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精選9篇)大綱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精選9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2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精選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精選9篇)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1

當呼吸化爲空氣,多麼富有詩意的文字,然而閱讀中好幾處都忍不住熱淚盈眶。不是因爲這是一部癌症病人晚期的催淚之作,而是因爲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能理智、清醒、用實際行動過好當下的分秒。

你見證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後的空氣。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義。你只是一個三十六歲的神經外科醫生,你的生命本來有無限可能性,雖然你的職業讓你有更多機會窺探死亡,但旁觀者和當局者那根本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對待死亡這件事。

我想,正是因爲作者這一生都在探求生命的意義,而這個終極答案就是活在當下。所以當他得知自己得了肺癌之後還能平靜接受,在不確定還能活多久的時間裏,依然拿起手術刀去拯救更多的生命,去和死神抗爭。

他對於事業、理想的近乎執拗的追求讓人動容。對於家庭、妻子的責任心也讓我感動。只是,當讀到他得知自己的癌症病情而只得放下手術刀,閒下來的時候,他竟然感到無聊,我想一個普通人是很難理解他的人生的。這種時時現在人生的金字塔,理想唾手可及的人,本就不是我們這樣的凡人,只滿足於活下去。他是追求生活效率的人,他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沒有退縮,甚至沒有疑惑,如果沒有癌症,他的前途無量,他可以說馬上就能實現夢想,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了。

也許天妒英才,才讓他這麼走了。軀體有盡時,靈魂無絕期。正如他妻子露西所說,他雖然走了,她除了思念他,依然那麼深的愛着他。我想,他也會影響每一個看到他文字的人。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2

《當呼吸化爲空氣》是保羅留給世界的告別書,敘述了他的成長經歷,求學路程,職業生涯裏的病人還有自己,以及對生命的思考,甚至於他見過的美景。文筆平實悠緩,波瀾不驚,我似乎能看到正在伏案立書的高大身影,也常常忘記這是一個即將流逝的生命,正在一邊手持手術刀,一邊接受着化療,一邊向這個世界做最後的告別。冷靜溫和,睿智客觀。

作爲一個醫生他常說死神是一個隨時會到訪的來客,只是這一次聆聽着死亡清晰的腳步,要來取走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從文學轉到從醫,他希望和那些備受煎熬的人建立聯繫,在直面死亡與衰弱的同時,探尋是什麼讓人生有意義。選擇神經外科,直面那顆粉紅色的桃子——大腦,大腦與意識糾纏,他想保衛的不僅是生命,而是生命的個性,他要了解病人的思想、個性、價值觀、爲了什麼而活着,要遭遇什麼樣的災難,才能合理終止這條生命。當他無法挽留這條生命時,他最有利的武器不再是手術刀,而是他的言語,讓病人家屬理解死亡與生存聯繫。從醫生與患者的角色轉變,讓他更深切的感受生命的脆弱與悲哀,同時也感受到了它的可愛與張力,他無法選擇生命的繼續,但他在死神面前決定了自己離別的姿態。

他說:“我學習的最大動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種求知慾。”可以說他這一生都在探尋生命的意義,從宗教到文學再到醫學,而這個過程本身也見證了什麼讓他的生命繼續。

我是從一場《當死亡降臨》的演講中認識保羅的,那是一個妻子在輕輕地敘說着丈夫從生病到離世的過程。平靜柔韌而又勇敢堅毅。蒙田說:“如果我編書,就要彙編一部人類死亡記錄,同時附上以下註解:教會別人死亡的人,同時也能教會人生活。”放下書讓我久久懷念的不僅是他的勇氣和毅力,醫者仁心,更多的是讓我開始反觀。當我有一天和死神對視,我是否有自信,在這短暫的生命裏我已拼盡全力,不曾白來。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3

When Breath Becomes Air,被詩意的書名吸引而來,在即將到來的新年之際,想盡快結束這本小書的閱讀體驗。

一直覺得關於生命的故事是沉重不想探究的,但內心又妄想能通透生死的哲理,渴望能有力量的面對這誰也逃不開的宿命。

作者從醫者患者的雙重角度,寫下了在得知癌症到感受生命凋零的這段時日裏,如何從醫生切換到患者的身份,從理性的科學至上到人性至上的轉變,到最後都不放棄生存的意義,以醫生的身份和經驗,勇敢的選擇有尊嚴的走向最後那一刻。

