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追風箏的人》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歷經戰爭洗禮,經受貧窮考驗的國家——阿富汗在戰爭之外的溫情。

小說這麼受歡迎的原因就是她寫了太多可以觸及我們內心的東西,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大概都面臨過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在生命某個成長的階段,總會有過那麼一次深刻的錯誤、缺陷、遺憾、甚至難堪,讓我們耿耿於懷痛心疾首,即使有過千百回的反思、痛悟、自責也難找出口,或許我們不會像主人公阿米爾那樣長久的受其折磨,或許我們也會偶爾假裝遺忘,但只要我們願意選擇繼續保持着清醒,那麼這些記憶還是會像夢魘一樣隱藏在內心深處,伺機發作。沒有人願意因爲一次錯誤就甘心承認自己是墮落的,醜惡的,所以我們也會像主人公阿米爾一樣在苦苦的尋找那個打開自己心結的鑰匙。

我們最後在小說的結尾看到:“它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它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起飛中晃動着。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爲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阿米爾找到了自己嚮往的答案!

《追風箏的人》爲我們尋找到心靈安定的力量:那就是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不僅僅是悔恨,不僅僅是內疚和自責,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勇敢原諒,原諒那些過錯和陰暗,那些傷害,振作開朗,建設性地對待未來的人生,也許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吧。那在半空中飄飛不定的風箏,或許就象徵着那遲遲不肯落地,無法讓我們安心的責難。我們每個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無論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幸運的人或許可以找到風箏的落點,不幸的人或許要勞其終身,怎麼追也追不到。

《追風箏的人》給了我們暗示:只要相信它會終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確的方向,終有一天風箏會被追到,並且平靜安穩地停落在我們的掌心。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爺阿米爾同他爸爸的僕人的孩子哈桑本是一對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在玩耍時所犯下的錯誤都由哈桑獨自承擔下來,當阿米爾被別的孩子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無所畏懼的爲阿米爾擋下來,在一次風箏比賽中,哈桑爲了讓阿米爾得到他爸爸的喜愛,獨自一人憑藉他精湛的追風箏技巧爲阿米爾追最後的藍風箏,但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便決定去找哈桑,在一個巷子裏他終於找到了哈桑,卻發現哈桑正在被阿塞夫欺負,作者由於懦弱只敢在角落裏看着哈桑被欺負。後來由於作者受良心的譴責,每晚都失眠心情低落,爲了讓自己好受,就把一些錢放在了哈桑的枕頭下面讓他爸爸發現從而讓哈桑一家離開了。後來由於軍隊組織的執政,阿米爾一家也不得不移民美國。

二十年後,當阿米爾重回故土看望病重的父親的合夥人拉辛汗時卻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祕密,哈桑竟然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爲了表示對哈桑的歉意作者孤身一人前往戰亂連連的故土尋找死去的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但作者卻驚奇的發現索拉博竟然在舊敵阿塞夫手上並與之進行決鬥,最後索拉博用彈弓擊傷了阿塞夫的左眼併成功的逃脫了。幾年後阿米爾收養了索拉博,並將他帶到了美國。小說最後以作者在美國放風箏,成功擊落敵方後索拉博爲他追風箏而結尾。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了震撼,因爲我們是和平時代的孩子,是共產主義下的孩子,我們無法理解戰爭的殘暴,我們無法理解爲什麼哈桑會無謂的將阿米爾擋在身後而阿米爾卻無所作爲。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哈桑對於阿米爾的濃濃的愛,那以跨越了階級,是發自內心的愛。而阿米爾雖然也和哈桑做了朋友但在他的心中他只是一個玩伴,因爲他只在沒人陪他玩兒的時候纔去找他,對於他來說哈桑只是一個無聊的時候可以玩兒的東西,艱難的時候可以犧牲的東西。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阿米爾也逐漸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不畏艱難前往阿富汗尋找哈桑的兒子,也如同哈桑幼年時保護他一樣在阿塞夫的手下保護哈桑的兒子。全文開頭和結尾都有風箏,而“追逐風箏的人”也不只是說哈桑追逐風箏,也是說阿米爾追逐哈桑的性格逐漸變成一個他爸爸希望的那一種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我滿懷期地進入作者所營造的情景,從容平和卻暗含憂傷,他用靜美的心態講述着過往。我細細地品讀着,覺得意猶未盡,又似乎相見恨晚。

“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

謊言,並不都是惡的;善與惡之間只是隔着一張紙。一些謊言是爲了保全;一些謊言是爲了私利;一些謊言是爲了逃避;一些謊言是爲了沉默。我們無法斷論這些謊言是善還是惡,但有一點“事實”卻是明確的':一旦我們說謊,我們就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文中的阿米爾一生都受着謊言的影響,在真相揭示之前,他當然不會知道父親對哈桑——一個僕人的兒子爲何如此照顧,他當然也不會知道自己的謊言到底會帶來什麼改變,他唯一清楚的是:時機不到,寧願生活在“矇蔽”中!

“爲你,千千萬萬遍!”

當我們欺騙着,愚弄着一個人,一個十分信任我們的人,我們最怕得到的不是他的責備,怨恨甚至敵視,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忠誠”。這種恆久的忠貞令我們窒息,因爲沒有人會希望得到這種毫無責備的寬恕,這種被包容才真正令人懼怕!但,哈桑就是如此,他習慣於“僕人”的地位,習慣於“忠貞”,於是,阿米爾終於懼怕起來,因爲哈桑的忠貞只能顯示他的膽怯,懦弱,卑劣與自私,阿米爾那時畢竟還小,他選擇了說謊與逃避。他的選擇,因爲他是個孩子,也許他能得到大人的寬恕,但卻無法獲得自我的救贖!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讓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非常稀缺的一種高尚情感——友情。

“那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我們所犯下的錯,只要我們還有一絲道德良心,我們就會決定選擇一條可以成爲好人的路,去實現自我救贖,去減輕自責,去求得原諒。在文中,當哈桑真正離去,阿米爾終要償還他欠的愛,鼓起勇氣,打敗怯懦,在槍林彈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並拼盡一切努力,將索拉博留在自己身邊,繼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阿富汗人。獲救的,不單是索拉博,更是阿米爾自己。

這個故事情節複雜而且厚重,好似一切輪迴又回到了起點,最後又重合爲一點。風箏也是一樣,故事起於它,止於它。風箏讓哈桑失去了快樂,卻讓他的兒子索拉博找回了快樂。我們何嘗不是追風箏的人呢?在自我譴責與愧疚中尋找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在讀罷此書後,大喊:和平萬歲!友情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