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國家與革命》讀後感

《國家與革命》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寫的一部關於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國家與革命》讀後感,歡迎閱讀參考!

《國家與革命》讀後感

  《國家與革命》讀後感篇1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系統闡述和發揮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重要著作。

《國家與革命》寫於1917年8-9月,1918年5月出版。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內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壟斷代替了自由競爭,加深和激化了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帝國主義時代迅速發展起來的社會生產力和高度集中地壟斷經濟形勢,爲社會主義的到來創造了物質前提。正如列寧所說,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

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加速和加劇了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國家政權與壟斷資本日益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加重了對勞動羣衆的壓迫和剝削。戰爭給各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給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迫使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奮起進行反抗對壟斷資本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戰爭的鬥爭,歐洲許多國家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形勢。革命高潮的到來,把革命的問題——國家政權問題提上了日程。

恩格斯在總結他所作的歷史的分析時說:“國家絕不是從外部強加於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也不像黑格爾所斷言的是倫理觀念的現實,理性的形象和現實。列寧說,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爲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爲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鬥爭中吧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一種表面上站在社會之上的力量來抑制衝突,把衝突保持在秩序的範圍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居於社會之上並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這一段話十分清楚的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的歷史作用和意義這一問題的基本思想。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不能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 爲了捍衛和恢復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正確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從1916年秋開始,列寧就着手系統的研究國家問題,《國家與革命》就應運而生了。

  《國家與革命》讀後感篇2

大家好,我是沈華鈞。今天我分享的是列寧-《國家與革命》讀後感。這本書是飲譽世界的政治學名著之一,立足於20世界初頁俄國革命的實踐,總結了歐洲革命特別是俄國革命的經驗,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有關國家與革命相關的理論。

這本書的內涵非常豐富,由於時間問題,我主要分享我在讀後總結出的一條邏輯線,分別是列寧眼中的國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國家的消亡。本次分享是我個人在讀後的總結歸納,各位同學如果覺得有不妥之處,歡迎隨時指出,我們一起探討,我堅信,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首先,我們先看列寧關於國家這個概念的討論。國家不是從就有的,曾經有過不需要國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國家和國家權力爲何物的社會,比如說氏族社會。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必然使社會分裂成階級的時候,國家就由於這種分裂而成爲必要了。歷史上,曾經有過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那麼結合列寧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是帝國資本主義時代。階層的分裂也就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間的剝削與鬥爭。在馬克思看,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而具體的壓迫手段,也就是國家工具可以有軍隊、監獄、銀行等等。而這種工具的目的是建立一種秩序抑制階級衝突,使這種壓迫合法化、固定化。說到這裏,關於國家這個概念的理解,推薦大家閱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國家的起》。

因此,總結看,在列寧眼中,資本主義國家這個名詞,其實是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工具的代名詞。所以被剝削的無產階級,渴望革命,渴望建立政權,消滅剝削。

那麼,談到革命。在這本書中,無產階級革命有兩層內涵。其一是通過暴力手段,而且也只能通過暴力手段,武力奪得政權,這也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其二,也是更深遠的一步,是無產階級要通過制度化的手段,徹底打碎打破國家機器。這句話怎麼理解呢?無產階級革命的對象是誰,自然是剝削他們的人,也就是資產階級。那麼,如何保證無產階級政權穩固後,避免剝削這種情況發生呢?列寧分析到,剝削自於資本,而在政治上,體現在武裝力量和特權上。因此,打碎國家機器的第一步,就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軍隊問題,二是國家官吏問題。一個是暴力機關,一個是特權階層。通過這兩步,徹底打碎打破國家機器。列寧在這裏舉了巴黎公社的例子,關於軍隊,巴黎公社的做法是廢除常備軍,而代以武裝的人民。關於國家官吏,公社的市政委員是普選選出,只對選民負責,隨時可以罷免,而且只能領取相當於工人工資的報酬。這樣的做法,是免除了國家官吏的政治職能,使他們變成了隨時可能被罷免的國家僱員。這兩大措施,在列寧看,核心是消除特權,進而消除資本,消滅剝削。沒有了剝削,沒有了壓迫,自然就革了國家機器的命。

最後一點,是國家的消亡。我的理解是,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剝削關係的消亡,導致國家這個機器的消亡。無產階級革命,是對剝削階級的革命。最廣大的人民羣衆享有了政治權利、經濟權利。人們既然擺脫了資本主義奴隸制,擺脫了資本主義剝削所造成的無數殘暴、野蠻、荒謬和醜惡,也就會逐漸習慣於遵守多少世紀以人們就知道的、千百年一切行爲守則上反覆提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強制,不需要服從,從服從到習慣,再不需要所謂國家這種強力機關的特殊機構。沒有了這些需求,國家機器職能的消失,也就帶了國家這種統治階級的強制性手段的自然消亡。

