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精選13篇)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精選1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精選13篇)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1

假期裏讀了兩本書,但讀過之後就似乎什麼都忘記了,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開學初我從張東方老師那裏借來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每天睡前都會細細地品讀一番。其實我早就聽說這本書的影響力,有幾次想買都沒買成,後來也就沒在意,直到接手一年級我覺得必須得讀一讀。翻了幾頁之後,居然愛不釋手。

我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爲書名上“心平氣和”這個詞。我想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一年級是忙亂的、嘈雜的、緊張的,它很難和“心平氣和”這四個字劃上等號。可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於是懷着一分好奇,帶着一分疑惑,走近了薛老師和她的孩子們,感受着屬於一年級的“心平氣和”。

書中薛老師用原生態的教育隨筆,敘述了小學一年級第一個學期的教學點滴,真實地再現我們一年級教師面對的相似的日子。從初入學的鬧到靜,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學生不害怕學習,進而到熱愛學習。她領着孩子們聽經典音樂,讓孩子們閱讀各類書籍,她號召家長營造學習型家庭。薛老師用樸素的言語傳遞着她的教育理念,平凡的事件中展示她的胸懷。書中沒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論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則則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記,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教學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諦,讓我感覺到有一個知己在與我敞開心扉的交流每天帶一年級的心得。在這本書中,總能隱約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學生的影子、家長的影子,卻也在書中看到了自己與薛老師的巨大差距。

不到一個星期就讀完了這本書,而自己卻無法做到心平氣和,覺得自己許多該做的事情沒有做,但許多不該做的事情卻一直沒有停,於是每天還是細細地讀,書中的很多細節留給我的是感動和思考。

  一、佩服薛老師那極具個性的思想。

薛老師說:“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薛老師的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中從容而行的。在語文教學中,她堅信課外閱讀的滋養,堅信“混混”法,允許暫時的落後,允許落後學生的永遠存在,因爲每個人的發展是不可能步調一致的。“作爲教師,我們比誰都知道分數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數更重要的,我們時刻不敢忘記: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對困難,具有獨立戰勝的勇氣和能力;第四,成績優秀。”“只要我把分數和統考名次看淡,也就是樹立了真正的責任觀。對自己對學生的長久發展都有好處。”這是她的準則;“沒有一個孩子不是抱着一顆學好向上的心來學校,只是各人的能力、悟性、基礎、家庭環境所給的滋養不同。他們把無限的信任給了教師。教師應當對應他們的心願,而不是根據他們呈現出來的優秀度,回報相同的信任。”這是她的公正無私;“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學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師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點的學習熱情給放大,點燃了——而不是用懷疑的心態,撲滅上進的火花。”“或快或慢,或主動或需牽引,他們都在往前趕,所以在我眼裏,我們二班沒有差生。”我敬佩薛老師的“心平氣和”!對照我們所追尋的整齊劃一,及格率優秀率的一路比拼,心平氣和也就自然逃離了。

一年級剛入學的常規教育很重要,當我面對一年級孩子的時候,希望他們急速地成長起來,恨不得今天上學明天就學會了怎樣學習。但是開學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薛老師只強調“安靜”一條,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現在我們安靜下來,我們變成了一塊石頭,我的頭不動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靜下來了,我的手不動了,我的腳不動了,我像塊石頭。現在我點到誰的名,請你拿好自己的東西到門口去排隊”。老師點名字的聲音越來越輕,薛老師輕柔動聽的聲音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學生。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們個個都是輕聲慢語、以禮待人。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

薛老師每天還讓孩子聽音樂,培養孩子在音樂中修身養性。上課的時候,讓孩子在音樂中朗誦;寫作業的時候,讓孩子以音樂來約束自己,不要讓自己的聲音蓋過音樂;放學背書包時,午休看書時,都放些優美的音樂給孩子們聽,音樂還真起到了檢查吵鬧的作用,在音樂旋律中做事的他們,確實比平時要安靜多了!

而我們平時用什麼來讓孩子安靜的呢?從大聲喊“安靜”到拍手坐坐好,我竟從來沒有想到用自己的安靜來傳染給孩子。或許,急噪就是我們一年級教師常常出現的壞習慣。放下身段,弱化師者尊嚴,放大孩子們身上的優點,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溫柔以待,我們才能心平氣和。

  二、感動薛老師強烈的反省與思考。

在書中經常可以看到看雲懺悔錄式的自我控訴。有讓學生罰站以後的愧疚,有拍桌子後的後悔,有擰了學生後的自責,毫不掩飾的自我暴露,將一個一線教師面對了生活和工作的重壓而滋生出的煩躁與扭曲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平實語言的背後是一位時時注意、時時反思的可敬的師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注意從細節處提高自己的修養。她在這種不間斷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走向了心平氣和。這種嚴格自律的背後,是一種道德,更是一種責任。因爲只有視所有的孩子都是最優秀的,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孩子,纔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們的心纔會平和下來,我們的聲音也纔會動聽起來。孩子們眼中的老師,纔會是溫柔的。

