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故鄉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故鄉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鄉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鄉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故鄉讀後感1

看完魯迅先生的《故鄉》,我頓時覺得有些失落。魯迅的兒時好朋友閏土,經過漫長的時間不見,竟與魯迅存在着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剛要與閏土再見面時,魯迅是多麼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記憶又從新浮起。可見到閏土後,卻發現閏土與他疏遠了,魯迅感到非常難過,也爲這個間隔而感到失望。

我想,閏土也並沒忘記和魯迅兒時的快樂時光,只是他覺得不能像兒時那樣“不懂事”,他們有着階級的差異,在那時,他們有着大人們所沒有的天真。仔細品味他們的話,小時候的“閏土哥”“迅哥兒”以及長大後的“閏土哥”“老爺”這其中有着多麼微妙的變化啊!變的是閏土,他忘記了童年的真誠的友誼,這樣,他就失去了一件寶貴的東西。

《故鄉》中描寫了“回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兩方面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主題。這個對比又是由一系列的對比描寫組成,包括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在語言、外貌、行動和心理上的對比;楊二嫂由“豆腐西施”變成“圓規”的對比;少年閏土跟“我”的友誼與中年閏土跟“我”的隔膜的對比;“我”跟閏土的隔膜與宏兒想念水生的對比;以及蒼黃的天底下蕭瑟的荒村與月夜西瓜地的美景的對比,等等。通過這一系列對比,不僅表明在苦澀嚴峻的現實生活面前,作者夢幻破滅的悲涼心情,更抒發了對人與人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期盼,從而充分表現了小說的主題。

雖然魯迅書上說他離開自己的故鄉沒有特別不開心的,但是他的心裏還是挺捨不得那兒的,捨不得那兒的人們,捨不得那兒的環境。捨不得那兒的點點滴滴,他一定很痛苦,因爲他深愛自己的故鄉!深愛自己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故鄉自己的祖國能快點強大起來,人民富裕起來!

最後,魯迅通過自己的想法結束了這篇文章,他想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心中一定要時時裝着自己的家鄉自己的祖國,因爲她是我們永遠的母親!

  故鄉讀後感2

故鄉,多麼富有詩意的一個名字啊!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在你長大離開家鄉,20年後再回到家鄉的時候,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當你遇到兒時夥伴,他或她又是怎樣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小學生們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吧?我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也沒有想過這,他,就看着蒼黃的天空和遠近幾處蕭索的荒村,淚流滿面。

他因犯了傷寒而回到故鄉,可人、物的變化卻讓他心裏一陣悲涼,個性是他兒時的夥伴與僕人:閏土。閏土是魯迅在他家辦祭祀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的一位與自我年齡相仿的僕人。

閏土雖然身爲僕人,雖然沒有魯迅家裏有錢,雖然沒有魯迅的這種高等待遇,但他卻擁有魯迅兒時所未擁有的東西,那就是自由。他會用胡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他還見過跳魚兒可這回魯迅先生回到故鄉時,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場景:啊,那是閏土嗎?他身材雖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已經都腫的通紅,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可愛的樣貌。他一見到魯迅,立刻就跪着說:老爺!這樣大的反差,讓我不禁打了個寒戰。可見,在當時的時代,人們的生活不是越變越好,而是越變越壞。在戰爭的侵犯下和ZF的無能下,人民羣衆過着悲慘的生活,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着莫大的變化,而在當時人們的腦子裏已經種植下了通用的關係,那就是主僕關係,否則,閏土怎樣會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呢?這真是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文章最後一段中的一句話讓我深思: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嘗沒有呢?此刻我們沐浴在新時代黨的陽光下,人民羣衆只有社會分工的不一樣,沒有社會階層的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與那時候相比,此刻真是天堂中的天堂啊!