我們捧讀這些文字,怎麼也無法真切的體會到作者與死神正面交鋒時那百轉千回的抉擇,那些恐懼,悲憤,痛苦,迷失,振作,卻又無能爲力的心路歷程。

書中說,走向死亡的日子是從主語變成賓語的過程,對於那個確定的日子,也許比估計的要晚,但肯定比希望的早。相信6年前看這些文字只會傷感,如今讀卻能深刻體會不可掙扎的無奈。大概生命的底色大多是悲涼的,在這底色上描募出或明亮或灰暗的色彩,都是自身與現實交融後內心釋放的意義。而作者就是在用最後一程書寫着他的態度和意義,傾盡全力添上最後一筆明亮色。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4

《當呼吸化爲空氣》是保羅·卡拉尼什的作品,這也是他的自傳。

保羅是美國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優秀而成功,在高強度的醫生工作中,他仍不停思考生命的意義。在似乎已經到達人生巔峯,保羅即將成爲一名神經外科教授之際,年僅35歲的他患上肺癌。而全世界只有萬分之零點一二的人會在36歲前患上肺癌。這種戲劇性卻不是小說的情節,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真實人生,何其可嘆。當保羅看着他的CT掃描圖,一個個熟悉的名詞,他自己可以判斷出來的情況,醫生的身份變得格外沉重而無奈,從醫生到病患,卻也只能看着自己的生命流逝。

患病前保羅斷斷續續地寫了他對醫學,對人性,對醫患關係的理解,回憶了自己是如何“棄文從醫”,從思考文學與哲學,到拿起手術刀解剖屍體,在患病後,保羅對生與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筆耕不輟,仍將前行。

醫生的筆調總是冷靜而理性的。在確診自己的病症之後,保羅做了一個出乎人意料的決定——他決定重返手術檯。或許生命的長度,保羅已無法確定,但他卻可以努力做好剩餘的每一分每一秒。當他重新拿起手術刀,強忍疾病帶來的不適,努力確保着不出差錯,依舊適應着高強度的工作時,人性的堅毅在保羅淡淡的筆下淌出,作爲讀者的我,心疼、羞愧以及欽佩,百感交集。診斷癌症六個月後,保羅的病情穩定下來,未來似乎又有了新的希望。

保羅通過一份面試,條件豐厚,妥善處理好自己的未來,可是,保羅自己同樣清楚,癌症是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劍,將懸未懸。保羅力求完美地做好最後一臺手術,充滿了儀式感,彷彿在爲自己的醫生生涯畫下一個圓滿的句號。

意料之內地,保羅的病情開始惡化,他再一次從醫生變成了病患,無法拿起手術刀,無法出席自己的典禮。保羅已經無力迴天了。疾病是令人無望的存在,好在上天還會這個男人留下了一絲安慰,保羅的女兒卡迪出生了。孩子的出生爲這個沉痛的帶來了歡笑。在生命彌留之際,保羅和妻子露西的感情愈顯動人,他們一大家人,笑着玩着,陪着孩子,也像是在陪着保羅,家裏充滿了色彩與活力,彷彿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悲痛的事情。保羅繼續寫着他的書,這是他獻給女兒卡迪的書。

最後,“我準備好了。”保羅在病牀前的這句話很溫和,很淡然,直面死亡的他一直是最偉大的戰士。作爲醫生的他目睹了很多死亡,保羅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坦然地面對。當呼吸化爲空氣,當軀體腐去,靈魂仍將永存。

這是保羅的第一本書,也是最後一本書,也是他的自傳。而此刻,我多麼希望這只是一本小說,一個存在於虛擬世界的故事。然而,20xx年3月,保羅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了。書的封面寫着保羅生前的一句話:“我將死去,但仍將前行”,這句話是保羅對於死亡的智慧。保羅的這本書在豆瓣評分8.8分,有人說,活着的人應該看看這本書。的確,現如今我們多數人害怕死亡,畏懼黑暗,但保羅教會我們熱愛與思考,熱愛活着的時光,熱愛愛着你的人,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死亡的意義。

