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教養》有感

讀《教養》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讀《教養》有感1

教養像一朵迷人的花朵,散發着它的芬香,用它不凡芬芳感染着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這迷人的香氣它跳動着,牽繫着我們的一舉一動,然後像五線譜一般,劃出美麗的音符。

讀《教養》有感

輕輕地,它來到了災區,抖着它的美麗,歡跳着,帶領一羣羣擁有愛心的擁有美麗人士捐款、獻血、當志願者……號召着人們給災區的人民送去一份教養的溫暖與芬芳。

然後一陣輕風,又把它帶到了學校。它微笑地,引導着一羣青少年學生迎着早晨的日出,出發去爲城市的面容清潔出一份力。風吹撫着,它的香氣彷彿更加濃密了。

它更加輕快地飄散到操場裏面,高揚的歡呼聲吸引了它,於是,它便拖着它長長的尾巴去盈繞在操場裏面。噢,是一場足球賽分出了勝負,它施展了它的小魔法,接着,我們便看到了勝利的一方向輸方發出鼓勵,輸方又向贏方致敬。他們在它的帶領下,擁有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廣闊胸懷。

一陣風吹來,把它送到了班級裏去了。它舞蹈在每一個被陽光撒佈的角落裏。於是我們看到了班上的同學互幫互助,相親相愛,真誠地流露出他們內心跳動的教養。

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忽然我們看不到它和它長長的尾巴了,也聞不到它那迷人的芳香了。它休息了嗎?噢不,原來它又悄悄地進入了所有人的夢鄉,依舊拖着它長長的尾巴帶着它迷人的香氣,讓每一個人都同樣地做了一個長長的、甜甜的夢,夢裏,一羣白鴿飛起,全世界都在宣告着和平…… 太陽又升起了,教養散發出來的芬芳又要開始拖着它長長的尾巴,帶着它迷人的芳香跳動在每一個人的心田裏,傳頌着:擁有愛心,尊重他人,溫文爾雅,心胸寬闊,正派真誠的高尚教養。

它的芬芳覆蓋了整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這個世界擁有着歡聲、笑語與和諧。

讀《教養》有感2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高千原著的《暗示教養法》,很認同裏面說道的暗示教養法,覺得值得大家一看。其實,跟我看過的一篇的觀點有相同。

我想起讀過的一本雜誌《讀者》,有一篇美國退伍士兵寫的,裏面談到他參加越戰的事。他說一起參加越戰的還有和他一樣的十幾個士兵,他們以前全都是以打架鬥毆、滋事、酗酒出名,後來參加到越戰中,他們在打仗訓練之餘覺得空虛,最想做的事情是每個星期寫一封家書報平安,傾訴對家人的思念。

信寫完後由長官檢查並加上意見,給士兵本人看後才寄出。長官在後面加上的無非是“他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或“你的孩子真勇敢,我爲此感到自豪”或“真的,就如他自己說的,他是一個好戰士”等等。

一開始士兵們並不領情,認爲這是長官在討好他們,可是後來每次他們的信件都一直有這些話,不斷的積累,令他們不得不相信:“原來自己是很受歡迎的,或許長官說得沒錯,我本來是個有正義感的人”等等。於是一個個士兵逐漸地修正自己,使自己朝長官評價的方向靠攏,最終變成一個服從命令、有正義感的軍人。我認爲對也可用暗示法進行教育,可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顧名思義,暗示教養就是給孩子某些暗示,激發他體內潛在的“能力”而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預期結果。我們在管教學生時,如果直接提醒他注意或疾言厲色地批評,孩子往往會更反感,更想去做一些教師禁止的事,而如果能以暗示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去察覺,那麼會有更好的效果。

那麼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呢?我認爲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成功感、自信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用暗示法進行教育。

一.使孩子有明確的奮鬥目標

1讓孩子在父母和教師面前宣佈自己的目標。

世界拳王阿里,在比賽前總會宣佈:“三回合我就能把對方擊敗”。每當他真的辦到時,總會令人驚訝不已!因爲即使是天才型的拳擊選手,也不可能會有百分之百獲勝的自信,阿里也不例外,而他在觀衆面前的宣言,即是一種克服不安、激勵自我的手段。我們可讓孩子當着全家人或全班人的面宣佈自己學習音樂的目標,使他不再有逃避的道路,增強他的責任感,從而努力學習、探究而達成目標。

2設計“自我形象”,明確奮鬥目標。

儘量引導學生在客觀分析評價外在因素的情況下,運用自己的思考去積極地設計“自我形象”,確定可行的奮鬥目標。如開展“明天我會唱”、“大家監督今天學習什麼音樂知識”等活動,讓學生自由談論和交流,共同展望美好的未來。

二.增強孩子們的紀律觀念。

不少教師和家長,總是喜歡那些循規蹈矩,溫順聽話的學生,因爲他們不會同師長“作對”,不會添麻煩。對於一些個性較強的學生,不是進行“冷處理”,就是一味嚴厲壓制,使其按照某些家長和教師的意願成爲“聽話”的學生。實際上,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教育重點和教育方式。