  三、感動薛老師從不間斷的閱讀。

她已經將讀書當作生命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以至於一日不讀書就好像缺了什麼,會覺得心裏空蕩蕩,生出浮躁之氣,這也是薛老師成功的要素之一。閱讀,使她的思想趨與成熟。而成熟,又促使她用自己的思想來認識教育。她認爲作爲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家長如此,教師更要如此。語文原可以無師自通,語文學習的根本在於多讀書,讀好書;因爲袖長方能善舞,當教師自己就不愛讀書或者根本就不讀書時,再多再好的教學方法也只能是茶壺裏面鬥波濤,空玩花樣而已。因爲有了廣博睿智的人文視野,所以讀教育著作時她才能讀出了與我們不一樣的感受與價值,對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給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

心平氣和,不是對學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在平靜的外表下,心依然執着,因爲平和,所以更能持久,心情也更坦然。我知道要真正做到“心平氣和”的境界還需要不斷去修煉,需要不斷地去學習、反思、總結來提升自己。

時間如流水,不知不覺一個學期過去了,雖然我沒有薛老師那般地得心應手、豐富的學識、寶貴的實踐、深邃的思考,但我那幫小傢伙,在我的眼裏是如此的可愛。但有時仍不免有陷入煩躁當中。我漸漸明白了薛老師爲什麼能那般地心平氣和,最主要是你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一年級,又是否能用一種從容的心態去面對一年級。

雖然,這所有的一切,我根本無法一一效仿,但卻實實在在給了我很大的衝擊,教育是潤物無聲、美麗緩慢的事業;從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備的心態。這本書告訴我:學會從容,心平氣和。在這裏,也把這句話送給在座的每一位老師:學會從容,心平氣和。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2

今年剛送走一個五年級,重新接了個一年級。感覺真是不習慣,且不說那些小不點們在課堂上一會動兒一會動兒的,也不說學生有什麼事情都要來報告老師,諸如“我想上廁所”“某某拿我的東西”之類。但凡學校有什麼活動,往往要老師親力親爲。諸如此類的也花費低年級老師很多時間、精力和口舌。原來的學生彼此熟悉,很多時候只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學生已心領神會。班級的日常工作也有小幹部管理,老師大多時候只管教學即可。現在,面對這些小不點兒,有一句話沒講到,他們就不知該怎樣做,我不免有手忙腳亂之感。

就在我頗感困惑時,一位朋友向我推薦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完之後,感觸很多,啓發也很多。這本書和以往所看的教育書籍不同,這是一本原生態的教育隨筆,書中沒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論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則則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記,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教學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諦,其中許多觀點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1、教學要慢慢磨,要給學生慢慢悟的時間

孩子千般種,個性千般樣。我們不可能讓所有的孩子都要向我們要求的那樣,這也是不現實的。讀過看雲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感悟到教學,尤其一年級的教學要慢慢磨,要給學生慢慢悟的時間。孩子思維的大門需要慢慢打開的。更何況他們的學前教育是有很大差異的。

一年級孩子第一道難關就是學習拼音,枯燥的拼讀常讓一些孩子望而怯步。在課堂上,就需要教師運用語言的魅力來使得孩子們對拼音動情。“清晰簡練、生動鮮明的語言會使學生對你的每節課心存期待……無論教學輔導手段多麼發達,語言永遠是教師聯絡情感,傳授知識的最重要的方式”簡單的真理,卻是需要深厚的積累。常爲他人一些巧妙的拼音故事折服,也常感受孩子們對故事的喜歡。感受充滿童趣的語言對於孩子們學習拼音的重要性。孩子們的興趣有助於他們強化記憶。在課堂上,常感覺孩子們學的還可以,可是那都只是暫時記憶而已,回到家不少孩子往往就糊塗了。對這,教師急不得,邊教邊複習,讓孩子們在一遍遍的重複中鞏固熟記。但其中教師不能放鬆的是要讓孩子養成每天覆習的習慣。爲督促孩子們這一習慣的養成,我要求孩子們每天功課在讀會後讓家長們簽字,第二天我進行檢查。檢查結果,有的如簽字很熟了,但有的和簽字並不符。這往往讓我生氣,對於家長們的督促也就不那麼信任了,每天還是抓着學生過關,於是,課間有限的時間就奉獻給了他們,每天除了上課批作業就是聽他們讀書,常在筋疲力盡之時罵自己:想不開,累死活該。其實,靜下心來想想,確實不用如此,這麼多年教下來,沒有那個學生到最後還是不會的。只是早晚的事情。於是告訴自己:不在被學生拖着。和家長講清其中關係,每天由家長檢查簽字,對那些沒有讀的,晚上統一補讀,由此來強化學生的意識:功課必須天天覆習。

  2、拖拉習慣要杜絕。

自己是個慢性子,很多事情都不那麼雷厲風行,於是發現每屆學生都頗有我的風範:做起事情來不急不快。於是,我的很多寶貴時間就被一些拖拉戶霸佔了去。看了薛老師的文字,下定決心要來嘗試一下:每次功課,給孩子們一個打底時間,超時嚴重的,重新完成,在這屆孩子開學之處,一定要將拖拉的苗子掐斷。