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國家與革命》這本書裏面的一條邏輯思路。國家的概念,革命的概念,以及國家與革命的結果——國家的.消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國家這個概念的理解,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雙重內涵。這兩點解決後,國家消亡這個列寧口中看似拗口的結論,也就逐漸清晰易懂了。

我的分享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國家與革命》讀後感篇3

在第一章中,列寧依據馬克思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國家學說,從國家的產生、特徵及其作用等方面論述了國家的本質和消亡等重要問題,批判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在國家問題上的謬論。

第二章,列寧論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至1851年革命前後,關於無產階級必須用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物產階級專政的思想,批判了機會主義對這一光輝思想的歪曲。

第三章,列寧論述了馬克思對1871年巴黎公社經驗的分析和總結,批判了機會主義分子對公社經驗的歪曲,發揮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巴黎公社式的無產階級國家代替舊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思想。

第四章,列寧依據恩格斯在幾篇著作中對巴黎公社的革命經驗的補充說明,進一步闡明瞭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第五章,列寧論述了共產主義發展和國家消亡的關係。論證了“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度”、“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三個時期的國家的存在,正在消亡和最後消亡的必然性。

第六章,列寧主要揭露和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漢諾夫之流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背叛,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同修正主義在國家問題上的根本分歧。

關於國家自行消亡這一論斷的感想:國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這一原理同樣遭到機會主義者最粗暴的歪曲。在他們看來,既然國家是“自行消亡”的。列寧完整的引述了恩格斯的著名論述並做了詳細的分析。列寧指出,恩格斯說的“自行消亡”是指社會主義革命以後無產階級國家制度殘餘,資產階級國家是不會自行消亡的,而是由無產階級在革命中消亡的。這個革命以後自行消亡的是無產階級國家。因爲資產階級國家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實行正壓的特殊力量,要使它轉變由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實行鎮壓的特殊力量,這樣一種更替是絕不能通過自行消亡來實現的。列寧着重闡述了國家自行消亡與暴力革命之間的關係,強調指出,恩格斯對暴力革命的作用的論述同國家自行消亡的理論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是構成一個嚴密的整體的。

最後,在列寧寫作這本著作以後的這90餘年裏,資本主義的這些新的發展、新的變化是列寧沒有估計到的也是列寧不可估計到的,我們要客觀的、歷史的看待這一論斷,我們不能因爲現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調整就否認20世紀初資本主義曾經出現過的垂死狀態。所以,列寧的這一論斷在當時是正確的,在現在同樣具有偉大的意義。

  《國家與革命》讀後感篇4

國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證明,國家已經成爲了人類社會的細胞,它不僅具有解決階級矛盾的功能,而且對於調解世界各地區和民族的紛爭、維持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發揮着重要作用。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階級的劃分和階級鬥爭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樣分明和尖銳,而民族與宗教之間的矛盾日益顯現和激化,貧富之間的差距又進一步加深了民族與地區間矛盾的程度。因此,僅僅把是否存在階級和階級壓迫作爲“國家消亡”的唯一條件,顯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況。我甚至認爲,即使是到達了完全消除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無階級社會,民族與宗教的差異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於階級的出現而出現的,生產資料的國有化可能導致階級的消滅,但並不會導致民族與宗教的消滅。因此,國家對於調解民族與宗教矛盾的社會功能將會長期存在。

新中國已經成立了半個多世紀,我們都認爲我國已經不存在階級和階級壓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國家機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隨着改革開放和與國際社會的“接軌”,我國現在的社會秩序不是在好轉,而是在惡化。腐敗問題、黃賭毒問題、失業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邪教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都比“文革”以前嚴重。所以,國家機器只能加強。當然,在處理不同矛盾時要採取不同的方式。對於必須鎮壓的要堅決鎮壓,而對於民族矛盾、宗教問題,要採取適當的方式解決。否則將可能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甚至會導致國家的分裂。

