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家》《春》《秋》有感

讀《家》《春》《秋》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尤其值得一看的。他通過對一個家族興衰的敘述,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點兒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

讀《家》《春》《秋》有感

那是一個臨於破曉的時代,是一個薄近黎明的社會,傳統封建與創新進步進行着抗爭。正是新舊過渡的時候,這就如同畫作中白向黑過渡時產生的灰,它不如黑白般顯明,但卻不可缺少。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家大少爺高覺新。我認爲他象徵了新舊交替時代的半個犧牲品。爲什麼是半個呢?因爲在《秋》的末尾並未說明覺新的最終命運,僅說“我請讀者記住他自己的那句話‘我的上進之心並未死去’”或許他會向封建屈服,又或許他能追趕上新時代,不論如何,他的上進心是熠熠生輝的,沒有讓他淪爲封建的階下囚。

看到覺新的一段人生,我不禁憶起魯迅先生對於孔乙己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對於覺新,我對他更多的是同情。處在那樣一個特殊時期,我不知當時的人們是否會偶覺恍惚,是否會有人念及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情?前方是黑暗的未知,背後是光明的深淵,有多少人克服恐懼走向前方,又有多少人向恐懼稱臣,只能待於原地或墜落身後的無底淵?覺新就是在這新與舊、白與黑、生與死之間掙扎。他身爲長子,就註定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去繼承家業,處理人情世故。他的老一輩都已被封建制度腐朽,同輩與年輕一輩的命運只因了那特殊的氣氛環境,覺慧、覺民、琴以及淑華、報社的同志都躋身黑暗,終究走上了新路見了光明;也有梅、大少奶、鳴鳳、淑貞、蕙被迫走向了看似光明,實則落後復古的路,面對的確是永遠的黑暗。那是一段艱難困苦的歲月,讓人想不明白,究竟過了多少個那樣的日子,一個社會纔有了全新的面貌?

我敬佩覺民覺慧的勇敢上進,另一方面,覺新的忍耐與生活對他的壓迫更令我感懷。是我太感情用事,還不能夠明辨世事吧?在很多人眼中,覺新該是改革中的怯懦者的形象,可在我心中,除開那的確有的怯懦與固執外,我對覺新還懷着同情與悲憫。我見了他的幾個叔叔阿姨(文中爲其阿爸阿媽)對他的恭維與爲維護自己利益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見了他的作揖主義;也見了他幾次在弟弟的.激勵下決心進步,卻又被塵間繁雜拖入泥潭;還有他爲了維繫家族、照顧家人所受的委屈;他無數次被命運捉弄,痛失至親後在深夜失聲哽咽;他甚至連唯一的兒子海臣也失去了……世間苦難千千萬,但如覺新般接二連三地遭受厄運,人們不免爲之唏噓。覺新,無數次捧起進步書籍閱覽,在剛蓄集一絲力量後,卻無奈被“打回原形”。在時間的長河中,總有驚濤拍浪打在覺新的天空,但正如詩人普希金所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覺新的世界終將雨過天晴。最後,高家散了,各自的新生活也就此開啓。選擇新路的人解鎖了新的社會。

覺新的淚水、那一代人的淚水都會在新社會的春天裏化作汩汩溪水推動發展、孕育新生。還有那發自心底的聲音“我的上進心並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