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八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八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八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八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瓦登爾湖》一書極具審美價值和閱讀意義。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八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1

世界上所有的遇見並非是偶然。生活願並沒有如安排那樣的美好。久轉奔波的生活,有時候會點綴出一點小欣喜。

原先聽聞的偉大,終有一天降臨自己身上的時候,還沒有做好準備,向前走,生活就在那裏,不遠不近。早就聽聞《瓦爾登湖》,原意特意跑去新華書店買來此書,是爲了送給某個朋友看的。可卻,生活卻偏偏轉道而行,不去欣喜,不去感懷。因爲世界上所有的遇見並不是偶然。

沒有送出去的書,也不將有遺憾,我第一次泛泛而讀。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再次閱讀我覺得有必要寫幾句話了。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爲起點,然後纔開始啓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爲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爲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爲“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

我們可以認爲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爲它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爲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爲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今夜月色依舊來臨。我走在道路中央,沒有人羣。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我不遺憾,我欣喜遇見這本書,而認真的吸取了裏面的精神糧食。不去幻想,那些所謂的伊人,不去相信,那些所謂的神奇,真正的生活就在自己身邊。

  八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2

讀此書感悟頗多,在書中領略一番瓦爾登湖的風景和與自然和諧相處場景,書中告訴我們勤儉也可以讓生活有滋有味。

思考領悟:現實中我們自詡不是套中人,不過是已上套,被矇蔽了雙眼,還不知。或許與自然和諧相處一段給自己一個思考的空間,就可以知曉自身所渴求的本質。

思考本質:在此間尋一處屬於自己的靜謐,我們需要給自己的生活留出更多空間去思考,放飛真實的自我。畢竟我們經歷了,需要一個思考的過程,在此待思考過後,心境透徹,懂得撥開似是而非的雲霧,遵從自己的內心看到渴求的本質。

尋一方向:在思考着思考着,選擇出一條屬於我們的生活。其實每一條路都是通向命運之路,但只有你自個兒的路例外,那就得了,還是走你自個兒的路吧。

思考未來:確定了方向,開始思考未來。未來有無限的可能,可以思考,但不能深陷於對外界恐慌的思緒中,給自身帶來緊張的氣氛,一個人活着,總會遇到危險。不念過往,不懼將來,秉持心氣,何懼遠方?

播種美德:遇人遇事,要播種諸如誠實、真理、簡樸、信仰和純真這一類的種子,既然付出了,就要做到最好!無愧於心,無愧於己。

生活、經營需算計:生活需要經營,有時候說人生難得糊塗,但在生活上要會打理、“算計”,讓自己的生活樸素而精緻,且生活需是認真的但不是較真。在經營中我們需要算計,算計自己的得失才能更好的向前發展,畢竟一團亂麻,誰都幫不了你自己。在經營中還有需要注意的一點,你要謀生,靠的不是自己的手藝,而是自己的消遣。盡情享受大地的樂趣吧,可千萬不要佔有大地。不要居於安樂,不侷限於自己的小世界,一份渴求外應的心,通過自己努力,獲得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還要牢記思考兩者的得失,一份發現,一份思考,一份收穫!

感受自然的魅力,重塑自身的心境。靠時光的流逝,斷斷乎到不了拂曉,這就是那個早晨的特性。遮住我們兩眼的亮光,對我們無異於黑暗。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天光大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陽纔不過是一顆晨星罷了。

  八年級《瓦爾登湖》讀後感3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一本被人稱讚的書,人們對它的評價是:內容豐富而又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

《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的所聞所感,是梭羅在接近自然的自給自足的質樸生活中獲得的穎悟。兩年零兩個月迴歸自然的生活,使梭羅獲得了對生命,對生活,對人生的全新認識。書中有很多經典的話語,雖然簡樸,卻又富有深意。我在閱讀時,思想也會不時與梭羅心有靈犀的碰撞融合,他的思想感悟如流水,慢慢滲透了我的身心。

