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影響力》的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關於《影響力》的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影響力》的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影響力》的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影響力》的讀後感1

該書主要是講述了六個強大的影響力武器,即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它們從本質來說是人類思維捷徑的另一面。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大量信息的時代,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爲了適應生存,人類進化出了許多的固定行爲模式,在潛意識層面下活動,不佔用意識層面的資源,這樣就可以簡化生活環境,節省精力。而有的人就發現了這些人類固定的行爲模式,並且學習如何去應用,這武器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主要取決於使用者的動機。我們有必要主動去學習、去了解,一方面是爲了保護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影響別人,然後達到目標

第一個是互惠原理

其實就是鼓勵人們要懂得一個道理:如果想要從別人那裏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某種價值,你需要先付出,商業社會的本質是交換。人與人之間能夠保持一種長期的關係,肯定是基於禮尚往來,雙方都能夠從這段關係當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一定是這樣的。因此懂得先付出,懂得交換,這樣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譬如給予學校保安大叔一聲問候,這些我們平常把他們的服務視作理所應當的人,這聲問候對我們來說並不算什麼,但是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個驚喜,我們提供了額外的價值,他們也會給予我們關注,更多的照顧,有時候意外的回饋。

所以,互惠原理非常強大,甚至可以超過喜好原理,對即使是討厭我們的人也有效,而且付出和收穫可能看起來不對等,你的付出給你帶來了遠沒有想到的收穫。我們給予的東西,那種恩惠,可以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東西,還可以是像微笑、禮讓這些非物質層面的,我記憶深刻的是它還可以是主動的讓步,拒絕—退讓原理應運而生,可以顯示我們的誠意,讓對方因爲我們的退讓而有更多的滿意感和履行承諾的責任感,運用恰到好處,就可以讓我們既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又讓對方很滿意,各取所需,實現雙贏。

第二個是承諾與一致原理

保持一致也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因此試圖改變消費者的行爲習慣、思維定勢是很困難。我們平常沒有發現,過去的行爲對將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可能第一次草率的決定,就那麼延續下去了,由於認知惰性、行爲慣性。對於自身來說,保持一致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不用去思考,這樣可以不用承受思考的痛苦,以及逃避可能得到的可怕的結果;另一方面,言行一致,前後一致也是社會所提倡的,是有道德高度的,因此也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壓力。

接下來是影響這個武器效度的幾個指標:

1、主動性。

2、公開性。

3、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內心的選擇。

當我們因爲許下了某個承諾,導致了自我形象的改變,那麼只要將來繼續提出的要求符合這個新的形象角色,那麼就可以有效影響將來的行爲。人的認知、情感、行爲有保持一致的傾向,如果出現矛盾,就會使人渾身不舒服,產生去調整的驅力,這個ABC模型也是人們完成改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模型。當我們在認知、情感層面接受了這個承諾,那麼我們更有可能去行動;當我們付出了那麼多的努力,那麼我們的認知、情感也會給予反饋,認可這個承諾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給別人一個臺階下,就是給別人一個好的理由去改變原先的堅持。

第三個是社會認同原理

該原理髮揮最大效果的條件是相似性和不確定性。我是在校大學生,因此以大學生爲例,很多人都會有迷茫的情況出現,大家對於未來充滿了困惑,國內教育方法加劇了這種狀況的出現。由於未來誰都沒有辦法提前得知,這就創造了最好的不確定性條件,另一方面,同樣是大學生,我們會更加容易去參照往屆學長學姐走過的路,當看到考研人數的數字、考公人數的數字的時候,從衆的行爲模式就啓動了,於是這種熱可以延續這麼久,一屆又一屆。我們會想,這麼多人都走這條路,那麼這條路怎麼會是錯的呢?還有,即使是錯的,那麼這麼多人走,好像還可以求得個安慰,你看這麼多人都錯了。

雖然說如今盲目從衆的弊端已經在被不斷的提起,但是我們還是會時常不自覺其中這種行爲模式。不過畢竟它大多數情況下是有用的或者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損失,因此被一直保留着,而這也是其他影響力武器的共性。還有一點就是口碑,企業如果可以製造一種潮流,像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一樣颳起一陣旋風,大家都覺得如果沒有看過就沒有談資,沒看過就落伍了,那麼這種社會認同原理的運用真是太牛了。

