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大綱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守望的距離》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1

《守望的距離》是周國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散文讀了都讓人覺得扣人心絃,每一篇散文都體現了周先生對待生活充滿激情與熱愛,對待人生充滿睿智與希望

散文裏說“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是的,全世界有近70億的人,他們來自世界的各個地方,說着不同的語言,飲食,文化也有諸多的不同,我們把個人放到這七十億裏簡直太渺小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對於世界,我們不奢望能夠憑藉個人的力量去改變它,也不要妄想去改變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我們也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自己,以守望的姿態來面對生活、面對人生,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爲守望中含着期待,而這種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實、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周國平書中談論人生,說不能把一生放在利益社會中,他的書中充滿着智慧的魅力。周國平告誡我們不能讓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審美不僅是欣賞和觀察大自然和人的魅力更是一種開闊的精神看待這個世界,用審美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是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也會更加美好的!

所以要放鬆的對待生活,讓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2

20xx年的暑假,一本散文集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使之得到昇華。散文集有個別樣的名字——《守望的距離》,這是迄今爲止周國平最完整的一個散文集。最初是不是經意問看到書的餓封面,喜慶了我的眼球,唯美的畫面,我決定開始捧起此書。

讀着讀者,發現周國平的哲理文很耐讀,有種說不清淡淡的冷眼觀之感,但始終掩飾不住作者心中對生命的摯愛之情。讀過後與其說有一份感動,倒不如說是對生命靈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寶石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瞭解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離”兩字更耐人尋味,平時我們所說的距離不過只是身體上的距離,心靈上的距離,而作者想來是他在估量生命體相互召喚的空間與時間的寬度。

細細咀嚼,驀然發現在物資化的今天,這種我們曾經擁有的心境在不經意中逐漸地掩埋了。書中有許多作者對人生的戲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種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而在衆多篇章中,最讓我印象深刻最觸動我的便是悲觀bull;執著bull;超脫。

這三個詞語中,也許平時用的最多說的最多的要屬三個中的執著了。平時我們都說做任何事都要抱着一顆執著的心,可在這本散問中,周國平先生所講訴的執著與我們向來用到說到的截然不同,是具有多面性的,作者巧妙地將三個一般不大聯繫在一起的三個詞語連成一段影響人生的態度。作者也多次在此篇中強調了一點人一輩子只想一個問題。

人的一生,思緒萬千。真正讓人想一輩子,有時想得驚心動魄,有時不去想仍然牽腸掛肚,這樣的問題並不多。事實上,人一輩子只想一個問題。人生無須悲觀,在星辰的運轉中,地球只是不起眼的星球,而我切只是其一大洲中某一個國家其一地方的一個不起眼的人,我這小人生豈非就等於零?一旦結束,便不留一絲蹤影,我們這小小的煩惱又算得了什麼呢?

說到作者所說的執著,更是獨特。作者認爲:悲觀的危險是對人生持厭棄的態度,而執著的危險則是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但人生是佔有不了的。在人生中還有此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便是高於一切的豁達胸懷。我們不妨眷戀生命,執著人生,這樣一種執著有悲觀墊底。有悲觀墊底的執著,實際上是一種超脫。

……

人生中值得思考問題很多,但很多問題通過哲學的方面來分析就會受益非淺,從《守望的距離中,能更引起我門深刻的思考。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3

這輩子不沾哲學!

這是讀過《守望的距離》後的第一感覺。

一個人要想熱愛生活並且能在其中藝術地活着,就別沾哲學。哲學並非藝術,這門學科太過於理性化。而浮生若夢,沉醉於生活,熱愛並享受它,比一切都重要,像哲學家一樣把人生放於解剖臺之上,費勁心機地分割歸類創造概念,最終得到的只是更深的迷惘。