1對個性強、紀律差的孩子,可讓他有機會展示最出色的一面,使他被集體接納,獲得師生認同。

良好的個性應是獨立性與紀律性的統一,一些學生獨立性強而紀律性差,我們應通過教育引導他們明白無論在學校、家庭和社會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紀律和規範,要增強他們的紀律觀念,而不是用紀律來取代獨立性。

2對個性不強但經常犯錯誤的孩子,要經常提醒他注意自己的小錯誤,使他的緊張感持續。

教師應先壓抑住自己想一次說盡的情緒,慢慢地利用各種機會,一點點地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缺點,使得孩子會經常注意到教師的臉色和言語。同時,讓孩子知道,光是表面假裝聽話是行不通的,這樣他們便會安分地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慢慢變得主動。

3樹立榜樣法。

學生善於模仿,在教育活動中要爲他們樹立榜樣,廣泛動員學生參與蒐集古今中外音樂或藝術名人,特別是學生身邊的具有高度獨立性的人的事蹟,開展剪報活動,蒐集錦句格言當座右銘自勉,以激勵學生奮鬥向上,培養獨立精神。

三.讓孩子選擇,孩子便會產生參與感。

美國和英國的中小學,曾經盛行一種叫“開放式教學”的教育法。就是讓每一位學生排定自己的學習進度,老師先設計一些方案,再讓孩子們自己去選擇,因爲參與了最後的決定,所以心中便根植了責任感,緩和學生的不平和不滿,使他們主動學習、探究。

四.創造機會使孩子體驗“成功的滋味”。

1認識自我的優勢和長處,堅信“我能行”。

引導學生克服遇事總是“我不行”和消極自我評價的自卑心理,培養他們儘量發現、欣賞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從而增加他們積極的自我評價意識,來增強“我能行”的自信心。例如:“說優點”活動,通過老師和同學幫助找優點,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們一直關切地注視、欣賞着他們。再如:定期評選:“音樂之星”、“節奏使者”、“唱歌最動聽的人”,帶動學生的進步。

2找突破口,施展才華,從而正確評價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

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我認爲還是值得運用。《暗示教養》一書編者千高原認爲“成功是自信的第一祕訣”,我是認同的,因爲自信並非想要就即可擁有,但成功卻是即刻便能體驗的。所以有時不妨刻意給孩子一些易解答的課題,讓孩子體會一下成功的滋味與快感,這種“成功體驗”在不知不覺的多次累積後,孩子恢復自信,使他們樂學進而主動學習、探究。

3對缺乏自信的孩子,不妨將要求提高兩級。

“我根本沒能力,能考到B就不錯了!”這在考生中最常聽到。對於這些孩子,教師或父母如果說:“你至少也要考到A負!”的話,孩子便會想:“我頂多只能考到B負。”但是,如果教師或父母以堅定的口吻說:“我只準你A!”,孩子便會萌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考到C”這樣的抵抗心。但這種激將法對沒自信的孩子的要求,不妨提高兩級,這樣或許在實際上,促進他的潛在能力提高一級。他們不得不努力地學習,考到前B加,如果降低要求,可能真的只考C。我在音樂考查時常用這一招,結果好了很多。等他們養成努力的習慣後,便能主動地學習、探究。

五.深信孩子的能力,利用“比馬龍效果” 。

心理學家傑索魯,曾做過一實驗,他讓老師選出幾位學生,對他們宣佈這學期的成績將會進步,而老師自己不僅期待同時對這件事也深信不疑。學期結束時,果然正如老師所期望的,這些學生的成績要比其他學生好得多。

六.讓學生自己動手,使他們產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念頭。

讓孩子自己整理書桌和圖書,書桌上和抽屜裏有一些關於音樂的有趣書刊,使他在整理過程中就不知不覺地翻讀那些音樂書,自動產生想讀書的念頭。

第一,整理書桌,變換位置,感覺有新鮮感,使孩子產生興趣,吸引他讀書。

第二,整理圖書的過程中能隨手翻閱喜歡的但以前沒仔細讀過的圖書,重新吸引他去讀。

第三,利用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法”,提供一些資料,讓學生完成任務或找出問題,自主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自己解決問題,當然有時也需要老師的指導。

以上幾點都說明用暗示法對學生進行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有時不需疾言厲色、強迫學生學習,也能使他們達到預期的結果:形成主動自覺學習,進而主動探究的習慣。

讀《教養》有感3

在《教養》這本書中有幾則笑話,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1 一對情侶看完電影后照例會對所看的電影進行一個交流。男的問:“你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女的回答:“咳,不怎麼樣!純屬胡編亂造,這樣的電影太假了吧。唉,那個反面角色可真狡猾,讓人恨之入骨。最倒黴的還是他的對象,姑娘那麼好,真可惜。還有那個撿破爛的,你說他要回老家去多好······”

