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醜陋的日本人讀後感

醜陋的日本人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醜陋的日本人”一書是日本人高橋敷在1970年寫的。以下是醜陋的日本人讀後感,歡迎閱讀。

醜陋的日本人讀後感

  醜陋的日本人讀後感1

之前,我曾經讀過大名鼎鼎的柏楊寫的“醜陋的中國人”,對他提出的“醬缸文化”現象感到非常震撼!可謂讚不絕口!另外,我還讀了幾本小冊子,有“美國人”,“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等,每本只有一百來頁的樣子,記不得是誰寫的了。是中英文對照的版本,寫得非常棒,在調侃搞笑中,直刺深層的醜陋,很值得一讀。可惜的是,因爲讀得太細心了,結果發現大量的中文翻譯錯誤,每本有幾十個之多,不禁讓我感到憤怒。原想給出版社寫封信去,後來一拖,也就罷了。

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在此書的序中寫道:“醜陋”是一種令人不快的鏡像,也就是人在鏡中自照時所獲得的負面性感知。人的自我反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最初是一種勇氣,而後就生長爲一種智慧,並且最終成就人的偉大品格。也就是說,偉大品格的形成需要智慧,而這智慧的起源正是承認“醜陋”的勇氣。並不是人人都擁有這非凡的勇氣的,恰恰相反,缺乏勇氣的是大有人在。高橋對日本人之“醜陋”進行的犀利深刻的剖析,連續不斷撞擊與刺痛日本人的心靈。不過,此書遭到如此激烈的圍攻,鋪天蓋地的非難和威脅,逼得作者數度隱姓埋名,以免遭殺身之禍。這樣的過度反應,倒讓人始料未及!這種對反思的拒斥,恰恰表現了日本人“醜陋”背後的“醜陋”。不可否認,這種打着“愛國主義”旗幟,死不認錯的做法,在中國也是一樣。對柏楊老先生來說,遭到狂熱攻擊,實在是家常便飯。幸虧他老人家已經去了天堂,否則,高橋的命運也將同樣落在他的身上。這樣看來,魯迅先生提出的“國民劣根性”,塑造的“阿Q”,“孔乙己”,“華老栓”等人物,使得他的作品終成不朽,是無可辯駁的了。

1970年寫的書,至今已經40多年了。當然,許多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在閱讀中是需要注意修正的。不過,也有很多東西是改不了的。日本人類文化學之父石田英一郎說:“一個民族特性的'變化需要數萬年的時間。”也許,數萬年太久,但幾十年總還是可以保持的吧?高橋先生到南美幾國工作了八年時間,離開故土,來到異國他鄉,接觸到異族文化和生活習慣,使得他具有了“國際人”的優勢。遠離日本,反而讓他能夠更清楚,更客觀來觀察,思考日本。在和異族的交往中,有了比較,更分得清孰優孰劣。

書中趣聞逸事很多,讓人邊讀邊笑,在笑聲中也有不少的收穫。最常見的感嘆是:中國人和日本人真是非常相像的啊!請看下面的例子:

高橋夫婦帶了5歲的兒子到巴西卡氏夫婦家做客,不懂事的兒子隨手拿了卡氏夫人餐盤裏面的食物,高橋先生馬上訓斥了孩子,同時以爲卡氏夫人會像日本人那樣說:“啊,孩子,你要是喜歡阿姨盤子裏的食物,就儘管吃吧。”高橋夫人一邊表示抱歉,一邊忙着給卡氏夫人盤子裏添食物。可是,卡氏夫人馬上說:“你不必道歉的。”她把小孩子叫到身邊,問道:“先生,你今年幾歲啦?能告訴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孩子與日本的孩子哪個懂禮貌啊?孩子,你自己知道對阿姨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嗎?啊,要是明白了話,就把你的食物給阿姨吧。”聽了這話,高橋夫婦面面相覷,呆若木雞。高橋夫人不高興地抱怨說:“啊,在別人家裏接受招待,這樣做有點過分了吧!”如果日本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說:“吃吧,吃吧,孩子,沒關係!”可到底是誰真正關心孩子呢?卡氏夫人對孩子的批評,並非想要幫助家長來教育子女,而是表現了一個長輩對於孩子成長的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感。

中國人遇到這種情況,做法和日本人完全一樣。爲了面子,絕不會教訓客人的孩子的。這樣,孩子的壞習慣就形成了,難以糾正。要是主人不守規則,硬要來教育客人的孩子,天知道會有多麼嚴重的後果!“懂禮儀”的中國人當然是絕不會冒險的,客人的孩子關我什麼事呢?即使他再搗亂,都由他的家長負責,反正我不管。

法國人拉納的兒子把高橋先生家的窗戶砸爛了。小孩子一個人誠惶誠恐,戰戰兢兢抱着一塊玻璃前來道歉:“爸爸媽媽說了,壞事是你自己乾的,就由你自己去接受別人的批評吧!”看到這個可憐兮兮的一年級的小學生,高橋先生哪裏還忍心批評他?趕緊摸了摸他的頭,拿出一包點心給他壓壓驚,就讓他回家了。可是不一會兒,拉納夫婦就跑到高橋家抱怨起來:“教授,你這樣對待孩子讓我們感到很爲難。本來他是應該受到訓斥的,而你卻給了他安慰。你考慮過這樣做會給孩子的將來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嗎?對不起,我們打算讓他重新再到你這兒來一次,希望你看在朋友的面子上,嚴厲地管教他。點心也讓他還給你,請你另外找個機會再給他吧。”