  3、溫柔的懲罰

對剛進小學的孩子們來說,習慣養成是重頭戲,尤其是學習習慣,課堂時間有限,如果老師常將時間放在組織紀律上,那課堂效率就大打折扣不說,課堂任務也會完不成。而孩子們一旦在心裏紮下了鬧的草根,以後的清除就困難重重,薛老師非常注重孩子們靜心習慣的培養,對我啓發很大。在課堂上,我常用小規範來提醒孩子們,如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我說:“小眼睛”孩子們接着說:“看老師”;有人說話了,“小耳朵,(仔細聽),或者通過節奏來安定孩子們。但總有那麼幾個對你的眼神瞧不見,對你的提示充耳不聞的,對他們,我性子也很急,憋不住,就點名批評起來,往往爲此而耽擱時間,薛老師的點名罰站讓我很有啓示。實實在在的讓學生知道自己爲什麼受罰,也有一個警示。一直贊同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這個懲罰的度把握不好,罰學生的同時也是在罰自己。

  4、抓好閱讀教育

1)聽低年級孩子們讀書,往往覺得他們拖調子如唱歌,每屆孩子都是如此,在我的教育中,我雖然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沒有薛老師頑固:孩子們不達要求就不放鬆,教師一遍遍的領,讓孩子們感受語言中的音樂節奏。這個問題上我是鬆一陣緊一陣的,因而效果總不如意。薛老師的頑固讓我感動,也讓我下定決心,今年的孩子們要抓一個新模式出來。

2)語言的積累在於閱讀,沒有閱讀打底的語文教育是蒼白的,要抓好這一塊,需要老師付出精力鍥而不捨,同時需要取得家長的配合,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對於剛入學的孩子,兒歌是很好的閱讀材料,有趣而又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和激發孩子們的想象。於是我充分利用《經典閱讀》這本書,讓學生讀、背書上的兒歌。開家長會時爭取到家長的配合,每天讓家長給孩子講故事,等學生學完拼音後,也可讓孩子給家長講故事。通過背兒歌、讀故事等形式,來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3

作爲一名新老師,面對孩子常常感到手足無措,更何況是面對51名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除了感到迷茫無助以外,更多的是感到不得法。小朋友都是那麼的天真可愛,可是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心態和角色並不能立刻進入現有的角色身份中,常常剛出現各種小狀況,比如上着課的時候,突然有小朋友哭鬧,再比如上課的時候突然有小朋友說尿褲子了……每一天的上課就好比打仗一樣,常常讓人覺得不能如魚似水的遨遊在課堂的海洋中。然而當我看到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以後,我發現這些問題都是催使我們成長的教育機智的體現,孩子們的問題層出不窮,做老師的應該要調整心態,心平氣和的面對這些孩子們。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以每日記載的隨筆方式向我們展示了薛老師帶一年級時的點點滴滴。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走向平和,記述她與一年級孩子共同成長的點滴。第二部分是請跟我來,收錄的是薛老師給孩子家長的信。第三部分是平和輻射,收錄了她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借鑑意義。第四部分是聆聽大師,這一部分可謂是一針見血,點破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對蘇霍姆林斯基等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

首先要每天讀書。薛老師是一個極其愛書的人,她的博覽來源於閱讀。在她看來,閱讀,原本就是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飯一樣屬於必然的事情。她認爲作爲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家長如此,教師更要如此。薛老師說的好:一切的閱讀都是讀自己。語文原可以無師自通,語文學習的根本在於多讀書,讀好書。

其次上課聲音要小而柔和。以往講課時常常忍不住會提高自己的嗓音,總以爲那樣做孩子們會聽話些;常常忍不住厲聲喊叫,總以爲那樣做孩子們纔不敢“胡鬧”。可是,錯了。看來,從現在開始我真的需要“修煉”了,要心態平和,聲音小而柔和。

再次,每天要不斷地反省、思考。在這本教育教學隨筆中,經常看到她懺悔錄式的自我控訴,通過強烈的自我反省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氣和。

最後要及時跟家長交流、溝通薛老師說:“教師的愛要博大得多,它包含慈祥的母愛,嚴厲的父愛和知心的友愛:知心朋友之間的理解,尊重,信任與交心。”薛老師不僅注重了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溝通,而且特別注重與家長溝通,她給家長寫了那麼多信,引領着家長向正確的教育理念前行。

教書育人,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潛心修煉,默默耕耘,靜待花開的聲音。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4

剛看到《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心平氣和”四個字。心平氣和──該是怎樣一種難能可貴的境界?教一年級還能心平氣和?薛老師在書中講述了她的的教學體會,從九月開學到一月期末的來臨,薛老師在孩子們初入學的五個月裏,從開始的“鬧”,到後來的“靜”,從拼音學習,到寫日記的開始,都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孩子們不懼怕學習,進而熱愛學習,慢慢進入讀書人的角色。

工作一年多年來,自學了一整套“管理”學生的絕招,那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視、大喊制勝。這樣一來,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級課堂常規極好。在爲師的我沾沾自喜的同時,卻越發地覺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溫柔,日日暴躁起來了。並且訓斥的次數多了,就沒有效果了。教學和班級管理就會陷入狼狽狀態,往往造成人在教室的時候,學生迫於老師的威力不敢說話,剛一走開,教室裏立刻亂成一鍋粥的狀態。

