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放學後》讀後感4篇

《放學後》讀後感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放學後》讀後感4篇

《放學後》讀後感4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放學後》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放學後》讀後感1

這次我讀了《放學後》這本書,它的作者是東野圭吾。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清華女中教師前島多次發現有人預謀害他,不料在幾次僥倖逃過之後,學校的村橋老師突然在更衣室被殺。在猜測與調查的過程中又發生了竹井老師被害一事,這一次前島似乎更確定兇手的目標是自己。後來在前島與一名叫高原陽子的女學生的對話中,前島知道陽子意外地聽到了整個更衣室的談話,並且告訴了前島一些重要信息。於是前島根據一系列線索,得知了兇手是衫田惠子和宮阪惠美。在前島老師震驚這一事實時,卻在回家的路上被自己的妻子所傷。至此,全文完。

讀完這本書,我對於結局感到十分意外,前島在得知兇手之後喝了些酒,在回家路上卻被自己的妻子所傷。看到這裏有些意外,但是想想前面作者對前島妻子的描寫,可以推理出前島的妻子對前島其實有很大的怨言。前島非要他的妻子打掉孩子,並且平常對他的妻子十分冷淡。書中還寫到了她的妻子會悄悄地很小聲接一些電話,並且在前島回家時,滿臉紅光,因此可以推斷出他的妻子出軌了。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有想過裕美子奇怪的行爲舉止,我以爲殺害竹井和村橋的是她。但是又覺得她並沒有什麼作案動機。

這本書中,還有一個讓我十分欽佩作者的一個地方是,作者在描寫密室謀殺時的場景。如果沒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根本無法想象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密室。並且對衫田惠子的描寫,讓人覺得她只是一個和前島發現被害人的學生,與兇殺案無關,但讀完全書之後發現,原來惠子只是在賊喊捉賊而已,手法實在高級。如果說村橋的死讓我有些猝不及防的話,“小丑”的死就有些情理之中了,但小說妙就妙在不但酒瓶掉了包,連人也掉了包,本該在運動會上扮演小丑的前島卻被倒黴催的竹井頂了包。再加上從一開始前島描述自己三次險些遭遇“意外”的經歷,更讓我確信這一切都是要謀害前島的陰謀。這篇懸疑的小說,對於懸疑部分描寫十分到位,有調理有邏輯性,尤其密室殺人的佈置,很奇妙的“兩根木棍”,將密室封死。

我覺得這篇小說也講到了人與人之間,對對方的尊重。因爲村橋老師對待學生很不好,於是他死後,學校將村橋罰過的學生名單公佈出來,讓警官一個一個地去詢問。這其中高原惠子就是一個受害者。我覺得就算她沒有殺人,但是經過警官的詢問之後,大家對待她的目光也會有些不一樣。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學生,卻硬生生地被老師被學校逼成了一個不良少女。這本書的背景是在一所女子高中,裏面都是一些16 17歲的少女。其實女孩子的心思很難猜,她們會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宮阪惠美就是因爲受不了兩個老師的目光注視,選擇自殺。因此我覺得這樣的女子學校應該要十分注重對女孩子的思想教育,多給她們一些自己的空間和自由,給予她們一些尊重,不可以像村橋老師那樣時刻對她們抱怨。

總的來說《放學後》是一部邏輯嚴密、文筆細膩的小說,並且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需要細細品味。

《放學後》讀後感2

一口氣讀完全書,心裏直驚歎,東野圭吾真是個天才,無論《嫌疑人X的獻身》還是《假面山莊》,亦或是《放學後》,每本書一個故事,每個故事一連串案件,每一連串案件都描繪得精彩絕倫甚至天衣無縫。

東野圭吾的小說精彩之處莫過於一開始一頭霧水,一直在講一些看似與主題並不相關的細節,即使看到三分之二處依舊一頭霧水。這樣那樣的細節的強調,讓讀者心中都忍不住去推理出這樣那樣的結果,然而真相往往出人意料。越是不起眼的人隱藏的越深,越是被視爲不重要的細節恰恰是案情進展的關鍵。讀完全書總感覺東野圭吾就在遠處看着各位讀者,任你如何揣測,都在我掌握之中,真是佩服。

以前曾一度覺得此類小說不過是把一個小故事放大了來講,吸引眼球,讓讀者享受推理被推理的刺激,並無深度可言。不過回過頭細細想來,小說當中融入了太多作者對待世界的態度,對人性或善或惡的刻畫,如此反觀故事中的人物情節心理,倒感覺字字珠璣,寫的很是深刻。

《放學後》有很多篇幅都寫到女子中學的男老師對女學生們的邪惡之思,不雅之舉,尤其是主人公“我”有家有室卻和兩位女同學搞曖昧,雖未做出什麼出格的事,字裏行間卻無不透露出“我”的貪得無厭,雖知不可能,卻還總是抱有幻想。這大概是對人性中惡的一面的最好刻畫。另一方面,老師“我”對於當教師的態度自始至終都僅僅是賺錢的工具而已,無所謂什麼高大上的“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樣的心理在主人公“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現實中雖不像這般極致,但也確實應不乏少數。

再就是對於女子中學高中生這個年紀的學生心理的把握和刻畫,也真是相當精彩,這個階段的學生“若以爲她們是大人,卻會意外地發現她們根本就是孩子;若以爲她們是孩子,她們又會惹出不亞於大人的麻煩。”真乃相當精闢的總結。高原陽子被老師拒絕後漸漸梳理了自己的學霸閨蜜,和小混混一起騎摩托車飆車變成問題學生,惠子惠美爲保護這個年紀最想保護的美麗、純粹、真實的東西而構築起的一系列殺人案件。