梭羅在經濟篇中詳盡地講述了他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像是坐在你面前,不緊不慢,有條不紊地給你細細講述每一件事,從建屋到吃飯,從砍柴到耕地,這些看似生活瑣事中包含了種種獨特的間見解。

瓦爾登湖中描述的是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日常生活,記錄的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多來的生活與感悟,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感悟生活,感悟自然,在記錄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對各種十事物的感悟。

海子說過:“我想有一棟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一種詩意化的生活,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作家於良史也說過:“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是一種安逸寧靜的生活狀態。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正是xx所向往的,也許比那還要美好。我想,在那樣一種與世隔絕的地方,我們這日漸燥熱的心,也會逐漸平靜下來吧。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也寫道“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我覺得,人們在瓦爾登湖畔也應該是累死的感受,寵辱偕忘,波瀾不驚。即使瓦爾登湖與洞庭湖的景色不甚相同,但正如xx在文章中說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梭羅在經濟篇中寫到,僅僅靠自己的雙手的勞動來養活自己,這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最自然,最純真,相信梭羅也體會到了其中無拘無束的快樂生活。雖然只有梭羅一個人,但這更容易靜下心來去體會大自然的魅力與神祕,更容易觸摸到大自然與世隔絕的安寧與美好,對於梭羅來說,獨處也許是最適合梭羅的生活,就像梭羅自己說的:我喜歡獨處。我從來沒有碰到過比孤獨更好的.同伴了。在簡單,樸素而純淨的原始狀態中,獨處也許是最適合的生活方式。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找到了生活本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羅那樣敢於離開世俗,迴歸自然呢?正如書上說的,拼命奔波的人,根本無暇日復一日的保持生命的本真。我們也許早已習慣了嘈雜喧囂的社會生活,也許早已習慣了燈紅酒綠,花天酒地的娛樂場所,我們也許已經被世俗矇蔽的雙眼,麻痹了雙耳,看不見生活的本真,也聽不見淙淙流水和絲絲鳥鳴,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早已離不開自己所厭惡的這種生活方式。如果想要改變,我們也可以像梭羅那樣,幽居在空谷,享受體味生活的本真。正如梭羅在書中所說:倘若我們能過一過原始的活或者開荒的生活一定會有益處,即使僅僅是爲了知道文明社會中的必需品是些什麼,瞭解人類曾用過什麼樣的方法纔得到這些必需品的。

梭羅在書中說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樣式樣,而又虔誠地追求新式樣。沒錯,我們都在樂此不疲地追求的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於去體會慢生活的美好,這也使得我們見見脫離了原始的本真,日漸空虛。

《瓦爾登湖》看似只是記錄了梭羅兩年多來的日常生活,但是其中卻夾雜着梭羅對各種事物的感悟與思考,有對文學作品的思考,有對生活本真的彈探求,有對藝術的享受等等。有人曾問梭羅:我很奇怪你怎麼不攢錢,你是那麼喜歡旅行,你可以坐上車今天就去費奇伯格去看一看。梭羅的回答簡單且富有深意:我已經瞭解到最快的旅行是步行。確實,步行看似是最慢到達目的地的方式,但步行的過程中,我們能真正體會到我們在旅行,我們在一點一點靠近目的地。另外,我們在步行途中,可以享受沿途的風景,步行到哪裏,哪裏就有未曾見過的風景。

《瓦爾登湖》是一本需要我們去花時間花精力去讀的一本書,需要我們耐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的魅力,初讀《瓦爾登湖》的時候,感覺十分無聊,毫無趣味,慢慢地,竟然也讀完了,現在回過神來想想,其中許多道理與思想,對我們大學生來說很有幫助。我希望每位同學都能夠找時間閱讀這本文學鉅著,認真體會書中的內容,也許,在以後生活的某一天,你會對書中某句話、某個道理豁然開朗。這也正是閱讀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