薛老師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也曾着急發火,但她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心平氣和地和學生交流,心平氣和地教學。她在文章中提到“講課聲音儘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覆表揚完成任務之後安靜看書的孩子。我希望這樣有意識的反覆強調,能儘早讓他們懂得靜是好的。”在課堂上老師要求孩子安靜,老師也是“靜”的,“看黑板讀字和字母的時候,我的目光閃電般掃射每一個角落,發現分心的,寧可疾步走過去,告訴他看黑板,也不大聲呵斥。”她十分排斥大聲斥責孩子,排斥嚴厲地批評,又一次“上午因爲急,拍了一下桌子”,她反省“這是開學以來第一次。那難聽的聲音,應是對我劣根性的警醒,而不是一個壞的開頭。”

爲了實現安靜教學,薛老師做了各種有益的嘗試。薛老師說:“優美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的心靈導向寧靜優雅。同時,也使他們對音樂有了鑑賞能力----吃過仙桃的人,是再也不會貪戀爛桃的。”因此她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聽音樂,靜靜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讓很鬧的孩子終於能坐得住,能靜下來,對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大有幫助。

反觀自己上課,害怕學生聽不到,總是用最大音量不斷重複,有時候還動了買小蜜蜂的念頭,期望用高分貝的聲音來蓋住學生吵鬧的聲音。殊不知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老師的聲音要大,是爲了蓋住學生的吵鬧;同時在老師高分貝的刺激下,學生變得更加躁動,吵鬧的聲音也更加響亮;老師只好再一次用更加響亮的聲音來上課。在一次又一次的惡性循環中,在一天有一天的錯誤實踐中,我們的孩子離“安靜”越來越遠,他們的心態離“心平氣和”也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則是“躁動和不安”。

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像薛老師那樣,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

薛老師在自己的文章中毫不避諱的承認自己也“體罰”孩子。當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特別震撼,覺得薛老師呈現給我們的是真實的教學狀態,不是單純的說教。也正因爲薛老師的真實,文章的真實,才更加讓我們感動。孩子需要賞識和鼓勵,但在犯了錯誤的時候也需要適當的懲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在哪裏。只有這樣,才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最後我想說,讓我們儘自己的能力,在孩子們的心裏留些愛的碎片的──兒時讀過的一首兒歌,人生第一次整本的背誦一本書,聽老師講過的一個故事。這些記憶的碎片承載在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愛,承載着童年的記憶,留下或大或小或暫或久的影響。這多麼好!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5

印象中,帶過4個一年級了,這其中,有三個擔任班主任。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的時候了,這些剛踏入校門的小東西們,活力無限,但什麼規矩又不懂,這邊一會兒哭了,那邊一會兒要去尿尿,早晨不會讀書需要老師領着讀……沒半個月就差點累趴了,還好,那些沒有經驗的日子,幸虧有年輕旺盛的經歷。看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彷彿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過去,這細碎繁瑣的日子,唯有親身經歷過並且擔任過班主任的老師纔會有深刻體會。這些小小的能人兒,個個像秋天飽漲的豆粒,一不注意就到處亂蹦亂跳開了,除了其他老師在上課,否則簡直是分分鐘都不敢讓他們離開視線。

薛老師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聲音要小而柔和,“我的靜和柔是會傳染的,安靜總會從一些孩子到達另一些孩子”,這種柔和安靜狀態的美好,直到今年我纔有所體會。當我心平氣和,柔和而安靜的時候,學生們感受到了,並且這種柔和和安靜傳遍了整個教室,只有心安靜柔和了,才能體會和感受到彼此之間的愛吧,那節課,我和學生之間產生了一種心連着心的愉悅。下課了,我離開教室的時候,溫佳諾跑到我身邊對我說“老師,你好溫柔啊!”望着她仰望着我的天真小臉,一種神聖從心底升起,多麼可愛而又容易滿足的小天使啊!我真的應該再改變一下自己的脾氣,每天這樣溫柔地對待他們。

孩子一天比一天長大,一天一個模樣,多想把他們的每一天都記錄下來,可是,如薛老師所說,“機械的瑣碎的重複的——最艱苦的,恰是最沒有寫頭的”每每想要記錄,但每每又感覺瑣碎和機械重複,終是放任了自己的懶惰,任由時間大把大把從眼前溜走,任由那些平常但對孩子成長來說又不平常的日子滑過,一去不復返。敬佩薛老師,能夠在這繁重而瑣碎的日子裏,堅守記錄,堅守着平凡而又偉大的日子,堅守着自己的初心。

“對於我而言,讀書是一種內在需要也是爲了保持一種上升的有活力的狀態。”薛老師的這句話,彷彿一直存在我心裏一樣,幫我說出來了。可是,生活這樣多姿多彩到處都能吸引我的眼睛,書也讀一點,但總是時而走神和分心,常常有的感覺便是“昨天沒有看書,心裏空落落的”。我想,在今後的日子裏,要向薛老師學習,每天都要讀書,和教書,安安靜靜,心無旁騖。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6

朋友推薦一本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原本以爲是閒暇之餘的消遣之作,細細品味之下,卻感慨萬分,唏噓不已,同時又發人深省。