國家只是一種社會形態,他可以爲階級壓迫服務,也可以爲維護社會公平服務。過去,我們認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應當在多個國家同時出現;但歷史證明在一個國家單獨實現公有制社會是完全可能的。香港迴歸祖國後,我們還實現了“一國兩制”的構想,這對臺北也適用,但前提是國家的統一。中國的革命實踐證明,國家的組織形態可以爲不同的意識形態服務,也可以使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平共處,公平競爭。可見,國家只是管理社會秩序的工具,只要運用得當,它對於任何社會制度都可以是有益的和適用的。因此,認爲國家對於共產主義社會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害的,這種觀點也是偏激的,它無異於把未來共產主義與原始共產主義相混淆。

理論只有被實踐所驗證才能具有生命力。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它固然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也往往會脫離理論家所劃定的軌跡向另一個方向發展。我們今天發生的許多事情,馬克思和列寧也無法預見得到。因此,用與時俱進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繼承和發展前人的精神遺產,纔是正確的。如果把前人所說過的每一句話都當成“聖經”,那我們今天就什麼事都不要做了。

“一國兩制”的構想從來沒有人提出過,領導人不僅敢想,而且敢做。我們應當學習他的政治勇氣,用鮮活的實踐成果,來豐富革命理論的百果園。

  《國家與革命》讀後感篇5

列寧——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把自己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革命事業的無產階級的領袖,他寫過很多著作被人們所熟讀。筆者拜讀了《國家與革命》這本書,深刻感受到列寧的革命精神,爲無產階級奪得政權以及人類的解放所作出的努力。 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9月)寫的系統的闡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著作。十月革命也稱布爾什維克革命,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聯合貧困農民所共同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隨着資本主義的日益發展,對農民和工人越來越嚴重的剝削和壓迫,生產資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資產階級內部的黑暗與勾結…..各種矛盾激增,推動了階級鬥爭的爆發,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無產階級革命條件變得越發成熟。我們都知道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因此必須要以正確的態度看待國家問題,事實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對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列寧的《國家與革命》隨之誕生,比較系統的描述了馬克思主義對待國家問題的著作。

掌握了該著作的寫作背景才能夠置身當時的社會環境去感知作者的寫作情懷,通過理解他的寫作語言,方式與結構,纔可以真正的體會作者的思想。下面筆者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理解和認知。

 一、 對各部分的內容作出介紹,並探析各部分之間展開的邏輯跟據。 這部著作除去初版序言和第二版序言,共有六章,每個章節都緊密關聯,在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時,批判了沙文主義者、“考茨基主義”以及機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忽視與抹殺,特別突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這是革命的目的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

第一章是階級社會和國家。這部分內容考察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的基本概念,談到這個學說被人忽略忘記或者遭到機會主義者的歪曲誤解的各方面。書中引用了恩格斯在總結他所做的歷史的分析時的一段話,很清晰明瞭的表明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的歷史作用及其意義的基本思想。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筆者理解如果階級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條件可以解決,國家的存在就沒有意義,只有當矛盾激化到沒有辦法解決的程度,國家就油然產生,作爲一種力量,

把這種對立的不可調和的衝突保持在“秩序”的範圍內。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開始受到來自兩個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資產階級的思想家認爲國家是階級調和的機關以及“考茨基主義”對結論的抹殺。隨之列寧提到了國家的那個 “力量”,是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於社會之上的並且日益同社會脫離的擁有監獄等的特殊武裝隊伍。但是,究竟是什麼東西使他們居於社會之上?隨着問題的提出以及解決,國家是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工具,伴隨來的是考茨基反動的再一次抹殺。爲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改爲機會主義的把戲的本質,列寧講到國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國家代替資產階級國家必須通過暴力革命,任何國家的消亡都是通過“自行消亡”。

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絕不是憑空猜想臆造的,這些學說都是經過對革命經驗教訓的總結與革命實踐證明的,不管如何的被歪曲都不能抹殺這些學說的科學性,在1848年之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一般地表述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有了1848—1851年革命經驗之後,馬克思提出了無產階級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結論。

這正是列寧在第二部分講述的1848——1851年的經驗,首先研究了革命前夕關於國家問題的言論,引用了《哲學的貧困》和《共產黨宣言》中的話語,可以瞭解到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問題上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即“無產階級專政”以及給國家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即“國家即組織成爲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這個理論同他關於無產階級在歷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全部學說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既然無產階級需要國家,需要這樣一個反對資產階級的特殊暴力組織,那麼自然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不預先消滅和破壞資產階級爲自己建立的國家機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這樣的一個組織!實際事情變化進程迫使革命提出破壞和消滅國家機器的任務而不是去改善國家機器。列寧接着引用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總結1848-1851年革命時的一段論述,來說明馬克思這時已明確作出了必須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結論,但以什麼東西來代替被打碎的國家機器,這個問題當時還沒有解決。

