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奉獻》讀後感(精選10篇)

《奉獻》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奉獻》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奉獻》讀後感(精選10篇)

  《奉獻》讀後感1

什麼是奉獻?這對年紀尚輕的我們似乎是個熟悉卻又陌生的詞彙,有人把它當成歌曲來唱,有人實際行動證明。《聖經》裏有提到:“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世界上有數不清的例子,而我從無意中,發現了一則關於奉獻的感人故事。

習慣性的上信箱收信,看見了一個朋友轉寄給我的,主旨是“最美的奉獻”,幾乎是毫不猶豫的我打開來看,看見了瑞克父子兩人的感人故事。

剛出生的瑞克四肢痙攣,醫生建議他的父母將他送到療養院,當然,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行動不便的瑞克有着一顆熱愛運動的心,他和父親迪克一同游泳,將曲棍球棒綁在特製的輪椅上與兄弟比賽,鄰居們異樣的眼光,逐漸被他的開朗和眼神感動。但是十五歲,瑞克萌生了想“跑步”的讀頭,一個四肢癱瘓的人,要如何和正常人一樣邁出雙腿跑步呢?

但奇蹟出現了,比賽的那天,瑞克坐在輪椅上,而他的父親迪克就在他的身後,手握着輪椅的握把,推着瑞克,一步一步的跑向終點。當他們一起克服萬難、抵達終點的同時,他們約定,這絕對不是他們的最後一場比賽。

三十多年了,超過一千場的比賽,父親迪克和瑞克感動了千萬人,瑞克展現了生命的韌性,父親迪克更是將他健全的身體能體會到的快樂,和兒子瑞克一同分享,這對父子的馬拉松人生,更讓我領悟了“奉獻”。

別懷疑,那些真的是真實故事,甚至沒有經過改編。關上屏幕,我的腦海裏然迴繞着他們的故事,父親迪克無私的奉獻,更是讓我掉下了許多眼淚,這……不就是我們一直無法瞭解、無法體會的奉獻嗎?現在的我們年紀還小,可能無法讓全世界知道我們的奉獻,但是,那又如何?我們有能力去愛人,就儘自己一點點的力量,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奉獻》讀後感2

那天,我看了一部電影??《暖春》。它是我見過的一部最討人厭的電影,它讓看每一個故事時都痛哭流涕,每次晚上睡覺時的眼睛都腫腫的······

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名叫小花的小女孩,她的親人都死了,這個村的村長知道了這件事,便把她領養到家裏。可這也不是個長久的辦法,後來他號召全村的村民,希望他們中間有一個好人能照顧小花,大家都不想肥水不流外人田,這時,鐵蛋的父母領養了小花。他們不是並出於好心,他們惦記着小花家的那一片地。小花被他們領回了家,他們對小花又是打又是罵,甚至不讓小花吃飯。終於有一天,小花忍不住了,趁着夜深人靜,她逃跑了。清晨,小花由於體力不支,昏倒在芍藥村的山野上,出去趕集的二狗發現了她,把她領回了村。大家都不願意領養她,因爲這個村實在太窮了,寶柱爹看着小花挺可憐,不顧自己是村裏最窮的人,把小花領回了家。儘管家裏人強烈反對,儘管家裏人因爲這事不止一次離家出走,寶柱爹還是留下了她。小花在寶柱爹家很聽話,她包攬了家裏所有的活,爲不能生育的寶柱爹的兒媳婦香草逮螞蚱······最後,他們解除了誤會,生活的很快樂。十四年過去了,小花成了一名優秀的鄉村教師,她要報答曾經愛過她的人,報答曾經寶柱爹養她的那片土地······

“花兒,別哭,爺爺沒事兒。”這是寶柱爹爲了讓小花上得起學,上山砍柳條,誰知,在這時天下起了傾盆大雨,他艱難的,蹣跚的走着,腳下一滑,昏倒在地上。小花冒雨找到了寶柱爹,又請人幫忙把爺爺(寶柱爹)擡了回去。爺爺醒來,看見小花那佈滿淚痕的臉,說的一句話。當時,我流下了眼淚······