蔡康永曾評價這本書:“如果覺得活得輕飄飄的,沒有什麼意義,那麼這本書會像一個鎮紙,令我們想起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重量何足偉大,當呼吸化爲空氣,生命永存。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5

初看此書時,首先是被保羅精彩的人生履歷所吸引,保羅·卡拉尼什PaulKalanithi,美國著名神經外科醫生,作家。1977年生於亞利桑那州,獲得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及人體生物學雙料學位,後於劍橋大學獲得科學史與哲學研究碩士學位,並以優異成績從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即將獲得斯坦福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並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就任醫生期間,保羅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獲得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最高獎。

如此完美的人生履歷,只要他完成住院醫師培訓,順利畢業之後,就會有有醫生和教授的身份、百萬年薪、高品質的生活及優厚的科研條件在等着他,而當他生活與事業都在奔向巔峯的途中,癌症不期而至,當呼吸化爲空氣時,這些錦繡前程也化爲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

爲什麼選擇做醫生?

保羅.卡拉尼什生長在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父親和叔叔都是醫生,他的兄長也是醫生,在美國醫生是一個體面而受尊敬的職業。但他並不是從小就在家庭的薰陶下樹立了成爲醫生的理想,恰恰相反,他在高中畢業時是絕對不願做醫生,而是受其母親的薰陶,對文學產生的濃厚興趣。在文學的海洋中,他不斷探尋着這一問題,“是什麼讓人類的生命充滿意義”。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大腦則是顯示精神生活的載體,而神經科學則探索大腦最爲優雅的規律。爲了探究並真正理解“生理與精神並存的意思”,最後放棄文學,走上了醫學的道路。並立志成爲神經外科醫生兼神經系統科學家。

當身患癌症之後的思考?

活在當下,而活在當下究竟是要一個怎麼樣的活法呢,當診斷晚期肺癌之後,保羅曾抱怨自己時日無多:“你要是告訴我,還剩下三個月,那我就全部用來陪家人;還剩一年,我可能寫本書;還有十年,我就回去救死扶傷。活在當下,這種真理對我根本沒有幫助,我這當下該怎麼活啊?”。而保羅最終用行動給了我們答案,他堅持在人生最後的時光裏,去做一些他認爲人生最有意義的事,他先重新回到手術檯,這是他認爲自我實現的地方,實現了一個神經外科醫生價值的地方。而當他再也無法拿起手術刀時,他拿起了醫生另一種最好的工具——語言,即文學,給我們留下了這本鉅作,他沒有刻意去闡釋生與死的意義,而是用他的所見、所聞、所想來引發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思考。“我無法前行,我仍將前行”,“我仍將活着,直到真正死亡的那一刻”。

我們作爲醫生的反思?

我非常喜歡文中的一段對醫生職責的描述“醫者的職責,不是延緩死亡或讓病人重回過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分崩離析時,給他們庇護與看顧,直到他們可以重新站起來,面對挑戰,並想清楚今後何去何從。”這與美國醫生特魯多所說的“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相信這也是我們醫生每日都在做的事情。給病人多一點時間,多一點安慰。他們有時在等的並不是我們尚未說出口的“專業知識”,而是期待着我們與之同情,給他們以切身感受的親切感。

最後我想用文中,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與諸君共勉——“給病人簽署手術的知情同意書不僅僅只是一場迅速告知手術的司法程序,而是一次機會,讓我們和正在承受痛苦的同胞訂立盟誓:

我們在此共聚一堂,一起走過接下來的路。我承諾竭盡我所能,引導你走向彼岸。”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6

今天我閱讀了一本優秀的著作,叫做《當呼吸化爲空氣》,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啓發,讓我受益良多!