所以,同樣是討論生命,比起周國平,我更喜歡史鐵生。

《守望的距離》讀過後,我感到的反而是更深的迷惘,再讀史鐵生,感到的卻是更多的釋然。

史鐵生一定也是研究過哲學的,然而,在經過了“未知死焉知生”的求索後,他能夠自退一步,找回生活,笑看世界,而不是讓人生僵化在一個個永遠也說不明白的定義和概念中。

對於人生,這,纔是最美的答案吧。

我想,對於後現代的精神危機,哲學也許無法解決,也無需解決。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像史鐵生一樣,笑着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正如史鐵生所說,只要你最關心的是目的而不是過程你無論怎樣都得落入絕境,只要你仍然不從目的轉向過程你就別想走出絕境。事實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過程,一個只想過程精彩的人是無法被剝奪的,因爲死神也無法將一個精彩的過程變成不精彩的過程,因爲壞運也無法阻止你創造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你也可以把死亡變成一個精彩的過程。

對啊,就這樣,立足於目的的絕境卻實現着,欣賞着,飽嘗着過程的精彩,你便把絕境送上了絕境。夢想使你迷醉,距離就成了快樂,追求使你充實,失敗和成功都是伴奏,當生命以美的形式證明其價值的時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有人說,史鐵生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是史鐵生解決了現代中國人的精神危機,我想,也許這是對的。

從今以後,像史鐵生一樣的活着,一起笑看。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4

在我這個年紀,讀周國平的文章應該不算晚吧。在看遍了郭敬明的小說,朱自清的散文,再來唨嚼下週國平的哲理也未嘗不可。有人說: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帶着一時的好奇,寒假的空暇時間,便着手讀起他的文章。

有很多人擁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結出的碩果卻並不是很多,真正有獨立的哲學思考,有生動的東西也並不是很多,但無疑周國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學者,這位學者既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初識他的文章是一篇名爲《生命本來沒有名字》的文章,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眼前便一亮,感覺很新鮮,文章充滿濃郁的詩意與馥郁的哲理,無一不展現了他對生命的感悟,那是對哲理的深刻詮釋。從那時起,我便記住了他的名字。或許,正如他說的“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此時,“周國平”不再是簡簡單單的三個漢字了,他的哲理讓人回味無窮。

《守望的距離》記載了作者十餘年的歲月點滴,無論是對愛的理解還是人生的追求都顯現了獨到的見解。但作爲一個哲學詩人,周國平寫下的格言使我最爲感同深受。何爲格言?格言不過是天神們私下議論人類隱情的悄悄話,卻被智者偷聽到了罷了。周國平這樣讀解自己的格言:我從不奢望寫出能被人廣泛引用的格言,而只不過隨手寫下自己的點滴人生感想罷了。

在這裏,摘錄下幾句我自認爲不錯的格言。“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爲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只有聰明人才能寫出好格言,但只讀格言的人卻是傻瓜”。但這並不意味他的話句句屬經典。正如:“我所厭惡的人,如果不肯下地獄,就讓他們上天堂吧,只要不在我眼前就行。”

我覺得討厭一個人本身沒有錯,但是討厭別人,並不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他們。你並不能要求別人爲你作些什麼,就算你很討厭他,只要我們自己做的夠好,又何必去理睬那些使你難過的人呢?真正的仇人是自己,讓我們少一分恨意,多一分寬容。即使那個討厭的人糾纏着你,對你而言仍是隱形無形的。這只是我的一些不夠成熟的看法,不夠完善,但每個人不就是在分分秒秒的爭論中長大的嗎?

我相信:真正的作家,應該是爲自己寫作而活,如果只是貪圖物質利益,那就太可悲了。因而,我很欣賞周國平說的“一個人唯有真正爲自己寫作,他的作品纔會有比較長久的生命力。”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5

現在的自己,感覺很虛。的確,來到大學以來,感覺沒什麼心情去看課外書,這份感覺很奇怪。黃庭堅說:“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句話更深讓我羞愧。“徜徉書海,快樂分享”,這種感覺很淡很淡了。可是,一次,在書店不經意間就看到一本有着清香淡雅感覺的散文集,配着一個蠻有詩意的名字——《守望的距離》。之前對作者、對內容從未了解的我,隨手翻了一下就被它深深吸引,於是,我選擇了它,也開始了對哲學的別樣領悟的旅程。

《守望的距離》剛映入我眼簾時,看這五個字就挺好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現實和夢想之間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錄,那一篇篇文章的標題就引人入勝。“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宇宙”、“生命的煩惱和創造的歡欣”、“閒適: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辭的背後閃爍着周國平一個哲學家的特有智慧和對人生的思考。

