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貝多芬傳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貝多芬傳讀後感1

在學習了《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後,他那種對命運的不屈、對藝術的追求及對自由的嚮往促使我捧起了記錄他的一部偉大著作——羅曼.羅蘭所作的《貝多芬傳》。

書中敘述了他的童年充滿艱辛,家境貧寒,從26歲時聽覺就逐漸衰退,後又患上嚴重的氣管炎、肺病、急性關節炎、黃疸病、結膜炎……多災多難的他仍然義無返顧的創作自己的音樂,連續創作了衆多世界名曲直至死亡的那一刻都未曾放棄音樂。

茨威格說過:“讀偉人的傳記吧,與勇敢的心靈作伴!”此部傳記讓你與崇高的心靈對話,讓你貧瘠的思想得以豐饒,讓你受傷的心靈得以撫慰……作者寫的《貝多芬傳》中,精煉的語句中含有着言深之意:任何人遭受挫折的時候,都應該忍受並戰勝痛苦,不怨天尤人,而是堅定自己的信仰。

貝多芬孤身一人獨自對抗病魔,從沒有人給他鼓勵和幫助他。儘管他窮困潦倒、殘廢而孤獨,但他仍能無私地把歡樂奉獻給全世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貝多芬的經歷亦復如是。

如今,我們應該像貝多芬一樣,嘗試從挫折中索尋快樂,永不向命運低頭!

  貝多芬傳讀後感2

一向很想了解貝多芬是一個怎樣的人,但一向沒有機會去深入瞭解。此刻最後有機會拜讀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巨人三傳》中的《貝多芬傳》,從中不僅僅看到了貝多芬坎坷的生活和艱辛的創作歷程,同時看到了這位藝術大師偉大的心靈。

首先真的要感謝羅蘭大師爲我們創造了這部享譽文壇的鉅作,他用生動而又通俗的語言以及豐富的材料向人們道出:任何偉人的天才必定要經過一個與同他對立的社會激烈鬥爭的過程,才能完全展現他們的天才,完成他們的創作。欣賞《貝多芬傳》時,與其把它當作是一部人物傳記,不如把它當成是文學作品來欣賞,因爲它既有超多翔實的史料,又有通俗生動的文學語言,既有傳記的真實性,又有文學作品的審美觀。

羅蘭的《貝多芬傳》在揭示貝多芬應對各種困難——感情的破滅、貧困的侵擾、致命的耳聾——但在精神上依舊堅貞不屈,而且最終在歡樂的凱歌中完成了舉世聞名的第九交響曲樂章,從中投射出了羅蘭對偉人強烈的敬仰之情。這部作品的一大特點是抒情貫穿始終。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偉人,於是羅蘭在詮釋他的人生時,又猶如詮釋他的交響樂一般,這可能就是爲什麼我在欣賞這篇傳記時覺得它也像貝多芬的交響樂一樣激昂的原因吧。這篇作品的抒情格調,就猶如貝多芬的交響樂一樣抑揚頓挫,其中,羅蘭採用了擬人的手法,滿懷激情的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中充滿歡樂的情調描繪出來,並且將這種格調貫穿了全篇作品,於是《貝多芬傳》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部激昂的交響曲。

雖然《貝多芬傳》充斥了抒情的格調,但在謀局布篇上,羅蘭還是忠於傳記的寫法,以貝多芬的生平事蹟爲主線展現主人公的頑強意志。首先,羅蘭用了一大段的文字來刻畫貝多芬的肖像,讓讀者對貝多芬的形象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彷彿貝多芬那充滿憂鬱的雙眼就在我們的眼前。在有了第一觀感的時候,羅蘭帶領我們走進了貝多芬的生活,霎時光,貝多芬的喜怒哀樂又讓讀者與其同喜同悲,彷彿我們是在身臨其境地陪伴貝多芬走過他的人生。那裏最值得一說的是羅蘭對貝多芬之死的描述,如果要說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的,那麼他的死是平靜而震撼人心的。原文中有這麼一段描述,讓我感覺內心波瀾壯闊。羅蘭把他的一生比作一天——一個有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淨如水的早晨,然後是一陣復一陣的狂風,黃昏將近,雷雨也隨着醞釀。然後是沉重的雲,飽蓄着閃電,夾帶着大風雨。之後有了一個大轉變:“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重還給了我們。”這是羅蘭筆下的貝多芬的震撼人心的'死,讓我們既感受到了偉人死前的悲壯,也將偉人的精神永遠銘記在心。這種寫作手法就好象是電影中常用到的“蒙太奇”,不斷變換鏡頭,羅蘭最後引領讀者從狂風驟雨中走出來,回到晴朗的白天,我想,他是要告訴我們:貝多芬的一生雖然歷盡風雨黑暗,但他給後人留下的,永遠是明朗的白天!