我眼裏含着淚,帶着抽泣聲看完了這部電影。寶柱爹對小花的愛,是默默無聞的。我想:愛的奉獻,想必就這麼簡單。

  《奉獻》讀後感3

在讀書心得交流會上,謝春燕老師介紹的韓國首席媽媽全惠星博士的名著,很有吸引力,於是我在網上查找了這本書,看了其中的一些內容,感覺頗深。作者是個大人物,更是個了不起的母親,大人物是具有魅力的,不僅在於其本身讓人羨慕的成功,更在於其背後的過程,全惠星博士的教育核心就是“一個人偉大與否,取決於他給予了別人多少幫助。”在家教觀點和方法衆說紛紜的今天,“韓國首席媽媽”全惠星博士用自己的切身經驗,娓娓道來自己的教育見解,樸素、實在,沒有華麗的語言,卻於看似不經意間道出了深刻和本質。全惠星博士作爲有跨文化背景的母親,很好地發揚了不同文化的教育之長。

強調德勝於才,重視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培養,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注重教育藝術,尊重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養成健康向上、樂於助人的生活風格,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這些教育的法寶,無疑值得每一個爲人父母者借鑑。作者用很平實的語言講述一個母親養育6個孩子的經歷,沒有很深的大道理,以身做則,友善的對待別人,彷彿自己的母親,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積累造就了幾個成功的孩子。有一個永不放棄自己的榜樣母親,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內因加外因,這幾個孩子是幸運的。

從《有奉獻精神的父母培養大人物》這本書中,我們能找到“輕鬆地教育、輕鬆地學習、輕鬆地成功”的祕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問題孩子是問題父母製造的。要想培養優秀的孩子,首先要讓自己成爲優秀的父母,有大愛的父母,纔可能培養出懂大愛的孩子。如何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無論是家庭環境,或者是外部環境,讓他們能夠身心健康的成長,物盡其材,讓我們來探討這位韓國媽媽的教育理念吧!她爲了孩子,傾盡心血,教導有方,是一個值得敬佩的好母親,同時她的一些理念也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

  《奉獻》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奉獻》這篇課文,我感嘆萬分,張海迪姐姐雖然患了嚴重癱瘓病,但她一直勇敢地生活,把自己僅有的光和熱奉獻給人們,這是多麼的偉大啊!

文章講述了張海迪姐姐身患嚴重癱瘓病,忍着疾病,痛苦堅持學習,迎難而上,懷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他刻苦求醫,只爲人們治療。他關心和愛護小朋友,常常教小朋友唱歌和理髮,還爲幾位小朋友醫好了癱瘓病。張海迪姐姐明確生活目標,克服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難,爲社會做出了無私的奉獻。

想到這裏,我突然想起了前幾天看電視,電視裏的一個電臺裏面講了有一位健康的小男孩,他小時候浪費時間,不認真學習,長大後也不努力工作,只是在街上乞求食物,當自己快要去世,才醒悟到小時候不應浪費寶貴的時間,長大後不應不找工作,不努力賺錢,最後悲傷地去世了。

難道只有患癱瘓病的人才能爲社會做出貢獻嗎,只有不健康的人才能爲社會做貢獻嗎?爲什麼張海迪姐姐身患癱瘓病還能爲社會做出貢獻?把自己僅有的光和熱奉獻給人們,而我們卻做不到呢?

