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生》精選讀後感

《人生》精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人生》精選讀後感1

《人生》主人公高加林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於是就在縣城當了三年的老師。但沒想到被書記兒子頂替了教師職位,於是被迫回到了農村耕地種田。

《人生》精選讀後感

雖然是農民的兒子,但他極度排斥當一個農民,非常的絕望,每天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這時候村裏美麗善良的姑娘巧珍向他表白了,原本他打心底排斥這個沒有文化的村姑娘,但在那個處境下卻被巧珍那顆熾熱的心感化了。熱戀中的他讓他接受了自己是農民的現實,跟心愛的人勤勤懇懇的生活着。正當他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的時候,他突然被提升爲幹事去了縣城工作。

本來各方面本身都很優秀的他,在縣城 一下子就小有名氣了。這時候他高中非常要好的同學黃亞萍向他表白了,他跟亞萍有太多的共同話題,而巧珍只能跟他說些家裏長家裏短的瑣事。他在心裏分析了跟亞萍一起,意味着他有可能去大城市,但跟巧珍就只能永遠的被束縛在這小縣城了。於是他果斷的選擇跟巧珍分手,和亞萍一起高調的浪漫的一起了。但好景不長,他工作被舉報,他又被迫得回到農村去。他和亞萍分了手,沮喪的回到了村裏。

他聽說巧珍已經卻嫁給了別人,儘管如此巧珍還一直幫他張羅着讓他去當教師,加林懊悔不已……

《人生》精選讀後感2

一本書看完了,就有想寫點什麼的衝動,覺得應該從中找到一些能讓自己受用的東西,不然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有時就在想,也讀了些許書,而有的到頭來只記得隻言片語,甚至有的一點也記不起了,那這樣有用嗎?我能肯定是有的,因爲正是在這個忘記的過程中在不斷找尋自己心靈的平衡點,明白生活的意義與樂趣。

人生是什麼?我想這個是沒有人能、也沒有人敢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爲人生是一個變化莫測的萬花筒,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問一問自己:你爲什麼活着?活着難道就是爲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爲了忍饑受餓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後,就會讓我的頭腦清醒點了,也減少了一些糊塗。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何在?好多人等到鑽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爲什麼活這一生。其實有時我也不明白人要活着,但當我和家人,朋友,愛人在一起時由心的幸福感,我就明白了;當我爲自己的未來努力學習,努力生活時的愉悅感,我又明白。人生就是能讓自己的家人,朋友,愛人因爲自己的存在而感覺更加快樂、幸福;能讓自己因爲自己的存在而不迷失前進的方向,能讓自己感覺到生活的能量與快樂。

《人生》精選讀後感3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大部分是季羨林先生在八十多歲到九十多歲之間寫的一些散文。既有對人生起伏的回憶,也有寫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對恩師,同事的評價,對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實而不華麗,反映了作者本身對待人生的態度。

書中描寫了自己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並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歷,以及後來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絕望和後來的榮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八九十年的生活經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以及現在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己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己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愛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的非常的謙虛,而且非常的敬業,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爲後人留下一些知識。

整本書讀完,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棄。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爲二戰自己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間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知道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後來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必須的。這又讓我想起了遊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面對積極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這種心態。

《人生》精選讀後感4

季老生前我對他以及他的書籍的瞭解也僅止於泛泛,關於他生病入院有所耳聞,卻不曾想我對一個耄耋老人的離世反應如此之大。09 年夏天的那個早晨我站在窗邊對着報紙默默地流了很久的淚。爲了季老,爲了生命的流逝,爲了那一句“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大師的年代”…… 也許吧。豈止是沒有大師,在這個充斥着“秒殺”、“山寨”,甚至連真正的`牛奶都不復存在的今天,我們還擁有什麼?