書裏的散文不同於當下流行的美文、文化散文,也不同於餘秋雨類的散文。作者周國平教授首先是一位哲學家,其次纔是作家。他從一段段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平常小事,深化到探索人生之謎、追索生活價值和意義。文章很耐讀,有種說不清淡淡的冷眼觀之感,但始終掩飾不住作者心中對生命的摯愛之情。讀過後與其說有一份感動,倒不如說是對生命靈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瞭解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離”兩字更耐人尋味,平時我們所說的距離不過只是身體上的距離,心靈上的距離,而作者想來是他在估量生命體相互召喚的空間與時間的寬度。

細細咀嚼,驀然發現在物資化的今天,這種我們曾經擁有的心境在不經意中逐漸地掩埋了。書中有許多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種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也許,人生的意義紛繁複雜,並不是我們能夠說的清楚的,但是於萬點叢中靜覓一份安寧,在浮沉裏靜享一份了悟,也不失爲一種人生智慧。

作者的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位北大哲學系出身的學者,以他特有的獨思帶領我們走進了人生哲學,就如他所說:“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許多人對於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觸發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會感覺一種共鳴的快樂。”的確,這種對人生無法言說的共鳴,讓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尋生命的祕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歡上了作者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讓人似有所悟,感嘆於他對人生百態的超然及真切情感的再現,精闢的哲理,讓人流連忘返。他或許並不像某些文人那般執着於名聲,對名譽有着內心的淡然。他或許在經歷苦難後並不像某些人那般苦苦呻吟,對痛苦有着人生的超脫與了悟。他敢於面對人生的問題,一路思索,找到自己認爲的答案。他勇於笑談生死,看透失去與擁有,他喜歡寧靜的寫作,並不孤單寂寞,因爲他了解沉默的價值,寂寞的意義。

文字是感覺的保險櫃,他在尋求自己的生命體證中記錄人生普遍意義的真理,帶給我們的是另一番覺悟。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當他在看透人生的諸多不可能及無趣後仍能毫無保留的愛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與感恩。也許,人生的本質或意義是什麼,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看待人生所會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會教我們怎樣去解決一份實際問題,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虛無。有時,我們要承認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樣我們才能爲自己的內心找到一處棲息地安放自己的靈魂。

文字只是一種形式,寫作僅是一種姿態,而我們能夠從這形式中稍稍領悟到一點本質的東西,從這姿態中漸漸發覺出一點意義的所在,那纔是真正的價值所在。從周國平的文章中,有着對世態的譏諷,有着真情實感的流露,更有着勸慰來人的悟語。從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長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對凡塵的一切瑣事。

人生終究是美的,不管這其中夾雜着多少零亂不堪的東西,探究生活的實質,人生的意義也畢竟是太過龐大的系統,也許我們解不了那麼多的人生之謎,看不透那麼多的紅塵世事,但終究,我們都是會成長的,而成長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難以言說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憶。從中了悟一份真諦,得一份智慧,然後始終平和而從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結束也不會害怕,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只是還未能了悟,還始終看不透,道不明,我們念念不忘,我們苦苦追尋,到最後也只能留下一份瞭然於心,卻始終無法訴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國平做到了,他說了我們經歷過卻說不出的悟,他寫下了我們領悟到卻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們或許現在還無法感受到的禪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運的代言。智者不是能夠不經歷苦難,而是即使很苦也能拋卻眼前虛迷的疼痛,看到別人未曾發現的真切,直麪人生,笑談命運,找到支撐,所以他比別人更堅強。

我始終認爲這本《守望的距離》是需要在一種相對安靜的環境下慢慢品讀,所以我也是每天早起晚睡才把它讀完的。他的文字具有對外界喧譁熱鬧的抗體,具有本身寧靜的淡然,一顆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麼細的哲思的……

讀周國平會讓人的思想變得清澈,對生活的理解變得輕鬆。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讓人易懂,有着看過後讓人必須去思考的魔力,靜心想想,總有那麼一兩句在我的潛意識中定居。

