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爲什麼而活着》讀後感(通用5篇)

《我爲什麼而活着》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爲什麼而活着》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爲什麼而活着》讀後感(通用5篇)

  《我爲什麼而活着》讀後感 篇1

人生之於宇宙是何其短暫的一瞬,作爲匆匆過客的我們,究竟是爲了什麼來到這個世界呢?在短暫的一生裏,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我爲什麼而活着?”無數智者也跟我們一樣面對過這樣的人生難題。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我爲什麼而活着》,作者是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羅素。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向雲霄,但是同情心總把我帶回塵世。”寫出了追求愛情、知識和同情苦難的聯繫。我是這樣理解的:渴望愛情、追求知識是理想,而同情苦難則是現實。渴望愛情、追求知識是爲了自己,同情苦難則是爲了他人。

對人類不可褻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愛情和知識的真正動力,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只有對人類心存憐憫,愛情才能純潔和崇高,知識才能更好的奉獻給人類。當這個社會不再需要同情和憐憫的時候,這個世界將是多麼和諧繁榮!

儘管這樣的人生帶給作者不安和痛苦,但羅素對自己這樣的人生卻深感幸福——“這就是我的人生,我覺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一次。”羅素這種源於人類良知和悲憫情懷的博大真誠的人類之愛,不正是人作爲人的偉大之處嗎?

作家盧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有意義的人生,有價值的人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只有確立崇高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們的人生纔不會無爲和虛度。

是的,只有有意義的人生,纔是我們所應追求的!

  《我爲什麼而活着》讀後感 篇2

波特蘭·羅素的這篇文章,並沒有給我帶來生命的波動,可這個標題,卻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從出生到現在,沒有固定的一片斷、一個時刻,專供自己思考出生、活着到底是爲什麼。

也許,爲了我最親愛得爸爸、媽媽,能讓他麼可以舒心,減少應有的牽掛和沉重偉岸的愛。

也許,爲了幫助過我的恩人,親密的朋友,存在,是爲了那一點一滴,對他們的報答。

也許,爲了客觀的,穩定的現實而存在,上天給予了寶貴的生命,給予了享受社會的權利和生存的義務。

是啊,存在是客觀必然的。那想過自身嗎,我,爲何而生,又爲何而活?羅素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這我的一生。”

我爲什麼而活着。

面對莘莘學子,是爲三次講臺而活;面對重複的工作,是爲豐衣足食而活;面對一聲聲關懷,是爲感激而活;面對一個個感動,是爲感恩而活;面對着一切,我是爲責任而活。

空洞、大話、套話充斥了生活的每個角落,填滿了永遠填不滿的思緒。不對。我爲什麼而活,爲自己獨特存在而活。追逐的理想,奮鬥的方向,不停息的感恩,不止步的一刻真實的心,和那對未來的期待,對未知的渴望。

停筆間,回顧,發現一個自私者的告白。責任……

  《我爲什麼而活着》讀後感 篇3

《我爲什麼而活着》這篇文章選自《羅素自傳》,作者是波特蘭。羅素。他是當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在他將近一百年的漫長生活歷程中,在許多領域獲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西方稱爲“百科全書式作家”。

這篇文章,作者分爲三段來進行具體闡述。作者“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他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這時,我陷入沉思,我爲什麼而活着呢?……

當我試想,在這個浩瀚無垠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因疾病、戰爭而死去,又有多少人因此而流離失所,痛不欲生,那麼我爲什麼還要活着?

在我看來,活着是一種責任、使命。人好不容易來到世上,怎麼能白白走這一遭呢?既然我們擁有了生命,爲什麼不讓每一天過得快樂、充實呢?

爲人一生,雖然有種種不幸,但又何嘗沒有絲毫快樂。打擊再傷心、再嚴重也先接受下來再說吧!要知道真正想要的,也是真正能夠飛上藍天的人,是絕對不會在乎短暫的艱苦奮鬥的!因爲,他們所看到的,只有成功之後永恆的快樂!

活着,更是爲了給予我生命的父母、自己及他人的快樂。人一定不要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做出什麼決定,誰都有心情低谷的時候,如果按照沮喪的想法,那麼世上每天都會死好多的人,無論什麼事情,總是會有解決的辦法。就算死了之後現實能夠爲之改變嗎?家人、朋友還有同學會傷心,那你會開心嗎?別人會幸福嗎?那麼這又值得嗎?

