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半生緣》有感

讀《半生緣》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讀《半生緣》有感1

初讀半生緣便覺得十分有趣,世鈞、叔惠、曼楨三人的情誼令人感動。世鉤與叔惠相互照顧,世鉤對曼楨情深意重。

讀《半生緣》有感

世鉤與曼楨的愛情那麼美好,兩人相惜,偶爾小吵也不會損害兩人的感情,有着初戀的羞澀與熱烈,我很希望他們會在一起。在淡談的美好中看完半本書,當曼楨住進姐姐家那間房子,她在黑暗中聞到姐夫的香水味,我便跟着她一起害怕。姐姐裝病竟是爲了幫忙自己的丈夫糟蹋自己的妹妹,我十分生氣地將書本合上,我不敢再往下看,故事開頭便說明了世鉤與曼楨最終不會在一起,我決想不到是因爲這樣。我以爲曼楨會因爲愧對世鈞而放棄這段愛情,難過了一天,我又重新打開這本書。在難過的同時,我在想,如果一個女子失去了清白,對愛情中的兩個人是一次重大考驗,男子如果是深愛就應該不顧一切地安慰女子,接受女子。反過來想如果男子無意識地做了對不起女子的事,又是否該原諒呢?對於我而言,我似乎無法接受一個不純潔的人,在我的愛情觀裏,一切都應是美好的,容不下一點瑕疵,或許我會選擇原諒。或許我會捨不得放下,但即使重新開始,這點瑕疵也會永遠留在心裏,不管這點瑕疵來自於誰。

但故事接下的情節在我意料之外,又不在我期待之中。曼楨並沒有像平凡女子一般去在乎這些,她只想迫切地逃脫,去告訴自己的愛人世鈞,去得到他的安慰。世鈞成了她活下去的希望與美好,現實是殘酷的,曼璐的所作所爲讓人憤懣,活生生分開了兩個人,毀了這段美好的愛情,其中的曲折不願再多說,最後曼璐的死,可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可惜的是豫謹,從始至終是一個好人,卻經歷了那麼多找到自己的最愛後,又遭受戰爭的摧殘,弄得家破人亡。故事的結局並沒有那麼悲慘,曼楨與世鈞一訴以往,緣散緣聚,命運的捉弄讓他們分開,又是命運的呼喚讓他們重逢,叔惠外國遊歷十餘載,所尋之人只不過是最初的翠芝,最終,他們都看懂彼此的心意卻又困於現實的現狀。白駒過隙,時間會抹平一切傷痛,剩下最初最美好的記憶,故人相縫,情愫猶在,不失爲一大幸事。

曼楨寫給世鉤的情書中有一段話恰恰說明了她的不凡:“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着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而曼楨確確實實在是等了,熱戀中等待,痛苦時等待,餘生都在等待。而反觀現實生活中異地的愛人們不也是總是在等待,兩地相隔,即使思念成疾,即使爲伊消得人憔悴,因爲一絲愛戀,因爲一點執念,他們選擇在歲月靜好中默默等待,當度過了漫長的相隔,便會是一生一世一雙人。曼楨和世鈞的錯過,很大原因是因爲外界的干擾,又或者是因爲那枚被扔掉的帶血的成指,或許是那不敢確定的腳步聲,或者是被撕毀的第二封書信,或者是被攔截的書信……那麼多的偶然錯過,令人惋惜。

這世間,找到一個愛的人不易,有什麼誤會不妨當面講清,有什麼痛苦當面訴說,就算是分別不妨當面告別。最後的分別或許會是餘生不再相見。

讀《半生緣》有感2

張愛玲,一個多情的女子,用每一篇文章都能展現出她那唯美的文筆,細膩的感情旋律,總會讓人不自禁的跟隨着她思路掀起自身的情感波浪。而正是爲此我才深深的被她的文風所折服。

第一次看到的張愛玲的書就是《半生緣》,以前偶爾聽到過同學講講裏面的情節而已,可能是因爲從未拜讀吧,所以感覺對自己沒有絲毫吸引力。一日舍友外出回來買了一本《半生緣》,百般無聊之際就拿來看看了,不到數頁我就幾乎“無法自拔”了,是的,就在此刻我喜歡上了這本書,我也對曾經並不熟悉的張愛玲頓生好感。

張愛玲以自己的生活及情感經歷爲原型成功地塑造了“顧曼楨”這個人物形象,以及對“沈世鈞”也是費了不少筆墨,可見他們倆就是該書的主要人物。

顧曼幀是個感性而又多情的女子,在面對自己的情感抉擇時她有時會顯得是那麼的脆弱:也許張豫瑾可以給她幸福,可她主動放棄了;也許沈世鈞可以給她幸福,但她錯過了本可以抓住的機會。當面對自己姐姐設陷玷污自己時,她顯示出來了自己的度量,她要顧全大局,因爲曾經爲了她及整個家庭姐姐犧牲過自己的幸福和青春,因而在內心就認爲自己對姐姐愧疚,沒有責怪的理由,所以即使知道了所有真相,她依然選擇原諒姐姐。我們會認爲她太過於倔強與寬容,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幸福,其實這樣的看法只能說明我們對她認識不夠,還沒有深入到她的內心世界,所以看不到那顆受傷並且流血的心。