讀書之始,我是覺得應該對自身的啓發不是很大的。因爲我是教數學的,而薛瑞萍老師是教語文的,雖同爲一年級教師,但在一些方面始終有着細微的差異,比如薛瑞萍老師教拼音時就提到,語文和數學是不同的,是可以混着拖的,所以在教孩子們拼音時,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點點的慢慢的教孩子們,但是數學卻不一樣,數學不像語文,有着閱讀作爲溫牀,可以讓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與領悟,數學有着它的客觀性,它要求迅速準確,所以本身比較枯燥一些。深入閱讀之後,才發現,教語文和教數學有什麼區別呢?不都是教書育人嗎?於是才認真的去閱讀,去體味薛瑞萍老師在書中表達的涵義。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獲。

首先是“定能生慧,靜納百川”的睿智,這對於教低年級孩子的老師來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面對那些天性好動,又不懂世事的孩子們,有時候真的很難做到心平氣和,但是身爲教師,這卻是我們必備的一種素養,說到老師這個職業,不得不說我們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說明“不慍”是爲師者的一項重要品質。

順帶一提,書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自身一日不讀書,便覺得心裏落落的,彷彿少了點什麼,幾日不讀書,便覺得有“急躁之氣”,這點讓我很是懺愧,雖然平時也有閱讀的習慣,但卻沒有那麼深刻的感受,彷彿讀書不過是一種消遣,比起薛瑞萍老師那種把讀書當作吃飯睡覺這種事來對待的態度,實在是自慚形穢。身爲教師,常年與書爲伴,讀書實在當好老師的一個重要習慣。

其次是溝通,教師不僅僅是要和孩子溝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長們溝通,“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家長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處理好教師、孩子、家長的關係,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師在這當中,就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樑作用,所以家長會不應該是讓老師說說孩子的“小報告”,更應該讓家長、孩子以及老師做一個深層次的交流。

最後是“金誠所至”,薛瑞萍老師通過記錄教學中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她爲了教育、爲了孩子的那份真誠和熱忱。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唯有懷揣這份責任,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才能真正無愧老師這一職業。

都說老師是園丁,培養着祖國的花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然選擇了這一神聖的職業,就讓我們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們的成長,靜待那花開之時。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7

這學期開學初,張校長送給我們每位一年級的班主任一本薛瑞萍老師寫的書,書名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也許是因爲剛剛送走的是一屆六年級畢業班的學生,所以我對接下來要帶的這個一年級心裏充滿了太多的擔憂和不安,怕自己無法勝任。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我把薛老師的書細細地品讀了兩遍,心裏有許多感慨。

那一個個樸實無華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它傾訴着一位普通教師的悲喜,讓你在一個個真實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這些看似隨性的瑣碎記錄,沒有掩飾什麼,沒有矯揉造作,卻折射出薛老師執着而獨到的教學思想。在薛老師的眼裏,教育不再只是瑣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靜得如水、純得如雪。

讀薛老師的書,總是被感動着,有些細節讀過一遍又一遍,讀過之後仍是感動不已。

1、感動於薛老師苦口婆心的勸慰——“和孩子一道,安靜地看書。如果你不能在書桌前坐半個鐘頭,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從早到晚堅持五六個小時的艱苦學習呢?”

2、感動於薛老師煞費苦心的提醒——“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教師能做的是竭盡全力和問心無愧,希望家長也一樣。”

3、感動於薛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誡——“愛讀書的父母,最容易帶出愛讀書的孩子。”“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間斷和興致勃勃。只要他在讀,只要他這周比上週進步了,就值得高興,就應該鼓勵。”“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4、感動於薛老師不容置疑的要求——“孩子需要你的扶助。”“先做讀書人,然後談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長,這纔是爲人父母應當追求的幸福。”“做孩子的同窗,跟孩子一起學吧!這不是在幫助孩子,這是在拯救你身爲父母的尊嚴和威信。”

讀完薛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久久不能心平氣和了。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平時的工作,一年級的日子,是和忙亂、着急、緊張這些詞相連的。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我總覺得他們這也做得不到位,那也做得不規範。巴不得一下子就把那些不好的習慣改掉。希望他們能認真聽講、按時作業,自覺地去學習。薛老師不是這樣。開學初,她是“責任明確,慢慢加任務。”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只強調安靜地做一條,等着一條真正形成習慣了,再提其它的。“樣樣都去抓,則定會樣樣都抓不起來”。一句平實的語言就把教育的有序性講得清清楚楚。對於一年級的常規教育,需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而孩子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做到。這就要求我們對孩子不能要求得太高,要一點一點地去幫助一年級的學生完成過渡。一項一項地抓,做好了,再抓第二項。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就能逐漸適應小學的生活。

想想自己平時的工作,有時脾氣過於暴躁,只想用老師的威嚴來嚇唬孩子,可一旦我不在身邊,學生是照舊的。薛老師的書讓我明白了對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在這本書中,總能隱約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學生的影子、家長的影子,卻也在書中看到了自己與薛老師的差距。比如面對孩子們如脫僵野馬般野性難馴時的浮躁:面對屢次說服教育仍陋習不改時的不冷靜……在今後的日子裏,這本好書將引導我和我的一年級孩子們一起努力,走向“心平氣和”。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8

