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罪與罰》讀後感大綱

《罪與罰》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罪與罰》讀後感

《罪與罰》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罪與罰》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罪與罰》讀後感1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罪與罰》,剛看完兩章而已,對其中人物的悲劇人生就已經讓我心生難過了,先拋開主人公不談,說說馬爾梅拉多夫此人,他曾經是一個九等文官(相當於軍隊中的大尉),因酗酒丟了工作,致使家徒四壁,甚至自己十幾歲的女兒爲了救濟一家,成爲了妓女,可即便如此他仍舊死不悔改,只要家中還有一點錢或物,都要拿去換酒。但就是這樣一個無可救藥的人,內心深知自己爲家庭帶來了什麼災難,愧疚、難過、痛苦、懊悔,但就是沒有辦法戒酒……像戒毒一樣困難,讀這個人物讓我深感無力,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能就是說他了吧。

但是仔細想想,每個人可能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癮難以戒掉吧,明知道這是不好的。

比如菸酒毒癮大概是最常見的癮,也是全世界痛恨的癮,這些基本上都是觸犯法律的,很多國家會明令禁止、法律控制。因爲這他們危害巨大。

比如追小說,電視劇等等,偶爾的娛樂可以,但若是沒完沒了的追劇,時間、工作、學習等都會受到影響。

貪吃,暴食無度的人,是有暴食症的,吃東西會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但是一旦超過了身體負荷,久而久之是一定會生病的。

網癮,除了學習和工作等必要的時候外,如果長時間的上網,就已經成了一種癮,這種癮很普遍,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要中招,即便是我們的父母輩,也有很多機不離手的,手機把我們的碎片化時間利用了起來,走路,坐車,等人,隨時都可以看和玩,使得我們過度的依賴它 ,這種及時性娛樂讓人上癮,沒日沒夜的看,對我們的身體傷害其實很大。

追星族,這一羣人是讓我更加擔憂的羣體,這裏引用一位作者提出的以下內容:

布熱津斯基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曾提出 "奶頭樂效應"。當時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集合全球500多名經濟、政治界精英的會議,其中包括喬治·布什、撒切爾夫人、比爾·蓋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熱點人物。精英們一致認爲,全球化會造成一個重大問題——貧富懸殊。這個世界上,將有20%的人佔有80%的資源,而80%的人會被"邊緣化"。屆時,有可能會發生馬克思在 00年前預言的所謂的你死我活的階級衝突。

布熱津斯基表示,誰也沒有能力改變未來的"二八現象",解除"邊緣人"的精力與不滿情緒的辦法只有一個,便是推出一個全新的戰略"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個"奶嘴"。娛樂明星就是奶嘴最好的形式之一,通過大量的明星綜藝和電視劇,夾雜着他們的花邊新聞,讓吃瓜羣衆看得開心,不用去深沉的思考痛苦的現實。因爲消遣已經佔據了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時間。

這就是"奶頭樂"戰略,但即使沒有平臺的引導,佔據頭條的會是誰呢?

很遺憾,我認爲依然會是這些小鮮肉和當紅小花們。真實生活很痛苦啊,如果現實社會那麼好玩,誰會來玩遊戲,來看偶像劇呢?王者榮耀和偶像劇又孰高孰低?

換言之,TED演講,新聞聯播,名校公開課,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奶頭樂呢?沉浸其中的人,到底是收穫了真正的知識,還是收穫了認同感,恐怕呈現的最終結果也還是二八分化。

雖然我不追星,但是我仍然會喜歡看一些娛樂新聞,久而久之感覺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實際上除了八卦之外,什麼收穫都沒有。而現在追星的大多數都是青少年,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追那些和自己不會產生任何聯繫的明星們,得到了什麼呢?假若如此沉淪下去,毫無節制,最終將走向何處呢?

