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讀後感

《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暑假的時候學校向老師們推薦讀過,當時就有反思,很好讀,不是理論,案例居多,是於老師的封筆之作。這個月,新學期開始,再拿出來回味回味,看着自己曾經的圈劃和筆記,又有了新的看法。

在“人生流橫—寫在前面的話”中,於老師就提到,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爲了給自己從教五十多年做一個較爲全面的總結。

讓知識“活”起來

一、溫厚、包容、調和待生

於老師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樣溫厚。一個學生曾在作文中這樣形容於老師的笑,“於老師的笑是最溫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評。”學生在語文課上畫畫、在課後鬧矛盾,於老師不是像其他老師一樣拉出來批評,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溫和的語言化解學生的尷尬,既沒有嚴厲的批評,也沒有讓學生顏面盡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溫、良、恭、儉”。溫文爾雅、和藹可親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說,“溫”是所有學生對所有老師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個特性是“包容”。於老師用了這樣一句名言:“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對待學生,要包容,出於理解的那種包容,一種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那麼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滅了。再想想我,我是一個脾氣不太好的老師,可能是因爲個別學生的不聽話,現在再想一想彌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楚莊王、曾國藩也可以容,對學生又有什麼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後,甘草的第三個特性是“調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觀察世界、處世行事的基本思維方式。西方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說過類似的話,過度和不足奶是惡行的特徵,而適中則是美德的特徵。兩位哲學家的見解驚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僅是一種哲學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於老師他就是甘願做甘草,做一個動腦子的人,做好人,做個溫和的人,做個寬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學生的人。帶着思考教書,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軌跡,少走彎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

二、關注、讚賞、尊重學生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是黃金萍老師在我教育教學中告訴我的,也是我初出茅廬在薛小聽到的最有價值的一句話。於老師在書中介紹到,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對他的影響很大,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渴望老師喜歡他。如果老師能做到喜歡每一個學生,教育無疑會進入別樣的境界。但是於老師認爲,如果要做到這一點,還是很難的。書中提到美國教育學家託德·威特克爾的一段話:“不強求你喜歡每個學生,但要做出喜歡他的樣子。如果你的行爲並不說明你喜歡他們,那你無論多麼喜歡他們都沒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爲表現出你喜歡他們,那麼,無論你是否真的喜歡也無關緊要了。”雖然這句話第一次讀到的時候,我覺得會不會有點做作,但後來仔細一想,如果你能夠做出喜歡他的樣子了,那你的內心至少也不會討厭他吧。

對於如何能夠做到尊重、讚賞每一個學生,於老師給出了這樣的建議:講課時,眼觀六路,用親切的目光看着每一個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時,以專注、期待、鼓勵的目光看着發言的學生;學生的紅領巾歪到一邊去了,幫他扶正;課外活動時,加入到學生跳繩的行列……而光有這些還不夠,還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師的名片,臉上有笑,學生就會有親切感,而無懼怕感。

三、不能太像老師

於老師在書中提到,老師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師。於老師要求自己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不將手倒背起來。他認爲倒揹着手站在學生面前,彷彿樹立起了自己的權威,拉遠的自己和學生的距離。課上表演課本劇,他會和學生一起,扮演劇本中的一個角色,還會“反串”扮演,讓學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書中說的:“是師非師,是課非課。”;課後遊戲,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學生中間,同孩子們一起玩耍;大掃除任務,他也主動去班長那裏領任務,和學生們一起打掃衛生,儼然是一個孩子。

於老師認爲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學生的眼睛是攝像機,耳朵是錄音機,教師的一言一行將會定格在學生的人格磁帶上,並且自動終生播放。每個學生都是心理學家,他們會對教師的所作所爲做出評判。只有教師做好了,學生認同教師了、信服教師了,纔會仿效教師的做法,纔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四、身教重於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強調了教師以身示範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實踐反覆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當教師(包括家長)的言行一致時,教育的效果最大。

於永正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處處以身示範,充分發揮着榜樣的影響力。他無論何時何地,在面對學生的時候,總是將自己裝扮的整整齊齊,在穿戴上一點也不隨意;他無論是在黑板上板書還是給學生批改作業,字跡都工整認真,不敢有絲毫的潦草;他要求學生寫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寫下水作文,再“下水”中體悟寫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給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他犯了錯誤一定會當着學生的面承認,不掩飾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動,相關的工作一視同仁,大家一起來做,行動上不敢落後,而不僅僅是做一個指揮者;他備課認真仔細,一個字的書寫,一段話的朗讀,都反覆推敲;他每天認真閱讀報刊雜誌,以便了解最新的社會動態,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當師生融爲一體時,教育真的是一種幸福,教育真的會變得簡單、輕鬆而有效。

於老師用一個個經典的教學實例,傳遞着他從教五十多年來一直在踐行的爲師之道,讓我受益匪淺。五十多幾年來,他在三尺講臺一直恪守着自己是一名教師的信念,那麼對於我這麼一個剛踏上講臺的新人,又有哪裏可以不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