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原則的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原則的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原則的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則的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原則的讀後感1

隨着飛速的現代科技促成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部分新興媒體爲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形成一大批“標題黨”式新聞人。《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一書中,講述的就是新聞從業者的須知和公衆的期待。

現代社會中,標題黨式新聞和虛假新聞充斥着公衆的生活,而作爲一個專業的新聞人應該怎麼做呢?這本書給出了答案:作爲新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事實。新聞工作的首要原則就是真實,這是新聞與生俱來的天性,在新聞的寫作中,我們必須瞭解事實、尊重事實、傳播事實。

其次,我們應該知道:新聞工作是爲公民服務的,我們發現新聞、發掘新聞就是爲了讓大衆瞭解這個世界。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新聞的服務功能就體現在它的質量上,所謂的優質新聞,就是完整、全面地提供了新聞信息,使受衆充分了解實情,更讓受衆生活的更加美好。

最後,我們還要清楚新聞的作用:新聞工作有輿論監督的作用,新聞人應當利用這一作用充分爲大衆服務。新聞人應當做一個社會的監督者,爲那些想要發出聲音卻無能爲力的人發言。

我想以後也能成爲一個新聞人,對公衆負責,對良心負責,用我的能力去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原則的讀後感2

前段時間讀書,偶然接觸到這樣一個觀點,我們讀書都是一個信息獲取的過程,我們從書中理解作者的觀點,有觸動之後就會深思,進而吸收,然而這只是初級的閱讀,而更高一層的閱讀則是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思考如果是同樣的話題,假設讓我們自己寫,應該怎麼構思全文,然後對比自己的思路與作者的思路,這樣的閱讀則更能夠收穫別樣的智慧。

創新的原則,是選自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中的一篇文章,既然是談原則,必然需要考慮一些邊際條件,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而這個正是整篇文章的關鍵所在。現在看來,基於自己目前對創新原則的認識,與德老先生相比,是斷不能思考如此全面。所以當我試着構思自己關於創新原則的文章時候,估計觀點也都是普通大衆都能夠想到的層面,沒有更深刻的見解。

既然現在有機會接觸到德魯克《創新的原則》這一篇文章,自當全力思考其中的邏輯,將知識信息轉化爲個人智慧。德老在開篇就告訴我們他所分析的創新不是靈光乍現,不是繆斯垂青,是可以系統化研究、發現的創新一般原則。簡單總結爲“五個要做”、“三個不要做”和“三個條件”。其中五個要做:徹底分析機遇、走出去、簡單、細微、領導地位;三個不要做:不要太複雜,不要多樣化,不要對未來;三個條件:工作、長處、市場。具體瞭解,可以閱讀原文,這裏不再贅述。

創新的原則等同於飛機的航道,飛機如果安全的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就不能夠隨意的飛行。同樣,當我們在系統化實踐創新的過程中,創新從創意到成果,必須有原則的規範。其實對於創新,很多人都普遍認爲只有專業化的人才才能夠勝任,以致於很多人在創新面前都望而卻步。但當我們認真分析創新的原則之後,反而突然發現創新與普通工作無異,很多原則並不是創新獨有的,也可以適應普通工作。換過來想,凡是能做好普通工作的人,也一定能夠勝任創新工作。

德魯克先生說:成功的創新者都是相當保守的,他們不得不如此。他們不是“專注於冒險”,而是“專注於機會”。企業家創新精神不是冒險性格的體現,然而卻有一個前提,就是遵從於創新原則。如果企業家希望創新可以一夜暴富,那就是冒險,但如果希望成爲行業領導者,那就是專注機會;如果企業家希望創新可以在辦公室苦思冥想就可以成功,那就是冒險,但如果企業家走出去,多看、多問、多聽,那就是感受創新可生長土壤;如果企業家希望的創新產品要非常複雜,以展現其超前性,那麼就是忽略消費者接受能力的冒險,但如果基於簡單思路,那就是可實踐的創新。

  原則的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愛的原則》。故事講的是一位老漁翁住在一個小鳥上,有一年秋天,島上飛來了一羣天鵝,它們從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老漁翁太喜悅了,拿出飼料和打來的小魚招待天鵝,天鵝逐漸和老漁翁熟悉起來,到了冬天也沒有離開小島,老漁翁敞開自己的茅屋,讓天鵝取暖過冬。年復一年,老漁翁奉獻着自己的愛心,可是當有一年,老漁翁老去時,天鵝也沒有離開,天鵝在這一年因沒了老漁翁的照顧而被凍死了。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愛是要講究原則和方法的,沒有原則的愛是一種痛苦,愛要有度,超過這個度,愛就變成了一種傷害。就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一樣,同樣是要有度,要有原則的。許多的孩子因爲生活在爺爺奶奶和全家人的溺愛中,而變得脾氣不好,無法與人友好相處,唯我獨尊,這就是因爲愛沒有原則造成的,這樣的愛恰恰反而害了孩子,使其失去了獨立自主。

