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異類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異類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異類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異類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異類讀後感1

讀完了《異類》,這本書用大量的數據,去證明一個道理,那就是特別突出的成功,其實除了人本身之外,還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不論是馬太效應,還是10000小時的付出邏輯,或者是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等等。

看的關於成功,關於人性的分析,越是發現,其實很多道理,都是通的。馬太效應,就是生活中說的,越努力,越幸運;10000小時的邏輯,就是付出與收穫的一個曲線關係,可能會有臨界點,但是大部分達到臨界點之前,一定是越努力,收穫越多;而環境對人的影響,更是無時無刻的,不用作者論證,我都能明白這個道理是多麼的正確。而讀完這本書,只是讓我更加明白,這些社會現象,我深受影響,但是卻沒有深刻意識到。我沒有能力去預估整個時代背景下,哪個前景比較好的行業或者會賺錢的門路,我也不知道那些機會會在什麼時候垂青於我。但是我越發堅定,努力一定會有收穫,讓自己越發有價值是一間很有意義的時間。它或許就是某個時機我的機會,或者某個時機我的人生轉折。

現在的很多人應該都很焦慮。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思考,開始迷茫,自己的能力差距,自己的財富差距,自己未來的價值在哪裏。我也是一樣,雖然剛工作沒幾年,社會經驗不算豐富,也看不到未來的機遇在哪裏,所以開始想怎麼實現自己賺錢的目標,似乎很遙遠。我沒有了努力的動力,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因爲他們都不能再當下變現。而這樣的想法,其實就是惡性循環。可是我越發堅定了,無論如何,我應該努力,這不是由我當下能收穫什麼決定。只有努力之後,我才應該思考,繼續前進的方向。而不是永遠停留在想,卻什麼都不做。享受當下的辛苦,享受不斷強大,豐富的自己,不着急未來看不清楚。前段時間聽過一段話,覺得說的特別好,大致意思是:辭職你可能會丟失身份,但是不會丟失能力。共勉。

  異類讀後感2

請認清現實,成功除了個人的不懈努力外,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

《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啓示錄》,看書名會誤以爲這本書要揭示某項成功祕籍,可能是我太笨,沒有get到任何一個只要這麼做你就能成功的觀點,相反,第一感覺,這是一本反成功學的書。因爲書的本意只是換個角度審視“成功”背後的規律,但這些規律大部分是天註定,根本不可能通過個人努力來改變。

舉個例子,你能改變自己的出生年月、家庭、社會環境嗎?不可能?很不幸,那恰恰是影響你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影響成功的5個要素:

1.勢能——馬太效應

本書開篇就以加拿大冰球隊選拔爲例,那些天才球星們,大多出生於1-3月,因爲這個國家的冰球隊員招募年齡是按每年1月1日劃分的,所以同年1月出生的孩子要6月以後出生的要多了半年的發育期,他們總日常訓練中會有一些微弱的體能優勢,從而讓教練更關注他們,得到更多訓練和指導機會,球技得到進一步提升,又進一步獲得關注,如此反覆:優勢=>機會=>更好的優勢=>更好的機會。

所以,一個人一開始的“勢能”,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微弱優勢,讓他在每次決絕種勝出,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可以進一步把他塑造得更強。

就好比在中國小學入學年齡是9月1日前,那麼理論上來說生日是9月1日後的孩子只能等到次年(真實年紀7歲時)入學,相比於班裏大部分6歲的兒童來說,他的智力、體能都會更突出,從而成績會更好,好成績會得到老師更多關注,從而有更多提高自我的機會,與班裏其他同學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公司也一樣,剛入職時,比別人多一點點的勢能,是你日後更高成就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2.家庭

家庭因素主要有兩方面,先天遺傳(智力)和後天培養。

智力優勢是有極限的,並非越高越好,和身高一樣,女孩喜歡高個子男孩——那2米怎麼樣?恐怕沒幾個女孩能接受吧。所以高智商是優勢,但太高了並不一定有用。諾貝爾獎得主並非都是天才,相反他們智力水平不如天才,但是在人際關係、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跳躍方面要更突出,而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纔是獲得成果的關鍵。

