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勞動成就人才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勞動成就人才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青少年教育問題專家孫雲曉《夏令營的較量》一文讓中國教育界爲之震驚,在中日夏令營中,中國與日本兩國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讓人們對日本人留下的那句“難聽”的話記憶猶新——“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我們日本人的對手”。

勞動成就人才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草原,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年草原英雄姐妹龍梅、王榮放牧過的烏蘭察布盟,年齡在11~16歲的中日少年根據要求人人負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個過程中,便發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揹包裏裝滿了儀器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揹包裏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乾糧吃盡,只好請求別人支援;野炊時,插着手不幹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燒的孩子,而中國家長卻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孫雲曉先生的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這場中日兩國孩子間的較量,不,是兩個民族間的較量,是兩個國家教育的較量。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爲了民族未來的強盛和希望,中國的父母們敢不敢讓孩子經受風雨的磨礪?

2000年,孫雲曉先生又親歷了一場中日青少年之間真正意義的一次探險,地點是日本境內海拔2053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這座日本名山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孫雲曉在親身體驗這種探險後認爲,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援的這14小時,最後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這次孫雲曉先生終於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勝利,這7名孩子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是經得住艱苦環境考驗的。他們不僅征服了這座險象環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幫助,團結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比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少得多。這難怪我們的孩子嗎?這次日本野山的較量表明,中國孩子並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磨鍊的機會。我國中小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能夠離開校門的日子有幾天?除了少得可憐的班級衛生值日外,中國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務事。這是因爲中國父母雖然沒在一起開過“協調會”,但卻能說出同樣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當我們想責怪孩子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是促使類人猿向智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智力得到開發。因此,勞動中的創造是發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就是剝奪孩子成才的機會。

一向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志勇,每天放學都要在父親的汽車修理廠幫忙做雜物。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對機械維修產生了興趣。爲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於操縱的汽車,志勇對讀書、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到了初中三年級,他擁有了一個私人的技術書籍書架,並且不斷地補充着新書。在這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課外閱讀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閱讀跟必須識記、背誦和保持在記憶裏的那種學習並沒有什麼聯繫。這裏是一種對創造性勞動的興趣而激發的閱讀。是一種想在雙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願望。這種閱讀對培養智慧,擴大眼界,特別是對於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腦力勞動的風格和特點,起着重大的作用。這種閱讀能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讀東西的能力。對待閱讀的這種態度,也能運用到對教科書的學習上。

勞動是創造性活動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個少年學生都將成爲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們從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性活動中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在於他對真理的認識和發現,是跟個人付出的創造力融爲一體。他感覺到:由於自己的思考和鑽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奧祕。及時地發現、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瞭解每一個人的志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學識更重要。”而想象的靈感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勞動或活動中發現。

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的老闆漢斯的兒子拿着幾塊眼睛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着。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後看着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快來看啊,遠方的教堂尖塔怎麼變得這麼近?”孩子的叫聲驚動了站在櫃檯的漢斯老闆……漢斯仔細觀察後發現,一片是老花鏡片,一片是近視鏡片。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現,認真研究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爲今天人類能夠探索宇宙得奧祕立下了不朽得功勳。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在院子裏專門爲小威特開闢一個活動場所,讓小威特觀花、捉蟲、架“橋”、蓋“房”,培養孩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望遠鏡的發明到卡爾?威特的成長,我們可以知道,培養孩子創造力,讓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活動。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生活的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能不能把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適量的勞動,實質上是智力豐富的活動。通過勞動,孩子懂得了自立;通過勞動,孩子學會了合作;通過勞動,孩子鍛鍊了意志;通過勞動,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課外實踐就是教育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外活動的價值在於使一個學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嘗試自己的稟賦和能力,在具體的事情中表現自己的愛好,找到自己心愛的工作。

因此,父母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不但創造人類,勞動還成就人才。勞動最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