開學初,當我聽說我要包班的時候,心裏一陣恐慌。是的,真的是“恐慌”,沒有其他任何詞語能淋漓盡致地形容我當時的心情了。我心裏恐慌不是因爲我不相信自己,只是怕自己沒有經驗,萌殺了含苞欲放的花朵。除了恐慌之外,其實更多的是讓自己理智,調整心態,迎接花朵的到來。

當張校長把《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贈送給每一位一年級班主任的時候,我的眼前好像有了明燈的指引,豁然開朗。回到家裏,我一頭扎進這本書,迫切希望這本書儘快傳授給我經驗,能給我帶來管理班級的方法。等我快速瀏覽了幾頁以後,我更加發現自己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是多麼的邪惡!心平氣和,腳踏實地纔是關鍵。

在這本書裏,其實薛老師沒有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而是在她的一篇篇日記中告訴我,儘量讓自己心平氣和,達到一個和諧的境界,這和諧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與家長的和諧,學生與學生的和諧,教書與育人的和諧。當然,在這些和諧裏,我最先要做到的是前兩個和諧。薛老師在做這些和諧的時候,可是做了大量的後續工作。

從她的天天手記中,不難看出薛老師喜愛讀書,她在不間斷地讀書,以至於哪天沒讀書就覺得缺少了什麼。記得薛老師有寫到:有一天她在讀《生活體驗與教育研究---人文科學視野裏的教育學》,這本書十分難懂,好不容易找到一段清淺詩意的文字了,便興高采烈地念給同事聽,沒想到同事嫌其難,建議薛老師把這麼難的書放一放,薛老師竟然說:“要這樣纔有成就感,《讀者》一天看十本我也沒有成就感。”當我看到這句話時,一陣詫異。一天讀十本《讀者》還沒有成就感,我連一個星期讀一本都沒達到,實屬慚愧,幸好薛老師沒有在我眼前出現,要不然還真想找個地縫鑽下去!更有甚者,薛老師在課堂上急躁了些,聲音不由自主地大了起來,發現自己呵斥的次數多了,說是因爲偷懶,沒有讀《道德經》的緣故。當薛老師讀到“夫兵者,不詳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這句話時,能發散思維,道出了精闢之語:教師的不詳之器是什麼--怒!

看過這本書以後,我也經常在管理班級的時候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讓自己憤怒,憤怒起來不僅自毀形象,更加傷害了學生。每當我快要發火的時候,我總是拿薛老師的話來提醒自己:喜愛他們纔是喜歡自己!是的,讀書是一種內在需要,也是爲了保持一種上升的有活力的狀態,其實讀書纔是提高自己的必走的途徑,教學也是要靠大量攝取相關知識,不斷補充文化修養才能勝任的。我發現,我離一名真正的教師還差很遠!

薛老師不僅喜愛讀書,還善於跟家長溝通,及時反省與思考。孔子說:“不憤不啓,不憤不發”“啓”與“發”都是對教師而言,不是要教師“啓”,學生“發”。天底下沒有不接受啓發的學生,只有不會啓發的老師,我想我也應該要像薛老師那樣,學習她,時時反省自己,時時思考面對的新問題,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懈地探索、研究!

因爲我看了薛老師的這本書,覺得唯有心平氣和、腳踏實地,才能把班級帶好,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因爲自己沒有雷厲風行的作風,總想着自己是一隻蝸牛,蝸牛別的什麼也沒有,就是不缺堅持不解的精神,我喜歡做蝸牛,既然自己決定做一隻蝸牛,那我的學生也會是一隻只小蝸牛,我相信他們都是一隻只出色的小蝸牛,於是我把班級的牆報設置爲蝸牛天地,既希望自己每一次看到蝸牛,時刻提醒自己腳踏實地,堅持不懈,也希望一羣小蝸牛能在我的帶領下,也能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成長。我和小蝸牛一樣,需要成長,我願和我的小蝸牛在心平氣和中一起成長!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9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作者是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普通的語文老師薛瑞萍。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真是如獲至寶,許多觀點值得我去借鑑。

在常規教育方面,對於新入學的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對,那也不規範,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覺學習、認真聽講、按時作業等等我們認爲好的學習習慣都給養成了。但薛老師不是這樣的。開學初,她的態度是“一要責任明確,二要慢慢加任務。就像現在對於行爲規範的要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只強調安靜一條。等這一條入他們心,真正成爲班規了,再提其他的。樣樣都抓,必定樣樣抓不起來。”多麼平實的語句啊,卻把教育的有序性講得明明白白。一年級的常規教育,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孩子們不可能短時間內全部做到。這就要求我們對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一段時間抓一個重點,達到了,表揚,再抓第二個重點。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就能逐漸適應小學的生活。薛老師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她不但自己輕聲慢語,還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做到輕聲慢語。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這是薛老師的經驗。