  《奉獻》讀後感5

最近讀了一本名叫《拆掉思維裏的牆》的書,書如其名,作者在輕鬆愉快的聊天氛圍中爲讀者展現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思維模式,引發了大家對生活對工作甚至於對自己的人生規劃的很多思考。我也有幸頗爲受益,在這裏想談談我的感悟。

"任何一個瑜伽教練都會告訴你,即使認真的投入你的呼吸——這麼你每天做無數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無數的樂趣。"作者提出在職場和生活中總是存在着有興趣一族和沒興趣一族兩種人,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個人對他的工作或生活是否感興趣根本上在於他是否投入自我,身在其中。有趣之人敢於嘗試和冒險,他們將自己投入進一件事情中,如若事情順利,他們便收穫成功,如若事情不順利,他們也能收穫經驗智慧,進而不論事情結果如何,有趣之人總能在其中感受到收穫和樂趣。而無趣之人往往因爲擔心失敗,連嘗試也不敢去嘗試,當然就不會有任何樂趣可言。

作者還分享了其在招聘團隊成員時寧願選擇最初能力不是最好,但肯接受低薪做事的人的理念。"當一個人爲了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後的工資來做事情的時候,他往往能夠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一定會收到最多的報酬。"這與有趣之人才懂得投入工作,與工作相互成就的理念相互呼應,讓人深以爲然。

還記得在祿口機場入職的第二天,科長讓我們寫下加入運行指揮中心的感想和對這份工作的理解和期待。我憑着大學時的實習經歷一腔熱血地寫下了很多看似"高大上"實則淺顯空泛的話語。那時只是幼稚地認爲指揮中心是機場的"大腦",是負責所有一線保障工作指揮調度的中心,是機場與空管、航空公司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內心因爲能夠成爲一名指揮員而感到非常地光榮和自豪。

終於正式成爲見習指揮員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並不像自己想象得那麼光鮮而輕鬆。從航站樓的玻璃幕牆損壞到航空器在半空中遭遇的鳥擊,從航空器的加清排污到油量餐食配載,從逐條覈對次日航班信息到所有航班停機位的預先分配實時調整,從正常性航班信息統計到應急救援方案的不斷更新培訓考試演練……指揮科的工作專業性要求高工作內容又繁多而瑣碎,指揮員在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規章制度,熟悉明瞭航班運行保障中空管、航空公司、機場各家工作內容的同時,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做好每一次溝通,正確傳遞每一個信息,保障好每一個航班。正常性統計席、次日計劃席每天都要仔細覈對、統計大約500條航班信息,每條航班更是包括了航班號、機號、航線、計劃/預計/實際起飛落地時間、擋/撤輪擋時間、是否起飛/關艙門延誤、延誤原因等等數不清的分支信息;航班高峯時段或是遇上雨雪天氣、意外狀況,協調席、資源分配席7臺電話、4臺對講設備此起彼伏響個不停,塔臺、機組、代辦、地服、廊橋、現場……都在"呼叫中心";更不用提暑運春運或是動輒天氣不好時,通宵是每一位指揮員的家常便飯。

一次朋友小聚聊起工作,對方薪水比我高,工作比我清閒,卻整天覺得工作生活毫無意義。當我向她解釋我的工作內容時,她又驚歎我的工作如此枯燥辛苦。接着,一個晚上都成了負能量灌輸大會,休息日過得比工作日還心累的我帶着滿腦子的想不通回去了。

第二天工作恰逢晚上雷雨,天氣驟變,出港航班返航,到港航班備降外場,班組成員全部聚集在AOC大廳共同關注天氣情況、協助受影響航班的保障。8雙眼睛一同盯着進離港航班監控系統,等待着天氣轉好,第一架飛機的安全落地。大屏幕上一架架的飛機和大廳裏的同事們同樣繁忙同樣井然有序,我好像突然明白了自己堅守這份工作的理由。

對於機場而言,絕大部分的一線保障工作都是繁雜瑣碎而又辛苦的,但正是因爲成百上千個瑣碎的工作被我們共同的努力和智慧整合到了一起才能夠保障航班的安全準點,才能爲航空公司、爲旅客提供出優質的服務,將祿口機場建設成爲一流的國際機場。因爲我們將每一個自我投入進了祿口機場這個集體中、投入進了每一份枯燥瑣碎的工作中,才能在不斷的學習進步中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樂趣和智慧,才能在其中感受到那份集體的成就榮譽給個人帶來的喜悅和感動。