列寧曾說馬克思在解決用什麼來代替資產階級國家的問題時,他是忠於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以1848-1851年的革命的歷史經驗作爲基礎,由深刻的哲學世界觀和豐富的歷史知識闡明的經驗總結,筆者認爲列寧在本文對馬克思

主義國家學說的考察也不是根據邏輯推論,而是根據實際的發展和歷史的經驗而做出的結論,這正充分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第三章的內容則是闡述馬克思對1871年巴黎公社的經驗的分析。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一書中對公社的經驗做過分析,從其中的摘錄內容我們可以得出上一節所提出問題的答案,即公社用來代替被打碎的國家機器的,似乎僅僅是更完全的民主。馬克思寫到“公社不應該是議會式,而應該是同時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機關”……他把從舊社會誕生新社會的過程,從前者變化到後者的過渡形式,作爲一個自然歷史過程來研究,以無產階級羣衆運動的實際經驗爲基礎,努力從經驗中取得實際教訓。馬克思主張集中制,關於“消滅國家政權——寄生蟲”的觀點卻被機會主義者同蒲魯東的聯邦制混爲一談,列寧繼續引用馬克思有關這個問題的言論進行了對馬克思主義學說歪曲的批判。堅信的認爲公社是可以而且應該用來代替已被打碎的國家機器的政治形式。

第四章是恩格斯的補充說明。恩格斯不止一次的談到公社經驗的問題,說明馬克思的分析與結論,所以列寧在這裏單獨列了一章特別來談談這些說明。首先提到“住宅問題”引出了“社會民主主義”學說把馬克思主義在消滅國家的問題上對無政府主義的態度完全扭曲,從而值得提一下馬克思和恩格斯同無政府主義者的一次論戰。恩格斯給倍倍爾的信裏批判了格達綱領草案,並特別談到國家問題,發現了一個重要論斷:“公社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雖然倍倍爾同意恩格斯的批判,但在《我們的目的》這本小冊子中有一些關於國家的完全不正確的議論,使得德國社會民主黨仍頑固地重複國家問題的機會主義議論,由此就不能不提到恩格斯在《新時代》上發表的愛爾福特綱領草案批判,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判社會主義黨在國家結構問題上的機會主義觀點。這一章節的最後提到恩格斯論民主的消除,國家的消滅也就是民主的消滅,國家的消亡也是民主的消亡。國家屬於上層建築,其產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國家的消亡也必定存在其經濟基礎,那麼問題是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是什麼?

列寧在第五章就開始分析了國家消亡的經濟基礎。列寧先對比了恩格斯與馬克思寫過的兩封信,引出了兩者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的不同,但是對於國家和國家消亡的看法是一致的,繼而談到馬克思是如何提出問題的,運用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容最豐富的發展論去考察資本主義即將崩潰的問題和未來共產主

義的未來發展問題,解答這些問題只能依靠確切證明了的科學材料,也就是下文所要闡述的內容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特別時期。馬克思沒有陷入空想,冷靜的考察分析,把剛剛從資本主義脫胎出來的在各方面還帶着舊社會的痕跡的共產主義稱爲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這時國家還沒有完全消亡,真正消亡必須要有完全的共產主義即達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也就是說國家完全消亡的經濟基礎是共產主義的高度發展。

第六章是馬克思主義被機會主義者庸俗化了。由於在無產階級革命對國家的態度問題上採取了有利於機會主義迴避躲閃的態度,結果就產生了歪曲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的現象,列寧在這部分主要拿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和考茨基來說的。

總結上述分析,《國家與革命》既是基於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先後順序的考察,也是基於對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經驗歷史先後順序的考察,這種論述方式非常清晰的向讀者展示了這些革命家如何通過分析歷史革命經驗來形成、發展無產階級國家學說的。在《國家與革命》的這些章節中,列寧所闡述的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也包含對歪曲、抹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的嚴厲批判,同時也是列寧在新的歷史革命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二、 筆者對本著作的讀書心得體會

首先,讀完《國家與革命》這本書,深刻的認識到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衆多偉大革命家、思想家們對待革命問題、歷史問題的嚴謹的態度,他們不會天馬行空幻想或是僅僅通過邏輯推理來提出某個學說或作出某種決策,而是根據實際的社會發展、歷史革命實踐,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們應該學習和踐行這種態度和精神,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

其次,列寧領導十月革命的勝利,正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時的社會實際 相結合的成功案例,爲我國的偉大革命事業提供了借鑑。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要依據這個基本國情,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無產階級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