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大綱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1

人的一生如同一隻前行的船,需要開足馬力勇往直前,但不時會遭遇困境停滯不前,此時我們便需要張開船帆,吸收四方意見,合理揚帆助我們扳正航向,更快更好的駛向目的地,在《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中,鄒忌、齊王無一不是在合理的聽取他人的意見後矯正了自己:鄒忌拒“徐公不若臣美”“徐公何能及君”的過分吹捧於外,避免了驕傲自滿的可能,齊王聽取鄒忌的建議廣開言路,以汲各方精英言論完善自己,富強國家,戰勝別國與朝廷。

由此看來,學會合理聽取別人的意見,善於在各方言論中尋出真正對自己有利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我們在自己這塊料石上雕琢修改,成材成器。

中國古代成就一代偉業的君主唐太宗,正是由於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才取得成功。他朝中有一位諫臣魏徵,時時向太宗提出有益的諫言,雖然多次觸犯太宗的禁忌,但太宗明白損益,強壓怒火,依然汲取改進,從而在歷史上出現了有名的貞觀之治。在魏徵死後,唐太宗感慨:“我失去了一位明鏡。”可見,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更有助於我們的進步,因爲有時我們的錯誤往往不能被自己發現,他人的意見能擋住我們的錯誤,助我們完善。

著名發明家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項發明,然而他的晚年卻毫無亮點。原來他聽不進他人的任何意見,堅持說自己的思想是無人能及的,於是迷失了航向,被後人所超越,由此看來,不聽取他人的意見,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是不利於我們的進步的。

由鄒忌、齊王、唐太宗、愛迪生的經歷可以看出,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才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2

好文章,好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初中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情趣,引人入勝,幾個月後,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爲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爲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爲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爲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於齊王,文章描寫的很少,可是這就足以讓我佩服齊王。‘‘善。’’這雖然只有一個字,但它表現了齊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鄒忌的意見,很果斷。後面的3句話就更讓我驚訝,他不但不對說他不好的人受罰,還賞賜他們。如果是我,我一定不會放過他們的。還會有憤怒的心理,認爲別人怎麼能說國君的不是呢?最終,齊王以他的大度,換來了整個國家的成功。還讓我們懂得,及時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真改正。齊王深知:以德服衆優於以暴力統一國家。最後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國家統治的很好。因此,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讚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後,立即下令羣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追古思今。現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

完鄒忌諷齊王納諫讓我感受到古人的聰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齊王的果斷,如果你還沒看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就請你看完我的文章,趕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3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就改,則是明智之人。能傾聽逆耳之言,歷史上並不多見。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沒有殺魏徵在個鄉巴佬,得益於皇后的枕頭風。我認爲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王了。

諷諫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腦袋的。固然鄒忌的奇才大智,膽大包天,直陳大王,值得佩服。但是並不希奇,歷史上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丟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於納諫的齊王,他不但沒有殺鄒忌,反而採納了他的意見,立即下令羣臣及全國人民,可以用各種辦法,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胸懷。環顧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誰能夠聽聽別人的意見呢。措辭稍不中聽,小鞋就穿上了。可悲呀。我在給職工講課的時候,說了這篇文章,大家都唏噓不已,說社會進步了,當官的倒退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4

最近我在《中國成語故事》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鄒忌諷齊王納諫》。我十分喜歡這篇文章,並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個叫鄒忌的人問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誰帥,大家都說他帥。可他真正見到徐公時,才知道大家都在奉承他徐公遠比自己帥很多。然後他把這事告訴齊威王,平時不能只聽表揚奉承的話,而聽不進批評的話。威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下令天下人都可以給他提建議,都有賞,於是齊國就慢慢強大起來了。

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只喜歡聽表揚,而不聽批評,就肯定會飄飄然、自以爲是,所以得把這兩者相互均衡一下,纔是最好的。

我曾經讀過一篇寓言,說:齊國有一個國王,他有一把三石重的弓(大約一百八十斤)。可他手下大臣爲了奉承他,都說他這張弓重九石(約五百四十斤)。他的箭術不怎麼好,可他手下的大臣爲了奉承他,都說他的箭術堪比后羿。所以齊王到死都以爲自己能拉九石的弓,箭術比后羿都要厲害。

所以,人們不要只聽表揚而不聽批評。雖然好話好聽,但也要有容納批評的胸懷。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5

學完這篇課文,我對鄒忌和齊威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對於鄒忌,我敬佩他的謙遜,佩服他的勇氣,在衆人的誇獎聲中,他沒有迷失自我,而是客觀的親自去分析評價他自己,他對於這件事情的理智的判斷和睿智的分析,讓我折服;另一方面,他作爲一個臣子,敢於去逆龍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居然“逆”的那麼精彩!自古以來,敢於直諫的臣子,許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鄒忌,他仍然勇於去諫,而且又運用了他的語言的藝術,“諷”諫齊王,讓我不得不爲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齊威王做到了這一點,作爲一個君主,他知錯能改的品質顯得尤其可貴,他的寬大與風度,讓我爲他折服,當他受諫之後,利馬就下令全國,要求國人面刺其錯誤,諷謗於市朝,無罪有賞,這種磊落的胸襟,讓人心生敬意。縱觀歷史,又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如此呢?商紂王面對進諫卻炮烙挖心,周厲王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見,竟以止謗爲喜歡,認爲“防民之口,甚於防串”,這麼強大的反差,也難怪他們各自的結果不同了。