在語文學習方面,一年級師生碰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拼音。薛老師別具匠心採用“大幅度的動作,使我不用發聲就讓孩子知道了聲調,站起來讀錯的,我還是不說話,只是一次一次地比劃聲調,於是他知道了。”不多說話,不急不躁,讓孩子自己慢慢體會。這一點,說說容易做起來不易。細細想想,是呀,遇到孩子常出錯的地方,禁不住急噪起來,那加大分貝的聲音只會讓孩子心裏更急,又怎能學得好呢?還是得靜下心慢慢來。“寫字也好,計算也好,只要那孩子盡力了,就是好的。”的確,每個孩子的智質不同,不能一味地總去和別人比。只要他努力了,只要他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應該受到我們的肯定和鼓勵。這樣,孩子纔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對學習充滿熱情。

薛老師在書中這樣講:“今天不會明天,明天不會後天,拼音不過是個柺杖,遲早是會的,何必強求一致?數學我不懂,語文尤其是拼音是可以慢慢混的。”讀到這一段時,我曾禁不住爲薛老師擔憂起來。孩子的拼音學習怎麼可以這樣去要求呢?違背了學校一貫提倡的踏踏實實學習、一步一個腳印的教育思想。再讀下去,才領悟了她“混”的真正含義:語文學習是靠大量的閱讀來實現的,不能因爲拼音學習暫時的困難而影響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何況拼音學習本身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呀,語文教師有個重要的職責就是讓孩子親近書本,學會讀書。只有教師精心地引導,纔會使剛入學的孩子走近書籍,親近語文,進行充滿睿智而拓展生命體驗的讀書活動,從而在豐厚語文素養的同時豐富了他們的生活。

在與家長溝通方面,薛老師很注重讓家長配合教育。她很坦率,“教師只要說服自己接受差距和層次,說明自己不強求一致就行。對於教師,班級纔是一個整體,好中差存在距離是正常的,有一批成績優異的不OK了,就可以也應當放過自己和吃力的學生了”。粗一看,以爲薛老師有些不負責任了,潛心細想,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如果家長不配合,光靠老師能有多大的效果?接受這樣的現實,通過書信來提升家長,提出主動關心孩子學習的要求,這是薛老師教育實踐中的創新。終於,家長主動來與教師進行溝通,瞭解孩子點滴的成長;在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時,支持、配合甚至賞識起教師的工作來。薛老師非常成功地通過家長的配合,酌定閱讀量,進行初步檢查,引導孩子學會課外閱讀。是呀,如果家長和老師都做起了榜樣,是博學而又心平氣和的人,閱讀自然也會成爲孩子生命中的一種必然。

一年級開始的日子,肯定是和忙亂、着急、緊張這些詞相連的。然而,一年級,這個孩子學習生活的起步關鍵期,如果班級的良好風氣沒有形成,孩子的閱讀習慣沒有養成,家長的默契配合沒有達成,可能,錯過的,就會永遠地錯過了。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吧,讓我們慢慢來。這本書將引導即將教一年級的我和我的一年級孩子們步入一種新的生活,讓孩子們和我都能有一個良好的狀態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走的更好。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10

讀完薛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卻久久不能平靜了。教過一年級的我深有體會,剛入小學的孩子特別愛嘰嘰喳喳,靜不下心來。因此一年級的老師,是和忙亂、着急、緊張這些詞相連的。其實,這是我們老師自己沒有擺正心態。對於新入學的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對,那也不規範,恨不得“一口吃成個胖子”,一下子就把自覺學習、認真聽講、按時作業等等我們認爲好的學習習慣都給養成了。

但薛老師不是這樣。開學初,她的態度是“一要責任明確,二要慢慢加任務。就像現在對於行爲規範的要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只強調安靜一條。等這一條入他們心,真正成爲班規了,再提其他的。樣樣都抓,必定樣樣抓不起來。”多麼平實的語句啊,卻把教育的有序性講得明明白白。

一年級的常規教育,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而孩子們不可能短時間內全部做到。這就要求我們對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點一滴地幫助孩子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薛老師特別喜歡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靜寂遊戲”,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與家長積極配合教育,讓孩子養成終生受益閱讀習慣。這都是我今後要學習的地方。

總之薛老師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動着我,促我反思。心平氣和取代急躁,這是我們面對稚嫩的孩子多麼需要的心態調整。讓我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不斷努力,不斷完善自己吧!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11

花了二天時間一字一句地看這本沉甸甸的書。一邊翻閱一邊思考,還不忘對比着。思緒又回到了課堂,那些難忘時刻像快照一樣在我腦海中一一跳動。看到感動之處嘴角不自覺地往上翹,一個人偷偷樂着。“心平氣和”就是一種心態,一種方式。對學生,對家長,對同事。音樂使人愉悅,音樂讓人安靜,音樂是休息和調劑的好方式。再次看到這裏,我就有更深的體會了。對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寫是次要的,首要的是紀律,平時上課一會兒點這個小朋友做好,一會喊那個小朋友認真聽地次數已經很多了,所以在午自習這樣人文性的課堂內我要學以致用,讓音樂駐孩子們的心間。一些好聽的兒歌就讓孩子們自覺得閉上了小嘴,安靜地聽着,閉上眼睛,搖頭晃腦,沉醉在這音樂之中,陶醉在這片色彩斑斕的天地之中。

