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敬畏生命》五年級學生讀後感

《敬畏生命》五年級學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篇一:《敬畏生命》讀後感

今日在閒暇之餘我在網上讀了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的散文《敬畏生命》,感觸頗深。

《敬畏生命》五年級學生讀後感

作家張曉風在她的散文集《常常,我想起那山》的“自序”裏寫到:“我是一切的人,一切的人是我,不管身在海峽的哪一邊。我寫一切的事,一切的事是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吐露我的聲音,而我的聲音其實也就是你的聲音啊!──”親切圓融,以小見大,情繫萬物,在俗常中發現人生的真諦,這就是張曉風散文的整體風格,它在《敬畏生命》中被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生命”是一個亙古不衰的話題,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志士執著地探詢生命的本質和意義。而張曉風在散文《敬畏生命》中,僅僅捕捉住人生一瞬間看到的景緻,寥寥數筆就將生命最爲動人的魅力展露無遺。植物憑藉風傳遞種子而得以延續生命、繁殖生命本是一件極其普通的事了,但作者卻從那接連不斷飄送的“白色的纖維”中深深洞覺出這些小生命的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韌性和強旺的活力:它們不遺餘力地尋求生存的機會和空間,它們對生命的珍視、熱愛,震撼着作者當時閒適優雅的心緒,它們的生命形式和生命內涵令作者敬佩不已,也使她感悟到生命的可敬。作者巧妙地借自然界的生物婉轉地表達了她的思緒,其心靈的波動所產生的強大的感染力引領着我們一同進入她的情感和思維空間,共同品味、思悟生命的偉大和內涵。

張曉風的散文素來具有詩的典重凝練,而又不失美文的濃郁的品味和灑脫,在平易秀美的文字中浸透着深邃的哲理和高潔的人生境界,在行雲流水的抒情中蘊蓄着作者獨特而成熟的人生感悟。《敬畏生命》這篇散文是精品中的精品。

  【篇二:讀《敬畏生命》有感】

前幾天讀了一篇文章《敬畏生命》。讀後感觸很多。

文章條理很清晰,主要是通過事例抒發了自己心中的感慨。

文章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作者看了一個小故事,弘一法師在圓寂的時候,叮囑他的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乘滿水的碗,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被火化是燒死。當作者讀完這個故事後,想起了多年前自己殘忍的一幕:用熱水倒在一隻母鼠身上,那隻母鼠殘叫着逃走了。“我”卻暗暗高興。一個月後,“我”又看到了那隻母鼠,它全身都是被燙傷後留下的白斑,並且還懷者小老鼠,腆着大肚子,動作遲鈍的在地上尋覓食物。“我”隱約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分量。霎時間,感覺自己的行爲竟是那樣的卑劣和齷齪。

讀罷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自己也曾有過的低劣的行爲。那是去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天氣異常悶熱,使人心煩意亂。我在房間裏吃飯,那隻貪吃懶做的貓又跳到了我家的窗臺上。它以前曾多次偷吃我家的肉,並經常搶佔我的地盤,到我的牀上睡覺,弄得我夜不能眠,飯無法咽。我對它恨之入骨,心想:這次可有得你受的了。於是我躡手躡腳的走出去,躲在一扇門的後面,但還是被它那靈敏的耳朵聽見了。它趕緊跳下窗臺撒腿就跑,我追出去隨手抓起拖把朝它仍去,只聽得它一聲慘叫,然後就跌倒在地上。隨後它慌了,趕緊翻起身,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悲叫着離去了。我撿起拖把,發現它竟斷成了三半。我長舒了一口氣,霎時間感到心胸如此的敞亮,心想:終於解氣了。現在看來,我竟是如此的惡劣,狠毒,心中不由生出無限懊悔之意。也許,在別人眼裏,我是那麼的可笑,但實際情形是我真的很後悔。

其實,不僅僅只有人類才擁有生命的神聖光輝,動物的生命亦是可貴的,甚至有時它比我們更懂得生命。就像老羚羊們爲了使小羚羊們逃生而一個接着一個跳向懸崖,因而能夠使小羚羊們在即將下墜的剎那以它們爲跳板跳到對面的山頭上去,使它們的種族得以繁衍。

有時候,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爲了更愛人類自己,人類和自然界中的生物息息相關,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爲了我們人類自己,我們也應該相信:生命本無貴賤、尊卑之分,只有可愛、神聖,高貴和美麗!