第四個是喜好原理

我們都喜歡和我們喜歡的人在一起,我們也都希望可以成爲別人喜歡的人,這裏就提供了影響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喜歡的因素,也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實踐,用於生活當中提高自己受歡迎程度的方法。

一是外表的吸引力,這個很好理解,我們都會不自覺多看漂亮的女生或者帥哥兩眼,而且這個會產生暈輪效應,我們會賦予這個長得好看的人更多優秀的品質,這個是父母給的,通常改造的空間不大,但是把自己整理清楚,注意衛生還是可以做到的。

二是相似性,時不時來句“我也是”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因爲類似的觀點、興趣愛好、性格等,或者是同鄉、同姓等,都會給我們一種好感,相比較於其他人來說。

三是稱讚,這個不必多言;四是接觸與合作,熟悉感可以提升好感度,但是如果原先就互相討厭,然後還經常碰面,那麼就未必能夠起作用了。好感是可以轉移的,愛屋及烏就是講述了這樣的道理,讓我們和積極的因素聯繫起來,形成一種經典條件作用,即讓對方產生這樣的想法:碰到我就會有好事情發生,那麼他是不是會更想要見到你呢?

第五個是權威原理

像是北大、清華這樣的招牌很響亮,像是博士、教授的名稱很震耳,這些都是權威原理在起作用。這些個的標誌其實都在傳遞一種信息,即我們是值得信任的,我們是有實力的,尤其當我們並不瞭解對方的時候,這在大多數情況下有利於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努力讓對方瞭解自己,相信自己。我們考取相關的證書也是爲了證明自己具備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果這個證書具有公信力,那麼這個證書的含金量就更高。

這就可以解釋爲什麼律師需要穿着剪裁合身的高檔西裝,配備一輛豪華車,這些東西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可以想外界傳達一定信息的。人靠衣裝,佛也得靠金裝,別人沒有義務花更多的時間瞭解你,因此你需要靠這些權威象徵來證明自己,爲對方節省時間。喬布斯營銷哲學中的impute也是這樣的,你要讓對方看到你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你,產品再好也需要好的包裝。所以我們去面試的時候需要穿着正式些,不僅是出於對對方的尊重,也是體現一種專業的精神。

最後一個是短缺原理

越不容易得到的東西會變得越有吸引力,尤其當一個東西原本充足,但是突然變得稀缺,而且競爭激烈的時候,會給人很大的壓力,害怕後悔,害怕失去機會,會讓人變得更加衝動,沒有思考的時間,強迫自己去行動。爲什麼有人說最珍貴的東西是得不到和已失去,就是因爲有的時候人們不會意識到它的好,只有在失去了才懂得,纔會知道去珍惜,但是卻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懂得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珍貴是很重要的,你本來就很珍貴,要讓對方知道你是很搶手的,讓他有危機感,這些在男女生交往中確實是這麼個理。所謂的飢餓營銷,限制時間、數量,設置條件都是爲了讓商品變得更加難以獲得,如果在加上排隊、搶購一空,像小米手機一樣,那麼就真的是把短缺原理充分運用出來了。

這些是知識方面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運用到生活當中,創新性地運用,因爲單純模仿、複製已經難以奏效了,把這些影響力武器牢記在心,融會貫通,畢竟這些還可以交叉、聯合使用,可以變化無窮,十分神奇。思考如何使用這些知識,並且真的在生活當中應用纔是最難的,要花時間的,畢竟看一本書用不了多長時間,不斷練習才能讓自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影響力》的讀後感2

這本書談到了潛藏在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學原理,雖然只是講到了互惠、喜好、承諾與一致、權威、稀缺、社會認同等六條常見的心裏學原理,但是已經足以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如果能夠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兩條的話,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讀老外的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寫得很詳細,細節很充分,而且還有大量的案例支撐,具有很大的說服力。這本書也不例外,每一條原理說得極爲詳細,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較多,而且大多數例子都是作者在社會上親身的經歷,最重要的是我們也有過相似的經歷,使讀者不得不信。