若要了解《半生緣》,就要體會文中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其實,你會發現正是他們各異的性格特點才使文章更加吸引人,因爲這樣的文章可以使每個讀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角色,甚至是與自己的相似點。

我感覺在這書中張愛玲融入了自己的感傷,也展現了自己的性格特點。在顧曼幀與沈世鈞,李叔惠與石翠芝及交錯複雜的顧曼璐,張豫瑾,祝鴻才他們的交往及感情發展來看,她通過對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們進行勾畫,所具有現實意義也讓人體味到了世態炎涼。這與張愛玲當時所處的社會有着諸多的契合點。

著名學者,哥倫比亞教授夏志清曾這樣評價張愛玲:在文字上,在意象的.運用上,在人生觀察和透徹深刻方面,實在都不能同張愛玲相比。此言實不爲過,《半生緣》是一本通俗小說,但是張愛玲把它昇華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度。這些特點實在足以另一般作家汗顏。

品情感甜蜜酸澀,察世間歡聚悲離。《半生緣》用了寥寥篇幅向人們生動地展示了一個真實的社會和一個真實的張愛玲。

讀過她的書之後你也許會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深入到這個傳奇女子內心的最深處?

讀《半生緣》有感3

讀了《半生緣》之後,最讓我感觸的是,姐姐曼璐居然爲了留住一個男人的軀殼,出賣妹妹曼楨的肉體,讓所謂的姐夫鴻才玷污妹妹的清白。雖然姐姐爲了她們的家放棄了自己的前途,但是她也不能夠也沒有權利就毀掉妹妹的人生。如果沒有這件事,妹妹的人生將不會這麼曲折。但現實就是這樣殘忍。我們有時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人的一生遇到的事情總是不會按着你想着的那樣發展,總有一些你想不到,甚至不想發生的是發生。當這些不好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只得接受,重新整理自己解決,重新出發。妹妹後來懷孕了。當她知道這件事後,她的世界崩潰了。她是那麼的抓狂,好像瘋掉一樣。是啊,如果讓一個處在花樣年華的知識性女子,突然懷了一個孩子,而且那孩子的爹是自己的姐夫,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罪魁禍首是自己的親生姐姐,你說怎麼能讓人接受啊?

發生這件事後,她對他的愛情還是沒有放棄。她一直深愛着世均,世均也愛着她。當她在醫院生了那個孩子之後,她拼命想辦法逃離她姐姐和姐夫的控制,爲的就是要到南京找她的愛人。她追求愛情的勇氣是值得我們佩服的。想到我們爲了自己的一點尊嚴,而不能踏出第一步,曾經錯過了多少幸福。

但當時,兩人之間有愛還是不夠的。因爲當時兩人的結合不只是兩人在一起那麼簡單,而是講究門當戶對。門當戶對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特別是世均他是生在大家族。他們這對愛人可能從一開始就註定有情人不能鍾情眷屬的吧!還有多少人被這頑固的封建思想傷害啊?

最後世均與翠芝在一起了。他們的結合是受到各自家庭的贊同的。雖然他們沒有愛情,但是他們還是很相敬如賓的。那個時代年輕人的愛情差不多都是媒妁之言的,他們都身不由己,不得不接受。然後就這樣過一輩子。我們生活在21世紀是多麼幸福啊。我們是90後那就更幸福了。作爲90後,我們應該更珍惜我們所擁有的額,包括戀愛自由……

讀《半生緣》有感4

我是在書攤上邂逅了《半生緣》——張愛玲著名的一部小說,於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了。買下後,就迫不及待如癡如醉地看了起來。

書的開頭就是寫世鈞,曼楨與許家少爺叔惠見微妙的友誼關係。後來曼楨那爲養家而墮落紅塵的姐姐曼璐與奸商結婚後,因爲曼璐不能生育,夫妻關係不合,而鴻才又眷戀妻妹曼楨,於是陰險自私的姐姐曼璐就假裝害了重病,讓妹妹來看護,而讓鴻纔將其佔有,以將丈夫拴住。

後來曼璐真的得重病不愈而死,曼楨爲了兒子,不得已屈嫁鴻才。可憐世鈞不知道其中的緣由,苦苦等待,最後在家人的壓力下與自己不喜歡的翠芝結婚,但也破壞了叔惠與翠芝間那份之間隱藏了很久的感情。當等到十四年後的相遇,那份悽楚,悲涼,尤如秋日的落葉。但年的一切,也都一去不復返。

