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大綱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位益友;讀一本好書就如擁有一片燦爛的天空;讀一本好書就似給人生增添了一份充實。在寒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悲慘世界》。

它曾被哈佛大學113位教授推薦爲最有影響書之一,它在世界文學名著寶庫中佔了一席之地,它被譽爲人間苦難的“百科全書”。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可悲的法國社會下層人物的生活——因報答姐姐養育之恩卻爲飢餓偷麪包成爲苦役犯的冉阿讓;因窮困潦倒成爲娼妓的芳汀;因母親經濟匱乏被寄養的小女孩珂賽特……雖然他們身份及其卑微,但是他們卻有着無比崇高的精神,是這唯一的力量使他們度過了這困難的一生。終於,冉阿讓的靈魂受到神的洗禮後,爲社會盡了一份微薄之力。

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傾灑了許多筆墨寫悲慘的生活,到我卻在其中體會出一種對自由和幸福的嚮往;對他人的愛惜和對未來的憧憬,但更多流露出對他人幫助的樂趣。

曾有一件事如今回想起來令我後悔莫及:一天中午,我和別人發生了嘴角,怒氣衝衝的我回到座位,低頭不語。突然,好友小玲的聲音在耳邊浮現。“小雯,你有沒有紙巾?我的手指出血了。”我摸了摸口袋裏的紙巾,隨口說了一句:“沒有!”我看着她默默離去的背影,卻無動於衷,更沒有想衝上去的假想。我卻很冷血地想:小玲你也真是的,看到我正生氣,一句慰問的話都沒有,現在又想問我借東西,沒門!我的手緊緊地抓住那張紙巾。過了一會兒,我拔出手,發現手上沾滿了水珠。又感覺所有人的目光都齊刷刷的朝我看來,周圍溢出尷尬的氣氛。我看了周圍一圈後,把目光投向小玲臉上,小玲馬上躲避我的目光,低頭奮筆疾書起來……但鮮紅的血依然流下來,闖進我的視線,我卻當做沒看見,繼續做我的事。這件事慢慢在別人的腦海裏卸去,而我卻記憶猶新,比起冉阿讓當馬德蘭市長爲民除憂、幫助人民,我感到十分羞慚,我只是一個冷血動物,面對朋友請求都拒絕的無用之才。但雨果告訴我“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2

在《悲慘世界》中,我不僅看到了惡社會對人性的摧殘,也看到了“愛”對於社會的重要性。我很慶幸自己能生活在如此美好的一個時代,在這樣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成長,我覺得無比幸福。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3

雨果說:“社會上的一切善行義舉,都是科學、文學、藝術和教育放射的光芒。”這既是對以往人類道德史的總結,又是對現今社會道德建設的規諫。讀後感.今天我們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就不能單靠理論說教,而要通過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實踐的探索,文學作品的欣賞,藝術活動的薰陶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落實以德治國的方略,就要以科學的理論引導人,以優美的作品感染人,以良好的榜樣鼓舞人。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4

雨果說:“生活、不幸、孤獨、遺棄、窮困,無一不是戰場,無一不產生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著名的英雄更偉大。”冉阿讓就是這樣一個無名英雄,他就是這黑暗世界裏的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了身邊的人,等自己燃盡時卻只想飄散在風中,用盡最後一點溫暖。

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着,廝殺着,這就是我們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也許悲慘還會繼續,但要相信,當社會的太陽墜落時,光明總會從心底升起,照亮太陽照不到的角落。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5

讀了《悲慘世界》,掩書沉思,這本書把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當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嫌疑與鄙視時,善良的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主教不僅沒怪罪冉阿讓,反而將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將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主教的舉動感動了冉阿讓,讓他在善與惡的徘徊中選擇了毅然選擇了善。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讓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後來冉阿讓因樂於助人,得到了市民的愛戴。也得到與囚犯天壤之別的稱號——市長。這時我既感動又欣喜。畢竟好心有好報啊。這一切,無疑讓我們想到了那書中德納第與他的妻子,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令人厭惡。他們爲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小女孩柯塞特受盡了他們的欺凌,他們待柯塞特很不好,整天叫柯塞特做這做那還不給他穿好吃飽。並且一個勁兒的向柯塞特的母親要錢。母親本來就很貧苦,但是她爲了女兒能過好日子,儘量滿足德納夫婦的要求。

這是人性多麼鮮明的對比啊,一種人總是刻意僞裝,但都將會被識破,因爲虛僞不可能永久,而另外一種人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正義、寬容的高尚情操,願我們身邊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裏來。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6