  故鄉讀後感3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着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衆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當我讀完這本書時,強烈感受到舊中國的民不聊生,與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黨中央提出“改善民生”這一理念,讓中國人民在現實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福祉。我不由得想起太平鎮我姥爺家這幾年的巨大變化來。

一、嶄新水泥路

從前我坐車回姥爺家的時候,村裏只有泥濘不堪的土路,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形容最恰當不過了,而且也有許許多多的大坑,我坐在車上,就如同在蹦蹦牀上一樣,上蹦下跳的。自從開啓“一事一議”和“平整土地”的項目,村裏修建了幾條機耕路,寬敞的機耕路筆直地從田間穿過直達村裏,鄉村就像換了一個新容顏:路變成了水泥路,再也沒有灰塵和泥巴,坐在車上,也沒有一絲的不平穩,公路兩旁也添加了許多的楊樹和松樹,成羣的小鳥在樹上表演大合唱,小溪那歡快又輕柔的叮咚聲來爲小鳥們伴奏,各種各樣高大的樓房也在靜靜地凝聽。我興奮地跟姥爺說:“修好了新公路,真是太方便了,以後我經常回來看您!”姥爺樂呵呵地說:“乖孫女啊,修好了新公路,不僅方便大家出行,更大的好處是種出來的甘蔗、蜜桔和葡萄等農作物可以更快捷地運往外地。你不知道以前有多麻煩,隔壁家的張爺爺以前種了很多的甘蔗,因爲路太爛,大卡車都進不來,要用牛車拉幾十次到公路邊才能裝車運走,講多辛苦就有多辛苦!現在老闆直接開車到田間地頭把農作物拉走呢!”是啊,正是這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大路,讓農村發展的勢頭更猛了,村民們的生活也隨着進入了快車道。

二、廣場舞

火遍大江南北的廣場舞,如今也跳進了我們的小農村。每當夜幕降臨,村裏的文化活動中心——操場上就傳來動感的音樂,各家的大媽們都不約而同地聚集到一塊,隨着音樂像愉快的蝴蝶一樣翩翩起舞,誰又想到,就在幾年前她們可都是麻將牌桌上的主力軍呢!操場四周,老人們在下棋、聊天,孩子們在嬉鬧、遊戲,好一幅和諧新農村的動人畫卷啊!

當然,農村的變化遠遠不止這些,隨着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惠民政策越來越多,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啊!我相信姥爺家的生活一定會蒸蒸日上,繁榮昌盛!

  故鄉讀後感4

心靈馳騁在漸行的槳聲中,文字作舟載我去往魯迅的故鄉,故鄉讀後感。去見荒村孤獨地橫臥在蒼黃的天穹之下,去見在風中瑟索的老屋。心底刮過一絲悲涼,彷彿我就是魯迅,面對世事變遷,歲月蹉跎,餘下沉重的感嘆。然而除了這些,我就再也沒有別的情感了。對於一個毫無人生閱歷的十四歲的學生來說,有的只是對故鄉和隨故鄉遠去的童年的留戀,那份慨嘆,只保留於魯迅的文字當中。

而我要說的,是故鄉的人情變化。透過魯迅的筆觸,記憶中勾勒出兒時的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裏一把鋼叉”,我彷彿看見兩個小夥伴穿梭在婆娑的月影中,深厚的友誼便鐫刻在天際,隨皓月一起永恆,讀後感《故鄉讀後感》。然而二十年後再度重逢時,機械的一聲“老爺”,不需兒女沾巾,便已詮釋一切。忽然想起故鄉的好友,我竟記不起她的名字,她的臉因爲不斷涌現的新面孔,也逐漸隱退了。苟酷的階段,或許是歲月的距離,竟能將友誼凍結在曾經的記憶裏。

在“返程”的途中顛簸,不知怎的,腦海裏充斥的是我的故鄉,是盤桓纏繞的野豆角,是颯風吹拂下金黃的玉米地,是拗口甚至透着幾許粗野的東北方言。我們的“船”向前走,故鄉的山水在黃昏中染成深黛,向後退去,連着童年的記憶,漸成模糊的雲影輕煙,最終歸爲黑暗。