所以,能夠比大部分人聰明,這就足夠了,非要比所有人都聰明,其實對成功的意義不大。同時,有一個聰明的腦袋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你生在一個糟糕的家庭,這顆智慧大腦很可能就此埋沒。

良好富裕的家庭環境,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傾向於“協同培養”,深度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成長當中,從孩子的身體到心理全面培育。相反,貧窮家庭,家長對待孩子基本是高度一致的“散養”,認爲教育就是校方的事情,他們工作太忙了,沒空關注孩子的成長。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會變得封閉,表現欲不強。所以一個人的道德、價值觀、心智成長,他的家庭如何栽培,幾乎取到決定性的作用。

書中講了一個天才隕落的故事,一個智商190的天才兒童(愛因斯坦160),從小活在母親改嫁(4次)、家暴、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的環境下,上學、打工、社會體制的遭遇都對他的成長極爲不利。他從小就不能獲得自我表達的機會,長大了便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終日守着農場,碌碌無爲,而他自己也習慣了過着與世無爭的生活。

3.機遇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機遇分爲兩種:偶然的運氣和時代的機會。

偶然的運氣包括關鍵時刻貴人相助、名額剛好多處一個而且給了你、一次意外致使你更好的完成某事等等,個別人在特殊時刻遇上的好事。

而時代的機會包括某個行業的崛起、國家高速發展、某種體制改革等等,在特殊年代特殊地點出生的人所遇上的好事。

機遇對於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成功的企業家背後,其實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歷史契機,而不單單是他們回憶中的那些艱苦歲月。

4.文化

文化影響可能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一個成功因素,因爲它太習以爲常了。就像猶太人會經商,江浙滬人更懂得做生意,這是民族/地區文化影響的典型。一個人生來看到,同學、朋友、親戚等都在從事類似活動,而從小被灌輸的道德價值觀等也會“迫使”他走向類似的道路。在這些人眼裏,走南闖北纔是天經地義的,我在家鄉朝九晚五反而被當作不務正業。

再如,爲什麼中國學生數學更好,因爲中文對數字的發音更簡短,隨便7個數字對應中文是7個發音,而英語的話前兩個數字就佔了6個發音,能比麼?再有,3/5這個數,中文念五分之三,而英文念做三個五分之一??。所以數學方面,美國學生先天就弱於中國。

另外,中國常年稻米耕種的歷史,讓這個國家乃至整個亞洲圈,都認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互幫互助”等勤勞、和睦相處的文化思想。在農耕時代,中國農民每年的勞作時間差不多是西方遊牧民族的三倍。所以到西方的亞洲留學生只需要“正常作息”,就能讓老外感嘆:“他們太用功了!”老外眼裏亞洲學生幾乎就等於好學生。

5.勤奮

10000小時定律,當你專注在某個行業或領域持續實踐一萬小時以上,你就會成爲該行業的專家。但需要注意一點,這裏的勤奮更多來自於實踐者自身的興趣,驅使他全情投入。

比爾蓋茨、甲殼蟲樂隊、冰球隊明星球員、著名律師,在他們成名之前,務必要明白,他們早就通過超乎常人的苛刻,把自己打造成了該領域的專家。

書中還說了個有趣的例子,很多音樂家們,在別人眼裏他們是天才。但實際情況是,那些“天才”音樂家背後往往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他們的父母有足夠的經濟讓他們在成年後都不用工作,專注練習音樂。總之,相比於二流音樂家而言,一流的才子其實是因爲他們的練習時間要比常人多太多了。

綜上:

比爾蓋茨、馬化騰、馬雲這些巨頭的成功背後,他們的艱難歲月、吃苦耐勞這些毋庸置疑,但沒有他們的中產家庭、學校經歷、公司或者一系列從業經歷,沒有那一個個機緣巧合,一次次雪中送炭,如果計算機時代早或晚到來幾年,情況將完全不同。

這裏所說的不成功,並非一無是處,其實現在很多企業內,80後幾乎都是中堅力量,擔任中高層角色。這裏的不成功是指,80後這一代人內幾乎沒出現什麼著名的、數一數二的行業領軍人物或企業家。

從如今火熱的互聯網行業來看,不論BAT還是排名前十的企業中,80後創始人能佔几席?更有意思的是,行業巨頭們幾乎都屬於65-75年之間,尤其是70前後。爲什麼?

