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巴金小說《家》讀後感1500字

巴金小說《家》讀後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7W 次

一本《家》讀完,印象至深的莫過於高公館長房長子覺新,巴金先生也曾說:“覺新是《家》中兩個真實人物中的一個。”或許正是如此,覺新的形象才最真切、最能讓人銘記。

巴金小說《家》讀後感1500字

自始至終,覺新不過是一個苦命的青年,他的一生恰恰印證了那句名言——生活本是一場悲劇。中學畢業前,他尚年幼,還未感受到命運的殘酷,又是那樣的出衆。“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裏得着雙親的鐘愛,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讚美…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在中學裏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於化學很感到興趣,打算畢業以後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裏去繼續研究,他還想到德國去留學。”他在一番順境中成長,憧憬着美好的未來。正如書中所寫:“他的腦子裏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他是爲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新將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坦途。

但終有一天,他的幻夢被打破了,殘酷地打破了。在父親的安排下,他過上了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開始承擔起大少爺應負的責任。僅僅因爲長輩們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似傀儡一般娶了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爲妻,更爲荒唐的是,這段婚姻竟是由抓鬮決定的,這也隨之改變了他的一生,出國留學的夢想化爲泡影。父親去世後,他用稚嫩的肩膀努力撐起了整個家,所謂青春早已被無情剝奪。他必須要面對大家族裏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許多有形的無形的箭便開始向他射來。”“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開始的他並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鬥,他以爲他的行爲是正當的。然而奮鬥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更多的敵人。”他的鬥爭毫無結果,反把他拖累得更加疲憊。於是他選擇敷衍家人,“它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他們歡心,只是爲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曾經的夢想早已拋諸腦後,直到自己的孩子出世,他纔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未來,他依舊要在那個大家族裏周旋,他採取的“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這並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他爲在複雜的家族鬥爭中得以生存所做的無奈之舉。覺新的苦命悲劇正是在種種無奈中展開,他的苦命不僅僅是由他一人造成的,更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所造就的。

從覺新自身來看,他的性格過於順從、隱忍、怯懦,在面對事情時過多選擇了逃避和忍耐。爲了遵從舊傳統,他不惜犧牲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他出國留學的夢想放棄了,他心愛的梅嫁給了旁人,最終他心愛的妻子也因產前照顧不周慘死郊外,就連死前他們也沒能見上最後一面。他曾感嘆:“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殊不知,正是他那毫無原則的順從忍耐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別人的幸福乃至生命。他的怯懦、不抵抗,使他淪爲家人任意擺佈的傀儡,他沒有自我,也不敢於自我。正是他的懦弱,造就了他的苦命。

從家族來看,覺新的家族地位便註定了他的一生,他是家族裏的長房長孫,家族的重任他無可推卸。他肩負着家族的未來,一切都要以家族利益爲先、爲重,他不可能像覺民那樣離家逃婚,也不可能像覺慧那樣激進、毅然離家。高家是個典型的衛道家族,他們講究禮教、講究傳統,更加()講究封建迷信。他們相信“捉鬼”可以讓高老太爺的病好起來,結果卻因此葬送了老太爺的性命;他們相信“血光之災”,將待產的瑞鈺遷到了荒涼的郊外,致使瑞鈺慘死;他們堅持不許覺新進月房,最終覺新沒能見上妻子最後一面。家族的使命,家族的信仰,最終成爲覺新的包袱,造就了他的苦命悲劇。

覺新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怯懦的個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飽受煎熬和摧殘,最終葬送自己及他人幸福的悲劇。他與覺慧構成鮮明對比,也讓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矛盾。

點評:作爲《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本,《家》所表現的是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下舊式家庭被淘汰的過程。通過三兄弟境遇的對比,表現出舊式家庭被淘汰的必然性。高覺新的悲劇無可避免,但正是明知結局卻逃無可逃纔是真正的悲劇。由此看來,本文對高覺新的理解亦是通透澄澈。