我希望,現在,在21世紀,在以後,不要再有太多的諷諫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6

誰不愛聽別人對自己讚賞的話?有些話語是出自說話者對你真實地欣賞,也有些純粹只是好聽的話罷了,卻也能使你飄飄然,忘了自己是誰。

翻開《戰國策》,打開歷史的長河,我的心落在了一篇名叫《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古文裏去了。古文的大意是這樣的:

鄒忌身高八尺以上(184公分),容貌俊秀。一次他穿戴整齊,在照鏡子。他問他的妻妾和朋友:“是我美還是城北的徐公美?”他們都說是鄒忌比徐公美,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住在城北。過了幾日,徐公拜訪鄒忌,鄒忌仔細端詳徐公,自覺不如。等徐公走後,他再照鏡子,覺得相差甚遠。

晚上鄒忌躺在牀上,回想今天發生的事情。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爲什麼妻妾、朋友偏說徐公不及他美?思考良久,鄒忌終於恍然大悟:“妻子說我美,是因爲他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爲她害怕我,朋友說我美,是因爲他有求於我。”

第二天,鄒忌向齊王請見,告訴齊王昨日發生的事情,並勸諫齊王要分清是非,不要被讚揚的好話所矇蔽雙眼。

看完這篇古文,我沉思良久,突然發覺生活中,我看到了,得到了多少這樣“讚揚”的話。回想起來,才知道大多數都是哄我開心罷了。

有一次閒來無事,仿照古文寫了一篇,自我感覺良好,於是就發到了網上。大部分網友都說寫得好,甚至還有一個網友說寫的比古人寫的還好。這句話使我差點沒有飄上天花板。竟就認爲我是駱賓王第二。可當我將我的“大作”和古文在一起對比時,我低下了頭。我的文章怎能和古人的文章相提並論呢?這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啊!我這才明白。網友們看我是個小孩子,哄哄我就是了。

有一次,爸爸的上司請客,我也跟着去了。一桌子人,爸爸的上司像一顆明珠般奪目,包括他的孫女。客人的目光沒有不在爸爸上司和他孫女的身上的。有的客人說他的'孫女漂亮、可愛,即使她不怎麼漂亮、可愛。有人說他的孫女聲音甜美,即使她的聲音不怎麼甜美。

有一句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言雖然好,但是卻會讓人聽不舒服,但是,那些好聽順耳的假言假語,又有什麼用呢?

生活中也是這樣的,你能夠看得透嗎?忠言逆耳與假言假語你願聽那種呢?真話,你聽得到多少呢?

所以,當別人讚美你時,你需要一雙能辨別是非的眼睛,使你能認清自己。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7

近來工作挺忙的,思緒也跟着忙碌起來,甚覺腦子異常興奮,在夜深人靜之時,不覺讀書興發,隨心翻閱《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使讀了起來,過去多次讀過此文,並在上面畫了不少圈和槓,但仍未嚼透,現讀起來頗有感觸,其中體現出了耐人尋味的哲理,例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一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作者不僅把道理講得非常透徹,而且學以致用。他使我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讀書要讀懂別人,首先要讀懂自己,只有讀懂自己,才能自知之明,也才能真正讀懂別人。

從文中得知, 鄒忌這個人還真是有點自知之明,自覺不如徐公長得帥,然而,妻妄卻說他帥。鄒“暮寢而思之”,悟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妄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這一番自我省思,則很有自覺性和哲理性,在這一點上自覺不如,往往自以爲是的多,自以爲非的少,尤其是當人誇己時常常沾沾自喜,說明自己還缺少自知之明,沒有真正讀懂自己。鄒忌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不因妻妄和客人的讚美而昏昏然、飄飄然,而是看到了她們的動機和偏見。依我看,鄒忌真正讀懂了自己,正因爲這樣他纔有可能讀懂齊王。

鄒忌正是從評議閨房瑣事入題,順勢向齊王進勢,這也正是鄒忌的高明之處。鄒曰則“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庭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類,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進而使得齊王從鄒忌不因他人奉承而不受矇蔽一事中受到啓發,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此後,齊王聽了鄒忌的勸告,不因權勢而堵塞言路,“懸嘗納諫”。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並沒有讀懂自己,何以不少人往往因別人的奉承而昏昏然,因上級的表揚而飄飄然。有的人聽到一點恭維話便忘乎所以,而聽到一點逆耳之言,心裏總覺得不是滋味。對於這些沉醉於阿諛奉承之中的人們,難道不需要用鄒忌的哲理啓蒙啓蒙嗎?!在一些公務人員中,有的人真的不如古人,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毛病,就是不承認,躲躲閃閃,文過飾非;有的愛吹不愛批,聽到一點批評,便火冒三丈;更有甚者,有的仗勢欺人,對敢於批評的人穿“小鞋”,甚至打擊報復,這種人最終難免要垮臺!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後感範文8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忽然就想到了與人提建議之難,給人提意見之難;聽到別人合理化建議之難,聽到別人意見之難。