讀他的文章,我讀得了“親情似的愛情”;讀得了“家是永遠的岸”;讀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識”;也因此走近了“尼采”,與一個巨人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這位睿智博學的作者,不知不覺的,帶着對人生、哲學的溫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讓我無意間也對世界改觀着看待!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6

利用課餘時間把劉鐵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認真閱讀完了,我爲在這喧囂的社會,還有一批像劉教授這樣沉靜思索的人感到高興,同時也爲自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感到慶幸,我知道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劉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幹着不平凡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於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確實說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師的。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劉教授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爲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書中講到,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着一個一個的教育事件,我們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個一個的教育事件積累而成的。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無意的影響着學生,也影響着我們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狀態。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教育敘事就是講述我們教育生活的故事,講述那或隱或顯地蘊涵着教育意義的故事,那影響着學生和我們自身生命的細微脈絡就可以在故事敘事的過程中清晰地展現出來,同時,也展開我們的教育生活如何發展與改善的可能路徑。我想這一點許多教師讀很有體會。每當有學生犯錯誤時,我們時不時的用自己經歷過的事,或是自己遇見過的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就是應用了教育敘事的方法。教育敘事就是一扇打開我們的心靈通向教育生活的意義世界的門扉。

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啓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也能體會到,雖說在教學中我們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對待一個學生,說實話,我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着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在這一篇中還講到了教師的成長。葉瀾教授曾提出,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研究學生及教育實踐的能力,教師的研究大量是結合自己的時實踐工作與對象展開的,因此教師的研究能力也是高素質教育生活和教師自身專業能力不斷髮展的必要條件。從這段話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研究,也就是說離不開學習。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教師的我們,更要活到老,學到老,因爲我們肩負着教書育人的重擔。那麼教師要成長,就要從提高自身教育質量開始,要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遍發生的教育現象的進行反思,善於從中發現問題,發現新的現象,對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不斷的改進自己的工作並形成理性的認識。

教育敘事和教師成長兩者是密切相連的,教育敘事作爲一種切近與教師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讓我們與自己所從事的日常教育工作更爲親近,讓我們在平凡的,逐步習慣化的日常教學工作中發現幽微的教育意義,從而獲得我們對自身作爲教師生命個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發現與提升,並可能成爲我們走出教育生活中的習慣,提升我們教育生活的質量。記得海明威曾經說過,現實不一定總是美好的,但我們必須擁有一顆面對美好的永恆的心。若以我們短暫而又脆弱的身軀面對浩瀚而又駁雜的世界,生命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做一個教育理想的守望者,那麼,人類文明的薪火就能夠永傳不滅。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7

本書內容飽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含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心絃,因爲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嚮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國平的散文不是時下流行的“休閒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別於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力的餘秋雨散文。作爲一個哲學家,他作的是那種探索人生之謎、追索生活價值和意義的哲理散文。他關懷的是當前人們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狀況。在這個日趨實利的時代,這種探索顯得有些“不識時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平是孤獨的。然而,他卻是博愛的,追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已經成爲他難解難分的情侶,他在追索中體驗着並與讀者分享着人生的樂趣和心靈的欣慰。

國平說他的孤獨“帶着如此濃烈的愛意,愛着田野裏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在本書中,他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爲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國平對死亡的探討情有獨鍾,因爲死亡和人生的意義緊密相連,或者這與他曾痛失愛女有一定的關係吧,所謂“未知死,焉知生”應即時如此。對生命的思考,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尋求,全出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生。人總有一死,無論經歷多少喧譁與騷動,有過多少光榮與夢想,結局總要走向寂頁。他認爲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比死的道理,他就不會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頭來一場空的虛名浮利了,因爲他感嘆“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場和喧鬧的市常”一個人思考過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

他尋求愛的智慧,他認爲愛情基於幻想,而愛的魅力在於“永遠未完成”,每當愛完成了的時候,愛就終結了。她談幸福,他說幸福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的有意義的鮮明感受。他侃侃而論的是人生各種生活形態和情感世界。杜周國平,讓人感覺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是一種人生境界與另一種人生境界的挑戰。那些充滿睿智和哲理的雋永內涵,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詩語的句子,都深深的觸動讀者的靈魂,都使讀者不禁的思考自我境遇,關懷自我靈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其實國平所追求的就是對有限生命的超越。