2 某人過生日,邀請4對8位朋友到家做客。約定時間已過多時,但還差兩個人沒來。主人等得不耐煩,就說:“怎麼搞得?該來的還不來?”六位客人中,有兩人聽的不對勁,耳語:“如此說來,我們可能是不該來的吧?”便悄悄溜走了。主人擺好飯菜一看,走了兩個人,又着急不滿地說;“怎麼搞的,不該走的反倒走了!"又有兩位客人嘀咕說:”這麼說,我們準是該走的,何必還要賴在這兒呢?”於是,這兩位也伺機溜走了。主人一看又走了兩位,惱火至極,但怕言語再失,就什麼都沒說。但剩下的兩人卻對主人說:“既然你不說他倆,那麼就是說我倆了!”這兩人也氣憤地走了。

這兩則故事中,第一則中的電影確實是胡編亂造的,可女的說話不優雅得當,語無倫次,意思模糊不清,這就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第二則主人說話措辭不當,邏輯大失教養體面的。

這本書還有很多有趣之處,因此我推薦給大家。

讀《教養》有感4

第六章:培養孩子的人際技巧

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心裏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糾結。面對一個時常以自我爲中心的孩子,我們是應該接納他獨立的自我、愛他本來的樣子?還是引導他也要去識別別人的感受、慾望和觀點呢?

這是看似多麼矛盾選擇啊,而且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真的有方法可以既鼓勵孩子和家人、朋友、世界建立聯繫,又同時發展和保持他們自己獨立的自我意識嗎?

這一章就從科學的角度一一爲我們揭開答案,讓盤亙於心的疑問,突然清晰起來。

這一章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的大腦是爲關係而生、爲“我們”而生。

自我與他人的整合使我們不僅發展我們與他人的連接,更尊重和珍視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區別,所以能夠幫助孩子們理解他們和家人、朋友和他人之間的聯繫,才能讓他們建立更深入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周圍世界中看到、聽到、聞到、觸摸到、品嚐過的不同東西,會讓我們反思出他人的行爲意圖,還能反思出他人的情緒狀態,與他人產生共鳴,這就是鏡像神經元的作用。

大腦是由經驗重塑的,這意味着每一次別人的討論,爭執,玩笑和擁抱,都切實的改變着我們自己和他人的大腦,在與生命中重要之人共同經歷過美好時光之後,我們的大腦就不同了。

這一切對我們和孩子們意味着什麼呢?

這意味着他們經歷的各種關係,將爲他們將來如何與他人建立連接打下基礎。

他們身邊的父母、爺爺奶奶、包括老師和同學、還有任何在他們生活中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之間,建立依戀關係的質量,決定着未來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與別人建立良好的聯結。

你知道孩子們在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處的這段時光,對他們有多麼重要嗎?

這是孩子發展重要人際技巧,比如溝通、傾聽、理解、分享、寬恕、犧牲等的最重要經驗來源。

所有的.這些經驗,將會植入孩子們的大腦,形成相應的模式以便在以後的日子裏自然運用。所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給孩子的人際關係帶來的影響,將影響他們的未來。

既然這麼重要,究竟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爲孩子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體驗。

最好的人際體驗當然得從家庭入手,他們越是享受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光,就會越是看重人際關係,也會對未來的人際關係抱有積極健康的期待。

現在的孩子們太忙,在各種活動中趕場,沒有足夠的時間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我們是不是也常常忽略這樣的機會,眼裏只有各種才藝和技能呢?

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其實很簡單,大家一起做遊戲、講笑話、搞怪、關注孩子們關心的事情,大家一起玩樂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提升人際能力、鼓勵他們建立聯結。

當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孩子們享受到的每一次快樂愉悅的親子時光,都是對他們與他人相親相愛的一種正面強化。

在這個過程中,爲他們創造大量積極情緒和回憶的機會,我們和他們之間創造強大的聯繫,這種牢不可破的關係很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

第二,就是要幫助孩子們在關係中學會接納。

接納即便對於我們成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讓孩子們練習接納,首先要讓他們站在他人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鍛鍊共情的能力。

遇到問題可以嘗試詢問別人的感受,從而明白別人爲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反應,這就能促進孩子共情能力的培養。

很多時候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別人言語表達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非語言信息是要用心感受的,只有仔細的觀察和用心體會才能真正領會那些言外之意。

孩子們是很善於觀察的,但沒有我們的引導,他們可能會對很多細節視而不見,而錯失了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機會。

理解、感受和接納,聽起來都像是一場修行,我們有意識的給孩子們練習,他們會成爲一種能力,讓孩子們終身受益。

最後,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也要整合我們自己。

我們理清自己的過去,才能解決我們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心路歷程、如何敘事自己的故事。

只有真正理解了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纔可能打破傳遞痛苦的循環,而給孩子們傳遞出溫暖,與孩子們建立牢固的依戀關係。

每個人心裏都有痛苦和不安全感,不幸的是它們都是要傳染的。我們都不想把負面的經驗傳遞給孩子們。

這一章還舉了好多具體的例子來幫助我們理解和告訴我們如何去嘗試,既有益於我們自己的自我認識,又爲孩子們擁有高質量的人生指明方向。

相信,去嘗試這一切方法都會爲我們增強親子關係打下堅實的基礎,更會着實推動孩子們整合自我和他人、培養良好的人際技巧,從而創造更加美好的家庭生活和孩子們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