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四章有感1500字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四章有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十四章,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四章有感1500字

本章說明做人先要知道做人的根本是什麼,本立而道生,知本就會知道做人的道理。通俗地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應該擔憂自己在社會上地位如何,而應該憂慮的是自己做人的根本是什麼;人不應該擔憂人家不知道自己,而應該探求的是有什麼值得叫人家知道的(能力、德行)。須注意的是“患”“立”“知”等字的意義。“患”在《說文解字》是“憂”的意思;《論語·憲問》有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這句可與本章相互參照解釋。《春秋繁露·天道無二章》曰:“是故,古之人物而書文,止於一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賤二而貴一。人孰無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無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詩云:‘上帝臨汝,無一爾心’。知天道者之言也。” 一心爲忠,二心爲患,至善爲忠,可以立身。忠心無患即知天道。而孔子所言不在於患得患失的功利心、名位心而在於認真思考人的立身之本在於天道,也即做人之道。立是會意字,甲骨文中“立”象一人正面立地的形象。立的本義是筆直的站立、立足。“所以立”就是以所立,依靠什麼站立的意思。這裏面又有兩層意思須要思考,一時憑什麼立身?二是立身立什麼?在儒家看來,憑仁立身,仁是內在的立身之道。立身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由此,孔子之後的儒家經常把所以立解釋爲推己及人的爲己之學。知是知道,知名等意思,這裏是知名的意思。莫己知也是倒裝語序,是己莫知的語序,意思是自己不知名,爲可知就是可以知名的,可以叫人知道的。後人對此章解釋甚多,僅取宋代朱陸學派觀點與諸君分享之。

宋儒錢時在《融堂四書管見》中說:“立與可知指君子自治之實耳,非爲外也。無位爲患,則所謂立者必荒。患莫已知,則所以可知者必略。立者,確乎不可拔之名。是所學實事即所謂可知者也。”錢時之學出於陸九淵之徒、楊簡之門。朱陸爲學稍有不同,朱熹在《集註》中說“所以立,謂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謂可以見知之實。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巳矣’。”張軾《癸巳論語解》曰:“患所以立、求爲可知,皆爲己者之事也。立者,所以立其身也。可知者,實之在己者也。若有患其位與人莫己知之心一毫之萌,則爲徇於外矣。不患無位而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而求爲可知,則君子爲己之學,蓋可知矣。若曰使在己有可知之實,則人將自知之,則是亦患莫己知而已,豈君子之心哉?”《朱子語類》卷二十六,朱熹雲:“這個須看聖人所說底語意。只是教人不求知,但盡其在我之實而已。看聖人語意了,又看今人用心也。有務要人知者,只是看這語意,差便要如此。所謂求爲可知,只是盡其可知之實。非是要做些事,便要誇張以期人知。這須看語意,如居易以俟命也。只教人依道理平平做將去,看命如何。卻不是說關門絕事百樣都不管,安坐以待這命(賀孫)。”

看來,“打鐵先得自身硬”,儒者深諳此理。古人總是願意以德服人,通過主體自身的內在的自我激勵作爲人生的動力,通過自身的.光明德行來影響人,通過實際行動來感召人。正因爲儒學是通過內在的道德價值的確立爲導向的人生學問,所以儒學是實實在在的爲人之學,而不是追名逐利成功之學。追古撫今,當放棄了做人求善的價值立場以及程序的正當性時,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一脫成名,以寡鮮廉恥爲榮就見怪不怪了。而正是在喪失了社會基本價值的前提下,容忍不道德、甚至縱容無恥的社會寬容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冷漠悲哀,人在道德與不道德之間徘徊、患得患失加重了現代人心理負擔和精神負擔,人不忠於自身內在的獨立的道德主體性,就必然會沉淪在患得患失的“俗煩”之中,且必將永遠沉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