保羅對生命意義的探究似乎從兒時便開始了。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求知是什麼讓人類的生命充滿意義?而他的想法便是:文學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經系統科學則探索大腦最爲優雅的規律。“意義”這個概念,很是讓人捉摸不定,但也難以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道德價值觀割裂開來。

兒時的保羅並不認爲自己會成爲醫生,愛好是文學,是其中的力量。在其母親的啓蒙下,保羅的文學素養日益提高。而一切的轉變是在其看了《撒旦:不幸的卡斯勒醫生的心理療法與治癒》後產生的假設:思想不過就是大腦運轉的產物。儘管人類擁有自由的意志,但仍然是有機生物體,大腦是器官,也遵循一切物理定律。文學是人類的一大筆財富和意義,而通過某種方式實現文學價值的,就是大腦這個機器。至此,保羅開始尋找生物和神經系統科學的相關課程進行學習。縱觀所有,年輕的少年可以擁有無限的遐想。可以夢想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爲有夢,纔敢追夢。探索,是年輕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堅持便是使其實現的精神力量。我想保羅所傳達並不是人生只有一種可能性。人的一生在不斷成長,成長的`過程中人生觀價值觀也可能會不斷改變,再一一修正自己前進的步伐。直至完成。

成年後的保羅,最後選擇成爲一名神經外科醫生。見證過許多死亡,也見證過許多別離。身爲一名醫生,有的病人你救不了,有的卻可以妙手回春。而每有一個病人逝去內心的沉重也益發加深。有的時候,這種沉重感非常明顯。壓力與沮喪瀰漫在空氣中。只能將這愁雲慘霧呼吸進去。現實生活中有些醫生會麻木,會無感。而誰又知道,在這之下的真實內心又是如何呢?爲多救病人的超負荷工作,不眠不休只爲和死神賽跑。醫生的工作無疑是聖潔的。後期的保羅,上帝似乎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在即將抵達人生巔峯的他,忽然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對比很多癌症晚期患者,保羅沒有暗無天日的絕望,也沒有怨天尤人憤恨上帝不公。他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死亡,只是不知道這天具體是什麼時候。而如今,只是它來了而已。觀至此處,我很訝異會有人如此平淡地去接受死亡。其實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有限的生命裏究竟有沒有做完自己所有想做的事。人在世上走一遭,總歸有遺憾和不甘。而保羅似乎並沒有這些遺憾和不甘。他堅持做了身爲醫生的工作,身爲丈夫的責任,身爲父親對子女的期盼。人活一遭不在於壽命的長短而在於生命的意義。

保羅,一名得了癌症的醫生,他還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年裏,一邊跟腫瘤作鬥爭,一邊完成了這本書。他對生命價值的追求,死亡意義的思考。正是當下浮躁的人們應該靜心思考、學習的。

終了,內心不免有點沉重又帶着點新生的期盼。人生在世不求功名利祿,但求勿忘初心。我們智慧的最高峯,便是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卻又不僅僅是當下。全心全意地做好每一件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即時享樂。且每當一件事情全力去完成之後,暢快淋漓的內心總是澎湃的。身隨意動,每日每時每刻。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7

在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後,你會做什麼?是嚎啕大哭,怪罪命運的不公;還是默然接受,等待不可知的死亡;或是完成自己最後的夢想,留些痕跡在這個世界。保羅36歲時面臨這個問題時,做出了決定,所以,纔有我們看到的這本《當呼吸化爲空氣》。

他在患病後留給這個世界的,一是可愛的女兒卡迪,二就是這本書。我一直在想,一個人的心理強大成什麼樣子,才能雲淡風輕的把這些經歷都寫下來,不停的回首,也就是在這些回首中,他認清了生命的意義。

我很害怕看這樣直面生死的書,剖析生與死的意義,大多數時間我們沒有閒暇去想這樣的問題。可能因爲我還沒有看清這個世界的美好,就要讀懂這個世界無奈,實在太殘忍。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心情大多數時是並不沉重的,可能因爲保羅有意無意的把最讓人們接受的那一面融入了他的文字中,把陰暗的一面留給了自己無數個痛苦的夜晚……

