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進陶行知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1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走進陶行知》,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於他人格的偉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爲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爲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陶行知還將“教學做合一”,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裏,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

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爲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讀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純樸而又精深的理論,更讓我震撼的是,像這樣“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論,其實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實踐中得出來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動成就證明了他的觀點。所以,我認爲作爲一名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師通過自身道德修養對學生驚醒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們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將對人才的品德培養放在第一位的,而作爲教師,要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首先就要求作爲教師的我們自身應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後人。

陶行知先生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爲他教學、做人的準則。他對“求真、做真人”的要求:

一是要求知,學真本領,探求真理,爲真理獻身;

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

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應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爲至高。而這些要求無論現在還是今後都不會過時。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爲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爲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爲親密的好朋友,成爲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揚光大!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2

參加過多次論文比賽的我,從沒參加過“行之杯”的比賽,這次偶然在蘇州市教育學會的網站中發現有行之輩的比賽,我仔細的閱讀了通知,論文選題範圍及撰寫要求度需要設計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看到此通知,我比較慚愧,因爲我只知道陶行知的名字缺不知道他的理論思想,於是我就決定買一本關於陶行知的書。

最近我讀了《走進陶行知》的專題一:陶行知的教育人生後,感覺受益很多。“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畢生教育實踐的寫照。師愛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對體罰、諷刺幼兒,他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爲當代教師,我意識到要對幼兒一視同仁,無論家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相貌醜俊,都應一樣看待,不可偏愛,不抱成見,不殉私情。而且我認爲,現在的孩子個性強,在教學中,要尊重他們,孩子也是有尊嚴的,對他們嚴格要求的同時,要真心理解、尊重幼兒,幼兒會感受到教師的這份愛,從而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做教師要有一顆善待每個孩子的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有時我們會對幼兒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想一想,以本着愛幼兒的心態來看待幼兒,想想這些幼兒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教師愛幼兒,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幼兒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作爲一名教師,沒有對幼兒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幼兒的。對幼兒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就像我們學校的座右銘“愛可以創造一切”,熱愛幼兒,喜歡幼兒,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幼兒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幼兒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幼兒,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幼兒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幼兒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幼兒,纔有教育,幼兒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

由此我認爲,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幼兒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爲幼兒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爲幼兒心靈的慰藉者,成爲幼兒的“心靈雞湯”。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3

最近,我懷着崇敬的心情拜讀了《走近陶行知》這本書。在陶行知爺爺光輝的一生中,有許多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使我啓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動了我,還有的讓我懂得了人世間的各種道理。雖然陶行知爺爺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體會到陶行知爺爺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和治學的艱辛。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們的楷模。而最打動我的,是陶行知爺爺那勤儉節約的美德。

陶行知小時候很懂事,爲了給家裏省錢,就算母親剃的頭再不好,他還是順從地讓母親給他剃。這把剃頭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頭,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遺剃刀》這首詩中說道:“這把刀,曾剃三代頭。細數省下錢,換得兩擔油。”讀到這時,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費的行爲。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金錢,認爲家裏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麼事情都得聽我的。看到路邊攤上有好吃的,就認了命要買,說什麼也不聽,但買回家以後,又覺得不好吃,怕爸爸媽媽批評,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時候,看到一些漂亮的東西就要買,但買回來後用也不用;還有的時候,看到超市裏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媽媽買,不給買就撒嬌,甚至哭鬧,買了之後,一瓶沒喝完就不想喝了,覺得不好喝,就一直擱在那兒,直到快要過期了,爸爸媽媽才趕緊喝,以免浪費。

一次,我去鞋服店裏買鞋子,家裏已經有合腳的球鞋五六雙,靴子也有兩雙,但我就是要買。看着這些琳琅滿目、款式多樣的鞋子,我恨不得全買下來,最後,我幾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試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歡的。我趕緊叫爸爸來買,他不肯,還說這個價格太貴,而且家裏已經有幾雙了,再買是浪費。“我不要,我今天就買定它了!”我肯定地說。經過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買下了這雙鞋子。買完鞋我還不罷休,又要買衣服、褲子,而且一買就是兩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買的,以前舊的都不理不睬。長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時媽媽就心疼地說:“唉!買這麼多鞋也不穿,還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

當時聽了沒什麼感覺的,但讀了這本書後,心裏覺得很愧疚,這些錢都是爸爸媽媽用汗水換來的呀!他們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爺爺從小就很懂事,很勤儉節約,而我就這樣浪費父母的勞動成果,真是不應該啊!

