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7篇

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7篇

  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1

最近在看《莊子》。很多年前,看過蔡志忠的漫畫莊子。那時候,什麼都不懂,所看到的只是一個又一個故事。至於故事背後的東西,就不得而知了。中學的時候,在課本上又學過《庖丁解牛》,只是作爲古文閱讀的材料,而不是思想政治課的教材。再後來,在金庸的《書劍恩仇錄》中再次讀到《庖丁解牛》。在金庸的筆下,《莊子》又成了一本武術祕籍。而陳家洛從中領悟到了高深的武術絕技。真神了。那麼,《莊子》到底是本什麼樣的書呢?我想,一百個人讀莊子會有一百種感悟吧。

前幾天,先是下載了于丹在百家講壇播出的《莊子心得》,後在新浪上看了傅佩榮的《莊子》,似有所悟。但是,只是一個模模糊糊的感覺。說不清楚道不明白。呵呵,看來,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啊。

在莊子的筆下,有大人物,也有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而莊子尤其擅長於寫小人物的不平凡,就如庖丁解牛中的那個庖丁。庖丁,也就是一個廚子而已,沒名沒姓的。但是,就是這個小人物,卻擁有了不平凡的技藝。你看“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再看“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幹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是不是神了?其實,很簡單,就如同賣油翁所言“無他,唯手熟爾”。任何一樣小技藝,只要長期專注去做,心無旁騖而樂此不疲,最後都可以登至化境,有如神助。如同那個技藝高超的庖丁,也如同那個賣油翁。小人物,一樣可以不平凡。記得新東方的俞敏洪說過,專心炸雞,就能夠成爲肯德基;專心做漢堡,就能成爲麥當勞;專心教英語,就能成新東方。

其實,我沒有想過要成爲不平凡的人。你我都是平凡的人,但是,又該如何讓自己平凡的人生中過的有些味道呢?也許,應該學學庖丁,學學賣油翁。找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認認真真、紮紮實實的去做。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年,而是一生。那樣,我們也會成爲庖丁,擁有不凡的技藝。也能夠在80歲的時候,有東西可以去驕傲,而不是後悔。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做一個“庖丁”。

  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2

世界上的事情紛繁複雜,處理不當無形中會給人帶來煩惱,如何擺脫煩惱,瀟灑的處理好一切事情呢?今天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暑假裏,我讀了《古代寓言》裏的一篇故事,題目是《庖丁解牛》。這個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叫庖丁的人,他宰牛的技術十分高超。有一天,有一個人叫庖丁去幫忙宰牛,庖丁按照牛的結構,把刀引向骨頭之間的空隙,只見庖丁拿起刀在牛的身上劃來劃去,劃出了許多優美的線條,不一會的功夫就宰好了。大家都對庖丁高超的宰牛技藝佩服的“五體投地”。

讀了這則寓言故事我明白了:世界上的事情雖然千差萬別,不盡相同,但是對於每個人每件事,都有規律可循。關鍵是你要善於掌握它的規律,順着它的規律疏導,遇到難解的節設法繞道溝通,避免違背它的規律硬砍硬崩。試想庖丁如果不按規律辦事,不知道拐彎,拼着力氣砍壞了解牛的刀,沒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連雞也殺不了。這樣做勢必會陷入尷尬而沒有迴旋的餘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規律,只有經過長期、反覆的實踐,積累經驗,熟練地掌握技巧,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就得像《庖丁解牛》一樣,牛是複雜的,但是隻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鬆簡單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樣的,不管它多麼複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認識和掌握事情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就遊刃有餘了。

我們的學習也不例外,我們也要像庖丁那樣多多練習,用心觀察,掌握規律,才能遊刃有餘、事半功倍、學得更好。

平時大家在報紙和電視上總會看到“在某某地方有一個神童,他(她)如何如何地聰明”這樣的內容,大家一定都非常羨慕。但是,在羨慕之餘,大家想過沒有,其實所謂的神童只不過是他(她)們的接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好,再加上後天的訓練纔會取得成功的,而並不是天生就那麼神奇的。我們經常在報紙、電視上看到,某某神童的媽媽從小就有意識地進行胎教;某某神童的爸爸在家專職教孩子學習,1年學完小學課程等等。

同樣的道理,我們對學習也要有一種不怕吃苦、頑強探索的精神,不斷的勤學苦練,尋找規律,這樣也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3

讀罷《庖丁解牛》,不禁爲丁廚師“官知莊而神欲行”的刀中至境而驚歎,更對她"技經肯綮之未嘗”的高超技藝欽佩不已,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牛能達到這種境界也着實不易。

再讀課文,發現這篇文章有幾點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首先,它給我們平常的解題帶來了啓示。庖丁剛開始解牛的時候眼前出現的是一頭頭完整的牛,自己也不容易找到下刀之處,然而,經過了三年的努力,庖丁眼中出現的再也不是一頭頭完整的牛了。再後來,觀看牛時只是用心神領會,按牛的自然結構殺之,最後才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我們解題亦是如此,開始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出現再眼前的題目,很多都不知道如何下手,經常感到很惶恐,而經過反覆的練習,不斷的鞏固,卻也不難發現一些題目的固定思路和一般解法,理清自己的思路,再去一步步的突破,通過已知條件再慢慢推導,就這樣經過長時間練習,初看題目就能做到心中有數,知道題目應該如何去解。因此,再題海中就不難做到遊刃有餘了。