看雲老師從8月30日一年級新生久學開始到第一學期結束的工作日記,讓我深深地體會動“心平氣和”已經是工作的最高境界了。每一天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每一件事都要妥善處理,這是一種何等偉大的境界呀。

喜怒哀樂人間有之,爲了一個無心的動作,看雲老師想到了對孩子的影響,都要自責許久,回家之後還得做檢討,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形成的。

讓家長了解孩子,肯定孩子。《請跟我來》的一封封用心良苦的家信就拉近了孩子和家長和老師的距離。多麼讓人愛戴的老師啊!孩子們能有這樣的老師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那麼激動,那麼入神的看完了《心和氣和的一年級》這本給我人生教學啓發的書。一位好老師,一本好書,一次精神旅行!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12

薛瑞萍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她再一次帶一年級後的每日經歷,語言樸實又不乏生動,在普通的敘事中向我們展現了她精湛的教育教學藝術,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詳細記錄了自己是怎樣從焦灼走向平和,她的班級又是如何走過了艱難的時期,從而建立了良好的秩序。

現在我也在教一年級,幾乎每天都是這樣沒完沒了地叮囑學生注意事項、一遍遍地重複各種要求、大聲地叫喊保持安靜……身心疲憊、精神煎熬,整個人在忙碌、繁雜、焦躁中度過。一個月下來,嗓子全啞了,身體也感覺要支撐不下了。所以當我看到薛瑞萍老師在文章中寫道“儘量放低聲音說話。儘量態度溫和感覺效果反而好些。”我的感受特別深。薛老師還舉了個例子:比如放學排隊:“現在我們安靜下來,我們變成了一塊石頭,我的頭不動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靜下來了,我的手不動了,我的腳不動了,我像塊石頭。現在我點到誰的名,請你拿好自己的東西到門口去排隊”。老師點名的聲音越來越輕,孩子排隊的動作也越來越輕。是啊,在學生的眼中,老師就是榜樣,老師就是模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言行。面對吵鬧的學生,老師的大聲呼斥或許能威懾住學生,但也只能說是一時,日後,學生就有可能學着老師的樣,爲了使自己的聲音清晰,一個比一個大聲說話,安靜的環境從何而來?

拜讀着薛老師的作品,感動着薛老師的真誠,銘記住薛老師的教誨。

  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 篇13

只要做教師,就要常常提醒自己: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這很艱難,唯其艱難,才值得爭取!

——薛瑞萍

再次品讀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思緒萬分,細細品位其中的內容,感動於薛老師的執著與細緻,更感動於薛老師樸素的語言,對孩子細心的呵護、對家長真誠的交流。這是一位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演繹着不平凡事業的老師。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一年級,是小學階段的初始,看到一個個可愛的小不點,我便會心生柔軟。由於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或許他們還不知道上課不可以亂跑,或許他們還不明白下課纔可以去廁所,或許他們還不清楚什麼叫做作業。面對這樣的他們,薛老師卻略帶得意地說,“一年級的好處是看見孩子一天跟一天不一樣,真有成就感”。

我很佩服薛老師能讓調皮的一年級學生安安靜靜的坐下來學習,她說“我總提醒他們聲音輕些再輕些,少用嗓子多用心”。這就是薛老師讓我讚歎的地方—薛老師每天都讓學生聽音樂,選擇適合孩子的音樂,培養學生在音樂中修身養性。薛老師讓孩子們聽抒情柔美的輕音樂,聽《春野》、《友誼地久天長》、《梅花三弄》等等。當悠揚的音樂響起,學生們很自然地就會安靜下來欣賞美妙舒緩的音樂。這樣,老師不費吹灰之力,就使得小學生安靜下來了。而且,還讓學生們感受了音樂的魅力,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爲呢?

對我感觸最深的也最精彩的是薛老師在一學期內給家長寫的二十幾封信。她把這一組信叫做“請跟我來”,也就是意味着老師和家長同心合力地完成一年級小學生的教育任務。她說:“今後,關於孩子的讀書,關於家長的讀書,以及教學教育中的其他課題,我們會根據具體情況向您提出建議,僅僅是建議。如果您願意,如果你真的很愛你的孩子——請跟我來。”同時她還要求家長都能寫回信,互相交流。由此形成了第二個網絡,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互相貫通了。——這也許是今日教育界的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教育家長,教育家長怎麼做好一個家長,怎樣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一起成長。讀過之後我頗受啓發,不能忽視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所以我經常與家長溝通聯繫而且也學習薛老師的方式寫郵件或書信的形式及時的跟家長交流,讓家長更多的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情況,我發現不僅孩子們習慣的養成提升較快,而且在教學中我也輕鬆了許多。

我深悟了教育的美麗源於用心去感悟。在薛老師的眼裏,教育不再只是碎煩、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靜得如水,純得如雪。在日復一日看似單調與重複的教學工作中,用心,纔可能挖掘出快樂與幸福。現在我每天記着教學日記,發現用心去體會用心去觀察,每一天都能發現一些奇聞趣事,累並快樂着,這就是現在的我的生活狀態。一位大教育家說過:千教萬教教人做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不僅如此,以後我也要試着用更輕柔的聲音說話,老師的安靜和柔和是會傳染的,安靜總會從一些孩子到達另一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