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中學生假期讀西遊記有感大綱

中學生假期讀西遊記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提到明代吳承恩所創作的鉅著—《西遊記》,我想大家一定熟知。這部被成爲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文學作品,已是家喻戶曉,它始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中學生假期讀西遊記有感

這部小說取材於唐僧取經這一個真實的故事。唐僧,俗姓陳,法名叫玄奘。在唐太宗貞觀年間,他爲了弄清佛教經義,決心到天竺取經。他經歷了許多困苦,前後花了17年時間,走了幾萬里路程,才取得了六百多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後來,唐僧取經的故事漸漸神怪化,但是它比真實的取經故事更爲吸引人。我們今天暫且不說這部作品向人們展示的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也不說作者吳承恩關於他對社會與人生的理想,我們一起聊一聊《西遊記》寓含着的人生哲理。

仁者—唐僧

你還記得那發誓“不取真經,永墜沉淪地獄”的他嗎?你還記得那騎馬揚鞭,口唸南無阿彌陀佛的他嗎?他就是唐僧,一個仁慈的師傅,一個博愛世人的高僧。在唐僧這個人物形象上,我們可以感受他對事業的恆心,也能感受到大師普渡世人,對世人的一顆博愛之心。我們在閱讀時也應學會博愛,愛人之心、人皆有之。愛長輩、父母、自己、朋友和愛人,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可做到的,但博愛是對世人們的憐愛與關心,能做到這一點的人爲數不多。現在的社會有喧鬧的生活,有金錢的交易,有權勢的買賣,人們在內心缺少的是仁愛,仁愛是溫暖我們內心的聖火,仁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仁愛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仁愛更是做人的責任。“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對他人奉獻自己的關愛,都可以用自己那顆與人方便的心去傳遞愛。記住“仁者盡仁,人者無敵”!我想這也是唐僧修得真經的必備法寶。

智者—孫悟空

“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受日月精華,內育仙胞,一日盡裂,產一石卵,似圓球一樣大,因見風化作—石猴。五官具備,四肢皆全”。他就是手持如意金箍棒的孫悟空。他曾拜菩提祖師爲師,修成與天同壽的真果。他還曾闖天宮、鬧幽冥、做弼馬溫、大鬧天宮,自封齊天大聖,也曾被西天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之後同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修成正果。悟空留給我們的印象不僅是個毛臉雷公嘴、火眼金睛、羅圈腿、柺子步、性急好動、做立不安愛吃山桃野果的潑猴,還是一個勇敢無畏的開路者。具有着超凡的智慧。人類在生存過程中,必須與天鬥與地鬥,與社會中邪惡的勢力鬥,而要取得勝利,智慧纔是保證。因此,我們許多讀者都很喜歡悟空的靈動與聰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從各個方面獲取知識,豐富自己的才能,從而更好的作用於實踐,其實在實踐中就透露着人們的智慧,我們應把“智”用在學習工作上,用在細心鑽研上,並要注重積累做個智者。

樂者—豬八戒與忍者—沙僧

長嘴大耳,肩扛九齒釘耙的豬八戒,在《西遊記》中給人們的形象是懶惰、好色,但危急時刻八戒也是挺身而出。他的形象有點幽默,他喜歡看美女,也喜歡吃一頓豐富的齋飯,他不喜歡大師兄叫他“呆子”,也不喜歡打妖怪,他給人們感覺就是知足者長樂,常保持愉快的心情。人的貪慾是無窮無盡的,這種貪婪是生活的在痛苦中。若我們學會知足,那麼我們就可以享有無限的快樂。這種愉快的心態更有助於我們工作與生活。最後提到的是手提禪杖、默默挑擔、憨厚忠實的沙僧,在取經的路上,他總是挑着重擔走在白龍馬後,他聽從師傅及兩位師兄的教誨,他從無怨言,他有耐心、信心和早日求得真理的決心,他是忍者。我們現在的年青人做事過於浮躁,對事新鮮度最多三天,經常把目標理想拋擲腦後。如若我們象忍者一樣,學會吃苦與堅持,那麼我們將會向勝利邁出一大步。

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的精神品質,需要我們去發掘反思,更需要我們學習。其實仁、智、樂、忍是《西遊記》留給當今人們的精神,如果我們做到仁、智、樂、忍,我們將學會怎樣去適應社會,如何面對自己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珍惜自己的人生,努力的學習和工作,爲社會貢獻出自己應有的價值不愧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