  故鄉讀後感5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幹的形象,閏土明白鄉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產生了嚮往。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僕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後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述中能夠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箇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擡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述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最後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後爲自己的貧窮而十分自悲,他從心裏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閏土身上,我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閏土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了。魯迅以閏土的變化,從而向罪惡的社會發出血淚的控訴。我爲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而感到幸福。

  故鄉讀後感6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務必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能夠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纔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此刻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但是,到了此刻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爲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爲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爲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個性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故鄉讀後感7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讀了《故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與閏土深深的友情。雖然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但友誼已經十分的深厚了!閏土會捕鳥、看瓜!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魯迅往常的朋友所不明白的。他們都和魯迅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在和閏土的交往中,魯迅學到了不少新鮮的知識,得到了不少的樂趣,所以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務必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之後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纔是永遠的。

可過去不懂事的我,卻不懂好好珍惜時間,常常浪費時間。有一次,晚上有一個十分好看的電視,我想:機不可失。就看了起來,從7點鐘看到9點,看完了纔想到作業沒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業,那晚拖到好晚才睡覺。第二天早上要奶奶叫了好久才能起牀,結果那天上學遲到了。從此,我一向把作業最早做完,然後再做其他就應做的事。

魯迅先生以前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就應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故鄉讀後感8

故鄉美麗幽靜的環境,讓一些遠離故鄉的人十分懷念。我的故鄉十分幽靜,在河中長滿了蘆葦。在別人的眼中我的故鄉可能是一個破爛的農村山野,可是在我的眼中我的故鄉,非常美麗,到處洋溢着歡聲笑語、充滿了溫暖。

在作者的故鄉里,故鄉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牽動着作者的一起一波的懷鄉之情,文中所講到的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雖是略寫但是足足可以表明作者對他的故鄉的思念和作者對故鄉風景的讚美和喜愛,更讓我感覺到了作者故鄉風景的美麗、迷人,讀後感《故鄉的蘆葦讀後感》。最主要的`還是作者故鄉的蘆葦,他利用花花草草們的襯托,更生動的描寫出了蘆葦的樸實、有蓬勃的生命和極其廣泛的作用,讚頌蘆葦樂於獻身的精神,思鄉之情才得以昇華。

作者在文中這樣描寫蘆葦:對於故鄉的農民來說,他是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常用它搭瓜棚、豆架,打籬笆,編葦蓆、葦簾子。用蘆葦蓋得房子,冬暖夏涼;每年春節,給孩子做花花綠綠的馬燈、八角燈,少不了要用蘆葦做支架;蘆蔑又可以做風箏,編制各種工藝品,散花着特有清香的蘆葉,可以用來包糉子;雪白的蘆根,又甜又脆,可以食用,還可以治病。

蘆葦的用處極其的多,而且它對於人類的生活非常有用,希望大家可以保護蘆葦、不亂折損蘆葦。

在大家過端午節的時候吃的糉子就是用蘆葉包裹的,如果沒有了蘆葦就沒有了蘆葉,那香甜的糉子少了蘆葉的清香,會不好吃的。

蘆葦對於我們大家,非常重要,一定不要折損它。

  故鄉讀後感9

橡樹和蘆葦主要講了一棵橡樹和一棵蘆葦是鄰居。一天橡樹對蘆葦說:“上蒼對你太不公平了,你長的這麼瘦小,連一隻小小的麻雀都能把你壓彎,當微風在水面上吹過,你就不停的打顫,還左右搖擺,那副樣子真叫人心疼。再看看我身材高大魁梧,我不僅能遮住太陽的光線,還敢和旋風雷電搏鬥。我傲然屹立在天地之間,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摧毀。”

蘆葦說:“橡樹兄弟,我並不像你說的那麼柔弱。當狂風襲來時我會彎腰但不會折腰,狂風對我也沒有辦法。”

它的話還沒說完,一陣狂風吹來。風暴過後,蘆葦抖落身上的雨水,挺直了腰,發現他的鄰居橡樹只剩下一堆枯枝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橡樹雖然高大魁梧但是經不起風雨的吹打,所以我們不要拿別人的短處和自己的長處比,要學會取長補短。