在這個雞飛狗跳的年代讀季老的書讓我恍若隔世。那種熟悉又遙遠的感覺在閱讀的過程中一直觸動着我那自以爲強大的神經。書中講述的這些那些,發生在季老的身上也在你我身邊。他們的過去,我們的現在,你們的將來。

時間從不曾改變過什麼,變了的是你我的心。

書中的文字是如此的簡單、樸素,沒有華麗的修飾,沒有誇張的感嘆和傲視一切的結論,就這樣在這些樸實的文字裏,我被我自己的情緒所感染,因爲——我自卑。我自卑是因爲我的欠缺和不足,那個東西叫作——平靜的心。

《人生》精選讀後感5

《人生邊上的邊上》第七部分都是書評,所評的書涵蓋心理學,哲學,中國文學,傳記,遊記,散文,詩歌,考據甚至辭典,可見錢鍾書興趣之廣,知識之淵。來自西文的詞必會在後面括弧列出,方便理解,又可見作者極其咬文嚼字。內容極富文采,簡直像是在看散文。說起散文,其實《寫在人生邊上》裏還有一篇書評,聰明狡黠,那便是:《讀<伊索寓言>》

若要寫一篇此書的書評,或許可以引用原書書評裏的話“本書中名言雋語,絡繹不絕”(《<不夠知己>》)“感蕩了無量數讀者的心,跟隨作者的心一同顫動,跳躍!”(《<落日頌>》)然後引用完畢,全文結束。

何也?其一,若是真正仔細地看過了錢的書評,那麼再看書評的書評就會忍不住對比,最終興趣索然,然後把手裏的玩意兒挪到右上角,用手指去觸摸未知數X。其二,本書不僅內容雜,而且風格不一,《寫在人生邊上》幽默中浸潤着思索,而後面則愈加嚴肅(雖然作者一直會忍不住插上幾句俏皮話),若是從前後兩部分各抽出一篇文章,估計沒人會以爲是同一人所寫。其三,文章極有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別看《寫在人生邊上》看似在不停地掉書袋和賣笑,裏面的東西深的很。最富代表性也是最簡單的一篇就是上文所提的《讀<伊索寓言>》。在此摘引一段:

”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老婆子養只母雞,每天下一個蛋。老婆子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兩個蛋,加倍喂她。從此雞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貪。伊索錯了!他該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讀後感 )狐狸看見藤上一顆顆已熟的葡萄,用盡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棄,安慰自己說:“這葡萄也許還是酸的,不吃也罷!”就是吃到了,他還要說:“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隻不易滿足的狐狸,這句話他對自己說,因爲現實終“不夠理想”。假如他是一隻很感滿意的狐狸,這句話他對旁人說,因爲訴苦經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

驢子跟狼的故事:驢子見狼,假裝腿上受傷,對狼說:“腳上有刺,請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時舌頭被刺。”狼信以爲真,專心尋刺,被驢子踢傷逃去,因此嘆氣說:“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醫生呢!”這當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

幾篇散文都是幽默首當其衝,然後諷刺大軍隨之而至。欲修煉吐槽功底,可日觀此書,夜觀此書,飲食觀此書,如廁觀此書,如此苦練,必有所成。

必須要說明的是,在觀看這些文章的時候,必須把做閱讀理解走火入魔的惡習戒除,千萬別妄想去找什麼中心思想,這太幽默了。如此,觀此書會有心情舒暢,神清氣爽之感覺。

至此只能停筆,只能寫這麼多。我只能發發對於《寫在人生邊上》的小小的議論,再寫下去恐怕不倫不類,難以闡盡。這並不是我的懶惰,而是“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寫在人生邊上·序》)

《人生》精選讀後感6

季老在《成功》篇裏說到,成功的公式:天資+勤奮+機遇=成功,這個道理作爲成人都不難理解,但現實生活中如遇失敗,我們總是找出一大堆理由來,雖然這個話題說的很多,概括的經驗也是一大籮,可今天對於渾渾噩噩的我無疑是一鞭子,一個激靈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具行屍走肉,無聊的我把季老的話摘抄如下,如果你也很空虛,不妨看看下文。

什麼叫成功?《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言簡意賅,明白之至。他說,人與人的之間天資是不相同的,誰也否定不掉,對於自我的天資要客觀和實事求是,不要自命天才,畢竟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