以上就是我對《貝多芬傳》印象最深刻的兩點。《貝多芬傳》的立意也是很高的,以我的理解,羅蘭選取貝多芬作爲他的寫作對象,主旨是在於歌頌克服困難和戰勝痛苦的精神。羅蘭崇敬貝多芬,崇敬貝多芬的英雄主義,所以英雄主義精神貫穿整部作品。

真可謂是英雄眼中看英雄。透過這部作品,我既看到了英雄文學大師羅曼.羅蘭的光輝,又看到了英雄音樂家貝多芬的才華。在文學史和音樂史上,他們都各有一席之地,發揮着自我的光和熱,寫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和樂章,所以,在我的眼中,他們都是我們值得尊敬的英雄!向我心中的英雄致敬!向我心中的英雄學習!

  貝多芬傳讀後感3

這個暑假,我反覆的看了好幾遍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書中的主人公們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

給予我最深感觸的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他的世紀深深的震撼了讀者,他的音樂被世人是流傳着,並且帶給了我們無數的感動。

《貝多芬傳》主要講述了貝多芬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聽覺衰退與命運做抗爭以及愛情給予他的創傷。

貝多芬雖然有着優質的音樂天賦,但是艱苦的童年使他一次次的跌倒,同時也鋳就了他堅忍不拔的毅力。他堅持不懈的朝着自己的理想前進,用心血創作出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鋼琴曲,一次又一次地使我們心潮澎湃。

急促的節奏,粗獷的旋律,我們感受到了貝多芬那悲慘的命運,更感受到了他那不羈的靈魂。雖雙耳失鳴,卻不屈服。音樂是他的生命,是他的所有。爲了音樂,他堅強的活了下去。正因爲如此,他憑藉着百折不撓的執着扼住了命運的咽喉。無論是感情上的波折,生活中的不如意,都不能磨滅貝多芬作曲的心智,都不能使他放棄自己鍾愛的音樂。用音樂一點一點的給人們帶來歡樂。正如書上所說的: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苦難鋳成歡樂,用痛苦換來歡樂。

過去,我也有許多的不愉快,甚至還會埋怨上帝對我不公平。

小學的第一節籃球課,老師讓我們投籃。同學們都躍躍欲試,而我卻憂心忡忡。第一次投籃,投不進怎麼辦?被同學笑話該怎麼辦?我越想越害怕,心“撲通撲通”的直跳。輪到我投了,心裏默唸着:一定要投中啊!一定要投中啊!在我投出球的那一刻,我緊閉上了雙眼。期待着…默許這…一定要投進。但是結果卻不如意,籃球還是落到了框架外面。也果然不出我所料的——同學們都指着我哈哈大笑。我心裏很痛苦,一直責怪着自己。

但是比起這事,貝多芬所承受的要比我多得多。讀着讀着,我不由得懊悔曾經遇見一丁點挫折就退縮的自己。

我決定從今往後,要以貝多芬爲榜樣,如果遇到什麼挫折,什麼困難,就不能退縮,要迎刃而上。

  貝多芬傳讀後感4

作爲一個學了4年鋼琴的孩子,我已學過貝多芬寫的曲子,很想知道能寫出這麼優美篇章的大師有着怎樣傳奇的經歷。

當我讀完《貝多芬傳》的時候,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貝多芬在童年時候就表現出了特殊的音樂才能。11歲發表了第一部音樂作品,17歲時曾爲天才的作曲家莫扎特演奏。但他的童年也是不幸的,他19歲時,父親下崗,爲了維持家庭生計,貝多芬被迫去宮廷當古琴手。20歲時他便離開家鄉波恩到維也納定居,儘管後來因耳疾而漸漸失去了聽力,但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反而以更頑強的毅力堅持創作,後來成爲一位聞名遐邇的音樂家。

貝多芬是不幸的,命運給了他太多的磨難,貧窮、殘疾、孤獨。不過,他沒有向命運曲服,最後成爲一名強者。

作爲我們小學生來說,要發揚貝多芬精神,要認真學習,不要向任何困難妥協;要紮實地做好每件小事,不要對事情淺嘗則止;我們要學會體貼父母,不要做家裏任性的小皇帝。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我們堅持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穫。

  貝多芬傳讀後感5

貝多芬大家都知道吧!他就是聞名世界的德國音樂家、作曲家。他最有成就的作品是《英雄交響曲》、《第一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出征歌》……

我第一次看到《名人傳》貝多芬傳時,我真爲貝多芬坎坷的命運而傷感。因爲貝多芬年輕時就不幸患上了耳疾,漸漸的就什麼也聽不見了。但厄運並沒有打垮貝多芬。他依然用激情來創作他的每一部作品,仔細斟酌樂曲裏的每一個旋律,以至歌曲裏沒有一個錯誤的音符。

當我聽到他創作的鋼琴鳴奏曲——《命運》時,立刻被它扣人心絃的旋律所打動。因爲從中細細品味可以感受到人生的起伏錯落,好作品!還有它很符合當時的情況,貝多芬當時貧疾交加,身患耳聾,在無聲的世界裏創作的作品還能如此具有狂熱和激情,真是難得啊!

讀了貝多芬傳,我體會到了人生的意義,命運的坎坷。他爲世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貝多芬這種頑強的奮鬥精神,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