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林清玄文章讀後感大綱

林清玄文章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林清玄是中國臺灣一代文學大師,他爲後人留下了無數文學着作。書中飽含着書墨的韻味,從生活、見聞、佛教等方面爲我們展示了世界上的點點滴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林清玄文章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林清玄文章讀後感

  林清玄文章讀後感一

有些人可能知道《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我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着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爲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爲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超多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其實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續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其中他在一篇名爲《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爲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裏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爲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脫,放逐後的回首,宣泄後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裏,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閒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林清玄文章讀後感二

我翻開一本書,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韻。三言兩語,智慧的光芒閃爍其中。洗淨鉛華,拋開那些看起來很虛無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會展示在面前。稱其爲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爲過。

沒有多餘的文字,一切彷彿是那麼自然,卻又充滿了奇妙的聯想,空靈流動。轉換了時空,彷彿置身於那書中的情景,心靈卻澄澈洞明。

我佛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羅萬象,應作如是觀”。即便是遵從了“如是觀”的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又顯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

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筆下,就可以發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苦與樂,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禪、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哲學的海洋裏潛游泅渡,將之化爲氣息,化爲血脈。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保持着溫煦,流動中體現着凝注。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於是,我們得以看到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爲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爲一體的傑作。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於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淨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爲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藉情的溫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髒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爲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

  林清玄文章讀後感三

輕輕地捧着一本《林清玄散文》,純白色的封面上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地在荷葉中間玉立着,猶如一位孤傲的`不可一世的皇后,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苞從荷葉的一角窺探出一個小小的腦袋,可愛極了。

林清玄,臺灣人,現代著名散文家,也被譽爲"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清新而不失大氣,文章中雖然沒有什麼大道理,但是卻蘊含着一些思想。我最喜歡的是他的《星落尼羅河》。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去埃及旅遊看見尼羅河的所見所聞。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尼羅河又是埃及的母親河,幾千年來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人。在沒見到尼羅河之前,林清玄曾經幻想着尼羅河是一條清澈乾淨的河流,但是當林清玄第一次看見尼羅河只不過是一條渾濁不堪的“臭水溝”時,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導遊說:“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敵人。”

跟隨者旅遊團沿着尼羅河繼續往前走,遠離都市的繁華,羅河水越來越乾淨,當林清玄隨着旅遊團來到一個小山村時,他所見到的尼羅河和第一次看到的河水截然不同。只見河水清澈見底,兩岸的樹木鬱鬱蔥蔥,到處是鳥語花香。想起導遊的那就話“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敵人。”還真的很有道理。工廠排出的工業廢氣,汽車排出的尾氣,人類製造的垃圾,這都是生態環境的敵人。

來到羅河就一定要去看亞瑟文水壩。亞瑟文水壩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壩。以前每年到了汛期,尼羅河水就會氾濫,河水沖毀了下游的莊稼,埃及人爲了防止尼羅河水氾濫,沖毀莊稼,在20世紀初,耗時30年的時間修建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壩。但是50年過去了,埃及人逐漸意識到當初修建這個水壩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爲雖然尼羅河水每年都會定期氾濫,但是河水退去後給下游帶來了肥沃的土地,滋養了下游的莊稼。現在建立了水壩,導致下游的水越來越少,兩岸的莊稼也漸漸枯萎。埃及人不知道再過幾十年尼羅河水還會存在嗎?

文章看完之後,我不禁想起了中國的母親河——黃河。因爲人類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我們的黃河也逐漸變得渾濁,下游的河水也越來越少。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所以我號召大家:要保護好我們的母親河,不要等到“星星”落下來了纔會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