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囊螢、映雪、懸樑、刺股等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家喻戶曉,事理至明,無待饒舌。

談到機遇,往往爲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就以他本人爲例,如果清華不派自己到德國留學,就不會有它後來的樣子。

他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爲力。機遇是不期而來,我們也無能爲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項上狠下功夫。古人的教導很多,爲大家熟悉的韓文公曾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應該不是疏漏吧,而是寫的角度不同。

《人生》精選讀後感7

在這一個月空餘的時間裏~終於把這本書認真的讀完了,一開始覺得不怎麼好?讀完了才感受到這本書的美妙,《平凡的人生》的確很平凡。感覺與我國四大古典名著相比,它就遜色許多。它既沒有《西遊記》那樣神奇瑰麗的想象世界,也缺乏《三國演義》那樣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故事情節不如《水滸傳》頭緒紛繁,人物情感不像《紅樓夢》纏綿悱惻··但是這本書立足於現實,通過複雜的矛盾以及糾葛,表現了農村城鄉社會生活,也刻劃了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

書中描述了平凡人孫少平的奮鬥及成長曆程,孫家的奮鬥歷程。從孫少平到孫少安;從田潤葉到田潤生、田曉霞;從蘭香到秀蓮、蘭花;從金波到金秀;以及郝紅梅、顧養民、少平的師傅、師孃和師兄等;還有孫玉厚、田福堂甚至胡永合、胡得福等;金強、孫衛紅、劉根民、田海民…這的確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羣平凡的人,但是他們有世間的真情,有對土地、對父老鄉親的深厚情意,有親情、友情、愛情,樸實然而真摯。孫家一家人之間相濡以沫的親情,潤葉與福堂血濃於水的親情,曉霞與徐爺爺的隔輩親情…少安與潤葉青梅竹馬的愛情,少平與曉霞相知相戀的愛情,金波與藏族女子悽美的愛情,潤生與紅梅樸實的愛情…少平與金波、蘭香與金秀同伴加同學的友情,少平與師傅師徒加朋友的友情,少安與金俊武競爭對手加猩猩相惜的友情…書中使用最頻繁的一個詞語是:親愛的。親愛的大地,親愛的雙水村,親愛的父親,親愛的弟弟,親愛的朋友等,所有人世間的真情都在這裏得以展現。

先看少安;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將要和學校的大門永遠地告別了。他多麼不情願啊!他理解父親的痛苦——爸爸也不願意斷送他的前程……就這樣,他參加了全縣升初中的統一考試。在全縣幾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錄取了。他的學生生涯隨着這張錄取通知書的到來,也就完全終結了!

孫少安從13歲起,爲了幫助爸爸撐起這個家,犧牲了他的學業,前程,愛情…他是一個多麼有情有意的人啊!親情是一條永遠剪不斷的線。友情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少安後來勤勞致富了。我們知道他是靠爲縣城中學工地趕騾子拉磚起家的,而這個活計的介紹者就是他的朋友、同學劉根民。如沒有友情的幫助,即使他那樣能幹,缺少機遇,頂多也就像金俊武一樣,多打幾斤糧食而已。但是,受家庭環境的制約,少安的媳婦,只能是甘於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吃苦耐勞的賀秀蓮。所以他,一個泥腿子農民,和已經吃了公家飯在縣城當了老師的潤葉之間,那欲說還羞的愛情只能成爲永久的美好回憶。少安是幸運的,他遇到了山西姑娘賀秀蓮,不圖錢,不圖權,就圖他這個人,以樸實真摯的愛情,鼓勵他幫扶他走出了困境。

再看少平:孫少平上這學實在是太艱難了。象他這樣十七、八歲的後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齡。可是他每頓飯只能啃兩個高粱面饃。…現在這一點吃食只是不至於把人餓死罷了。家裏能讓他這樣一個大後生不掙工分白吃飯,讓他到縣城來上高中,就實在不容易了。他現在除過深深地感激這些至親至愛的人們,怎麼再能對他們有任何額外的要求呢?