其實異類這本書揭示了背後的奧祕,95年中國互聯網興起,2000年互聯網井噴,2010年移動互聯網爆發。然後95年的他們還在上中學,2000年的他們還在上大學,2010年的他們發現市場造就被巨頭瓜分得差不多了,他們就是80後。

前些年,網上流傳類似這樣一個段子(具體內容不記得了),關於80後:

讀小學的時上大學不要錢,上大學的時讀小學不要錢沒工作的時工作是包分配,參加工作的時趕上金融危機沒錢的時候房子便宜,掙錢的時候首付都攢不夠。

年輕的時候55歲退休,等老的時候…(現在已經開始延遲退休了)出生的時候只准生一個,生育的時候鼓勵再生一個。

以前是“一母生九子”,現在是“一肩扛四老”

說這話固然充滿很多發泄的成分,更多也只是抱怨而已,但這話說難道說得不對麼?我想,這正是80後所面臨的尷尬,這一代人什麼都趕上了,這一代人什麼都剛好錯過了。

其實80後不缺家庭、勤奮、文化等因素,但缺乏勢能和機遇。

這個世界,總有那麼小部分人,他們天資聰慧,他們總有好運氣,他們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他們平步青雲,他們的高度非常人所能及,他們是異類。

而身爲大部分人的我們,除了面對異類們的憤世嫉俗外,多想想怎麼利用勢能讓自己積累優勢,怎麼讓自己的家庭更和睦且優秀,怎麼更好地發揚自己的文化色彩,還有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當然,機遇這東西,雖然無法掌控,但幸福來敲門的時候,你卻說你沒準備好,豈不是太遺憾了麼?

  異類讀後感3

《異類》這本書於我來說最好的地方在於它通過科學嚴謹的邏輯分析,將一個個傳奇人物的成功經歷抽絲剝繭,還原成一堆看似不相關的隨機事件,最終直指本心,將玄之又玄的成功學還原成可以進行科學分析的條件組合,即:出生的時代,所處的文化環境,生長的家庭背景,個人後天的努力等不確定因素,正如書中所說:所謂“異類”從來就不是異類,書本有效的衰減了人們對“異類”的盲目崇拜。

其次在於該書中不同於以往雞湯文過分強調努力的意義,似乎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讀多了反而個人發展不利。該書傳導的理念是:一個人的成功不單單是努力的結果。“10000小時法則”也只是說明了努力是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不然同樣家庭背景,社會背景,同樣機遇的人在整個全球範圍內不知道海到哪裏去,最後成爲“異類”的也是寥寥無幾。總結一句話就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

其三,成功多數時候並不是一代人努力的結果,往大了說社會文化背景是上千年曆史的沉澱,往小了說家庭階級背景是幾代人奮鬥的積累。所以對於個人努力與成果不成正比方面完全可以稍稍放平點心態,畢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何妨不在歷史長河中來下一盤大棋?

  異類讀後感4

作爲芒格所推薦的書籍,《異類》提供了對成功的另外一種解讀。

本書以羅賽託人的健康祕訣開始談起,一個專注於內因(即羅賽託人的飲食結構、基因等方面)的研究無法解釋羅賽託人健康長壽,只有將羅賽託人作爲一個整體來看,才能夠發現這些人健康的原因來源於社團的文化(如大家庭的氛圍,和睦的羣體文化),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在很多時候,我們在專注研究成功人士的成功原因時候,卻往往忘記了這人成功的時代背景和他與這個時代背景的鍥合程度。例如,作者發現,大部分成功的IT行業領袖都出生於1955年左右,如微軟公司的兩位創始人、SUN公司的創始人比爾喬伊、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而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緣自於1975年1月是個人計算機的元年,這些人恰好在這一年到達學習創新能力的頂峯,所謂時勢造英雄而已。從微觀上面說來,作者發現加拿大麴棍球隊的成員大多出生於上半年,而這些則源自於挑選隊員時的卡線年齡是從1月1日開始算起的,這就使得元月份出生的孩子要比12月份出生的孩子佔據一個更有利的競爭地位。此外,還可以發現美國某個年代出生的嬰兒成功率更高(如大蕭條時期出生的嬰兒由於出生率降低導致競爭減少,同時年齡過小不用上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