珍愛生命。

  【篇三:《敬畏生命》讀後感】

生命,對於我們來說,是個神聖的字眼,談起它時,總是帶着某種宗教式的崇拜。

這很自然。生命本身就是宇宙的靈魂,其中凝聚着大自然深奧莫測的力量,作爲生命中一種的人類試圖去診釋生命的內涵,不可避免地會帶着那種神祕主義的感情。於是,也很自然,我們“敬畏生命”。

然而就像哲學中物質的定義一樣,生命的概念好像有一些抽象,但這種抽象是基於萬物具體的生命存在形式。生命,它是活生生的,存在活躍於每一個能進行新陳代謝、物質能量交換的個體之中。生命並不是紙上的一個符號,它是一隻在雲端飛翔的鳥兒,是一尾歡快遊動的小魚,是一片蔥鬱的森林,是一叢爛漫的野花,甚至是顯微鏡下蠕動的那些小東西。生命是具體的,是鮮活的,它的活力、它的強大,也都毫無差別地體現在各種形式之中

我們對生命的敬畏,從根本上說不是來自它那抽象的神祕,而足來自每一種具體的生命形式所體現出來的活力和偉大。千萬顆種子間只有一顆才能生髮,這樣毫不吝惜的代價的確令人震撼;而當那顆種子隨風順水,經過也許千萬裏的漂流之後,在它弱小的軀殼裏依然保持着發芽生長的能力;在種子選定了紮根的土地之後,無論多麼荒涼、多麼貧瘩,它都能頑強地冒出那抹綠色,義無反顧地生長……這一切的一切,纔是讓我們真正感動的起源。

如果我們熱愛生命,並且敬畏生命,那麼應從這每一個微小的具體開始。

  【篇四:《敬畏生命》讀後感】

《敬畏生命》一文是我侄女推薦我看的,是中學的一篇閱讀課文。由臺灣女作家張曉風所寫。整篇文章談到了生命延續的不計成本的壯舉。作者起先是對生命不經意,接着到沒有十分注意,再到吃驚,到詫異,最後產生了一種敬畏之情。

在讀到樹絮送種的景象時,我想到了珊瑚,我在電視中也看到過類似於樹絮送種的珊瑚送種。在海水中,數以千計,不!是萬計、億計的珊瑚被母體送出。在珊瑚母體旁遊着許多小魚。它們正在吞噬珊瑚“寶寶”。在這樣的毀滅下,也許只有少數的珊瑚可以成長。珊瑚同樣在展示着生命的豪華、奢侈、驚心動魄的壯舉。我也不得不爲此折服,爲此感動。這樣的行爲究竟爲了什麼?

生活中,父母給了我們答案。上一輩爲我們所作出的一切足可以使我感動得大哭一場,但我並沒有這樣做。活着,就該珍惜一切,包括父母,周圍的親人。

  【篇五:《敬畏生命》讀後感】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花時背無辜燒死。好幾次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爲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切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上高中的時候,我家後院的牆洞裏經常有大老鼠出來偷吃東西。不知爲什麼,我的心裏產生了一個殘酷的想法,就、悄悄地躲在牆邊,趁老鼠出來的時候,拿開水的燙它,結果,一隻大老鼠被滾燙的開水燙着慘叫着衝進了牆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沒有,但那時我並沒意識到自己的殘忍,因爲“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在人類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個應該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內心最大觸動和自責的還是在兩個月後:我在後院又看到了那隻大老鼠,它還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背燙傷後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讓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還懷着小老鼠,腆個大肚子,動作遲鈍的在地上尋覓着食物;我無法表達我那個時候的心情,我只覺得“生命”這個詞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現得那麼耀眼,我只覺得我曾經有過的行爲是多麼的卑劣和齷齪,這種感覺,在別人眼裏也許會顯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漸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力量。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一書中寫道: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並且成了他此後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其實,也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纔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纔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等等,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纔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的頓悟與喜悅。

因此,每當讀到那些關於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總會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重,母駱駝爲了使即將渴死的小駱駝喝到夠不着的水潭裏的水而縱身跳進了潭中;老羚羊們爲了使小羚羊們逃生而一個接着一個跳向懸崖,因而能夠使小羚羊在它們即將下墜的剎那以它們爲跳板跳到對面的山頭上去;一條鱔魚在油鍋中被煎時卻始終弓起中間的身子是爲了保護腹中的魚卵;一隻母狼望着在獵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淒冷的月夜下嗚咽嗥叫。其實,不僅僅只有人類才擁有生命神性的光輝。