  故鄉讀後感10

看到這書的名字,對我而言,必定索然無味。但是,像汪曾祺這樣的文學家原來也寫吃的東西哇?憑着這一點點的好奇,我還是翻開了書頁,不一會兒便找到了答案:“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是這樣。”僅憑着這一兩頁的文字,我就對汪曾祺這位學者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寫我們知道的烹大蝦、烤全羊、油炸辣椒拌飯,也寫涼拌元妥、油餅就蒜……引人入勝。我開始認真看這本散文集。

汪曾祺介紹食物,也穿插着介紹經歷的往事、文化、名人和文學,還從許許多多小事中尋找出生活的真諦。他寫老北京賣豆汁兒的攤子裏鹹菜不要錢,一位保定人坐下要了一碗鹹菜;寫自己在王二的攤子上花二十文錢買一小包炒豌豆,撒上點鹽,走到家門口也就吃完了;寫有人家將煮熟的大粒蠶豆用線串成佛珠給孩子掛在脖子上,一顆顆剝着吃;寫映時春飯店裏能幹的堂倌,點菜、上菜、結賬算錢,全部由他一人來管,一刻不停,頭腦卻清晰靈敏;寫緬甸人賣餌絲,緊挨着國界線,這邊遞過去人民幣,緬甸女孩遞來餌絲……很有意思。我覺得我們也應該這樣,不錯過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去尋找生活中有趣的一面。

他寫到沽源的馬鈴薯研究站時,說自己發現了馬鈴薯兩種不同的花香,對着馬鈴薯畫畫,到山上烤蟈蟈吃,讓我感慨深刻:一個人,遠離了家人和故友,獨自生活在荒涼的絕塞,也能夠樂觀地生活,這樣的人心胸是多麼的開闊呀!他寫自己坐在街邊灘頭的矮腳長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餅,夾一個薄脆,吃得香噴噴的。在攤頭吃飯說明他當時並沒有什麼錢,但也能想辦法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這本書中許多細節,也足足能夠說明他學問鑽研得很深,還博覽古書。他寫葵就寫了一個章節。從《十五從軍徵》中的句子“採葵持做羹”中提問:葵怎麼能做羹呢?然後找了許多書,最後才知道以前所說的葵就是現在的東建菜!他寫鯉魚時,說寫《水滸傳》的施耐庵和羅貫中吃鯉魚是外行,因爲最好的鯉魚是三斤左右的,吳用要吃十四五斤的魚,太重了不好吃了。這麼厚的《水滸傳》,汪曾祺老先生真是看得細緻,並且敢於批判別人的不足。“我希望評論家、作家——特別是老作家,口味要雜一點,不要偏食。不要對自己沒有看過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我的那位同鄉一樣,問道:‘這個東西能吃?爲什麼要吃這種東西?’我希望他們能習慣類似苦瓜的作品,能吃出一點味道來。”“有些人總想把自己的一套強加於人,不獨文化。比如文學,就不必要求大家都寫‘主旋律’。”……從很多地方都可見,他在活中食物比別人嘗得多,在寫作中主題比別人新鮮;也敢於批判,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談吐出來。

《故鄉的食物》對我來說感觸猶深,不僅僅瞭解到了許多我從沒吃過的食物,讓我眼界大開,也讓我深刻地瞭解了汪曾祺這個人。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故鄉讀後感11

碾路機的轟鳴擾亂了村裏的寧靜,黃皮膚的土地包裹上了青色的柏油外殼;藤蔓纏繞的土牆倒下了,彩磚裝飾着的鋼筋大樓立起來了。老樹、小溪與炊煙在歲月的腳步過後便已面目全非,工廠、馬路和城市替換掉了故鄉原本的顏色。當漂泊的遊子懷揣着乾涸的心靈尋求故鄉的泉水澆灌時,他們卻驚詫地發現那片心靈的綠洲已經被黃沙所覆蓋。