陶行知爺爺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話都激勵着我們。我不僅要學習陶行知爺爺勤儉節約的美德,還要學習他其他優秀的美德,爭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4

陶行知,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上學的時候就認識了,但對於他的教育理念卻不曾瞭解,當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讀本,看到“一個不知陶行知、不學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這句話的時候,就覺得自己真的要認真的去學習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認真拜讀了這本書後,頓覺獲益匪淺,它不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與學,還強調了做,與我們的新課程標準不謀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爲中國現代大教育家,他的學識與爲人,隨世推移,其偉大至今與世人共識。

陶行知認爲,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法、學法、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既學又做;教學不只是教人學,而更爲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師的教應該根據學生的學來定,而學生的學要看這件事該怎麼做,所以一切都歸根於“做”這個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過程中,一年級的小朋友跑步的時候經常不能跑成直線,老師要求他們跑直線,小朋友們就學習怎麼跑成直線,由於他們的年齡較小,小腦發育不完全,對空間的感知能力不強,老師就要教他們沿着地上的直線先走後跑,慢慢的讓他們形成直線跑的空間感覺。所以學生要做到一個怎樣的水平,就要採用相應的方法去學,學還得根據學生自身的具體情況來定,學情不一樣,學的方法也就不一樣,教師教的方法也跟着變化。這也就是教法、學法、做法應當三者合一。所以教師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教會學生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更爲重要的是要在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的方法,學會做人做事的方法。

教學“做”字當頭,沒有學生的參與、行動、思考、探索、創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學相長的同時,陶行知還認爲,“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學都應落在“做”字上面,沒有做,就沒有實踐,沒有經過實踐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積極參與、行動,思考,然後探索、創造出來的,纔是真理。但教師實施的這個過程才叫做教育。教師用嘴告訴學生,沒有學生自己動手參與而獲得知識的傳統教育,就好比人類吃維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種營養劑代替食物,雖然營養一樣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統卻沒有發揮他應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會退化。如果學生沒有經過自己實踐探索,直接從教師那裏拿來已成型的知識,他們的大腦沒有思考,就慢慢的會退化,就會變成一個生鏽的轉不動的機器。

比如學生在學習彎道跑時,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整個身體向內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腳掌外側着地,右腳腳掌內側着地,同時擺臂時,左臂擺動幅度稍小,靠近體側前後擺動;右臂擺動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學生便只知道模仿這樣的技術動作,如果讓學生先體驗直線跑,然後體驗彎道跑,讓學生自己談談兩種跑的區別,讓學生在思考與探索中自己總結出彎道跑的方法,他們學到就不僅僅是彎道跑的技術動作了,學到更多的是一個思考與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思維的鍛鍊。

這就和陶行知先生認爲的“教學不能忽視學生的學,先生的責任不在教書,也不再教學生,而在於教學生學”的理念一致了,那我們的教育應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師生關係,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始終處於自由、安全、寬鬆、積極的狀態,使學生的學習思維能進入一個自由馳騁的空間。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據生活的需要,教育與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麼教育,就要過什麼生活”。

那麼在當下的學校中,我們的教育是否脫離了生活,我們是不是通過生活來實施教育的呢?我們在教室裏和學生說,不要亂丟紙屑,垃圾要丟進垃圾桶,見到老師、長輩要禮貌的問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園,學生還記得不能亂丟垃圾嗎?在校外見到老師還記得要問好嗎?我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校外,一學生和媽媽逛街看到對面的老師迎面走來,瞬間把頭偏向一方裝作沒有看見。

那我們的這些來自生活的教育,這些超出課堂、學校以外的時間,纔是更好的教育時機。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5

說起陶行知,我們一定熟悉不過。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爲一名愛看書的學生,爲了更好的學習陶行知的各種精神,各種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裏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着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裏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着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

道人問他:“你爲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看到這裏,我擡頭看着天花板,心裏想到:這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爲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這些只是雖好,但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隨着年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我的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就能責怪老師們沒有教過、書本上沒有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

是啊,我們學習不能像書呆子一樣,所以,我每天寫完作業後,都會拿出在學校借的課外書,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習題。吃過晚飯後,我就會和鄰居家的同學一起玩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可好玩了,不僅能鍛鍊我們的數學口算,還能放鬆我們的心情呢!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