高橋先生的做法,也是中國人的做法。可是這樣做,對犯錯的孩子的確是一點好處也沒有的。孩子做了錯事,不僅沒有受到批評,反而還得了點心作爲鼓勵,這不是太奇怪了嗎?可實際情況就是如此。如果在中國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倍加呵護”的家長必然要親自出馬,代替孩子來登門道歉。比較明事理的家長會帶着孩子一起前去道歉。但是如果鄰居動了真格,嚴厲訓斥了自己的孩子,事情很可能會鬧大了!發生打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家長恰好是李剛,那更好了,打破玻璃這樣的“小事”,早就忘記了。鄰居有幾個腦袋?敢來放一個屁麼?當然,李剛的例子沒有代表性。但中國人在處理這樣的事情時,的確和日本人是差不多的。

那麼,有沒有不一樣的呢?當然也是有的。

在福岡,A先生抓住了潛入自己家中行竊的小偷,在搏鬥中,A先生受了重傷,便大聲疾呼:“請幫我打110!”可是圍觀的人羣面面相覷,誰也不肯伸出援手。半小時後,小偷竟然大搖大擺離開了現場。對此,高橋先生評論道,這就是日本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世哲學的典型例子。到這裏爲止,一切還是和中國的情況差不多的。最有趣的是高橋先生下面的設想。他相信,在圍觀的人們中,必定有人在暗暗祈禱:“誰來救救他吧!”可大家都不動手。接着,他提出了日本人的劣根性,真讓我始料不及。他以爲,要是有一個大人物在場,振臂一呼:“大家快去打電話,報警!”那麼,所有在場的日本人必然會追隨大人物的指令,立刻行動起來,唯恐自己落在別人的後面,爲了奪取“第二名”而拼命奔跑!他認爲,日本人最熱衷於當“第二名”,絕不肯當“第一名”的。他們是馴服的羔羊,最善於服從大人物的命令。在這一點上,也許中國人的表現會有所不同。首先,在這種情況下,大人物會不會出手?估計他們往往是視而不見,將小車一溜煙開走。首長是不應該來管那樣的“小事”的。要是首長受了傷,那還了得?再說了,即使首長振臂一呼,響應者會有多少?大概會有一些的,但是絕不會像日本人那樣爭先恐後,個個努力向前的吧。中國人的劣根性是“一盤散沙”,這一點和日本人就不一樣了。

“醜陋的日本人”是一本有趣的書,讀起來不乏味,還常常會笑起來。不信?你不妨也讀一下吧?

  醜陋的日本人讀後感2

“醜陋的日本人”這話說的確不冤。興許,看了《蘭亭》你會明白日本人的醜陋。但我並不針對個個日本人,因爲他們他們至少有良知,有人性

《蘭亭》主要講了林耕在戰爭期間,通過努力有了自己的漁船碼頭,並娶了日本女人秀代爲妻。當林耕親眼看見日本人殘忍地絞死了自己的好友,決定投身於革命事業,並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井上是日本人,當他感謝夏大伯願爲他債期延長時說了一句話:“我反對殺戮,我是一名商人。”而1941春卻以日本軍官的身份,親自主持絞死了方均鵬和阿姿。手段極其殘忍,斷手,斷腳,挖眼,還沒絞死,便將人整的半死不活。想當年謝夏大伯時那個點頭哈腰,恨不得去舔他腳底。如今,那副驕橫的形象,那種揚眉吐氣的神態,真是極大的諷刺。“我反對殺戮”真不知他怎麼說的。“反對”?呵呵,這就是赤裸裸的“贊同”“樂意”!昔日中國人對他的恩,今朝卻用中國人的血與肉來補償!醜陋啊醜陋,醜陋的日本人,恩將仇報的日本人!

秀代是日本人,當她看見林耕被爸爸傷的遍體鱗傷,哭着對爸爸說:“當你失意時,您把我交給他,說他是個好人,能給我帶來快樂和幸福。您需要依靠他,如今您得意了,卻像廢柴一樣丟了林耕,您難沒有意思內疚嗎……”井上當衆扇了秀代一巴掌。女兒就像一面鏡子,找出了父親的罪惡,難道,井上就沒有一絲羞愧?秀代字字真切,難道井上就沒有一絲後悔?井上是否認爲,這就是日本人。沒心沒肺沒血沒肉無情的冷血動物?秀代一點也沒錯,可井上卻一直不肯正視自己的問題,認爲殺人是日本人至高無上的權利,會殺人才算日本人。醜陋啊醜陋,醜陋的日本人,恬不知恥的日本人!

醜陋啊醜陋,醜陋的日本人!我並沒有針對像秀代這樣的日本人,而是指井上這類豬狗不如的日本人!醜陋,並不是指日本人外貌嚇人,而是對井上這種行爲舉動的厭惡!醜陋的日本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