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美學四講》讀後感範文大綱

《美學四講》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學四講》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學四講》讀後感範文

  《美學四講》讀後感1

李澤厚《美學四講》,麥堅老師推薦的一本書,其中課題講到的是幾種美的本質論。到此課題的時候應該仔細的閱讀並加於記錄。

書本第一節談美學是什麼的內容,解釋美學從無到有,至今爲止有一部分學者特別是作家和藝術家認爲美學不能作爲藝術學科而存在,究竟美學能不能在爲一種藝術呢,美學研究的又是什麼內容呢?

美學不能作爲藝術理論,人類美不能憑着理論來研究美,但是美學他是一門藝術哲學,現階段來說他是哲學裏面的一種,研究美學的學者都是哲學家,黑格爾,鮑姆嘉通,休謨……

而哲學是研究人類詞語,人生的詩的研究人的一種學科,所以美學與人的生活悉悉相關,從而得出美學的存在與時代。社會有着必然的聯繫。例如:在自然資本主義時期,藝術和美學領域是以浪漫主義(包括批判的現實主義)到印象派的自我表現爲特徵;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引起世界大戰的時期,藝術和美學領域是抽象主義以醜爲美以苦爲樂的自我抗議的異化理論和藝術符號爲特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則進入后帝國主義時期,殖民地已紛紛獨立,構成了龐大的第三世界,現代化科技和生產力的猛增,跨國公司的強大,中小型企業的繁榮,白領工人的擴大……使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日益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美學四講》讀後感2

通過課下閱讀《美學四講》這本書籍,我對“美”以及藝術與美學之間的關係有了更加深入清晰的瞭解。

這本書分爲四部分,分別從“美學的對象與範圍”、“談美”、“美感談”和“藝術雜談”這四方面探索了美學領域的諸多複雜命題。這裏既有對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觀點的評析,又有作者自己的一家之見。

在《美學四講》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澤厚先生對美和美感的見解。中國傳統把一切能作爲欣賞對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澤厚認爲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價值的審美對象,那麼美總會有一定的感性形式,於是他認爲美必須具有感性形式,從而訴諸人的感性。這就談到了審美對象問題。李澤厚把它解釋爲: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對象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在‘意識形態’的統一,才能產生美。李澤厚認爲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實踐。所謂“自然的人化”是物質化,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美的本質是“人類和個體通過長期實踐所自己建立起來的客觀力量和活動。”“美是真與善的'統一,也就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合規律性是社會美的方面,而從客觀對象說,合目的性則是自然美的方面。他從社會美到自然美進一步說明了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創造了美。

李澤厚認爲美感問題屬於心理科學範圍,是審美心理學所專門研究的課題。西方美學家認爲美是美感所創造出來的,而這個過程有一箇中介,就是主觀的審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從審美心理研究。美感首先是悅耳悅目,這裏耳目不只是認知而是享受,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悅。其次是悅心悅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悅志悅神,它是道德基礎上達到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還是整個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爾認爲與崇高有關,是一種崇高感,而在中國則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所講的美學是哲學美學,是美的哲學。美屬於哲學範疇,研究的是美的本質問題,而美感則屬於心理學範疇,研究的是審美心理的問題。但是它們都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從人類學本體論出發,用“自然的人化”觀念來探討,於是,歸根到底關於美與美感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來解釋。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與美感的出發點,又是美與美感的歸宿。

這本書的內容理解起來有點兒偏理論,在今後繼續學習美學課程中,我要將設計和美學理論聯繫起來,從而更深入地體驗美學的所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