有時候,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爲了更愛人類自己,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爲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於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點點殘忍心以後擴大開來,以致駕着飛機裝着炸彈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爲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爲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是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篇六:《敬畏生命》讀後感】

你可以忽視萬事萬物的存在,因爲他們並非因你的存在而存在。你可以看不見樹在空氣中呼吸,看不見魚兒在水裏的喘息,也看不見被沉默覆蓋的一切。但是當你閉上眼睛,卻一定看得見人與人之間的浮躁和疏離。人類作爲這個星球上被神請來的客人,機器的出現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隨意。科技革命的推動,使物質成就日益顯現,望着這滿目打上了人的活動烙印的世界,人們似乎產生了能夠成爲這個星球的主人的錯覺。

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什麼呢?在工具理性的驅使下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疏離,休慼與共的生態環境也成了取得物質成就的工具與手段,世界變得缺乏溫情。人們似乎已經忘了他們是作爲客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忘了他們身上的偉大責任。

《敬畏生命》正是這樣一本能喚醒人們內心責任意識,點燃人們日益冷漠的內心的福音之書。施韋澤在書中是這樣描述這種責任的:“受制於盲目的利己主義的世界,就像一條漆黑的峽谷,光明僅停留在山峯上。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於黑暗之中,只有一種生命能擺脫黑暗,看到光明。這種生命是最高的生命,人。只有人能夠認識到敬畏生命,能夠認識到休慼與共,能夠拜託其餘生物苦陷其中的無知。”

這是他在斯特拉斯堡佈道時對敬畏生命進行第一次公開闡述中的一段話。他認爲,“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它以最有意義的方式產生着無數生命,又以毫無意義的方式毀滅着他們。”所以只有人才能夠敬畏生命,將自然律和道德律統一起來。他認爲只有人能肩負起這種責任的理由是:人是具有德性的理性存在者。其他動物無法擺脫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因此無法敬畏生命,而人類可以通過提防三大誘惑將“作爲自然能力的上帝,與我們所必然想象的作爲道德意志的上帝、愛的上帝統一起來。”施韋澤認爲這三大誘惑是:一、“你爲什麼自尋煩惱?這無濟於事。”這是在當你想行善又感到無能爲力時誘惑者發出的聲音。二、“同情就是痛苦。”“誰親身體驗了世界的痛苦,他就不可能在人所意願的意義上是幸福的。”三、“人不能這樣生活。”這是指當人們體驗了同情的痛苦之後會無法安心享受快樂,變得患得患失,變得敏感。施韋澤認爲提防三大誘惑的方法是:首先,你對自己說,“互助和休慼與共是你的內在必然性。”你所做的一切能賦予你的生命予意義。隨後,在共同體驗了你周圍的不幸之後,你應這樣認識,“同甘共苦的能力是同時出現的。”如果目睹其他生命痛苦時麻木不仁,那你也會失去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最後,你根本沒有權力說你要鐵石心腸的生活,因爲你內心神祕的聲音會告訴你怎樣纔是真正幸福的生存。

我深深贊同作者關於“只有人能夠認識到敬畏生命,能夠認識到休慼與共,能夠拜託其餘生物深陷其中的無知”的觀點,因爲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生命。理性決定了人之爲人和人的道德價值。敬畏生命、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價值是可以成爲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的,人們遵循自己所制定的法則是意志自由的表現。因此,人們肩負起敬畏生命這一責任是一種出於尊重道德法則而產生的行爲必然性。

此外,倫理學發展的歷史是人類追求現實世界中和諧完滿關係的歷史。道德不應與人性和宇宙的自然法則相違背,而應建立在二者之上。敬畏生命倫理學對人們提出的道德要求正是這樣一種建立在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的情感上的,符合人性與自然法則的,利於實現人與現實世界和諧完滿關係的哲學。

馬克思按照人的發展狀態將社會形態分爲人對人的依賴性社會、人對物的依賴性社會和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我認爲,第三個階段所說的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中的個人影視在心智、情感和道德上充分發展的個人,理應包含這種“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的倫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