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讀後感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導語:在《發現孩子》一書中,蒙特梭利教育體系的基本方針,在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感官教具喚醒孩子的安全感。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發現孩子》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蒙特梭利《發現孩子》讀後感

  發現孩子讀後感範文【1】

兒童之幸福,教育之幸福。書本內容屬於隨筆類的記錄,然而在一篇篇中,不難發現高峯校長真的是一個善於思考和爲孩子着想的有教育情懷的校長。

童心未泯,是一個教育者的需要。唯有走進兒童心裏的教育才是真教育。高峯校長無疑就是一位如此的校長。書從幾個部分來寫敘事:看見兒童,認識兒童,保衛兒童,尊重兒童,發展兒童。一個教育者唯有站在真正的兒童的視角才能做好教育,才能做真教育。這是這本書所帶給我的觸動。

用心來做教育,課程建設,也許在此書的閱讀中才真正的理解了課程建設一詞,才真正瞭然了何爲課程建設。高峯校長的“十大好玩課程”,高峯校長的“巴學園”建設,走在幸福教育之路上。課程建設中的“數學引橋課程”是我目前正好思考到,並踐行的內容,欣欣然嚮往之!

也許與我來說,以一個教師角度來說,不盡然能做到很多,僅需做到心中有學生,用孩子視角來看待一切,給他們放鬆,自由,自在的方式。諸如“白雪節”,曾經也和孩子們一起玩過,鬧過;諸如“遠足節”,也有過一起共患難的經歷,不是站到什麼位置上才能去做和考慮,而是有一顆童心,立足於兒童的視角,服務於兒童,理解和尊重兒童,給予他們適合的方式,而不僅僅是成績,作業,課堂而已。我們培養的是適應未來的“一個幸福人”。

高峯校長言:何謂“幸福教育”?我們是這樣界定的:“幸福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原生態,以兒童爲本位,以課程爲核心,通過教師幸福地“教”和孩子們幸福地“學”,將教育目的和本質迴歸到人的自身,讓每一所學校洋溢幸福的笑臉和笑聲,讓每一位老師擁有幸福的生活,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

幸福是什麼?擁有一個夢想,擁有一份期待,行走在夢想之路上,就是幸福和快樂的!

  發現孩子讀後感範文【2】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可爲什麼蒙臺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經久不衰,風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樣獨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開蒙臺梭利的《發現孩子》,又有了新的體會。蒙臺梭利關注兒童、欣賞兒童、培養兒童,首創“兒童之家”,系統進行教育實驗,不愧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教育家”。她認爲“天性的全部祕密就在於孩子的心靈”。在本書中,她努力尋求瞭解孩子和愛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傳授瞭如何更充分地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過蒙臺梭利系統的的教育實驗,產生了驚人的變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而今,我們的學校教育對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麼他們的發展水平是不是應當遠遠超出他們呢?可實際情況呢,制度與應試的枷鎖、個性與情感的忽視、實踐與創新的缺失、重認知輕情感、重精英輕大衆……現實問題深深困擾着我們,我們的教育應該怎樣達到最優化?

班級授課制下,幾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裏的四五十個孩子的教育教學,要求孩子們遵守相同的制度,學習相同的課程,接受相同的測試。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調皮頑劣,可謂是個性迥異。在相同教學模式下的每個班級裏,每個老師也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幾個耳熟能詳的後進學生名單,然後從各個側面剖析其種種行爲和表現,以及給教師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記得剛剛工作的幾年,爲了讓孩子服從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要求,我常常會 利用老師的“權利”,重複着“我是爲你好”的論調,對屢次犯錯的小朋友,時而苦口婆心式的說教,時而狂風驟雨式的批評,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爲,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們表現得守紀律,但效果卻不明顯。自己筋疲力盡,孩子卻依舊老調重彈。一次,老師不在,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自由散漫讓我大爲吃驚。和兩個男孩交流,終於弄清了爲什麼老師在時他們會溫文爾雅,老師不在時就會“大鬧天宮”的原因。他們認爲,要守紀律的原因竟然是“因爲不守紀律老師要批評的。”看來,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規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靈,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還會失去與孩子交流親近的機會。這,一定不是我們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們必須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良好行爲表現的最終目的,是因爲這麼做是對的,不是因爲害怕懲罰或希望獎勵纔去做。我們更應該努力探索智慧的藝術的教育方式。當孩子言行出現偏頗時,觀察、理解、引導和幫助他們,而不是再以建議、勸告、命令和質疑等方式橫加干涉。