本書的前面就專門設置有一頁內容結構圖,在閱讀之前瞧一眼,可以減少閱讀過程中迷航的麻煩,當然我們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時間來整理內容結構。首先來解釋下書名,如果不仔細閱讀書裏的內容,很少有人會想到作者談的主題的是社會心理學。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爲都是受到了心理的驅使,而我們渾然不知,隱藏在行爲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就是一件強大的武器,對社會有着很大的衝擊力和影響力,這些武器即可以給我們思考問題帶來捷徑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聰明人利用謀取私利。作者總共用了六章來講述這六條心理學原理,每一章均從四個方面展開,分別是心理基礎、案例、應用和對策。書中的內容都讓人信服,上面已經說過了。這本書彌補了我心理學知識方面的欠缺,讓我明白了爲何我要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行爲,行爲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決定等等。閱讀一本書最大的滿足感,就是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帶給你不同以往的結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質,我想這本書給予了我這種感受。

閱讀《影響力》一書過程中,它不斷地在提醒着我,每一個人是整個社會活動的一份子,必須學會思考自己,思考他人。

如果說,愛是人類永遠的話題,那麼,影響力也可說是人類恆久的追求。世上的每個人都想擁有影響力。可以用來改變他人,也可以用來扭轉自己。而絕大多數人缺乏的並不是改變事物的勇氣,而是改變事物的技巧。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世界上最不爲人所知的祕密之一就是。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一小部分行爲科學理論家和實踐者已經發現了一種幾乎可以改變任何事物的力量—影響力。我們沒有意識到,穿越成功和失敗的線索就是我們缺乏影響力。如果我們早就意識到這點,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尋求更新、更好的方法來提高影響力。而這個很好的方法不是大多數人認爲的缺乏勇氣,實際是改變事物的技巧。

書中拿出了很多社會現象進行解說,並將少數傑出的影響力大師經常運用的原則和技巧與讀者分享,從而讓我們有更多的方法來儘可能的施展我們自己的影響力,並使個人生活、家庭、伴侶甚至鄰里間的關係發生重大的變化。書中運用了大量貼近生活的社會現象和事實作爲案例來分析。作者每提出一個觀點就會佐以大量事例來講解說明。這是我感覺到本書的最大特點。

全書共講了六個影響人的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短缺”。仔細理解下這幾個詞語,每種武器都指向了我們非常平常的特點,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弱點,而且可怕的是通常我們是沒有察覺的。就拿社會認同來說吧。中國有古話:“三人成虎”“衆口礫金”,大概講的就是這麼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從社會大衆的普遍選擇出發,人云亦云。在他們的強大的影響力面前失去了自身應該有的自我認知和自己的判斷力,做出了一個可能不太合理,卻滿足了自身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需求的選擇。

我在想,這對於我這樣的司法工作人員來說,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力、判斷力,從而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尤其顯得重要。法不容情,以事實爲依據,當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干擾了你的判斷、當有更多的人的言行思維成爲了“三人成虎”的影響力的時候,我能以自己的影響力來抵禦他人的影響力,從而作出自己應有的正確判斷嗎?

  《影響力》的讀後感3

作爲營銷系的學生,我一直想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營銷管理的書籍來讀,但翻遍圖書館,即使找到滿滿幾書架的書,裏面的很大多數都是講述着很晦澀難懂或實踐性不高的知識,讀起來乏味得很。直到老師給我推薦《影響力》這本書,抱着看看的心態看完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營銷的道理就在於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上。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太多了,有必要也記錄下來勉勵下自己。