在具備先機之後,馬太效應和一萬小時標準就發揮作用了。在起步階段的一點小小的優勢,會通過自我暗示而強化,強化之後會導致更爲努力的工作,並經過一萬小時的發酵,這種優勢會逐步擴大。例如,兩個孩子,元月出生的孩子因爲跑步快0.01秒被選入曲棍球預選隊後,就會由於這種自我暗示而更家努力的發展這一強項,在經歷一萬小時的努力之後,也許一個會成爲國家隊成員,而另外一個確實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這種差距由於自我強化會成爲天壤之別。

那麼,除了這種先機和一萬小時的努力之外,是什麼造成了成功和失敗的巨大差別呢?作者花了數章來闡述這個問題。這一本質就是情商、傳承、文化。作者指出,“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真正聰明的小孩,那就完全沒有必要知道他的IQ是多少。”因爲更高的IQ並不說明更成功的經歷。如特曼人(具有非常高智商的人)的差異表明,智商的作用有一定限度,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之分。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是他的“實用智商”——爲了達到最佳效果,知道自己應該在什麼時候,應該怎樣和他人說出自己應該說的話。本質是實踐性的:它不是解釋自我的能力,它是一種讓你正確認識自身處境,並且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例如,蘭根和奧本海姆的故事,蘭根具有更高的智商,但是由於無法爲自己爭取權益,最後大學無法畢業,只能做農場工人;而奧本海姆,儘管他曾經試圖毒死自己的導師,可是仍然爲自己爭取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沒有被大學除名、獲得負責曼哈頓計劃)。這種差異來源於二者情商的不同,並歸根結底,則來自於家族的.傳承。作者在調查了不同家庭背景(富人、窮人和中產)下高智商孩子的發展經歷表明,富人孩子更早接受權利觀念教育,通過從小的訓練和培養,會通過追問、磋商、以放鬆的心情開着玩笑的方式把權利向自己方向傾斜,會與權威溝通而贏得機遇和權益;而窮人的孩子不相信權威,會很快向權威低頭,獨來獨往,對於社會的規則一無所知,等到成年會對於社會性事務疲於應付。這種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家族性的馬太效應的產生。《紅樓夢》裏借冷子興之口曾經有句話,叫做“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爲情癡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爲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爲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爲奇優名倡。”。最後,更本質的則是來源於文化的區別,如華人的勤勞文化導致的子女在學習成績上的優異性(從種稻谷中來看)、韓國的等級文化導致的飛機失事(由於韓國機長的崇高地位,其他人員即使在發現問題是也採取含蓄的方式提醒,導致由於缺乏足夠的時間糾錯而墜毀)。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公司的發展也遵循着類似的道理。機遇、刻苦和優勢的自我強化、企業文化和傳承是優秀企業的三個法寶。機遇讓一個企業脫穎而出,刻苦和優勢的自我強化讓一個企業成爲行業的領導者,而只有文化和傳承才能夠讓一個企業經久不衰,基業常青。這三者就是公司、好公司、偉大的公司的區別吧。最典型如IBM,通過一個打孔機成立,而長期致力於電子設備方面的研發,使得企業能夠不斷的在這個行業中成長併成爲行業領導者,而真正使企業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則來源於IBM對行業趨勢的研究(總是能夠預先做出大的戰略變化)、對創新的追求(基本上大的發明都來自於IBM,甚至出過諾貝爾)、以及大象跳舞的靈活。這種企業文化纔是這個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企業分析來說,只有企業的文化纔是長久和永恆的。

  異類讀後感5

領導給推薦了《異類》這本讀物,花了一些時間終於讀完了。本書定位在講述一種不一樣的成功啓示錄,通過很多篇幅在證明,個性作用,並非個人成功的決定因素。當然作者做到了,只是可以再概括來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本書並沒有講如何成功,他給人更多的感觸是,通過這些成功給我們哪些啓示,書中有很多觀點,給我留下很深印象。

1、馬太效應: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換句話說,獲得特殊機遇的人,他們最終取得更大的進步;富有的因爲減稅而更富有,成績優異的因爲獲得更多老師指導而更優異;冰球隊孩子中年紀稍大者因獲得更多指導和訓練而變得更優秀。這在社會學領域叫做"優勢積累"。