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

當然,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全身心的投入的自己的學習當中,投入自己的感情於智慧,這樣才能達到一種忘我的學習境界,享受學習快樂。就如當年孔夫子聽到韻樂之時,如癡如醉,竟“三個月不知肉味”,那便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

雖然學習事很枯燥的,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感受,把學習看成發現美、攫取美的過程,體驗學習過程所包含的成功及快樂情趣,就能使我們的學習豐富內在自我,不再是乏味、痛苦的。

  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4

世界上的事情紛繁複雜,處理不當無形中會給人帶來煩惱,如何擺脫煩惱,瀟灑的處理好一切事情呢?就得象《庖丁解牛》一樣,牛是複雜的,但是隻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能夠一刀下去,刀刀到位,簡單簡單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樣的,不管它多麼複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認識和掌握事情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就遊刃有餘了。

庖丁順利解牛後“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是一種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種對於追求充滿自信的境界。這也是人生希冀的境界。如何能夠到達這種境界呢?就得象庖丁一樣學會用“刀”。“刀”是生存的武器,用刀是生存的技能。會用刀,刀常新,就活的灑脫。如果不會用刀,砍壞了刀子,就失去了生存的武器,就會陷入苦惱的泥潭不能自拔。那麼如何掌握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就得研究“牛”的結構,摸準牛結構的肌理,牛結構的肌理也就是事物的內在規律。做到有牛又無牛,也就是有事也不妨,化繁爲簡,簡單自如解決問題。那麼如何能夠掌握好這把灑脫之刀呢?

世界上的事情雖然千差萬別,不盡相同,但是對於每個人每件事,都有規律可循。就得善於掌握它的規律,順着它的規律疏導,遇到難解的節設法繞道溝通。避免違背它的規律硬砍硬崩。如果不按規律辦事,不明白拐彎,拼着力氣砍壞了解牛的刀,沒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連雞也殺不了。這樣做勢必會陷入尷尬而沒有迴旋的餘地。那麼如何研究牛的結構掌握其規律呢?

  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5

《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未我們展現了一個技藝高超的廚師,莊子爲了寫好這一人物,確實煞費苦心,運用多種描寫之技巧,多方法、多角度地描寫、刻畫庖丁這一形象。

首先,描寫了一個場面:庖丁爲文惠君解牛。這是一個何等壯觀的場面,旌旗獵獵,甲光閃閃,文武大臣分列左右,將軍士兵簇擁前後,文惠君高高在上,全場鴉雀無聲,“砉然響然,奏刀騞然”清晰可聽,成百上千雙眼睛盯着庖丁。只見庖丁手“觸”、肩“倚”、足“履”、膝“踦”,一氣呵成。其技術之熟練,“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動作之優美,“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令文惠君脫口讚賞“嘻,善哉!”全場無不爲之歡呼雀躍。

其次,文章從正面描寫庖丁技藝之卓越:文章一開頭就描寫庖丁“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通過這些正面描寫,一個動作嫺熟而瀟灑的庖丁展現在我們眼前。再加上“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的語言描寫,使得庖丁的正面形象更加豐滿,不但技藝高超,而且謹慎小心,還充滿自信。

文章更多的是側面描寫:通過文惠君兩次的“善哉”,表明庖丁技藝確實高超,能夠讓一個國君拍案稱奇的人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一把屠刀用了十九年,且“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由此可見技藝很不一般,要知道“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呀。這也是運用了對比的描寫方法,通過“歲”“月”與“年十九”的對比,庖丁那非凡超羣的技藝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文章從視覺和聽覺方面來描寫,使人有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文章開頭一連用了5個動詞,從視覺方面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嫺熟。接着作者側重從聽覺方面描摹他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砉”、“騞”,並把這聲音比喻“桑林之舞”、“經首之會”,從而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

我眼目中的庖丁

庖丁是一位技藝非常卓越的廚師,這是一眼就能看出的。我們無不爲庖丁“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的優美嫺熟的動作和“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玄妙悅耳的聲音所傾倒。同樣也會發出“嘻,善哉”的讚歎。

庖丁又是一個好事明理的智者。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一個廚師,能從從事的職業中明白事理,確實不易。特別是“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令人發聾振聵。

庖丁還是一名善於思考的學者。庖丁“初解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在庖丁的眼裏,“未嘗見全牛也”,其原因是“以神視而不以目視”,從而達到“官欲止而神欲行”的境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做事能“依乎天理”“而因其固然”。要是我輩度能這樣,何愁問題不解決,事情難辦成?