這本書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論原理性很強讀起來令人乏味的缺點,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萬象的六條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會認可、喜好、權威、匱乏。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爲,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爲我們所做的一切。由於互惠原理的影響力,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我們收到的恩惠、禮物、邀請等等。因爲這一類東西的接受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繫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與之行影相隨的負債感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它們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不僅如此,這條原理在每一個社會組織中都運用得非常普遍,以致於幾乎每一種形式的交換都滲透了它的影響。一個廣爲接受而又堅不可摧的面向未來的價值趨向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爲這意味着人們在與別人分享某些東西的時候,可以確信這一切都不會被遺忘。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終於達到了這樣一種文明程度:當一個人將財物等資源分給他人時,其實並沒有真正地將這些東西失去。這種現象的結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資源爲開端的交易邊的容易起來,錯綜複雜而又井然遊有序的援助、送禮、防禦和貿易體系也成爲可能,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對人類文明的積極意義是這麼顯著,它在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中變成一種深深植根與我們心目中的價值觀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佔多數的。正因爲如此,篤信並且服從這個原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爲規範。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遵守這個原理合乎社會給我們定立的行爲規範,而違背了它卻會遭到無情的唾棄和嘲弄,甚至會被戴上像乞討賴帳、忘恩負義之類的帽。因爲對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償還的人有一種普遍的厭惡感,我們往往都會極力避免與他們爲伍。雖然在特殊情況下,比如說由於條件或能力不允許而不能回報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諒解,但一般說來,整個社會對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厭惡。爲了避免被貼上像乞討賴帳、忘恩負義這一類的標籤,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換我們有時候也是願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發自內心的強烈不安,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巨大羞辱,兩者結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負擔。瞭解了這一點,對於人們在互惠的名義下會心甘情願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東西就不會感到太難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們的確有某種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難以回報,往往也會盡量避免向他人尋求幫助。這並不奇怪,以爲儘管物質上的損失是人們不想看到的,但與心理上的重負一比也就不算什麼了。而恰恰是這種狀態給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獲利的人提供了機會。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爲如此有效的說服他人的工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所蘊藏的極大力量。在它的影響下,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一個老師想測驗一下學生們對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的掌握程度。有一個問題是‘我給予’的將來時是什麼?結果有一個學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雖然他可能犯了一個語法錯誤,但他對一條更博大的社會原理卻掌握得完全正確。

著名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毛斯在描述人類文明中的送禮過程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壓力時說古這樣的話:給予是一種義務,接受是一種義務,償還也是一種義務。儘管回報的責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麼容易被人利用,卻還是由於上面提到的接受的義務。我們接受恩惠的義務感削弱了自己的選擇能力,把決定我們會對誰負債的控制權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讓是利用互惠原理來使他人答應自己的請求的另一種方式。與給人一點好處然後要求他們回報的直截了當的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比較微妙,但有時候卻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協也可以是一個互惠的過程,因此人們可以先主動做出一個讓步,以迫使對方也做出讓步,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簡單的技巧可以稱爲“拒絕—退讓”策略。

營銷是一門學問,而學好營銷,就在於注意身邊的這些看不起眼的原理,成功的營銷就在於這些小小的積累。

  《影響力》的讀後感4

《影響力》的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實驗社會心理學教授,沉浸於順從心理學研究三十餘年,他通過大量的實驗結果和嚴謹的邏輯推理,爲我們揭示了蘊涵在順從背後的六條基礎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不同於枯燥的說教,《影響力》用簡單平實的語言和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故事或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那些常常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根本不會意識到的現象背後的原理有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坦誠地講,我不是一個合格的讀者,書中大部分章節我是採用“聽書”的方式。出於教師的秉性,聽書的過程中總想“急功近利”地把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工作聯繫起來。

1、審視教育的“無力感”

在《影響力》的第三章——承諾和一致中有一個案例: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至四年級的小男孩不玩誘人的機器人玩具。當他用“懲罰”威脅和“執法”約束孩子的時候,22個男孩只有1個男孩摸過玩具;6周後,當他不在的時候,他的威脅就失去了效果,77%的男孩選擇玩機器人玩具。在第二次試驗中,他只是對孩子說當他暫時離開房間時不要玩這個玩具,因爲玩這個玩具是不對的,並沒有威脅孩子。6個星期之後,2/3的孩子沒有玩這個玩具。

對於實驗結果我們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我還是贊同的:威脅孩子,只能得到暫時的順從,最後效果肯定是不佳的,特別是對開始有獨立意識的高中生來說。

這一次帶的高一年級裏,有個剛畢業一年的老師第一次當班主任,每次去他班級裏上課時,教室外面總是站着很多學生,說班主任因爲他們違紀所以罰抄課文兩萬字,沒完成不敢進教室。個人覺得,這種“約束式”的教育,教條式的“規範”和“懲罰性”的威脅,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拒絕”這種方式,到時怎麼辦?

