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無痕教育系列研究》有感

讀《無痕教育系列研究》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讀《無痕教育系列研究》有感

讀《無痕教育系列研究》有感

今天閱讀《徐斌與無痕教育》第53——71頁的《無痕教育系列研究》。

這部分內容包括:兒童基點 學科視野;不着痕跡 潛移默化;巧妙點撥 相機孕伏;進退之間 運籌帷幄;點亮細節 提升智慧。

兒童基點 學科視野

無痕教育的目標指向是“爲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無痕教育的內涵特徵首先就定位於“兒童基點,學科視野”。

首先,從對教材的處理方式來說,堅持“尊重、理解和創生”的整合思路。其次,從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看,實施“不知不覺中開始”的無痕策略。最後,從對教學方式的選擇看,採用小步子、低起點、融思想的方法。每一個觀點都有相應的課堂教學片段,在閱讀理論性文章的同時,能夠結合具體的例子以求更好的理解。

很喜歡這樣的一段話:秉承着兒童的天性,站在學科教學的高度,讓數學變得“好玩”“好看”“有趣”起來。並且,通過教師的教育智慧,把作爲科學的數學轉化爲作爲學科的數學,把作爲文本的數學轉化爲作爲過程的數學,從而把“學術形態的數學”轉化爲“教育形態的數學”,把“冰冷的美麗”轉化爲“火熱的思考”。要實現這種轉化,是需要教師有大智慧的,這種智慧會從對教育教學思考中來,在教育教學的研究中獲得。

不着痕跡 潛移默化

這一部分主要寫的是對計算教學的研究,徐老師說:在無痕教育理念的觀照下,計算教學中應該追求的藝術境界就是:不着痕跡,潛移默化。

徐老師對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有深度的研究,這一章節徐老師結合具體的`實例,把自己對計算教學的研究和思考進行了闡述。徐老師說:計算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需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即在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之間架設一座橋樑,讓學生在充分體驗中逐步完成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之間的發展過程。

“計算教學既需要讓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讓學生掌握抽象的法則,更需要讓學生充分體驗由算理直觀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間的過度和演變過程,從而達到對算理的深層次理解和對算法的切實把握。”

說起計算課,是老師們感覺頭疼又無奈的課,一是感覺沒啥可講,再是不知道怎麼去講,總覺得是枯燥而又不好理解的。好像是講了學生也不懂,計算時還是出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老師們上公開課都不選計算課,說這樣的課出不了彩,講不出什麼新意來。現在想來,主要是我們對計算教學沒有進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對計算教學的要求沒有真正的理解掌握,因此導致計算課不知道怎麼上也上不好的情況。甚至有的老師自己對計算的算理都理解不清,怎麼能夠教好的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呢。

巧妙點撥 相機孕伏

徐老師針對一線教師頭痛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對有關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了逐一研究,亮出了自己的觀點:素材服務於策略需要、經歷策略的形成過程、體驗策略的價值、提升學生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首要的目標不是解決問題本身,不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也不是解決問題的類型,而是透過學習素材本身並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所形成的相關策略。

徐老師總結了解決問題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要點:首先,要重視四則運算意義的教學,不能把應用問題與四則運算意義教學割裂開來。其次,應該從生活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應該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此外,還應堅持在數形結合中發揮多種思維的合力,適當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幫助學生把解決問題的一些具體經驗上升爲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退之間 運籌帷幄,點亮細節 提升智慧

這兩部分同樣理論與實例相結合,徐老師針對教學中的研究,對無痕教育的內涵進一步闡釋。藉助《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問題》和《9的乘法口訣》教學,提出教學中的“進”與“退”是緊密聯繫、互相轉化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退”,退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也要善於進,進到學生的認知結構,進到學生思維深處。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要關注細節,精心預設,捕捉生成,在顯性的的知識與技能背後,力求體現數學的思想和方法,以激活學生的靈性、火花。

這些都是徐老師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思考的結果,我們要想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內涵,需要在教學中不斷的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的過程中對理論進一步深度理解,並在教學的實踐中不斷的思考,不斷的總結,這樣才能夠真正的理解其實質,真正的達到爲智慧的生長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