鄒忌爲了給齊王提意見,爲了使齊王接受自己的建議,可以說是費盡心機,挖空心思,處心積慮,他最終發現了一條既能讓齊王接受自己的建議,又不致觸犯齊王的好方法,就是用諷喻的方法,用自己的家事說國事,最終讓齊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議。

鄒忌是齊王的相,處於同一階層,或者用通俗的話說,是同一繩子上的螞蚱,是上了同一條賊船上的兩個人,船翻了,誰也跑不了。面對戰國時代各國諸侯虎視眈眈的形勢,他了解齊國所存在的問題,他深知自己的重要地位,也深知自己的處境:必須富國強兵,自己才能坐穩相位,永享富貴;否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跟齊王提意見,無疑於老虎頭上蹭癢,有極大的風險。鄒忌是非常聰明的。比干剖心,伍子胥自盡,屈原被逐,終投汨羅江而死,和氏獻玉而被刖足,韓非子作《說難》。這些人用心不可謂不忠,但卻結局悲慘。儘管所處的時代可能不同,但相似的事情,當時的社會不可能沒有,他不會不知道,也不可能想不到。所以他必須想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最終他成功了。齊國國富兵強,戰勝敵人於朝廷。他成功了,齊國國富民強,他坐穩了相位;齊王也成功了,齊國國富民強,“戰勝於朝廷”。

但另一個國君就沒有這麼幸運,他就是宋昭公,據他自己說:“發政舉事,朝臣千人無不曰:‘吾君聖者’;侍衛之人無不曰:‘吾君麗者’。”終至於喪國棄家,到了邊境才明白過來,但爲時已晚。他身邊沒有鄒忌,鄒忌是一個明白人,他懂得自己和國家的關係。

如果鄒忌是一個與齊國與齊王毫不相干的人,他會這麼做嗎?

別人的是非成敗與自己毫無干系,給人家提意見是爲了別人好,但人家並不一定領情,況且在生活中一聽到別人說自己的不是就暴跳如雷的人多了。給別人提意見雖然沒有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的風險,但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卻惹得別人暴跳如雷,會給人留下什麼印象呢?吃飽了撐得!何必呢?另一個方面,爲了給一個與自己毫無干系的人提意見,爲了既不觸怒對方,又讓對方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見而挖空心思、處心積慮、費盡心機,划得來嗎?

由此,許多人不願給別人提意見;由此,許多人聽不到別人的意見。

我們的漢字中“龍”與“聾”同音,是不是就是告誡統治者要注意一些問題呢?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多少“龍”變“聾”最終變成蟲或者變成紅燒鯉魚的事情呢?當然,也可能有一些人能力特別強,能夠獨當一面,處理很多事情,這一點不可否認。

但是,一個人的見識必竟有限,他雖然能夠正確處理很多事情,然而卻不可能在處理所有事情的時候都面面俱到,都考慮得非常周全,不是有這樣一句話麼:“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俗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所以即使能力特別強的人仍然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全面認識,全面分析,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於是如何對待別人的意見,就成爲我們必須處理好的問題。

如何對待別人的意見呢?我覺得:第一,對於給自己提意見的人,不管人家提的意見對不對,都應該虛心聽取,都應該表示感謝,人家並不是吃飽了撐得。這樣就讓人有了成就感,這一次雖然沒起到好的作用,但下次,他有什麼好的建議,他還會毫無保留、慷慨大方地告訴你的;第二,對於給自己提的意見,不管是發自肺腑的,還是別有用心的,自己都應該認真對待:自己認爲有道理就認真接受,沒道理就一笑了之。另外,還可以從反面去理解,反思自己的不妥之處。要知道,有時候,你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會讓別人剛張開的嘴巴閉上,永遠不會再對你說一個“不”字,你就再也不會聽到一句逆耳忠言了。因此,當別人提出建議或者意見時,我們大可不必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只有這樣,我們所做的事,才能做得更好,更完善。記得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美國一個州的州長給一個在美國訪問時對他們道旁綠化植物提出建議的但是現在已經回國了的我國的公民表示感謝,並向他解釋爲什麼不採用他的建議的理由。我們難道不能思考一下美國的發達和這件事的關係嗎?什麼是羣策羣力?我們往往僅僅掛在嘴上而難以落實。我們不崇洋媚外,不學習美國人,難道我們不能學一學我們的先人嗎?

我們的政府領導尤其需要像齊王那樣做,因爲,個人不接受正確的意見,害的僅僅是一個人,而一個政府領導如果不接受正確的意見,受害的就不僅僅是一個人了。

這一點對於政府領導很重要,反過來對於一個人來說怎樣呢?政府領導犯了錯,有人替他承擔後果,我們犯了錯,誰替我們來“付帳”呢?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