世上最殘酷的事情莫過於長大,時光從每一個少年少女的耳邊呼嘯而過,夾雜着一去不復回的氣魄,但是他們卻不能發現,他們在將他們的每一份精力澆注在面前的沙地上,與玩伴們一起。只有當往事如煙時,他們纔會發現:玩伴們都已遠走,往事都已在記憶中成爲過去式。唯有那兒時的故鄉,仍是微風習習。但如今,那縈繞了他們萬千回憶的故鄉已如煙雲般散去,遊子們心中的失落是難以言表的。

但請不要失落。世界上本就沒有永恆的東西,時間的魔力足以改變任何事物,它毀滅一切卻又孕育一切。在故鄉的廢墟上孕育着的是希望。

飽經風雨而又滿含回憶的故鄉倒下了,建起來的是工廠、馬路與高樓,與上一代不同,這一代人的童年與青春是註定要在這裏生長,總有一天,馬路的每個拐角,高樓的每一個視角,又會掛上另一代人的回憶,又會有一批疲憊的遊子來到這處心靈的朝聖地,代代相傳,薪火不斷。

有的人也會寫到:故鄉的藍天被黑煙籠罩,清澈的小溪被污水染黑,工廠與城市醜化了曾經的故鄉。但作爲一個思考者,我們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工廠縱然污染了環境,但它們作爲一個國家的心臟,將充沛的活力源源不斷地注入到祖國的每一寸的土地。時代有時代的特徵,時代既然不同了,現狀當然也會有所不同。故鄉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一直保持舊時代的氣息,接受城市化的洗禮是它必然的趨勢。

城市化並不是那般冷漠的,工廠、伐木場也並沒有那麼無情。在城市的建設者們眼裏,它們都是美的產物。它們揹負着污染與破壞的惡名,卻甘願將自己所產生的精華運送上四面八方,如今,坐在城市一隅的我們享受着城市帶來的便利,我們可以發現,柏油路上的每一枚沙礫,高樓上的每一片磚瓦,衣服是的每一縷其實都來自大大小小的故鄉。從宏觀上來看,故鄉已不僅僅侷限於是某一些人的故鄉,而是所有人的故鄉,每個人莫不蒙受它們的恩澤,它時刻都在我們身邊。

所以說:遠方的遊子啊,爲何要哭泣,浪跡的旅人爲何要躑躅?

天涯何處是他鄉?天涯處處是故鄉!

  故鄉讀後感12

觀看生本課堂教學實錄這是第二次,在今天的《故鄉的蘆葦》這節課上又讓我看到了孩子們盡情的在課堂的展示的情景,這種自由灑脫給人一種“形散神不散”的感覺,你看老師就像是一個主持人,引導着孩子們展示自己,在這節課中從孩子們回答問題中可以看出,學生的知識面很廣,其中就涉獵的古詩就有六首左右,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等等,出口成章,真是讓人羨慕!我想這有兩點原因:一是孩子的課外閱讀量肯定是驚人的,二是孩子們課前的預習是十分認真的,故鄉的蘆葦讀後感。

聯繫自己的學生想要在課堂上有這樣的表現,那麼如可來引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應是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下一步語文教學的主方向,像我們一年級,學校爲我們準備了幾本繪本,另外我還蒐集了很多的電子版的繪本,我想在閱讀課上與孩子們一起來共讀,另外積極的發動我們的家長在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我推薦的書,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得以文學的滋潤,以智慧的洗滌。

另外這節課還有一個環節給我的印象很深,在最後的小組展示自己製作的課件中,可以看出孩子們製作課件的水平絕不在我們老師之下,畫面精美,內容豐富,孩子們就是這樣在製作的過程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智慧。我想在四五年級的學生可以放手給孩子們,大膽的給孩子提供展示的舞臺,也許我們的孩子也會給你一個驚喜!

生本課堂——學生的課堂,學生展示的舞臺,課堂的主人,這我是我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