工作中也經常聽到身邊的老師有賭氣式的評判“某某同學早該開除了”,也時常會遇到個別班級“扣分就讓學生…”的“懲戒管理”引發的矛盾。反思案例中的兩種管理方式的實驗結果,我們不難發現只有讓學生獲得內心價值感的認同,纔會形成良好而又持久的行爲習慣;簡單粗暴式的懲戒約束會出現“反彈”。

教育管理的“無力感”實際上是正確價值觀念宣揚上的“無力感”。行爲習慣有偏差的學生往往受社會不良習氣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圍的影響。作爲班主任應該既看到學生的失當行爲,更應該瞭解此行爲背後的觀念支撐,在日常管理中強化滲透班級價值取向的教育,關注個體性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

此外,在如今的社會大環境下,教育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過於鬆散的家庭教養方式和對學校管教過分的期待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教育更應強化家校等多方合作育人,形成教育合力。作爲教師的我們更應優化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貼近學生,坦誠交流,宣傳正能量,以行爲示範引領學生成長。

書中還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樣對我有啓示,如進行行爲規範教育的時候,可以利用社會認同感的原理,給孩子看一些他們喜歡的人的正確行爲規範的錄像,而不是純粹文本條文說要怎麼做,或者背行爲規範等等。

2、反思教學的“落實力”

書中有一個沙灘“偷竊”事件的例子,在沙灘上隨機選20人,在其一側放置物品後走開,再讓研究人員扮演“小偷”行竊。在面臨“偷竊”事件時,未受到看管物品委託的阻止只有4次,而接受委託的阻止達19次。

這個簡單的案例也給我許多啓發。作爲教師,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髮出清晰的學習指令和做出準確的學習要求,對保證學習的效果意義重大。課堂的要求越細緻,學生學習效果越好。教師合理的學習指導、對學情的準確把握和師生間默契的配合是落實教學實效的關鍵。反之,一堂沒有指令和要求的課是迷茫的,知識如同沙灘上放置的物品,沒有委託,缺少管理,即使再富有負責心的人也會不自覺地選擇忽視,再認真自覺的學生也會懈怠。

我們經常發現身邊的學生不自覺的下滑,有的學生“不是不想學,是學不會”、還有的學生“很努力,但就是學不好”;教師一次精心地佈置練習作業,一次有效的課堂組織或準確的點撥,一次入心的談話可能就是打開學生成長大門的金鑰匙。

作者還告訴我們“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可見,讓學生科學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標對促進學生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也十分重要。

3、積澱工作中的“思考”

貓叔說:“覆盤,才能翻盤。”我認爲,覆盤中最重要的便是反思,《影響力》一書無疑是反思的大成之作。反觀我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會遇到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卻很難做到適時適當的思考和整理。缺少了工作中的“沉澱”和靜心思考,教育教學工作徘徊不前。縱觀教育界的名師、大師,大都具有在日復一日的簡單工作中經常思考、反覆積澱的習慣,在不斷累積中獲得了超越常人的教育教學能力。於我,在平時的生活中,非常有必要多讀一些這樣的書籍,多一些思考和積累,夯實自己的理論水平,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不求多大成功,至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影響力》的讀後感5

《影響力》這本書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萬象的六條基本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心理學原理就像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理和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律來自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認爲: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爲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已收到的恩惠。因爲這一類東西的接受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繫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與之行影相隨的負債感,它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如此有效的說服他人,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佔多數的。正因爲如此,篤信並且服從這個原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爲規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凡是有人敢違背它,必然要受到社會的制裁和嘲笑。由於普通人大多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傢伙,我們往往會想方設法地避免被別人看成揩油鬼、忘恩負義的王八蛋,或者不勞而獲的懶蟲。”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因爲一些小摩擦而和同學大打出手,之後老師讓我們相互道歉,握手言和。當時的自己心理並沒有釋懷這件事,但之後竟然會成爲無話不說的好兄弟,我一直認爲是不打不相識的緣故。但讀到互惠原理時,我在思考也許是放學路上的一句簡單問候,也許是學校裏的一次不經意幫忙,也許正是這互惠原理,才使得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好。

現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爲什麼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爲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祕源自於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着當“心理學”與“經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