蒙臺梭利認爲,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爲未來生活做準備”。所以,我們必須從長遠考慮,轉變教育觀念,變應試教育爲素質教育,由關注知識轉變爲關注孩子情感、品行發展,爲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基,爲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而不是隻看到眼前,只關注學習效果和外在表現。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尊重與平等的方式,像引導成人那樣,盡力通過內在指引來征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針對他們的需要,採用適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級孩子情緒變化大,老師可以將教育內容滲透到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再加上藝術化的教育方式,力求達到教育的最優化。“親其師,信其道”,當孩子認爲老師很在意自己的時候,他們的行爲上會更加努力。愛和教育是孩子成長必要的“養料”。

蒙臺梭利還認爲“如果身體上的關懷能令一個孩子享受到身體健康帶來的快樂,那麼智慧和道德上的關懷就能將其引領到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快樂。”作爲教育者,我們不但要像親人一樣關心孩子身體的健康,更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瞭解他們的需要,認同他們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時,教育者應當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不斷探索引領孩子智慧成長和道德養成的策略。精心設計各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活動中矯正他們的各種不良習慣,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發展。

相信只要我們教育者善於去發現孩子們的“祕密”,那麼最終,每一個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來。

  發現孩子讀後感範文【3】

直到我看到了這本書《發現孩子》,封面的下面還有一句話,剛好就是我要找的東西“瞭解和愛孩子的新方法”。

蒙臺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響整個世界的教育體系,關鍵在於她在總結盧梭,裴斯泰格齊,福祿貝爾等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兒童觀念。其中《發現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書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種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喚起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即使是對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們的目的不應是爲他們上學做準備,而是爲了他們的生活”。這句話真的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做父母和做幼兒教師的人所應該深刻思考的。

書中還說到,我們成人習慣於用自以爲是的方法來解釋孩子的行爲,用自認爲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而一個在由大人控制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許多需求是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單單只是身體上的,更重要的還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滿足,是影響他們日後智能和道德精神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們的孩子總是被力量比他強大的多的大人壓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我們大人又總是天真的認爲這樣做是在幫助孩子在社會上生活。

細想一下,一些所謂的教育活動,都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說暴-力式的方法,以此來強迫孩子來適應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發現孩子》讓我明白,這種方式等於否定孩子作爲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這對於孩子來說是絕對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傷害和打擊,更是沒有任何一個成人能夠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備受寵愛的孩子也無法排除受大人權威的壓制。是的,我們大人在無形之中理直氣壯的扮演着壓迫者的角色。我們總是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總是用一堆嚴格而又專制的規定限制着他們。

什麼時間必須做功課,什麼時間纔可以玩,什麼時間必須上牀睡覺。我們自認爲這樣是愛他們,是教他們日後怎樣生活,我們振振有詞,我們能講上一大堆聽起來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們似乎很少想過孩子實際上是一個有別於大人的獨立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們所應具有的特別需要。孩子其實總是期待有人能夠聽聽他們的意見,但他們弱小的心靈卻總是碰壁,受傷。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變的不願意順從,更有可能變的不愛惜自己。而這些,我們大人總是歸錯於孩子,說他們越來越不聽話了,從不檢討自己的行爲。

想想我打女兒的那一幕吧,面對全家人的嚴厲表情,兩歲半的小女兒淚流滿面,竟然轉身開門“離家出走”了。在全家人驚的目瞪口呆之時,女兒已經哭着跑出樓洞,我跑到陽臺上看着她向院子大門跑去,當時真的是又驚又氣,兩歲半就這麼厲害。

寵愛她的父親不知什麼時候就已下樓追她了。當父親追上去抱起哭鬧不止的女兒時,我看到女兒竟然自己打自己的臉,我驚呆了,心像被什麼刺了一下,好痛,眼淚奪眶而出。。。。。。

現在想來,孩子有什麼錯呢,她只不過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而我根本沒有想到自己對於孩子的方式和態度是多麼的粗暴與無禮。其實在我們成人與孩子的相處中類似於這樣的衝突太多太多了。

當我看完了《發現孩子》之後,真正發覺我們這些做老師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來對孩子的態度是那麼的粗暴與無禮,原來是那麼的不瞭解他們。讓我們成人們一起對孩子們說一聲:寶貝,對不起!請相信,我們會努力改變的,會試着用更好的方式來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