柴靜的文字看到那些悲慟的雙眼,和無助的雙手!

你看到的不止這些,藥佳鑫、雙城記、盧安克等等等等,每一個標題背後都有一串數不清的酸甜苦辣,好像這些與自己都很遙遠,卻又真實存在而頻繁出現。

我看見了,不知你看見了嗎?爲盲目着點亮一盞亮燈,讓無知者展開一個未曾知曉的世界,讓當下者反思過去,品味現在,展望未來!

這就是柴靜看見。

  柴靜看見讀後感4

“不要因爲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爲什們出發。”

——題記

在《看見》中,我們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激盪。在現實的鞭策下,柴靜逐漸成長成熟,她從花裏胡哨的小年輕成長爲成熟穩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萬變的鏡頭下,我們看見的是人物風景的變化,她卻讀懂了人世情懷,品悟了酸甜苦辣。我們常說“耳聽爲虛,眼見爲實”,但在《看見》中,我們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

一路看見,讀懂人情。“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人生而平等,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求認識與瞭解自我”虐貓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對踩貓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採訪時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這期節目徹底改變了我對“死刑“的認識與理解。採訪就是爲了我們戳破那塊幕布,讓我們看透事實,瞭解實質。沒有人甘心成爲遭受鄙夷的社會底層人物,現實就像一塊鏡子,有美就有醜,但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來,品悟生活。《看見》是真實地述說,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動人的描述,沒有豪邁的吶喊,有的只是樸實的記錄,真情流露。柴靜沒有刻意選取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聞報道里,之選取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這就是生活,真實即生活。看見的是視覺享受,品讀的是人生真諦。用心去感受,才能讀懂生活。

人生漫漫,生活五味雜陳。懷揣一顆真心,看人間百態,品人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