個人對這些社會學接觸的太少了,但這種現象的確存在。比如如果你是警察,你破獲的案子越多,人們越願意給你更重要的案子讓你破。於是通過優勢積累,你越來越具有破案的優勢了。對於一個公司,當你全身心扎入某個領域時,你在這個來領域越來越有建樹。對我們個人而言,不要一味的依據木桶原理,補充自己的短板,而是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更具有競爭力。

2、10000小時法則: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要成爲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爲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想這也是本書核心觀點之一。成功沒有捷徑,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也不存在勞苦命。領導讓我們看本書,也是更看重這一觀點,我在做自己的產品10年之久,沒有成爲該領域專家實在慚愧,其實還是積累不夠,沒能量變引發質變。不過,這10年來,在公司裏學到的東西很多,除軟件開發本身外,到後期的項目管理、部門管理;從對該產品沒有概念,到對核心算法研究;從以前只到過幾個地方,認識一方人,到去了10幾個省份,接觸了不同的人。這些變化都是隨着公司的成長在成長的,但是領域很多,方向很多,所以不是沒有成功的機會,而是精力分散,努力不足。所以最好找出自己的優勢方向,鑽研下去。

3、"弗洛姆"的啓示:因出身問題,被"白鞋公司"拒之門外,於是做起了"白鞋公司"不值得一提的企業收購案子。但十幾年過去,這個領域變得炙手可熱時,他們早已成爲這個領域的專家。

弗洛姆的成功有那麼多因素導致的。如果不是出身問題,可能他會加入白鞋公司,如果不是後來併購案增多時局改變,他仍然在一個小公司接各種案子,但歷史恰恰讓他成功了。

記得剛剛加入公司時,市場上很多人對我們的產品沒有概念,更談不上認可。而我們公司一直在堅持着。當市場打開時候,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這不也是很好的例子麼。所以說,公司發展到現在,有自身努力的結果,也有時運成分在裏面。

4、令人滿意的工作:自主性、複合性、付出與回報的關聯性是任何一份稱得上令人滿意工作所具備的屬性。

無論是在創業還是管理,能把握好這些都很難,但的確非常有效,因爲這些是人們做事的內驅動力。從管理上看,自主性就是充分放權,讓員工真正感覺到自己就是企業的主人,在爲自己做事,這樣即使在身心疲憊,也會爲那一點點成功而努力追求;複合性就是將工作與意志力和想象力結合,就是工作中具有創造性和挑戰性;付出與回報關聯性就是勞有所得,個人努力能得到認可。能賺多少錢並不是使我們快樂的最終源泉,使我們快樂的源泉是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讓我們實現自我。

5、飛機失事的族裔理論,作者原意是說飛機失事與不同族裔文化差異有關,如航班飛行員之間、及飛行員與塔臺間通話,對權利距離指數的認識不同。在這個故事裏,我更傾向從這個角度去看,空難的很多時候是一系列人爲的小失誤、機械的小故障累加的結果。

我們做產品也一樣,當用戶說不好用時候,可能不是某一個功能不好用,也不是某一個bug引起用戶感覺不好。而是衆多"小失誤"引起用戶體驗不好所致的。喬布斯的蘋果會紅,還是因爲他不懈努力和精益求精。

6、稻田文明與數學:因爲語言結構的差異,意味着亞洲兒童學習數數要比美國兒童快;因爲環境不同西方農業採用"機械導向型"而中國和日本則使用"技術導向型"。文化不同引發人們行爲方式不同,亞洲人更具有努力工作的精神品質。稻田文明就是通過努力工作,在巨大不確定性和貧窮中尋找人生的真正價值。

我目前還沒有那麼大的視角去審視這種文化差異,但對努力工作的精神還是非常認可。正如比爾蓋茨還是孩子時候就沉迷於電腦;甲殼蟲樂隊花數千小時在漢堡練習演出;弗洛姆在機會降臨前,已經在不入流的併購訴訟生意上打拼多年。我們需要提前準備着,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才能抓得住,成爲那個時勢造就的"異類"。

最後,如書上所說,"異類,他們都是歷史與環境的產物,是機遇與積累的結晶"。我們需要了解,所謂的異類,從來就不是什麼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