其他已經影響到他人甚至上升到犯罪的一些成癮我就暫且不說了,畢竟是少數吧。以上這些就足以毀掉人本身。所以做人,真的要時常警醒,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爲習慣,學會自律,因爲放縱自己,就等於身在地獄而不自知。

《罪與罰》讀後感2

拉思科裏涅科夫開始似乎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他不佩戴十字架,因此他相信如果自己有了3000盧布的起始資金,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就能讓自己和母親以及妹妹生活得更好——這是一個多美美好而幸福的幻想啊,也是一個大學生在正常不過的夢想了。雖然在書中沒有赤裸裸地說過“讀書改變命運”之類的話,但羅提亞的母親卻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可見他們也對讀書有極高的評價;而在文中也可以看出,普通人對於讀書人的尊重,可見知識分子已然是正在通向上流社會的路上。因此,他有這樣的夢想,有這樣的堅持,也是客觀條件使然——這正是唯物主義的思路。

可是物質並沒有讓他得到解脫。在他殺人之後,既沒有受到刑訊逼供,也沒有遭受人身攻擊,相反在得到司維特里喀羅夫的幫助之後,他在物質上雖算不上富足,卻足以正常生活;再加上他朋友拉如密亨的友好相助,相信他是可以順利實現自己的夢想的。但是他卻飽受折磨——精神的折磨,一直恍恍惚惚,甚至給人瘋癲的感覺。我在讀書的時候,一直有一個大膽的猜測,如果他在殺人後並沒有什麼精神異常,而是被警察刑訊逼供,以他的聰明才智和如簧巧舌,一定可以爲自己開脫,甚至逃過法律的制裁,真正變成他所向往的英雄——拿破崙。因爲事實上,他已經銷燬了所有對自己不利的證據,更何況有人站出來主動爲他背黑鍋。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他最終的自首,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選擇了自首呢?

有人認爲是索尼亞的感化,是索尼亞讓他勇於面對自己的罪行——這個理由,十分有說服力,也比較羅曼蒂克。但就我看來,就算是沒有索尼亞,他最終也會自首——從他開始計劃“謀財害命”就註定他要自首。看看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呀——他是一個可以把自己最後一分錢都送給好不相關的可憐人的人。他自己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依靠母親和妹妹接濟,而他的母親卻是依靠抵押自己的撫卹金來資助他,而她的妹妹也在家庭教師的崗位上飽受折磨。然而當他看到素未謀面的無辜少女時,依然會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錢送給警察,讓警察送其回家;當他看到瑪爾美拉陀夫幾個可憐的還是,和身患肺癆的妻子時,也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後剩下的錢留給了他們。這種仁慈,從何而來?不是從客觀的環境中學來的,要知道他所生活的環境,已經沒有那麼仁慈——已經有盧辛那樣的人在社會上混的風生水起,難道會是一個仁慈高於一切的世界嗎?他身處一個物質的世界之中,怎麼會對這些現實充耳不聞呢?他是知道的,所以在理智上他是可以說服自己殺人無罪,甚至是有功的。但這並不能真正動搖他的信仰——他本來是有信仰的。

他這種信仰就究竟從何而來?只可能有兩種來源——其一,是他所接受的教育,尤其是啓蒙教育,我們可以猜測甚至是斷定,是他的母親啓蒙了他和他的妹妹,而他的母親是一個堅定的宗教信仰者,她仁慈、博愛,這些品質都被灌注在他幼小的心靈之中,雖然後來他接受了唯物主義,卻不能擺脫這種仁慈博愛的影響,他和他的妹妹都麗亞一樣,可以愛別人勝過愛自己,可以爲別人放棄生命,所以他不能容忍自己爲了自己而剝奪他人的生命。其二,這種仁慈來源於人性本身,如果不是因爲教育,那麼這種信仰就是人性本身了,用中國古語說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原因,從這個角度看,羅提亞不過是經歷了一次“人——非人——人”的蛻變過程,他的自首不過是迴歸人的本性而已。因此,那個時代雖然很多人很窮,卻是仍然是一個有希望的時代。

他自首究竟是害了自己,還是救了自己?有人說,他只不過是在宗教中找到了力量和解脫,這話的意思似乎是說,他仍然應該堅持唯物主義取向——這話說得是多麼殘忍,難道堅持唯物主義不也意味着他堅持自己“殺人無罪”的理論嗎?難道這不是也意味着,人要拋棄仁愛之心嗎?那麼,如果人拋棄了這一切,人還是人嗎?

