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京華春夢》有感:浮華但卻並不一定若夢大綱

讀《京華春夢》有感:浮華但卻並不一定若夢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初讀《京華煙雲》,七八年前,校園時代,偶從圖書館借得,繁體豎排版面,初翻時十字中只識得四五,但情節實在太吸引人,於是一行行“猜”下去,待到一週後讀到結局,這些繁體字竟已識得十之八九,實屬意外的收穫。那份驚喜,至今仍記憶猶新。

讀《京華春夢》有感:浮華但卻並不一定若夢

再讀《京華煙雲》,冬日閒時,休假在家,網絡電子版,兩日便讀罷。

時光不同,場景不同,心境亦不同,但相同的是書太精彩,令我不由得一頁頁不停地翻下去,然後,掩卷回味許久。

初讀時,剛一翻開書頁,那張繁複的人物表就令人聯想起同樣是人物浩浩蕩蕩的《紅樓夢》來。《京華煙雲》素有民國版《紅樓夢》之稱,而林語堂先生的初衷也是想要翻譯《紅樓夢》,因故未譯成,決定仿照其結構寫作一部長篇小說。因而書裏的人物、場景多少帶有《紅樓夢》的影子,比較典型的是紅玉幾乎便是翻版的黛玉,一樣的才華橫溢、沉鬱與悽美,陳列木蘭嫁妝那段也讓人想起黑山村烏莊頭向賈府敬獻年貨的那張禮單。

重讀時,我卻有了不同的感受。據說寫到紅玉的死去,林老先生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淚所寫成,今流淚,必至文也。”紅玉在作者心中有着極強的象徵意義,她是濃縮了的《紅樓夢》。假如小說至紅玉死去便完結,那麼這本書也算是一本臨摹得很成功的民國版《紅樓夢》,但林老先生並未停筆,而是把故事放進了一個洶涌澎湃的抗日場景中去昇華。要讓一隻魚鮮活起來,溯游、跳躍,就把它放入一條奔流的河水中而不是狹小的魚缸裏。因此在這樣一個風雲激盪的民國背景中,人物在經歷磨難後轉變,重塑,變得更加豐滿而立體。木蘭也由一位富家千金轉變爲普通民衆中的一員,但內心的充盈卻讓人物更加趨於完美。

小說的後半部無疑是成功的,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中,它激盪、振奮着人心,呈現出史詩般的厚重感。

林老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書評中寫道“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後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後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雲,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浮生若夢”是此書的主旨。”這似乎也是我初讀時的感受。家庭的.興衰變遷,歷史的風起雲涌,似乎是都是瞬息萬變,所以我更喜歡郁達夫之子鬱飛先生所譯的《瞬息煙雲》書名。

但重讀時,我更關注於書的後半部。當木蘭問父親中國能作戰嗎?姚老先生的回答極有深意,他說:“你問曼娘。曼娘若說中國非打不可,中國就會贏的。曼娘若說中國千萬不要打,中國就會輸的。”曼娘代表的是中國最柔弱的百姓,民心所向,輸贏自見;阿滿是千萬熱血青年中的一員,她死時木蘭作爲母親的那種傷心,象徵着失去衆多兒女的中國母親的傷痛;書中還有一處很出彩的地方,便是牛素雲最後竟是爲了中國死在日本人的槍下,在連她都能同仇敵愾,戰爭勝利的曙光似乎更加明亮了;及至故事的結尾,“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鄉”讓人陡然震撼,木蘭的形象漸漸淡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時代的崢嶸,民族的堅毅,無數人羣的往來奔赴,此時,還如何能平靜平淡得“浮生若夢”呢?

厚重的歷史,激盪的情節,鮮活的人性,成就了這部恢宏壯麗的鉅著。當所有的人物在那段民族苦難與鬥爭中碰撞,讀者心中的民族意識被紛紛喚醒,不由得心懸了三分,和人物一起吶喊,感悟到的絕不僅僅是如夢般煙雲散盡的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