庖丁是一位持之以恆的士者。“十九年”如一日,“依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固然”“經肯綮之未嘗”,以致“解數千牛”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庖丁又是一個謙虛謹慎的行者。他雖能“官欲止而神欲行”,達到“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的境地,但“每至於簇”仍“,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直到“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才“提刀而立”。

庖丁還是一名專注而自信的能者。他做事時何等的專注,所有的動作“莫不中音”,而且“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乎”出了他的自信,特別是他,解牛後“提刀而立”,並“爲之四顧”的“躊躇滿志”的神色,不知迷倒當時多少少女的芳心。

庖丁更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文惠君的一句“技蓋至此乎”,就引出了庖丁這一番精闢的言論,這很明顯是想在文惠君面前表現一番,以求得文惠君的重用。不然何不像賣油翁那樣以一句“無他,但手熟爾。”來回答簡潔明瞭。可誰知文惠君是一個糊塗之人,僅以一句“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搪塞,令庖丁大失所望。要不然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要加上一句“庖丁起於庖”。

  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6

大概是在上高中的時候,我跟從老師學過這篇課文。那時候,讀完文章後總感覺:一個寫宰牛人的故事,還收取到課本里,又被老師說的好了又好。但是有什麼可好的啊?還不如那些寫古時候刺客的文章過癮。

此刻,能有空閒時間偶爾翻閱了這篇文章。每每讀過,卻總能由衷的感到,文章傳千古啊。有時竟然在臨睡之時,這篇文章裏的句子又一下一下的竄了出來。故意讓我再三品味,而後才能昏昏睡去。在昏昏之際又彷彿時而能聽到那種牛皮被刀子割開時的霍霍的聲響,或是體會到手持牛刀,視爲止,行爲遲,的超出感官的解剖境界。或許每個人讀後的感受不同。但這個小文章卻能如此輕易的就向讀者傳達了庖丁解牛時的感受,而且感同身受。堪稱生動。

自己總結了一下,這個文章比較有力的一點就是整個文章中擬聲詞的使用。開篇就使整個文章充滿了音樂的動感。不僅僅在暗地用擬聲詞,更在文章明面上寫出了合於桑林之舞。試想,如果真的有聽過《《桑林》》這個曲子,那這篇文章閱讀起來能聽到的聲音不是更豐富麼。

而且,文章中每次語義的過渡時候,又採用擬近的聯想手法,使整個文章渾然一體。也就是說,每次語意轉移的時候,都承接上一個描述的現象,轉移到人們最容易聯想的另一個現象。比如,開篇描述動作,從手,肩到足,膝,都是從相近的位置間逐漸轉化,而後再用觸,倚,履,這些動詞,把各個部位銜接在一齊。好像一個人的具體動作從最開始的一部分一部分的被觀察到,到最後再將這些動作連貫起來給你一個動畫般的印象。而後的說理部分更是這樣,從牛的身體結構寫到刀,再從刀又寫回到牛的身體結構。這些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想象過程。也就是說,透過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事物之間的交叉轉換,完成了文章各個部分的過渡。更進一步,如果這些想像中的事物如果有邏輯上的必然聯繫,那麼,就會出現動畫般的連貫想像效果。讓人難以忘記。

而更爲高的一招,就是把整個文章的說理過程都隱藏起來了。在文章的最後一句,突然來了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使人從沉醉在具體的感官感受中猛然醒悟,原先這是個說理的文章。於是,又重新從另一個高度,再次的進行閱讀,而後挖掘到其中深刻的道理。

這樣的文章,或者是筆法,或者是道理,都會深深的留在讀者的腦海裏。所以,《庖丁解牛》無論從描述手法,到說理形式,都很值得把玩。

  庖丁解牛讀後感範文7

讀罷《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我對莊子的養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認爲,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善刀而藏之”,即在處理問題時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保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認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規律,累垮了身體,併成效甚微。這些人正像是“烏鴉喝水”這則寓言故事中的那隻烏鴉。這隻烏鴉想要喝杯子裏的水,但當它把嘴伸進杯子裏時卻發現夠不到。它費了半天的勁,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徒勞無功。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與“族庖”。他們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質及道理,只明白蠻幹,“歲更刀”、“月更刀”,技藝沒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盡,可謂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們能掌握這些規律與方法,並付諸實踐,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隻烏鴉,它之後想到了一個主意:把一些小石塊銜進杯子裏,這樣水面就會上升,自然就能夠輕而易舉的喝到水了。於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較一下同一隻烏鴉處理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不難發現,前一次烏鴉費的力氣要比後一次多很多,而且沒有成功;後一次它發現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本質,幾乎沒有費什麼力氣就獲得成功。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樣:遇到“節者有間”,則“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每至於族”,則“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解牛有時會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礙,便要巧妙地避過,且加倍留意謹慎,集中精神去應付。於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這種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這就好比人生處世,應對種種困難,仍能持續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損。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絕倫,是因爲他掌握瞭解牛的規律及方法,“得養生焉”。

我們要學會使用“養生之道”,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保全自己的身心,遊刃有餘地養生——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理解各門學科的學習要領,不採取“題海戰術”,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高效率的學習。

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我們要學會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在社會上,我們要順應自然,遵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時要以客觀規律爲前提。這樣才能建設起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莊子稱讚庖丁解牛“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誠然,人生中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也應當是一種藝術,應當有其自身的節奏與韻律。社會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又要“善刀而藏之”——詩意地享受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