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走進陶行知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1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獻身教育的忠實記錄。陶行知是我國近代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他豐富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知行合一的師德風範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愛滿天下”的博大胸懷、“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諄諄教誨影響着無數的後來人。我們讀陶、知陶、研陶、師陶,最關鍵的就是學習、傳承、弘揚和踐行陶行知的偉大精神。

陶行知無疑是一個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從以下這個實例就可以看出: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裏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爲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爲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因此我認爲一個智慧的班主任首先是一個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能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多瞭解學生、愛學生,讓學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應該有自己的魅力;也要善於用激勵的方法去激勵學生,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更要爲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創造一個良好的班風、學風;最重要的是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下面我就這幾點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班主任要有愛心、責任心和耐心

“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於情。教師要愛自己的職業,首先要有一課愛心,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學生是一個複雜的羣體,他們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想,需要教師去引導。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因此我們要用自己滿腔的愛去關心、去尊重每一個學生,耐心細緻地去指導每個學生。“耐心”這詞說說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與學生接觸越多就會越喪失耐心,每次同一個問題要說很多遍,同一件事情要叮囑幾十遍,我常常會跟學生開玩笑說:“老師就是一隻噴火龍。”這個時候學生就說:“那我們幫你扇扇風。”真讓我哭笑不得。有時候冷靜下來,也常常會反思自己,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耐心,看來我還要繼續修煉自己。那如何能夠更有耐心地對待他們呢?結合我自身陪小外甥女玩的經歷,我知道了:我應該從心底裏去愛他們。什麼是愛學生呢?愛就是尊重學生,信任、理解、寬容和接納學生的一切,充分地重視和欣賞每一個學生,傾聽他的意見,接納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點,分享他的喜悅。在這裏我要補充一點,就是班主任的愛不能氾濫,我們常常會進入一個誤區,就像我之前一樣,我勤於跟班、經常與學生打成一片,弄到後來學生都不把我當老師看待了。因此,在這裏我要強調的就是班主任工作需要愛,更需要的是我們通過愛的傳遞,把科學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傳承給學生。

二、提高自身素質,具有人格魅力

“潤物細無聲”,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就要求班主任以身作則,在學生中樹立一個實實在在的榜樣。當然班主任還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豐富自身的知識涵養。我們經常會聽到:什麼樣的班主任就會帶出什麼樣的班級。班主任的影響可見一斑。我平時對學生要求嚴格,早讀課要認真朗讀,寫作業的時候保持安靜,作業不拖拉,上課不遲到,更要專心聽講等,要求學生的同時自己也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三、善於激勵學生

陶行知認爲“你的教鞭下難有瓦特,你的冷眼下難有牛頓,你的譏笑中難有愛迪生”。就拿愛迪生來說,他從小就喜歡動手動腳,常常把毒藥帶到學校來玩,先生不理解他,覺得厭惡,便以“壞蛋”之罪名,把僅學了三個月的愛迪生趕出了學校。然而他的母親不以爲然,她說她家的蛋沒有壞,她便和她家的兒子約好,歷史地理由她教他,化學藥品由自己保管,將各種瓶子做記號,並且放在地下室裏,他欣然接受了母親的意見,於是這裏那裏地找東西,高高興興地玩起來。結果就由化學引至電學,成爲世界有名的發明家,雖然那三個月的學校教育是他一生僅有的形式教育,但是由於他母親深切地理解他,終能有此成就。因此,在教育學生時要少批評、懲罰,多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鼓勵。另外,集體性的獎勵應多應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都希望自己能置身在一個優秀組織,並且希望成爲這個組織的優秀分子,集體性獎勵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強化學生的集體意識,而且能教育和影響每一位學生。我在教育我班的時候就缺乏這種激勵教育,可我有時候發現,只要我多激勵他們,關心和愛護他們,他們其實都挺可愛的,其實也挺優秀的。通過研讀陶行知,我覺得教育學生要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何爲“正確的人生觀”?就是“生活上知足常樂,同學之間助人爲樂,學習上自得其樂,身體上健康快樂”。

四、營造良好的班風,提升學生能力

班風是一個班集體的整體風貌。在班風建設中,班主任既是一個組織者,設計者,又是一個引導者,同時還是一個參與者。班主任在進行班級建設的過程中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有效組織,正確引導,積極參與,在班級文化的營造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學生科學的審美觀,提升學生的策劃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陶行知認爲小孩子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確實如此。陶行知創辦了一個曉莊學校,可惜的是後來被查封了。可他留下的精神是永存的,曉莊的小朋友自發創造了一個自動學校,淮安幾個小光棍,居然在各大學大演其說,幾乎把一兩位教授的飯碗所依賴的傳統信仰打破;山海的張建不但能幫助他的哥哥創造了一個濮家宅工學團,而且與非戰的馬萊先生舌戰一時,使馬萊先生印象深刻。從前六歲的小桃,曾教五十七歲的祖母,居然教完一冊《千字課》。可見小孩子真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還有更神奇的一幕是大學生去聽小學生的演講,爲此,陶行知還特意寫詩

一羣小光棍,數數是七根。

小的十二歲,大的未結婚。

沒有父母帶,先生也不在。

誰說小孩小,劃分新時代。

五、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這麼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習慣造就人生”。可見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人受益終生。在平時的工作中,我主要從這五方面入手:①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②課前準備好,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③回答問題響亮,朗讀清晰的習慣;④培養學生課後自覺複習、背誦、記憶的習慣;⑤培養學生合理分配好時間的`習慣。

六、走進學生的心靈,因材施教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活生生的、處於發展中的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在思想或行爲上出現錯誤,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心理世界,作爲教師,要想走進學生心靈,很好地因材施教。松樹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花,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並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免於枯萎。

