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岳陽樓記》有感?600字

讀《岳陽樓記》有感?6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讀《岳陽樓記》有感?600字

讀《岳陽樓記》有感?600字

導語: 總會在不經意聽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前只是膚淺地認爲這是一位愛國詩人的感慨,然而在今天,我終於深刻體會到了范仲淹這位偉人的博大胸襟與政治抱負。 以下 讀《岳陽樓記》有感 ,供您欣賞。

  【篇一】讀《岳陽樓記》有感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字家范仲淹一生經歷了數次政治打擊,雖政治失意卻不失志。公元1046年9月,范仲淹應友人騰子京之邀,爲修葺岳陽樓題文紀念,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今讀《岳陽樓記》,對作者的人品、人格敬仰之情猶然而生、有感如下: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作者於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崗位上勤懇工作。相比我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偶感仕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間發生顛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現消極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經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就此比較,作者身爲封建時期的官吏,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時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很好的學習。

二、憂國憂民的思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體現了作者濃厚的封建忠君意識,但它更能體現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做官時要想到民衆,爲民衆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時也要想到國家,關心國家的發展壯大,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當今,我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僕變爲主人,甚至貪污、受賄、腐化墮落。不當官時也不憂其國,對國家發展壯大漠不關心,置若罔聞。我們共產黨是領導建設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代表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共產黨人就更應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國家的發展壯大多做貢獻。

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岳陽樓記》最爲經典的語言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句充分體現了作者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和不顧小我、胸懷天下抱負的寬闊胸襟。每當讀到此句時,心中便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不由對這位封建時間的官吏產生真摯的敬意。封建官吏有這樣一種思想境界,作爲無產階級政黨的共產黨人更應具備這樣的思想境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推給他人,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沒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共產黨在我們國家是執政黨,執政黨的黨性決定了共產黨人在戰爭年代應該是衝鋒在前、退卻在後;在和平時期應該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黨章規定共產黨人要做學習、工作的模範。因此,共產黨人更應該向古人學習,並超過古人,爲共產黨的事業的遠大目標和近期目標努力奮鬥。

  【篇二】讀《岳陽樓記》有感

假期裏閒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發現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讀完後我感慨萬千,便把讀完後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爲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着酒杯對着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的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憂愁:從這一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爲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爲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裏做高官就爲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爲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篇三】讀《岳陽樓記》有感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時,常會因爲得失價值的.偏失,因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的真諦是人爲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科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抑鬱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謫在外,卻能把心事託付出來,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 。況且,這種頹廢的一直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行一種不滿現實,沉鬱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的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雲 ‘土窮不離義,達不離道’。有孕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於現世’。‘窮則獨善起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纔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身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的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有幾滴露水,當露水蒸融是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譭譽歡威,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以民生爲主,實得利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