超越現實生活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審美態度。《守望的距離》也是談審美的書。審美本身就是超功利的。審美並不僅僅止於欣賞自然或藝術,而是以一種更開闊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態度,是以自己的理想塗抹生活和周圍世界的結果。一位西方哲人說過:一個人只要肯有審美的人生態度,那麼他從茅棚中和從宮殿中看日落,其實感受是一樣的。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其實,《守望的距離》這本書適合放在牀頭,許多時候深夜醒來,信手翻翻,許多事情都豁然開朗。其實,人生際遇的大多喜怒哀樂都可以歸結爲哲學問題。學哲學的,像國平,看人生百態,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掙扎。讀着國平以一個哲人的眼光對人生、家庭、愛情、婚姻、性、甚至孩子的透視,我陡然間尋到了靈魂的歸屬,儘管我還是一個沒有婚姻沒有孩子的在校學生。讀國平的書,讓我*了哲人的思想變得清澈,*了對生活新的理解變得輕鬆……

國平將這本集子命名爲“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8

在炎熱的中午 , 我懷着煩躁不安的心情 , 開始閱讀周國平的《守望的距離》。我始終認爲周國平的書是需要在一種相對安靜的環境下慢慢品讀,他的文字具有對外界喧譁熱鬧的抗體,具有本身寧靜的淡然,一顆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麼細的哲思的。

周國平的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位北大哲學系出身的學者,以他特有的獨思帶領我們走進了人生哲學,就如他所說:“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許多人對於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觸發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會感覺一種共鳴的快樂。”的確,因了這種對人生無法言說的共鳴,讓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尋生命的祕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歡上了周國平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讓人似有所悟,讓我在讀他文章的時候,不斷地反思着回想着自己。當他談到幸福,愛情,婚姻,友誼時,我不斷的反問自己,我是否幸福。那個心目中的唯一是不是也像他說的,只是癡情的造影?他一直強調要做回自己,但是很對人說婚姻違背人性,束縛自由,敗壞或扼殺愛情,本質上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爲什麼還是那麼多人在追求着婚姻,把婚姻神聖化。莫洛亞修正說:“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誼必得與愛情融和一起。”也許這是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答案。愛情基於幻想和衝動,因而愛情的婚姻結局往往不幸。但是,無愛情的婚姻更加不幸。僅以友誼爲基礎的夫婦關係誠然彬彬有禮,但未免失之冷靜。保持愛情的陶醉和熱烈,輔以友誼的寬容和尊重,從而除去愛情難免會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愛情基礎的方法。爲什麼愛情和婚姻會如此的複雜?爲什麼要把它解剖的如此清晰?不是說,太理智,太過於現實的愛情算不上愛情嗎?還記得上課的時候,老師說過,愛情,只有恆定才能持久。我一直深深的相信的這一句話。

周國平說:“連痛苦也是一種收入 . ”是的,真是那些痛苦的經歷,跟我們帶來了經驗與教訓,沒有它們那些痛苦與磨難,我們不懂得成長。但是當我們回首時,我們纔會心生懷念,懷念昔日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才發現昔日的痛苦已經不再痛了,它成爲了深深的回憶植根在我們的心裏,慢慢的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才發現,時光在流逝,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我們想盡辦法的想在此刻多做點有意義的東西而不要虛度年華,我想早一點從被窩裏爬起來,不想浪費美好的清晨,但是,我們的幻想總會在打開電腦的那一秒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們繼續過着百無聊奈的生活,然後再感嘆日子過着無聊。這就是我們的青春年華嗎?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忙碌着外在的事務。我們的日子是斷裂的,缺乏內在的連續性。逝去的歲月如同一張張未經顯影的底片,雜亂堆積在暗室裏。它們仍在那裏,但和我們永遠失去了它們又有什麼區別?