《罪與罰》讀後感3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開始習慣於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長敘事,也許最真實的敘事註定無法不漫長。

執着是個可怕的東西,執着於生活的人可以像螞蟻一樣埋頭長征,也可以惡魔一樣揣起屠刀。可人從來不是隻生存於兩段的砝碼,最真實的人生是遊離在平衡與偏執兩端的維繫。跨過天平的橫樑走到極端的過程,是屠戮自己的過程——把自己交給上帝,或是交給惡魔。

生活擅長製作常談常新的謎團,不管是天才還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現實永無正解。窘迫的現實與對理想主義的推崇讓一個年輕人陷入瘋狂,他躺在棺材一樣陰暗低矮的出租房裏思索,以“確定自己是屬於可以爲所欲爲的不平凡的人,還是隻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執狂的思維裏,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馳的象羣般踐踏着腳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註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崙的鐵騎橫掃歐洲的時候,生靈塗炭的戰場成了皇位後最閃亮的註腳。拿破崙乘着歷史的東風成就王座,他說:“從偉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讓後人去評判吧。”

可惜那個躺在棺材裏的大學輟學生做了最偏執的評判。社會的畸態讓他只看到踐踏與輝煌,並且將前者視作後者的必要基礎。 對自我哪怕還有一絲堅持的人,都是不適合拿起屠刀的,更何況是飢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維繫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當他在病態的執念中將劈柴的斧頭變成殺人的利器,其實他不差毫釐地殺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脫的言辭並沒有錯,不是他殺死了寄生蟲一樣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殺死了老太婆天真無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將斧頭砍進自己的脈搏,犯罪現場只生產惡魔而不適合活人。

“我”之死成就“我”之惡,這個命題也許在唯物論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辭,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學家”,唯心的解讀往往給生活以解脫。 執着於錯誤的後果是可怕的,這偏執表現在生活裏尤其令人難以逃離。用最世俗的.眼光審視小說主人公,或許會覺得他最大的錯誤就是未能將自己的教義堅持到底,他沒能徹底將良心的自我毀滅於黑暗中,殺人後他成功地規避了法律的制裁卻再脫離不了自我的譴責。無恥者的最無恥之處便在於他總能繞過人性的約束而將失敗歸之於手法上的失誤。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所說:“人這種卑鄙的東西,什麼都會習慣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麼生活就沒什麼不可以。所以罪的罰對於無恥者是無效的,對於高尚者卻是難以逃離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懲罰其實對於罪犯而言是最低級的,因爲這能夠以儆效尤,卻不能讓他學會高尚。只要邪念未死,一點點僥倖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關於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贖,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語焉不詳,或許正如批判者所言,這曝露了無法剝離的時代烙印。但當索尼婭將自己的柏木十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頸,而自己戴上屬於被男人殺死的莉扎薇塔的銅十字,當她選擇罪之罰的重者與男人共涉西伯利亞,當愛情的唯美洗濯時代的污濁,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

同是時代的棄嬰,卻以愛爲結獲得了新生,這到底是出於文學家的浪漫,還是源自歷史的歸宿?真情難求,難在少有共同承受,愛情的本義可能便是於共同承受中獲取共同的救贖。可惜,小說誕生之日起,作者便已經死亡,何況如今其人屍骨早已化爲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沒有機會爲自己辯駁。文學大師恐怕也不會爲小說辯駁,但若是那份“共享十字架”的偉大愛情尚不能讓人救贖,我亦無言。 時代的焦灼塑造時代的棄嬰或是寵兒,生存在歷史之痛中的人們,自須領受生活的正解。在此意義上,“罪與罰”毋寧說是“罪與救”,救贖之道與淪落之道同在。