愛是需要原則的,只有適度的愛,講究方法的愛,纔是真正的愛。

  原則的讀後感4

近日,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每日堅持開卷有益,仔細品讀了《不變的是原則 萬變的是方法》一書,頗有感觸。這是單位領導向我們推薦的一本書,是一本值得研究和深入思考的,與我們行政機關工作相關聯的具有現實閱讀意義的書籍。

這是一本官場回憶錄,教會廣大讀者如何處理好上下級關係;又是一本改革實錄,真實地講述了中國的未來方向。作者王振耀曾任國務院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司農村處處長、救災救濟司司長、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期間,獲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法學博士學位。2010年6月正式辭職。現爲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作者通過分享自己從政以來的一些經歷,讓讀者從中理解國家機關的運作程序,作爲大家前進的一個基點。白巖鬆爲本書做長序推薦:提到規則,大家先想到的,往往是潛規則;提到潛規則,談論時,幾乎人人痛恨並喊打。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搖身一變,往往是潛規則的信奉者、執行者、制訂者和受益者。我們需要的是規則,能讓人向善守法有效率的好規則。好規則,會讓心存惡念的人變好,壞規則,卻會讓心存善念的人變壞。用規則約束人、激勵人,中國纔會長治久安。

本書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機關規則;第二部分公務員細節;第三部分官員深思錄;第四部分政府大趨勢。因有感而發,本人對第一部分第5小節晉升與流動的規則深有體會。崗位輪換,是行政機關內部增進活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行政機關內部,晉升機會和工資獎勵不可能如同企業那樣在較短的時期內實現。因爲行政機關的特性就是其穩定性,而這種穩定性,正是通過人員的穩定和職位的穩定來實現的。但是,長期穩定,十多年甚至幾十年就在一個處室或者一個司局工作,就會造成相當大的惰性,思維按部就班,行爲循規蹈矩,難以創新。對大多數職位來說,更多的是一些日常的年復一年、月復一月的重複性工作。一項行政事務,具體到一個崗位來說,如何辦理不違法,用不了半年,任何人大體上都能掌握了。以後的歲月,就是不斷地重複這樣的事項,對於人的創造性,客觀上是會有某種抑制的。於是,交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行政機關內部,交流的目的,最主要的還是兩個相當正面的原因:一是工作需要,實際上是機構建設的需要;另一個就是提高幹部的領導和組織能力。也就是說,交流的原因,是正面大於負面。或者說,絕不僅僅是爲避免出現更多的問題而進行的防止性的交流,其主要的原因,還是機構和個人提升性的原因。

目前我們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人力資源配置不夠科學,幹部激勵機制不健全,幹部發展空間狹窄,一些稅務幹部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隊伍活力不足等。“激發活力、創新管理”是破解當前稅務幹部隊伍建設難題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勢下實現稅務幹部隊伍建設新突破的關鍵所在,激發人力資源活力,最關鍵的是要激發稅務人員幹事創業的內在動力,也就是構建稅務人員內心驅動型的激勵體系,而在構建這一體系當中,對“事”與“人”進行科學分類,將合適的“人”配置到合適的“事”當中,真正做到“崗能匹配、人盡其才”是重中之重。將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這是人力資源優化的關鍵之舉。首先,要對所有崗位職能和要求進行審覈明確,做到清晰掌握,進而明確該崗位究竟需要何種類型的人才;其次,在充分了解稅務人員工作技能的基礎上,結合崗位需要和個人意願,努力將各類行政、業務、後勤人員安置到相應的崗位上,做到人崗相適;最後,適時組織輪崗。在稅收工作中,定期進行輪崗,對於擴展知識面和增加職業技能有很大的幫助,不僅有助於高素質專業化人才更完整地瞭解稅收工作的各個領域,而且能有助於個人擴展人際交往,並在適應新的崗位和工作中,瞭解自己的優缺點,更好的自我定位;同時,有規律的輪崗,能夠提供一定壓力,防止因過久地從事同一崗位而產生職業倦怠心理,激發其工作潛能和工作活力,培養多面手,使整個幹部隊伍一直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勢。

  原則的讀後感5

收到局裏發的一本書《不變的是原則 萬變的是方法》,這是長期擔任國家部委的高級官員王振耀辭職下海後寫的一本官場回憶錄,他以非官員的身份從自身從政經驗出發,跳出官場看官場,談論救災慈善、民主改革、村民自治這些專業問題,又以學者的身份面向大衆暢談現代國家建設的細節,國家機關的運作程序、社會流行的種種誤區、公務員的工作細節、官場運作的邏輯以及未來政府發展的大趨勢。

讀這本書印象比較深的其中一個故事是作者在擔任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期間,看到報紙上有條消息稱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決定將80歲以上沒有退休金的老年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當時低保不是作者的工作範圍,但是作者通過與寧夏民政廳廳長、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溝通論證後,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建立了全面覆蓋城鄉80歲以上老年人的高齡津貼制度。隨後又通過精心策劃召開“沿海地區高齡津貼制度建設工作座談會”等方式,兩年多的時間裏逐漸推動在全國各地都建立了高齡津貼制度。雖然此項工作的推動參與了很多人,但不能不說沒有作者的有心和努力,這項制度不會在短期內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時間可能會推遲幾年甚至更長時間。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到,政府機關公務員能夠爲推動社會發展做出很多貢獻,可以按照職務高低、權力大小都能夠在不同領域發揮不同的能量,只要我們的公務員多思考、多學習、多實幹,一定能夠加快推進社會的進步。