《人生》精選讀後感8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彙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爲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爲自己着想而不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讀後感《季羨林談人生讀後感》。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叢叢的樹葉所簇擁着,連濾過的陽光也是綠色的。

在天一書店的路上,遠遠看見兩位老人在行乞,記得很久以前他們也在,穿着樸素而破舊的衣服,臉龐幹潔,微黃卻不失笑容,我都會在他們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幣,我不用理會他們是否騙我,一位活了近半個世紀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嚴,他們會出來行乞一定有他們自己的苦衷,我會盡我所能來幫助他們。

雖然我沒遇見過,但我對那些遊手好閒的人深惡痛絕,也許是出自本能,他們擁有雙手卻不努力工作,擁有頭腦卻不努力思考,擁有雙腳卻不腳踏實地,這種人更應該被指責,相比於那兩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難事,行乞只是一種不得已的手段,他們理應被我們所尊重,去幫助。

我們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環境時,卻擠得出時間去幾趟KFC,逛幾次ktv,從他們身上我看不出什麼好得到的,我想他們才應該被指責,被批評。

但我常常只聽過乞丐被鄙視,卻從未聽說他們這類人被鄙視的。

這真是奇怪啊?

《人生》精選讀後感9

這本書是由季老的隨筆散文整理彙編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討一個相對獨立的問題,而所有這些問題彙總在一起,就可以相對比較全面地瞭解季老對待人生的哲學和態度。當然,季老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寶貴而豐富的,可這本書卻編得讓人不敢恭維,實在是有太多重複的東西了,看到後面,有些篇章感覺有湊數之嫌。話雖如此,編排的失誤依然擋不住季老的光輝,此書還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不過大可不必像我這樣買書來讀,網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讀到此書。

要說感想的話,個人認爲書中有兩個話題特別值得談一談,一個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問題,一個是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

關於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季老明確告訴我們,他認爲一個人存活於社會的意義在於承上啓下,承前啓後的歷史責任。竊以爲季老說的這個傳承應該包括生命的傳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以及環境的傳承等所有這些需要或者是應當傳承的東西。這個觀念跟南師(南懷瑾)經常在自己書中提到的頗爲互通,不過南師喜歡引用宋代張載的話“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事開太平”。這種崇高的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是非常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的,在我國很多知識分子身上都有體現,它是中華民族的特產,在民間也有很多體現,譬如中國人重祖先就是一種“承上”。也許正是因爲這種精神,華夏民族的文明歷程才得以一枝獨秀地延續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經輝煌一時,卻無法延續。寫到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個人曾跟我說過的話:“我現在車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還有什麼好奮鬥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價值是否有點太少了呢?

關於安身立命的問題,季老分爲三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問題,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個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與平衡的問題。對於人與自然的問題,季老一直都是憂心忡忡,他看到現今環境污染嚴重、臭氧層空洞、物種滅絕、淡水短缺、溫室效應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等等問題,反覆強調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纔是出路,不要老學習西方的“征服自然”,還引用恩格斯的話“人對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勝利,都會遭到自然的報復”,我想這些大家都有體會,可以自行判斷。對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季老只談了對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這兩點我認爲不必細說,大家自己玩味下會更有感觸,那麼如何對待壞人呢?又如何區別人之好壞呢?都是很有意思的問題。第三個是個人的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點其實是季老在書中談得最多的,因爲說白了,也就是如何自處的問題,書中探討的關於命運、福禍、禮儀、道德等等諸方面的問題,都是關於如何自處的,如果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平衡心,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最後,我寫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受季老啓發而來,如果覺得對這些問題感興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這個思想混亂、價值觀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夠通過向大師們學習而使思想得到一點滌盪,會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人生》精選讀後感10