年輕人,跳出周圍的環境給你的思想套上的枷鎖吧,拆掉思維裏的牆,不要僅僅用世俗的標準冷眼旁觀你的工作生活。全力地擁抱你的工作和生活,帶着你的青春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它們,你會發現它們也會熱情地回你以擁抱。奉獻出你的青春,成就你的自我。

  《奉獻》讀後感6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的愛心正是從一點一滴的生活事件中體現出來的,一個微笑,一句真誠的言語,或者是舉手之勞的幫助,都在體現我們的愛心。我讀了一個故事後深受教育。

故事的大意是:弗來明是一個窮苦的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當他在田裏耕作時,聽到附近泥沼裏有一個孩子求救的哭聲,於是他急忙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看到一個小男孩正在糞池裏掙扎,弗來明顧不得糞池的髒臭,把這個孩子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出來。

過了幾天,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門前,車裏走下一位高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說是被救孩子的父親。

“我要報答你,好心的人,你救了我孩子的生命!”紳士對農夫說。

農夫回答說:“我不能因爲救你的孩子而接受報酬。”

正在這時。農夫的兒子走進茅屋,紳士問:“那是你的兒子嗎?”

“是!”農夫很驕傲地回答。

紳士忽然有了一個好主意,他說:“我們來個協議吧,讓我帶走你的兒子,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孩子像他父親一樣,那他將來一定會成爲一位令您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後來農夫的兒子從聖馬利亞醫學院畢業,併成爲舉世聞名的弗來明亞歷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騎士爵位,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數年後,紳士的兒子染上肺炎,是誰救活他的呢?盤尼西林。那紳士是誰呢?他就是英國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是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爵士。就是這個這麼一個故事,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弗來明爲了救別人的孩子,而使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終獲得諾貝爾獎,而丘吉爾,則由於幫助別人的孩子受教育,而使自己的兒子在患病時幸運地戰勝了病魔,當我們在奉獻愛心幫助別人時,其實不僅僅是幫助別人,有的時候恰恰是在幫助自己。奉獻我們的愛心,不僅讓我們得到精神上的愉快,而且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促使自己走向成功。我們青少年,要努力培養自己的愛心,把愛心奉獻給社會,把愛心奉獻給他人。我們可以從經驗中也會發現,只有真正地關心他人,奉獻出自己的愛心,才能贏得他人的注意,幫忙和合作。隨時關心他人,希望爲人所關心,所注意,乃是人類最重要的需要,在得知被別人關心時,我們心中就會有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同樣,別人也有同樣的渴求。而且,我們越是關心他人,也越是能獲得他人的信任與感動,自然他人也會更加地關心我們了。

  《奉獻》讀後感7

《奉獻》這篇故事主要講:張海迪大姐姐身患重病,從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覺,是一個嚴重癱瘓的人。

她自學了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

她關心小朋友,她常常教小朋友們唱歌,爲小朋友理髮,還爲幾個小朋友治好了癱瘓病。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因爲一個癱瘓的人都可以學那麼多外語,幫助那麼多人,爲什麼我們就不行?而且我們比她的條件好。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奉獻》讀後感8

他們認爲別人爲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不需要感恩,也不需要回報。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成長,他們知道親人把自己養大很不容易,會盡自己的力量去回報養育之恩。北京的呂鑫就是這樣的例子。呂鑫是個棄兒,被一個叫呂書泉的清潔工抱了回來,當時的呂鑫患有佝僂病,呂叔叔家十分困難,親朋好友都勸他不要收養這個孩子,可善良的呂叔叔執意收養了她。