身爲教師的我們有時要放下師教威嚴,善於轉換角色,調整心態,在與學生的相處中要學會寬容和了解學生。就像愛迪生母親那樣,寬容愛迪生,在愛迪生被開除回家的時候,把地下室讓給他做實驗;像利波老闆那樣寬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鋪子裏做徒弟,訂書訂得最慢,但是利波瞭解他是一面訂書一面讀書,終於讓法拉第在電學上造成輝煌的功績。

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善於發現學生“那一點點光”,總會有那麼一瞬間,一顆流星,一點流螢,在廣袤的夜空中煥發光彩,成爲亮麗的風景。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而有創新特點,對我們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啓示和指導作用。我們要從中汲取營養,讓自己成爲更棒的班主任,更棒的教師。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2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於他人格的偉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作爲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纔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那麼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認爲,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縱,愛裏要有嚴,尊重裏要有教育。當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教師要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讓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正確前進的路。由此我認爲,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爲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爲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爲學生的“心靈雞湯”。

當然,教師也會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本着愛學生的心態,想想這些學生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懷着對教育事業不懈的執着與滿腔的熱愛,在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中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動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衆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說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力的表現或變化。世界是力創造的,所以解決困難也必須拿力來才行。”“手和腦在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這些陶行知親自闡述的教育思想,讀來耐人尋味,讓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學生死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去領悟……

不僅如此,陶行知還將“教學做合一”,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裏,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爲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3

陶行知,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上學的時候就認識了,但對於他的教育理念卻不曾瞭解,當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讀本,看到“一個不知陶行知、不學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這句話的時候,就覺得自己真的要認真的去學習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認真拜讀了這本書後,頓覺獲益匪淺,它不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與學,還強調了做,與我們的新課程標準不謀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爲中國現代大教育家,他的學識與爲人,隨世推移,其偉大至今與世人共識。

陶行知認爲,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法、學法、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既學又做;教學不只是教人學,而更爲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師的教應該根據學生的學來定,而學生的學要看這件事該怎麼做,所以一切都歸根於“做”這個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過程中,一年級的小朋友跑步的時候經常不能跑成直線,老師要求他們跑直線,小朋友們就學習怎麼跑成直線,由於他們的年齡較小,小腦發育不完全,對空間的感知能力不強,老師就要教他們沿着地上的直線先走後跑,慢慢的讓他們形成直線跑的空間感覺。所以學生要做到一個怎樣的水平,就要採用相應的方法去學,學還得根據學生自身的具體情況來定,學情不一樣,學的方法也就不一樣,教師教的方法也跟着變化。這也就是教法、學法、做法應當三者合一。所以教師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教會學生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更爲重要的是要在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的方法,學會做人做事的方法。

因此教師的教學不能忽視學生的學,先生的責任不在教書,也不再教學生,而在於教學生學——教學和一的精髓

教學“做”字當頭,沒有學生的參與、行動、思考、探索、創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學相長的同時,陶行知還認爲,“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學都應落在“做”字上面,沒有做,就沒有實踐,沒有經過實踐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積極參與、行動,思考,然後探索、創造出來的,纔是真理。但教師實施的這個過程才叫做教育。教師用嘴告訴學生,沒有學生自己動手參與而獲得知識的傳統教育,就好比人類吃維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種營養劑代替食物,雖然營養一樣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統卻沒有發揮他應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會退化。如果學生沒有經過自己實踐探索,直接從教師那裏拿來已成型的知識,他們的大腦沒有思考,就慢慢的會退化,就會變成一個生鏽的轉不動的機器。

比如學生在學習彎道跑時,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整個身體向內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腳掌外側着地,右腳腳掌內側着地,同時擺臂時,左臂擺動幅度稍小,靠近體側前後擺動;右臂擺動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學生便只知道模仿這樣的技術動作,如果讓學生先體驗直線跑,然後體驗彎道跑,讓學生自己談談兩種跑的區別,讓學生在思考與探索中自己總結出彎道跑的方法,他們學到就不僅僅是彎道跑的技術動作了,學到更多的是一個思考與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思維的鍛鍊。

這就和陶行知先生認爲的“教學不能忽視學生的學,先生的責任不在教書,也不再教學生,而在於教學生學”的理念一致了,那我們的教育應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師生關係,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始終處於自由、安全、寬鬆、積極的狀態,使學生的學習思維能進入一個自由馳騁的空間。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據生活的需要,教育與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麼教育,就要過什麼生活”。

那麼在當下的學校中,我們的教育是否脫離了生活,我們是不是通過生活來實施教育的呢?我們在教室裏和學生說,不要亂丟紙屑,垃圾要丟進垃圾桶,見到老師、長輩要禮貌的問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園,學生還記得不能亂丟垃圾嗎?在校外見到老師還記得要問好嗎?我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校外,一學生和媽媽逛街看到對面的老師迎面走來,瞬間把頭偏向一方裝作沒有看見。

那我們的這些來自生活的教育,這些超出課堂、學校以外的時間,纔是更好的教育時機。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4

說起陶行知,我們一定熟悉不過。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爲一名愛看書的學生,爲了更好的學習陶行知的各種精神,各種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裏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着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裏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着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爲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看到這裏,我擡頭看着天花板,心裏想到:這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爲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這些只是雖好,但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隨着年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我的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就能責怪老師們沒有教過、書本上沒有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

是啊,我們學習不能像書呆子一樣,所以,我每天寫完作業後,都會拿出在學校借的課外書,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習題。吃過晚飯後,我就會和鄰居家的同學一起玩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可好玩了,不僅能鍛鍊我們的數學口算,還能放鬆我們的心情呢!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