是不是我們也該轟轟烈烈的活一次?爲了愛,爲了自己想要的,棄離一切?很多時候,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周國平說:“你須要保留今天,明天,你整個的未來,讓它們絕對自由,不要被你的愛人佔領。”我非常同意他說的這一句話。我仍然是屬於我自己的,並不會因爲我所愛的人而改變我自己的性格,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自由。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

愛默生讚賞兒童身上那種不怕沒得飯吃、說話做事從不半點隨人的王公貴人派頭。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別人的觀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個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後,又會反璞歸真,重獲一顆自足的童心。誰都想保持這一顆童真的心靈,但是我們受到這個社會的洗禮太多了,那顆純粹的,不帶功利的心,早已消失了。

我們常在討論,什麼樣的是友誼?男女之間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友誼?我記得莫洛亞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是饒有趣味的。他列舉了三種異性之間友誼的情形:一方單戀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雙方是過了戀愛年齡的老人;舊日的戀人轉變爲友人。心靜下來想想,確實是這樣子的。因爲我們再也不是童年時候什麼都不會想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整天混在一起玩泥沙的好朋友了。我們都有個自己的想法,我們想問題總愛想,這樣做,結果是什麼,有什麼得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太在乎,太過於物質上的追求而忘記了精神上的需求。那樣子,我們的物質不斷地滿足,但是幸福感卻在不斷地下降。是不是我們該把步伐慢下來,問問自己,我們其實需要的是什麼?爲什麼在物質富有的狀態下,我們的心靈還是那麼的空虛。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靈參與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謂“靈魂的愉悅和昇華”的因素。否則,花錢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費。享受和消費的'不同,正相當於創造和生產的不同。創造和享受屬於精神生活的範疇,就像生產和消費屬於物質生活的範疇一樣。

周國平說:“以爲消費的數量會和享受的質量成正比,實在是一種糊塗看法。”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靈魂的,而靈魂與感覺、思維、情緒、意志之類的心理現象必定屬於不同的層次。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實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幸福只是靈魂的事,它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受。肉體只會有快感,不會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給人帶來的至多是一種淺薄的優越感,也談不上幸福感。當一個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幸運兒仍然爲生活的空虛苦惱時,他聽到的正是他的靈魂的嘆息。

人生終究是美的,不管這其中夾雜着多少零亂不堪的東西,探究生活的實質,人生的意義也畢竟是太過龐大的系統,也許我們解不了那麼多的人生之謎,看不透那麼多的紅塵世事,但終究,我們都是會成長的,而成長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難以言說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憶。從周國平的文章中,有着對世態的譏諷,有着真情實感的流露,更有着勸慰來人的悟語。從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長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對凡塵的一切瑣事。文字只是一種形式,寫作僅是一種姿態,而我們能夠從這形式中稍稍領悟到一點本質的東西,從這姿態中漸漸發覺出一點意義的所在,那纔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我喜歡他的文字,因爲他在尋求自己的生命體證中記錄人生普遍意義的真理,帶給我們的是另一番覺悟。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當他在看透人生的諸多不可能及無趣後仍能毫無保留的愛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與感恩。也許,人生的本質或意義是什麼,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看待人生所會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會教我們怎樣去解決一份實際問題,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虛無。有時,我們要承認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樣我們才能爲自己的內心找到一處棲息地安放自己的靈魂。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只是還未能了悟,還始終看不透,道不明,我們念念不忘,我們苦苦追尋,到最後也只能留下一份瞭然於心,卻始終無法訴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國平做到了,他說了我們經歷過卻說不出的悟,他寫下了我們領悟到卻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們或許現在還無法感受到的禪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運的代言。

周國平說:人生是場邊走邊唱的戲,有太多的歡喜和悲傷要我們用一生去品嚐,去守望,去記載。嬰兒眼中的世界是何等地壯觀、偉大!那雙永遠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找尋着多少的陌生,所以他們總是喜歡笑,笑得這個世界都在動搖。多麼可愛、多麼美麗的臉孔,但最終還是逃不過年輪的一點點可惡的侵害。守望 —— 我們一生的命運!