呂鑫從小就知道,爸爸把全部的愛都給了自己:爲自己看好了病,爲自己省吃儉用,拼命幹活,卻因勞累過度得了重病……呂鑫的事在班裏傳開了,大夥兒都在悄悄地湊錢,同學們捐的錢她一分沒花,她要攢錢幫爸爸治病。呂鑫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千方百計地去回報父親的養育之恩,這份深情打動了所有的人。那天,當我讀到這個故事時,爲之震撼,多麼懂事的孩子呀!與呂鑫相比,我是多麼的幸福,又是那麼的不懂事啊!兒時,父母爲我付出的一切,我理所當然地享受着,有時稍有不滿,還發脾氣。上了初中,一週回家一次,很少與父母交流,還喜歡把在學校未消的怒氣帶回家,衝父母發無名之火,父母的溺愛使我失去了一顆感恩的心,成了一個任性的孩子。

還記得剛上初中時,我哭着打電話回家說想家,爸爸一下班就趕來看我,我知道,他是怕我因爲想家而耽誤學習;打電話回家說頭疼得厲害,媽媽立刻大聲吼起來,我知道,她是責怪我不會照顧自己。好幾次晚自習,外面寒風呼嘯,班主任提醒我們多穿些衣服,注意保暖,而她自己卻發燒了,第二天仍拖着虛弱的身子給我們上課。那幾節課,我們聽得格外認真。面對父母、老師的愛,我只有好好學習,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發燒時,同桌關心的話語讓我難以忘記,同學關掉電風扇的動作被我銘記在心。考砸時,朋友的安慰和鼓勵令我找回自信。面對同學的關愛,我只有幫助他人,與同學和諧相處,做一輩子的好朋友。“感恩”這兩個字,是因感知而感激,但我情願再拆解出一個報恩的意思來,當我們在感激之後,還能因此生出愛,去愛別人,去關懷別人,從而贏得別人的感恩。

如果那樣的話,環環相扣的感恩所聯結的就是生生不息的愛;而被愛所縈繞的世界,將會是一個多麼溫暖、多麼美妙的世界!讓我們拋去理所當然,拋去任性,重新撿回感恩的心。請記住,中國人的感恩節是每一天!

  《奉獻》讀後感9

我初中是在三個不同的學校度過的,我發現三個學校的老師給人的感覺一點都不同。

初一,我在鄉下的'一所中學裏讀書,剛一開學,老師們都挺嚴肅,後來,慢慢地,我發現,所有的老師都沒有一點老師範兒,他們更像我的家長,無論我幹什麼,他們的言行舉止都與家長對待孩子一樣,很親切。當我做錯事時,老師會拿出教棒,嚴厲地訓斥我,看着我流下的淚水,又會冷冷地用紙巾幫我細心地擦乾淨;當我猛地一下成績進步時,老師又會開心地表揚我,並熱心的鼓勵我再接再勵,並分析我有些粗心的原因;離開學校時,老師們都像送走自己的孩子一樣捨不得,他們都彎着背,輕輕地叮囑我,那彎背的一瞬間,我想到那篇文章裏寫道:老師那背的弧度像一座橋,架在書海的上方,我們歡笑着從橋上走,看盡頭的曙光,不管波濤如何洶涌,那寬闊的橋面總是不動搖,替我們擋風擋浪……

初二,我來到了城市裏,走進了一所新校園,校園裏的老師都很時尚,頓時我心生了畏懼:老師是不是都很高高在上,不近人情呢?後來,我發現:老師們都出乎意料地關心學生,他們更像朋友,當我不開心時,老師們會靜靜地與我談心;當開運動會時,老師們會像我的支持者一樣爲我加油;他們總愛笑,他們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讓我懂得溝通,我深深的記得,那次腳傷了,老師彎着背,一點一點扶着我去醫務室,那瞬間,我又想到那篇文章裏寫的:老師那背的弧度就像一棵樹,樹冠蔥翠茂密,不管樹下躲風躲雨的人是多是少,總是像一把綠色的大傘,撐起一片藍天。