《悲慘世界》一書讀完後,整個人陷入了一陣難以言明的感動,我被主人公冉阿讓的偉大精神所深深折服。

冉阿讓:做爲本書的主角,他的經歷非常曲折。有煉獄般的監獄生活,有渾渾噩噩的流浪,有功成名就的當市長的時期,有被追殺的逃亡時期,有隱居的時期。他本是一個普通的`市民,因爲家境所迫,偷了一個麪包,而被關監獄9年。他本是個無罪的人,卻被黑暗的現實所毀滅。多年的痛苦的監獄生活讓他幾乎成爲野獸而失去人性。後來他越獄了。他穿的破破爛爛地走在城鎮的街道上,所有看到他的人都躲避着他,視他爲細菌瘟疫一般,沒有一點吃的和留宿。直到到了涅迪主教的家。涅迪主教仁慈地對待了他。當他晚上在涅迪主教家裏夜晚留宿時,他居然想要殺了熟睡的涅迪主教,爲的是偷走他家的銀燭臺和盤子。但是最後主教寬恕了他。放走了他。後來他當了某市的市長,得到了人民的尊敬。他也爲市民做了許多貢獻,受到人們尊敬。但是警察沙威卻不能放過他。成爲市長的冉阿讓被稱做馬德蘭先生。他非常正直仁愛。他就了落魄的女人芳汀,最後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最後都做着正義的事情。對於這點,我非常尊重。一個人能不爲自己的利益而把一切奉獻給他人,這是很偉大的。冉阿讓的身上透出一種魅力,一種讓人佩服的道德。

從一個犯人到一個讓人尊敬的善良的爲別人服務的高尚的人,冉阿讓做出了這種轉變。這體現出一種人文精神,是對人性道德的歌頌。

然而這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卻能把荒蕪慘淡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更讓我爲雨果這位文學巨匠寫上佩服二字,不得不感嘆當時階級的社會對待窮人的殘暴;也感嘆當時法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感嘆人們你與我詐的陰險;更感嘆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爲了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做出的偉大犧牲,那些心中充滿愛和希望的人。

作者雨果把法國底層人民的苦難,歸之於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整部小說的目的在於揭露這種社會壓迫如何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且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在《悲慘世界》這本書裏,深刻體現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時又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強烈的不甘和抗議。

但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像主教般光明的使者,傳遞無私、善良的精神,讓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中來。這個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個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和諧平等的社會。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7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神聖的精神,他都具備。”這是在小說的末尾,青年人馬裏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後對他發出的評價。的確,冉阿讓就是這樣“爲自己想得少,爲他人想得多”的一個人。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讓揹着在戰鬥身負重傷的青年人馬裏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認爲他殺人越貨的柺子德納第與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終保持鎮定,並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則,最後成功送馬裏尤斯到其爺爺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爲感動,羞愧難當而跳河自殺。

常理來看,冉阿讓完全可以不去救馬裏尤斯,因爲馬裏尤斯可是那個勾引自己“女兒”的不良青年,更何況此人是自願參加學生起義,他最後的死活與冉阿讓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冉阿讓毅然決定扛起小夥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着馬裏尤斯在下水道中緩緩前行。此刻他忘了自己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個老人,爲了救助一個青年,甚至是一個自己曾經討厭的青年,竟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全心全意地幫他。而且他在幫助的時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誤解,可是他用坦蕩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誤解,永不放棄地堅持走到了最後。多麼無私,多麼寬容,多麼偉大!

在那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裏,冉阿讓在這個社會裏曾經因飢餓偷麪包而犯下了時代性錯誤,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墮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禮下改過自新並積極的服務社會。這充分的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最高等的改造就是一個人良知的喚醒。所以犯了錯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決心改。另外,冉阿讓的高尚品質源於他碰到了高尚的人來指點迷津,並且能夠堅持用自己的良知去不斷地服務他人與寬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人難。冉阿讓不失信於人而去養活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孩珂賽特並且視其爲親生女兒,冒着生命危險救活青年馬裏尤斯,一次次地原諒一直追殺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堅持”爲他人着想的精神最爲難能可貴。

雖然說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對比,不過,我們何嘗不可以以他爲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裏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並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一定會成爲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作文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8

暑假期間,我 閱讀了法國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 》,不禁感溉萬千。

這是一部集浪漫 主義與現實 主義幹一體的藝術 精品。它通過理想 化的情節塑造理想化的人物 ,同時又準確、完整地再現了從滑鐵盧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的史實。小說枝葉繁複,但中心始終不變: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 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 的黑暗 。在作者筆下,他企盼用博愛、仁慈、善良 來改變 這個悲慘世界。