最終的結尾彷彿有些倉促,卻令人產生無線遐想,彷彿還沒到結局,卻又像已是最好的結局。關於社會的態度,關於人性的善惡,關於道德和法律的界限,關於人活着的意義的思考,這大概就是此書的偉大之處。

《放學後》讀後感3

《放學後》今天看完了,看的第一本日本小說,而且還是推理的,感覺結局挺意外的。惠美是殺手,我讀一半的時候,直覺告訴我她應該是殺手,因爲小說中往往最不起眼的人,偏偏是最後的幕後黑手。也許是看的第一本日本小說吧,總覺得作者的文筆過於平淡了,完全是看一部電影紀錄片,喝一杯白開水一樣,也有可能是翻譯導致的語句生硬。總之,不是很適應這種風格,讀得不是很順。情節方面開始覺得很平淡,看到一半時我幾乎有了不想看的念頭,但是我的好奇心讓我堅持了下去。我想知道結局,想知道我的猜測是否正確,也正因爲是好奇心,越到故事的結尾我越來勁,今天一箇中午便把最後一半看完了。

我發現東野圭吾寫作有一個習慣,喜歡把兩個人的大段對話以非常緊湊的方式出現。即兩個人說的第一句話時會點名各自的身份,然後接着第二句,第三句就會直接寫出,以引號分段來區分,中間不帶有任何有提示的人稱。這讓我很不習慣,若是比較長的對話,而且兩人對話內容不是很好區別時,我就要重複看兩到三次。哎,出現這種情況,一是語句平淡,提不起勁;二是一開始的情節不吸引我,完全無法深入小說,腦海中沒有出現小說中對話的場景。額也有可能是書看少的緣故。

對於情節方面,總體感覺後半段相對於前半段精彩許多,尤其是結尾。雖然猜到了一個兇手,然後就是裕美子有外遇會是最後的'BOSS,但是讓我完全沒有料想到的——幫兇主謀居然是我一直認爲可以信任的惠子,這個讓我感覺到相當意外。其實在快要結尾,真像浮出水面時,我一直有個期待,希望東野圭吾寫的結局,真相和我想的不一樣,要讓我有點大吃一驚的感覺。最後證明,作者做到了這一點。就像看懸疑電影一樣,結局把你之前所有的猜想,推測全盤否定,然後再推出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真相。這種感覺有點像過生日時,朋友給你準備的一個驚喜,非常享受這種感覺。

雖然是1985年的小說,但是作爲東野圭吾的成名作,並且榮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的作品,現在看來也是比較有意味的。給我的感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恨是因爲他所擁有的美麗、純粹、真實的事件被另一個人所破壞,那麼恨意就產生了。若是彼此不溝通,開導不順利,那麼恨意就會變爲殺意。文中的惠美便是如此。

額,第一次看了一本小說後寫讀書筆記,不知道怎麼樣。希望以後讀完一本書就能寫一點小感受,OK,結束。

《放學後》讀後感4

昨晚看完東野的《放學後》以後,總覺得故事還沒完結,所以感到有點心急有點迫不及待,但我在查盡資料後終於確認,它的確已經完了。或許這就叫意猶未盡吧。

這是一部嚴謹的推理小說,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卻總能在平淡中埋下伏筆,使故事環環相扣。東野十分巧妙的把案件融入看似單純的校園生活,使整個故事貼近生活與現實,使之具有真實感。看這部作品時,讓人感到緊張,時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但依然能讓人大呼過癮。

這個故事的結局在我的意料之外,但細細品味卻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描述的整個犯罪的手段、過程很詳細很完美,但他更想要告訴我們的卻是兇手的動機。中學生是單純的,她們正值青春,應該是無憂無慮是快樂的,但她們也是最敏感易碎的。她們既幼稚也成熟,既純粹又有心機,她們就是矛盾的綜合體。有人認爲這部小說的殺人動機不成立,但我卻覺得十分合理,青少年的心理是難測的,她們的敏感可能會大出大人意料。

惠美在年少被老師侵犯,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心理陰影,她不敢告密,又害怕面對那兩個傷害她的人,她能想到的方法只有自己永遠離去或是他們,惠子的支持讓她做出了無法回頭的選擇。“當美麗、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恣意蔓延開來,”這就是惠美的動機,合情亦合理。

單純的校園卻讓人感覺危機四伏,也許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青春的活力與美好,也告訴了我們人性的失落與黑暗吧。或許人心真的不可測,真相背後其實還有真相。結局讓我感到的不是結束,反而更像是另一個高潮,因爲想殺“我”的其實另有其人。雖然作者停下了筆墨,但他沒有讓讀者停下思考,其實不難想象,想致“我”於死地的就是“我”的妻子——裕美子。或許是因爲“我”變得礙眼,變得非除掉不可呢。

學校裏學生的犯案形成主線,而在外我的遇害卻是另一條線。這樣一明一暗的線,不僅使故事清晰明瞭化,也從側面將兩組兇手做了對比。孩子與成人,或許與裕美子相比,惠美的動機反而更單純吧。

對於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我是無法接受的,但作者揭示的社會的和人性的黑暗值得我們反思,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或許大人對孩子多些關注,能對她們進行真正的換位思考,這樣的悲劇就不會存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