初三,我來到一所以教學嚴謹,老師工作刻苦著稱的學校裏,雖然教學設施不如上一所學校,但老師們果然都很辛苦,老師們都像不要休息似的不辭辛苦地督促學生們學習,他們更像我奮鬥路上的指路明燈,照亮着我前進;他們每天都來得比學生們早,走得比學生晚,天天都等到學校裏集體熄燈才停止講課,有時甚至瘋狂到都熄燈了還在講課;每當老師們站在講臺上,吃力地撐着微彎的背在桌子上,我看到的那一瞬間,又想到那篇文章裏寫的:老師就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農人,我們就是老師捧在手心裏的種子。老師一次次地彎腰除草;期待着,期待着……有苗兒被陽光曬蔫了,趕緊彎腰澆水……

老師永遠是辛勤的,點點滴滴奉獻出愛與知識,那弧度正是愛的奉獻,愛的見證。

是啊,回首我的初中三年,無不是在老師們的愛中度過的,看完這篇《有一種弧度叫奉獻》,我懂得了,老師們總有一種弧度叫奉獻,他們奉獻一切,奉獻愛……

  《奉獻》讀後感10

我自從生下北北後,閱讀書目有了極大的調整,加上準備懷孕和懷孕的一年,這兩年半的時間裏除了極有限地看了幾本專業書,其他都是在看養育孩子方面的書,現在我的小北北已經一歲半了,開始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教育孩子變成一樁相當棘手的事情,我在知識的海洋裏更像一個溺水的人渴求一小塊飄浮的木板,幸運的是我讀到了全惠星女士的《有服務精神的父母培養大人物》,這本書帶給我的啓發之多大大超出我的期望。

每當工作和孩子不能兼顧時我都要抱怨自己不是一個全職媽媽可以時時守着我的小北北,但全惠星女士特別提到絕對不要爲孩子犧牲自己,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父母,這讓我意識到教育自我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更有效、更迫切。一個媽媽不能完全停滯不前而鞭策孩子跑步向前,好媽媽就是跟孩子一起成長。我周圍的很多家長了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如果跟他們講不要爲孩子犧牲自己,他們也許會詫異到懷疑你的母愛,其實全惠星女士在此書的前言部分就呼籲父母們,請跟她一起做個“奉獻者”,這並不矛盾,在我的理解中,犧牲和奉獻是兩碼事,犧牲損己未必利人,奉獻是在圓滿自己的基礎上圓滿別人。全惠星女士的家庭教育有一點讓我印象極深刻:他們家到處都是書桌。書桌一多,家的每個角落就都充滿學習的氛圍,甚至,他們家的地下圖書室成了周圍孩子們的公共圖書館。

而在我們許多家庭中多的可能是麻將桌吧?大人一邊搓麻將一邊看電視同時抱怨孩子不愛學習,全惠星女士本身是博士,當然並不是在偏面的要求媽媽們的學歷,但她的六個子女全部取得博士學位這一驚人的事實證明了身教的力量。最後我想說一下服務精神,服務精神現在已經很少有家長提了,記得小時候大家還常說爲人民服務,但那時人民是很模糊的概念,在強調個性發展的今天,大家崇尚的是不逆孩子的意,讓其自然發展,譬如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的玩具可以先收起來避免孩子發生爭執,自己的孩子搶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也不會硬奪出來歸還,總之很多行爲是從個人的角度爲出發點,很少考慮到別人,當然這樣做也許是因爲現在孩子少,擔心孩子太老實了到時候吃虧,但是“一個人偉大與否,取決於他給予了別人多少幫助。”全惠星女士把中國古代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進一步地提升到了“幼人之幼必惠及吾幼。”可能大家會拿社會大環境做爲藉口,覺得我們的孩子就是生活了這樣一個競爭少人性的大環境中,但環境的改變需要我們幾代人共同的努力,不妨從我們自己,從現在就做起。

後記:這是很早以前的一篇應景作文,措詞有點誇張。後來看到這本書,還是覺得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