《罪與罰》讀後感4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冷峻峭厲的筆鋒,在《罪與罰》中無情地展示出人性的虛僞、冷酷、殘忍和狡詐。拉斯科爾尼科夫是個因窮困而輟學的法律系大學生,他租住在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內,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据的生活費中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拉斯科爾尼科夫已經很久沒交房租,房東太太也停止了伙食供應。在這樣一種窘迫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對生活的一切厭倦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放高利貸的老寡婦阿廖娜,老寡婦的刻薄和富有深深刺傷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自尊心。他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在他眼中,老寡婦無情,冷酷,對社會毫無用處,是吸人血的蝨子。殺機,在他第一次見到老寡婦時就有了。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大量篇幅描寫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的動機和準備。其實一開始拉斯科爾尼科夫就在掙扎。他並不是一個習慣性的罪犯,甚至一想起這個犯罪的念頭,他都覺得骯髒,卑劣,可惡。可是社會處處可見的不公平又不斷推動着他的犯罪動機。最終,他向老寡婦舉起了斧頭,順便也殺掉了老寡婦的妹妹麗莎維塔。這個妹妹的出現是個意外,他並沒有想過要殺她,只是她出現在了一個不恰當的時間。麗莎維塔是個善良的人,她熱愛上帝,與人爲善,她的死不斷拷問着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良心。殺死老寡婦是爲民除害,彷彿有一個正義的目的,而殺死麗莎維塔卻僅僅是因爲害怕罪行暴露。拉斯科爾尼科夫不管爲自己找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內心始終都無法迴避善良的麗莎維塔。儘管他很聰明,狡猾詭詐的與波爾費利鬥智鬥勇。但對罪行敗露的恐懼,對人生的絕望,時而亢奮,時而頹廢的複雜心裏卻讓他幾乎精神崩潰。殺人,並沒有改變他糟糕的現狀,並沒有實現人生理想,反而更糟糕,更絕望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風格非常銳利,特別對人物複雜的心裏從來不吝筆墨,對人性赤裸裸的揭露是入骨三分。拉斯柯尼科夫的內心如同一個不可揣測的深淵,包含着人類所有的善良與殘忍、誠實與虛僞,痛苦與微笑、平靜與瘋狂、忠誠與背叛、聰明與詭詐。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心,只是很多時候,生活的美好粉飾了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看自己過於美好了。

整本《罪與罰》,充滿了絕望和掙扎,但如果只是這樣,這部作品就算不得什麼。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偉大的作家。除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罪與罰,還有妓女索尼婭的愛和接納,除了罪與罰,還有十字架的救贖。當拉斯科爾尼科夫不顧一切的向索尼婭吐露了實情後,他問索尼婭:“你爲何不罵我,卻擁抱我呢?”索尼婭說:“因爲全世界沒有比你更不快樂的人了!”。當他問索尼婭這一生的苦難,上帝的回答是什麼?索尼婭給他念完了聖經中拉撒路死而復活的故事。當他問:“你覺得我卑賤嗎?”索尼婭說:“不,你只是在受苦。”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內心因一個妓女的愛,在不自覺中走向了救贖之路。他自首了,並向社會承認了他的罪行。索尼婭是這部作品中最美好的人物,而這種美好的背後,是她的十字架。十字架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說中一再出現的,是“主動選擇悲憫苦難、選擇與他人一起受苦”的象徵,是基督救贖人類的象徵。拉斯科爾尼科夫自首前,他問索尼婭:“你會離我而去嗎?”索尼婭說:“不會,無論你到何處,我都跟着你。”當拉斯科爾尼科夫向索尼亞要十字架,索尼亞給了他自己帶的十字架,而她帶上了麗莎維塔的十字架。他說:“這是一個象徵,意味着我將要背十字架了。”這個一直不相信上帝的人終於願意背自己的十字架。耶穌說:“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人的苦難究其原因是因爲人的罪。解決苦難和罪的問題最終都會回到聖經,回到耶穌的十字架。托爾斯泰的《復活》,雨果的《悲慘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無一不是表達了這個主題。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從心裏懺悔他的罪行,從願意背十字架那刻起,他已經脫胎換骨,象拉撒路一樣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