在讀到她妻子寫的後記時,描寫保羅曾經受的苦痛與折磨,我才覺得有了一點菸火氣,這纔是他的境遇,而他的文字中流露的,卻是雲淡風輕與堅定。

棄文從醫,我很容易想起中國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魯迅,他們正好相反。或許是時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我覺得文與醫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像醫可以治癒人的身體,而文可以治癒人的心靈。魯迅迫切的想改變中國人的舊思想,所以他選擇了文;而保羅想探清生命的真諦,所以他選擇了醫。而在保羅患病之後,他又選擇用最初的文,寫下這些文字,我很慶幸他這樣選擇,實在是治癒了我的內心。

這本書上半部“當我身體強健時”寫了他早年的一些經歷,從他的生平就能看出他一直是對自己的生活規劃的很完整的人,在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巔峯時,命運就給他開了這個玩笑。他雖沒有有意透露,不過我在他的文字中還是能感受到他的不甘與無奈,和衆多患病者一樣,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會脆弱與彷徨,但最終他的心願,我想在那句“我準備好了”之後,就已經實現了。

“日子很長,但年歲很短。”這是保羅在書裏提到他們住院部流行的一句話。卻觸動了我的心靈,醫院這個地方,醫生這個職業,都悄悄在我的心目中,變得更神聖了些。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8

還是寫下評論吧。這本小書,推薦給大家。

作者主修文學,哲學,史學,再到醫學,最後成爲首屈一指的神經外科的專家,立志要探索生命哲學與生理之間的意義。後來自己患上癌症,走向死亡。

書中記錄了自己求學,救死扶傷,面對病人的死亡,再從醫生到病人,再到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的歷程。

我無法這本書寫得好,無法說感動或則悲傷,這不是看電影。我只能說這是兩年來最值得我來讀,來思考,來感受和體驗的書。更多是對我自己這段時間老想的關於生命目的的一些重疊和啓示。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第二次腫瘤擴散,在辦公室收拾東西,決定哪些需要帶走的情景。當時我自己檢視了一遍我辦公桌的東西,發現我每天思索苦苦放不下的,其實我一點留念也沒有。

當我知道自己快死了的時候,一直在計劃的那些漫無邊際不肯停息的告白,展現,遺書,其實一點也不重要,我只想快點回家陪伴家人。

同樣,對於工作和生活中的選擇,之前一直猶豫不定。

但是現在我就要死了,我深切地體會到自己其實最希望生活的環境,原來自己以爲的,應該繼續付出的,其實不重要。

我覺得自己就像托爾斯泰筆下的伊凡伊里奇,自己走得越來越遠,卻自以爲越來越好。而死去的時候才發現幸福和歡樂在過去經過的地方。他死了,回不去了。

我也要死了,我想要回去。

  當呼吸化爲空氣讀後感9

真真實實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忍不住哭了好幾次,爲保爾的不幸,爲保爾的堅毅,也爲他與妻子之間的情意而感動。讀的過程中自己常常會被其實作者早已不在這個世界上的事實所驚覺到(每次意識到後,又一股惋惜之情接踵而來,只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好好珍重自己的身體,不要把它不當一回事,趁還來得及的時候。人的一生當中除了健康問題,其他的都可以不是問題。),因爲書中人物形象真的太真實或者說保爾把他的所受所感全都讓我們經歷了一遍,不同的是雖然我們就像旁白一樣目睹這一切,而保爾卻是故事的主人公,多希望他只是故事的一個小角色啊,不用匯聚那麼多的目光,不用多麼強烈的存在感,不用肩負那麼多的責任,只用平平安安的度過一生就好。

看完書,會審視自己的生活,會厭棄自己的所作所爲,不能夠庸庸碌碌浪費生命呀。保爾連在生命的最後時期都努力去做自己喜歡而想要做的事情,讓自己的一生生如夏花,是如秋葉,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呢!

我想這就是保爾想傳達給我們讀者的東西吧——用盡全力去擁抱自己喜歡的事情和人生,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保羅在《當呼吸化爲空氣》中所傳遞的信息,很強烈,也很獨特,但也有些孤獨。”

讓人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