所以,我們要珍愛生命,生命是世上最爲寶貴的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容不得有第二次。活着是世上最爲難得的事情,一旦荒廢了,就沒有了任何意義所在。

因此,我們要愛護這顆珍貴而又脆弱的生命,笑對生命中的真誠,爲自己的生命着色,好好活着,因爲活着是一首耐讀的.好詩。

  《我爲什麼而活着》讀後感 篇4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爲了看到每天的太陽,我來到這個世界。大概意思是這個,是哪位作家說的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讀到這裏時有幾分激動。

看羅素的《我爲何而生》也感動於他的執著,但引不起什麼共鳴。人的經歷、閱歷不同,所處的年代不同,思想就會有千差萬別。只能說我和羅素有很大的差別,並難以逾越。

我爲何而生?這個問題問的很茫然,是啊,我究竟爲何而生呢?我不想爲死亡而生,否則來人世何用?既然選擇我來到這裏,我就爲體驗生活而生。

一天的學習,照例應當好好休息一下了,但事實上,是沒辦法停頓的,因爲明天還有許多事情在等着我們,學習這場激烈競爭的序幕纔剛剛拉開,誰能大意的可以高枕無憂呢?更何況高考是我們的爹孃!

我現在的學習,其實是讓自己的心踏實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從容,明日的從容又是爲了後日的準備,誰又知道後天又是什麼樣子呢?某些預言家說,後天就是世界末日了,不趁着現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來之時,人就無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也許後天就是世界末日,但真正得人是不會因爲末日的到來而放下手中的學習,工作的。輕易放下手中學習,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沒有主見的人,是那些沒有寄託的人,是那些隨波逐流得人。

但是,我認爲認識應該享受美妙的事物的,不管何時何地,也不管身陷在何種壓力之中,他都要有一顆欣賞美妙事物的心靈,因爲人是爲了美妙的事物而存在,人是有着美的感覺得動物,沒有了美的感覺,沒有了美的事物,人就是去了自身的意義。

在司空見慣的環境裏,人是脆弱的。各種單調重複的信息和符號切割着視覺、聽覺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內的其它種種感覺,沒有人能抗拒,麻木成爲最經常的結果。有時候,自己常常活在別人的快樂或者悲哀裏,因此而感到孤獨……

其實世界並不是很陌生,陽光離我們也並不遙遠,我們隨時隨地的都可以看到陽光下自己光亮的影子……

人生是一條無法選擇的路,人需要美妙的事物,因爲美妙的事物,可以是我們心情舒暢。我們也許會爲了某一刻的美妙怡人的感覺而獨自心醉神迷,也許會爲了某一次的慷慨悲歌而痛哭流涕,發現了人生的短暫。

  《我爲什麼而活着》讀後感 篇5

愛情,越是將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覺容易褻瀆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們成長一定時期的階段產物,似乎上天給人們的愛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無論你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是精神上的獨領風騷之師還是窮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愛情,並且都可以爲愛情“願意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陶醉其中”,愛情給人們的滿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難以媲美的。 但是當今的人們,或者從產生愛情的時刻起,人們這種無知的傢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滿足的貪婪欲褻瀆着自己少有的愛情。

對自己一時迷戀的人窮追不捨,漫無目的耗費着自己的精力與時間,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說是愛情傷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經過深思熟慮想要去過一輩子的人,在精心準備後追求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現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個人。況且前者也只是一時的衝動。這傷害或許就是衝動的懲罰,自己傷害自己,就像伊甸園內的夏娃和亞當。但終究也是可以原諒的,因爲上帝讓我們傷害我們自己,就已經是對人們最大的懲罰。

對自己想要傾盡一生的人,我們總是害怕失去,想要爭取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鬧,一起學習,一起廝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數時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謂的邂逅。可是,如果愛情可以衡量爲一種定量的東西的話,上天賦予每個人都是相對等量的愛情,經營愛情的時我們不得不支出着這些東西,支出的越多,我們自己擁有的就越少。到最後可能會透支,並且讓自己遍體鱗傷,痛苦餘生。所以,我們應該都得順其自然,懂得珍惜。這裏我們似乎可以通過閱讀大自然變遷的規律來體會和把握平衡感,《物種起源》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還好。

總之,不管怎樣,愛情還是讓我產生了無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尋找愛情的過程中,瞭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識,不一樣,我們可以隨時獲取它,相對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學到老”,它是終身產物。小時候,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給自己學,這種思想幾乎持續到了高中時代。即使是高中時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夠改變命運”,但是如何改變?一片混沌。直到現在,可能對知識的認識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還是不知道知識具體能夠怎樣改變命運,因爲總感學得太少。但不可否認,我已經對知識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