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讓一生飽受苦難 ,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脫胎換骨,變得善良、仁慈和寬容 。臨終前,他不僅不埋怨上天不公,白己的命運坎坷,還認爲自己 是幸福 的。在我看來,認爲白己幸福的人,實際上就是最幸福的人。 當今世界,“仇富”和“嫌貧”是兩個負面的社會現象。正如企業家魯冠球所說:“‘仇富’和‘嫌貧’,是一對孿生兄弟 。要通過努力 ,使‘仇富’者找不到社會共鳴點,讓‘嫌貧’者找不到生存 上壤。”就拿我國來說,富的地方是真富,富得流油,窮的地方是真窮,連溫飽都成問題。如果 我們的富豪能像冉阿讓一樣多出資救濟窮人,就算有個別人依然“仇富”,但沒有社會共鳴點,一個巴掌又能拍出多大的聲兒來呢?富人救濟窮人,幫助 開發貧困地區,如此一來,貧困地區富有了,窮人也變成富翁了,世上沒有窮人了,“嫌貧”者沒有了“生存土壤”,自然就銷聲匿跡了。(讀後感 )

德國社會學家內爾伯恩曾說過:“超凡的快樂 讓我們熱愛世界,巨大的悲痛讓我們理解 世界。‘冉阿讓曾有過無比快樂的時光 ,所以,他熱愛這個現實的世界。

當然,文中也有許多令人厭惡的反面角色 ,如德納第夫婦和警官沙威等。正因爲有他們的襯托和對比,才顯示出冉阿讓等人是多麼的崇高和偉大。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9

很久以前就聽說過《悲慘世界》這本世界名著,可是許多年來卻沒有讀過。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受傳統思想影響,對西方文化深有排斥。二是經濟拮据,即使買書也得秉承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原則。有機會看到這本書,也是佔了兒子的光。一本書,兩人看,最起碼不算吃虧!由於是精簡版,我用兩天時間就看了一遍。不得不說,這本書改變了我對西方文化的傳統認識,尤其是小說主人公冉阿讓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讓我終身難忘。

我不知道作者爲什麼要用《悲慘世界》來給這本書命名。是的,如果單從故事人物的現實遭遇來衡量,確實是悲慘了點。但是冉阿讓在當時極度黑暗的社會下能夠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仁慈、善良、博愛、寬容的精神重新喚回身邊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良知,可見冉阿讓並不悲慘,他是精神的富有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出獄後不被社會所接受,處處受到排斥和歧視,從而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在主教寬厚仁慈的的感化下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他隱姓埋名,憑着自己的努力發家致富,然後出任市長。不管人生境況如何變化,他卻始終不忘主教的教誨,爲自己考慮的少,爲別人考慮的多。他創辦學校、招收無家可歸的窮人做工、投身慈善事業、幫助身邊的每個人,爲當地經濟繁榮做出了貢獻。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將是冉阿讓之福,也是當地老百姓之福。可是,人生沒有如果,冉阿讓的身份遭到了警察沙威的懷疑。當他從沙威口中得知有個叫商馬第的人被誤認爲是自己將要開庭受審時,內心雖然備受煎熬,但還是捨棄榮華富貴,坦然面對將要再次坐牢的事實。他的再次越獄也是爲了兌現在芳汀面前許下的諾言,要把珂賽特撫養長大。可是在未來漫長的生活中卻要在沙威的追蹤下東躲西藏,惶惶終日。革命的起義者安灼拉要殺掉沙威時,冉阿讓主動請纓接受了這個差事,並以德報怨,爲其鬆了綁,放了行。不得不說,沙威是個忠於職守的好警察,只是生錯了年代。他的跳江自殺,也是在冉阿讓善的感召下,做出的一種自我救贖的選擇。

如果說當初冉阿讓對珂賽特的關愛是出於同情憐憫,那麼在多年相依爲命的生活中,他對珂賽特的感情卻已超越了父女之情。他把她看成自己的全部,不能想象沒有她的日子將怎麼渡過。但珂賽特卻和馬呂斯相愛了,這讓冉阿讓再度陷入痛苦之中。經過一番心靈的煎熬,他再一次選擇犧牲自己,在心愛的女兒和女兒的幸福之間選擇了後者。