喬治·古斯里奇,美國作家,1982年8月,全家一起來到愛期基摩人生活的聖勞倫斯島,在當地的學校任教。

聖勞倫斯島原住民是愛斯基摩部族之一西伯利亞尤皮克人,初到島上,女兒被滿臉暴怒的愛斯基摩孩子扔石頭;在學校,學生們遊離在老師的講解之外,對這些無關愛斯基摩人的知識沒有興趣,有幾個孩子想着法子修理老師。再看看學校裏的老師們,他們有的認爲這裏的孩子不需要現代化的教育,有的認爲這裏的孩子只適合接受特教,甚至說這些孩子大部分是不能教的,這是阿拉斯加教育的棄民,這個學校是個動物園,精神病院。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作者接下了一項任務 “未來問題解決項目”,它是面向年輕學子最困難的學術競賽,由佐治亞大學一位叫保羅·託倫斯的博士首次組織的,希望激發資優生的潛能,讓他們像一個團隊那樣在競賽中一起努力,進行頭腦風暴,激發他們提出新的創意,以及讓他們學習在受限制而非緊迫的環境中實踐這些奇思妙想。

然而面對一羣連閱讀都成問題的孩子,這可能嗎?

事實上,結局令人意外,喬治·古斯里奇帶領這羣愛斯基摩孩子拿到了高中組全國冠軍、初中組全國冠軍,並有幾名隊員在短篇故事獲得了個人獎項,喬治·古斯里奇也被評爲傑出學業教練,評委會對他高度評價:“他不僅教會了愛斯基摩學生如何贏得比賽,還教會了他們如何贏得人生!”奇蹟是如何創造的?

教育是靠啓發的

當作者要帶領這一羣奇葩學生參加比賽時,他想引導這些孩子閱讀時,他是怎麼做的?雖然,在他與學生接觸時,他發現這些孩子在不羈的行爲背後隱藏着特殊的潛質。但怎樣啓發這些孩子主動學習,並投身於項目中去?真是一個問題。

這是很重要的一節課,課上他要求孩子學會閱讀,他從愛斯基摩人的角度解讀閱讀,在外出捕鯨魚或海象時,要“閱讀”海水、風、冰、潮水,在夏天“閱讀”冰原苔類生長的方面,“閱讀”即將潛行接近的動物。

並對孩子們提出規則:行爲符合年紀,在學校應該學習閱讀並完成作業。因爲每個人都將是老師,在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前,以後在自己的小孩面前,我們需要學習怎樣教小孩。教育與狩獵一樣,沒有準備就出門狩獵是有危險的。行事像小孩,就會得到小孩般的對待,沒有準備就來上學的,放學後就要留下來。或許是作者語言的力量,或許是尊重的力量,這節課開了個好頭。

看到這裏,我常常想起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情景,有時我“苦口婆心”,女兒卻是“充耳不聞”,教育需要啓發,啓發是技術活,需要我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適當的契合點,讓孩子願意接受。

閱讀的重要性

在未來問題解決項目中,首先需要閱讀測驗內容,閱讀能力是必備的一項能力。在準備參加全國決賽時,面對“基因工程”這一陌生的領域,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去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每天要保證十個小時的閱讀時間,這真是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數字。當然這也得益於當西雅圖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因爲閱讀,參加項目的隊員們瞭解了基因科學的最先進的信息。

一直以來很重視閱讀,女兒喜歡讀書,能堅持每日閱讀,但她只讀自己感興趣的,在閱讀面上一直沒有拓展開來。雖然我想方設法引導她,但卻無濟於是。真希望她能參加這樣的活動,“迫使”自己不斷地擴大閱讀面,瞭解更廣闊的世界。現在,只有耐心等待。

方法挺重要

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哪怕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講究方法。完成這個項目,作者運用了很多方法,首先調動起參加項目的孩子的好勝心,激發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準備中去;大量閱讀的方法;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思考“未來可能出現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寫出論文的方法等等。

什麼爲什麼,這是作者引導選手思考的重要方法。要挖掘出什麼爲什麼,需要大量的閱讀作基礎。有知識的底子,外加發散的思維,才能提出與衆不同的創意。在突擊準備一個新的,對孩子幾乎是盲區的基因工程時,使用了記憶的方法。

方法的確很重要!得法的教育可以翻轉人生,不得法的教育或許會逆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