  原則的讀後感6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這本書我是最近才閱讀的,我認爲讀這本書需要一定的科普知識,並且要有一定的社會閱歷才行,否則對於一些專業名詞很難理解。

一句話主題:以理解未來的原則構建“遠見力”。

重點內容:

一、要想預見未來,首先找到硬趨勢,就是科技發展的規律:

去物質化、虛擬化、移動化、產品智能化、網絡化、互動化、全球化、匯聚化

二、找到規律後,在變革過程中,營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三個方法:

1.主動變革。時代在快速變化,我們要順應時代,主動變革,才能不被淘汰。

2.挖掘問題的根本原因。

每個公司都會面臨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行解決。

3.重新定義和創造。

像一個創業公司一樣,從全新的角度去看待社會、產品、服務。找到人們需求的痛點,重新打造產品,對原有產品進行革命性的創新。

三、設定未來願景

你的眼光投向哪裏,你就會去到哪裏。設定一個明確的願景,堅持下去。

  原則的讀後感7

《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是最近剛出版的科學教育叢書,這本書從爲什麼需要大概念、支撐科學教育的基本原則、科學大概念的選擇、科學上從小概念到大概念、以大概念的理念進行教學這幾部分來介紹。

在這本書裏作者介紹了科學教育的十項原則:

一、在義務教育的所有年級,學校都應該設置科學教育項目,以系統地發展和持續保持學習者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對科學活動的熱愛,以及對如何闡明自然現象的理解。

二、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爲了使每個人能夠參與有依據的決策和採取適當的行爲,這對保證他們個人、社會以及環境的健康和協調發展是重要的。

三、科學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目標,科學教育應該致力於:

1、理解一些科學上有關的大概念,包括科學概念以及關於科學本身和科學在社會中所起作用的概念。

2、收集和運用實證的科學能力。

3、科學態度。

四、基於對概念的審慎分析,以及基於當前對學習是如何發生的之研究和理解,應該給出爲了達到科學教育各個方面目標的清晰進程,指出在不同階段需要掌握的概念。

五、應該從學生感興趣並與他們生活相關的課題開始,逐步進展到掌握大概念。

六、學習的經驗應該明晰地反應出既包含科學知識,也包含科學探究的理念,並且符合當前科學和教育方面的見解。

七、所有科學課程活動都應該致力於深化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同時應該考慮其他可能的目的。例如,科學態度和能力的培養。

八、爲學生設置的學習項目以及教師的職前教育和專業發展,都應該與爲達到原則3中所設目標需要的教與學的方法保持一致。

九、評測在科學教育中具有關鍵的作用。無論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測,還是對學生學習進展的總結性評測,都必須考慮到所有的學習目標。

十、爲了達到科學教育的目標,學校的科學項目應該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並需要社會其他力量包括科學家的參與。

  原則的讀後感8

經許多同行的推薦,在寒假我認真研讀了《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這本書。我們當前的教學中往往缺乏連貫性,而且在教學內容選擇上,也缺乏對於科學的宏觀和系統的考慮,而這些對於孩子們正確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本書從爲什麼需要大概念、支撐科學教育的基本原則、科學大概念的選擇、科學上從小概念到大概念、以大概念的理念進行教學這幾部分來介紹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

作爲一名科學老師,科學概念較爲尤爲重要,教科版科學每單元都是一個主題,每一課都有衆多的概念,如何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前經驗轉化爲科學概念,如何從小概念教學提升到大概念,這對科學老師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的學習經驗包含科學知識也包含科學探究的理念。如何在探究活動和科學知識中尋找接合點尤爲重要。所有科學課程的活動都應該致力於深化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教參中對科學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對於我們教師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思考和回顧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時如何尋求實證和使用證據的以及與別人進行的討論在加深他們的理解上的應用。

在科學課程中,探究意味着學生是通過他們親自參加探查來發展自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收集和運用數據來檢驗想法,並找到能最好地解釋他們所發現的現象的概念。幫助學生獲得不同想法可能比他們自發去解釋周圍的世界更有效。獲得不同的想法的最好來源是對其他不同的想法進行討論,以討論和辯論以社會交往的形式來發展概念將更富有成效。

在這本書中,從小的起始的概念出發,接着發展到較大的,能夠包含較廣泛經驗的概念,再前進到能夠理解自然界物體、現象和互相聯繫的,更概括的、更爲抽象的概念。在本書中有14個大科學概念需要去掌握。書中對於如何進行概念教學出了建議,我們在教學大概念時,如何通過小概念去建構而不失大概念的內涵這就需要不斷的探索教法,如何讓孩子們在探索中獲得對新知的學習也更顯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