或許,對於人生再怎麼深的研究分析,也都只是一種淺悟罷了。感謝他文字讓我如此無窮盡地反思。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9

不知不覺我已經到了高中,學業更加繁重了,與此同時,讀書的時間也少了很多。不過趁這個寒假,我有幸把《守望的距離》這本書給讀完了。我幾乎將近讀了一個學期就讀了一本不怎麼厚的書,肯定有人會嘲笑我效率太低。我對此不以爲然,這是一本哲學書,如果不細細品味,反而一目十行,如過往雲煙的話,那還不如不讀這本書。我只是個高一的學生,說實話,如果在戶口本上填我現在的文化水平,那頂多是初中畢業。不過,雖然這本書讀起來很吃力,但只要用心去體會,反覆誦讀,其中的哲學道理自然就會浮出水面。

當然,讀這本書之前要了解他的作者,作者是周國平,他不是一個文學家,而是一個哲學家,我想怪不得,通篇文章裏沒有華麗的語句和修辭,大多都是一些陳述句,有些句子還有點拗口。不過別看這本書文采不出衆,但內容很充實,很飽滿,總比那些華而不實,冠冕堂皇以及無病呻吟的作文要好得多,那些作文與《守望的距離》中的文章比起來,那簡直是浮雲。看了他的文章,我覺得他與其他作家與衆不同,我認爲他是一個堅強、執著、超脫,熱愛文學的人。

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是書中基本上沒有一句描述的是直白的硬道理,而都是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或者是作者平日生活裏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從中得出的啓示。通過作者的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內心也跟着他一起思考,一起探究,這樣,有了這個思考的過程,所以作者得出的哲學概念就會好懂許多。

其中這本書讓我最欣賞的哲學理念是關於無聊與寂寞的話題,許多平凡人,包括我,時常會感到寂寞,感到孤獨。其實是自己的精神空虛,內心的孤獨,對生活的嚮往不是那麼的有慾望,這不是佛語裏經常說的四大皆空,無慾無求。而是自己對生活的不熱愛,不重視。不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美,缺少自身的一種精神價值以及精神家園。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作者對於精神價值的理念以及寂寞空虛的看法令我煥然一新,從此我不會有這種無聊的感覺了。

讀了《守望的距離》,彷彿覺得自己似乎成熟了很多,如今再回想這本書的名字,守望的距離,別有內涵啊。這守望的意義在於等待幸福與快樂,但是不是焦急地去等待,而是耐心地等待。希望有一天,我守望的幸福與快樂能來到我身邊。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10

周國平說:“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

在作者寫作期間,生活中發生了一連串變故,因而偏多對於人生難題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也許正因爲此,這本書讓人悟到人生的哲理,能使人在面對命運的變故時,能夠更從容一些,能使人時不時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錯過沿途的風景,也不落後於時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

  (一)關於幸福

周國平認爲:“世人常把善終視作倖福的標誌,其實經不起推敲。若從人生終結看,善不善終都是死,都無幸福可言。若從人生過程看,一個人只要痛快淋漓地生活過,不管善不善終,都稱得上幸福了。對於一個洋溢着生命熱情的人來說,幸福就在於最大限度的窮盡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極而言之,樂極生悲不不足悲,最可悲的是從來不曾樂過,一輩子穩穩當當,平平淡淡,那纔是白活了一場。”

幸福,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但是,有些人傾盡畢生之力去尋找幸福,卻往往沒有結果。其實,我認爲,幸福就是享受生命的每一刻,不管你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只要你內心充實,那便是幸福。

  (二)關於信仰

周國平認爲:“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這個事實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一個人並不需要有多麼敏銳的心靈,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現之一是: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個精神目標,既無傳統的支持,又無理想的引導。尤其可悲的是,人們甚至喪失了對信仰問題的起碼認真態度,對之施以鬨笑,以無信仰自誇。”

有人說:“這是個信仰缺乏的時代”。確實,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沒有帶來更多的安全感。相反的,越來越多的人迷失在物慾世界的誘惑中,因爲他們缺乏信仰。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因爲他生活在盲目中,沒有最高的來自信仰的指導。

  (三)關於死亡

周國平說:“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廠和喧鬧的市場。”人總有一死,無論經歷多少喧譁和騷動,有過多少光榮與夢想,結局總要走向寂滅。他認爲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必死的道理,他就不會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頭來一場空的虛名浮利了。

就像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說:“死是一件無須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因此,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過於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纔不會辜負來到這世上走一遭。

讀完《守望的距離》,總能感受周國平對生命的熱愛與執着。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不要失去精神家園。確實,一個人擁有精神家園,他纔會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