讀過後,我的新久久不能平靜。文XXX*有三個另人悲痛的遺憾。

一:父亡,而破壞了豫瑾與曼璐見純真的愛。

二:因爲身世差異,而使叔惠與翠芝有緣無份。

三:因姐夫與姐姐的陷害,與母親的怕事,終使世鈞與曼楨兩個相愛的人分隔兩地,有情人不能眷屬。

我好恨,恨顧老太太的息事寧人,膽小怕事,恨鴻才的陰險與姐姐曼璐的自私。我也恨封建社會不把女人當人的風氣,恨封建社會終人一生的吃人的禮數。

與封建社會相比,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我是個女孩子,我慶幸自己沒出生在那個吃人禮數的社會。

所以,我們應當珍惜黨與國家所給予我們現有的一切,珍惜好每一天,好好學習,爲建設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讀《半生緣》有感5

快樂和悲傷都是那麼簡單的事情,簡單到我可以不着一字就能盡得風流。而這其中的奧祕是我用了那麼長的時間才領悟到的,夢裏還是現實,我已分不太清。就像愛情,愛着的時間太長,回憶起來足夠一輩子品味。

緣分可遇不可求,遇到的太早或者太晚,愛情都不會有生根發芽的機會。《20xx》裏那個一言不發的機器人,她不是反應遲鈍了,而是她的心已經有了歸屬,你再努力,她能給你的也只有她的沉默和眼淚。那個想用十塊錢得到愛情的女子,青春嘩啦啦地流淌,一如她洗不盡的悲傷。

也許一開始的相愛是有原因的,可是隨着感情水漲船高般加深,你會忽視甚至淡忘原因,直至完全忘記。有一天忽然記起這個問題,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相愛,釋然而笑,原來根本沒有原因,只是我們相愛了,我們是彼此的世界。

在愛人溫柔的臂彎裏,一個親吻,一個擁抱,嚴寒的冬季裏也嗅得到甜美的花香。而微笑讓人如沐春風,剎那間的永恆。十指交叉的雙手勾勒出心底美好的漣漪,漣漪泛起臉上的紅暈,紅暈停留在臉頰遲遲不肯褪去。

愛的清泉裏,你儂我儂的流水,抵擋不住現實赤裸裸的阻擋分割。美好的一切總是太美太短暫,曇花一現,香消玉殞。若還不夠,風霜緊逼的現實,把你的一切幻想打消,哭喊,尖叫都沒有用,懦弱不是得到的只能是憐憫,而堅強才能擁有獨立和自由。

現實與夢想的差距,有時讓人難以置信,回顧自己的經歷猶如故事一般,可那真真實實地發生過,曲折坎坷,不正是人生的真實面貌。如今容貌不再姣好,站在小橋上獨自看着天邊,那緩緩而落的夕陽。

我們再一次相遇,相擁而泣,嘆息錯過的緣分,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我在你眼裏看到了,你在我這裏也得到了,我們不說但是都懂得的答案。我們揮手告別,不會再相見。在我轉身回望時你也同樣凝視着我,除了微笑,我們能給彼此的還是微笑。

原來我們相愛的時間只有三五年,可是卻感覺有三十年,五十年,一輩子。只是因爲那些日子裏有你,這些回憶,足夠我剩下的時間來回憶。

讀《半生緣》有感6

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希望擁有一份完美的幸福,總想時時、事事都隨人願,工作、金錢、家庭、房子等等,無不令人趨之若鶩。但是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是不會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生活好像在時時考驗着人們,打擊着人們的心靈,讓人感覺不到完美,就像俗語說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或許這就是生活給人們的令樣的美的享受吧。張愛玲的代表作《半生緣》,就是在字裏行間體現了這種令樣的美。

主人公沈世鈞和顧曼楨從相識、相愛到分手,讓讀者從一開始的興奮和祝福,到最後爲他們惋惜、痛惜,讀者會隨着故事情節的變化心懸此間。相愛時她在他眼中是一個溫柔美麗可以相伴一生的人,他在她眼中是一個溫厚善良可以託付終身的伴侶,然而命運卻和他們開起了玩笑,天性單純的顧曼楨被別有用心的姐姐設計殘害,落得個受辱、關押的境地,而沈世鈞多次尋找未果又在聽信顧曼楨與別人結婚的謠言下匆匆與不喜歡的人走上了婚姻的殿堂,過着平俗的生活。極度失落的他隨工作取得成就依然放不下那曾經的一份純情,直到十幾年後真相大白卻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時間是殘酷的,生活是蒼涼的,一生的情半生的緣也只能在蒼涼中變得了無痕跡。小說的最後作者在有意無意之中又將那羣十多年前的故人安排在不同的場合下再次相遇,所不同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面對曾經,唯有仰天嘆息此情可待成追憶吧。

是的,生活中殘缺時時存在,就看人們如何去面對了。就像有人喜歡初生的朝陽,認爲它代表着新生和希望,但是有的人卻喜歡夕陽西下的餘輝,因爲它好像自己此時的心境。有人偏愛秋那豐收的碩果,有人卻認爲秋天帶來的是淒涼……不同的心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張愛玲的就給人一種殘缺的美的感受。雖然讀起來有時感受到隱隱的心痛,心底的那種異樣的感受卻是不足與明言道出的,這也是一種令樣的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