冉阿讓去了,他的一生是悲苦的。但他的人格在坎坷生活的磨練中得到了昇華,他是精神的富有者。在我們這個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年代,冉阿讓的精神同樣值得我們學習。當我們被社會上的一些爾虞我詐、唯利是圖所迷惑,當我們爲生活中的一些不公、不滿而彷徨時。不妨看看《悲慘世界》這本書,從冉阿讓身上尋找一些有益的東西,做個精神的富有者。

有關悲慘世界的讀後感10

悲慘世界描述的背景是英勇無比的法國大革命爆發,結束,拿破崙革命繼而結束波旁王朝復辟的這段時間,這段革命帶來了自由和民權的精神,但是激進的毫無方向的無政府狀態以及之後的王朝復辟卻給人民帶來了一個生活貧困,精神黑暗的年代。

小時候看過這部電影,對主人公冉阿讓有種深切的同情和崇拜,現在拜讀作品,在作者的宏偉鋪敘之下,人生的苦難,人心向善的精神在劇情不斷地衝突中展現,每個人物都如同刻畫在你心上,他們的經歷和思想讓你心頭陣痛。

冉阿讓一個因爲飢餓偷了麪包被抓去坐牢的人,越獄3次卻從此失去所有的親人,釋放後被善良的主教感動從此找到良心的皈依。原是無知的飢餓的小混混,最後臨死之時他得到的是天使微笑的滿滿的幸福。終其一生都在逃避警察的追捕,逃離苦役犯的罪名,但是無論在多危難的關頭,他都沒有逃離主教帶給他的善的牽引。最終他救了那個盡忠職守守護封建王權的警察沙威,而沙威用盡一生追捕的人竟然成了他的救命恩人,只有渾濁的塞納河能夠解答沙威的矛盾,所以他投河自盡以殉職來表達他對封建王朝的懷疑和對自己職業的懷疑。冉阿讓用盡力氣救了他心愛的收養的女兒的戀人,只因爲他要讓珂賽特幸福,尤其是他揹負着珂賽特母親的苦難。這位母親用最青春的年華賦予巴黎青年最好的愛,卻留給自己無限的苦難,她用美麗的秀髮和牙齒換取女兒的平安,潦倒的生活只有在生命最後幾天遇上了當時作爲市長的冉阿讓才帶給她一線可以見到女兒的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對任何一個母親不敬,哪怕她出身和職業有多麼低賤。揹負着一個母親的苦難和責任,冉阿讓從無賴的家裏救出了小珂賽特並與之相依爲命,人生因爲有了這份深沉的愛而變得充滿歡欣,讓珂賽特幸福的過程就是他最大的快樂。雖然當他親手把珂賽特交給馬呂斯作爲妻子的時候,他已經風燭殘年,一下子老去。

書裏大部分描寫的都是窮人,不同的窮人,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用浪漫的手法表達了現實的殘酷。無賴般的窮人躲在最陰沉骯髒的地方,行爲如同鼠耗,思想如同螻蟻,他們確實成爲社會的渣滓,在黑暗中生存着。普通的窮人挨餓受凍,7歲的小孩照顧5歲的弟弟,成爲社會的棄兒,任其自身自滅。也有爲了那些許美好的愛,獻出生命的窮苦姑娘,外表髒的像塊破布,用魯莽的做法獻出像鮮花一樣純潔的內心。每個人,彷彿心上的釘子,他們的命運刺在這黑暗現實中,讓人無法安心。

唯有戰爭才能解脫那些苦難,哪怕流血受傷的痛苦也比生活的痛苦要來的強。代表着年輕而高貴的理想者的馬呂斯以及那些渴望解脫苦難的各種階層的人都在戰爭中用鮮血像命運挑戰,無論結局,甚至已經不知道是爲了什麼的流派,哪怕是戰敗的,也是高貴而值得去做的。戰爭的開始,苦難的終結,人性在這裏結成正果。

這是一片黑暗之地,種植罌立遍地食人花,但淤泥深淵中依然有百合的清香和玫瑰的芬芳。從一開始主教的思想就指引着全篇的精神所在,而冉阿讓便是那最好的執行者,彷彿殉道者用善良和責任保護着所有該保護的人,在他死後的墓碑上刻着:他活着,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閤眼,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規律,晝來夜去,也同樣是這種道理。

悲慘世界,正如書名一樣,描述的是一個充斥着悲慘命運的社會,或許對我們現實社會毫無意義,看此書,只是讓你受到心靈的震撼,讓你懂得該尊敬什麼樣的人,瞭解人性在窮困面前會變成什麼樣子,或許你也可以試着想想如果你是他會怎麼樣。

致尊敬的冉阿讓先生,致寫盡這個社會變革和人情性靈的雨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